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在历史的风陵渡口-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他思想,极易演变为政治上排斥异己的行动。 
(2)国民党内的新传统主义主流思想的力量过于强大,构成了妨碍改革的巨大阻力,由于孙科缺乏广泛的党内和社会的支持,在新传统主义的进逼下,只能步步退缩,无法在国民党内形成对决策有影响力的压力集团。
1928年后,国民党内以蒋介石为代表,形成了一种保留了大量传统痕迹,试图在现代与传统中寻求妥协的新传统主义,蒋介石并不主张复古,但强调认同传统,倾向于以传统的方式建立社会政治和文化秩序,在统治方法上具有中国传统政治的浓厚色彩。面对时代的压力和现代化的要求,蒋介石可以赞同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主要集中在管理、技术层次,如三十年代启用一批受西方教育的专家主持经济工作),但更强调用确立国民党权威的方法来维持既有秩序的稳定。1928年后,国民党试图在内外压力的环境下建立一个新秩序,以权威的确立为国民党的首要任务。蒋介石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孙中山作为整合社会的精神资源,强烈地排斥共产主义和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三十年代以后,面对国土的破碎,蒋介石更重视用传统文化来弥补民族主义的缺损,在蒋介石、戴季陶、陈立夫等推动下,文化上的本土主义与政治上的保守主义互相补充,新传统主义成为国民党决策层的基本理念。1933年,孙科在制定宪草初稿时主观上是希望确立某些民主原则的,但遭到保守派的限制,戴季陶写信给孙科,告诫要考虑中国“国情”,“立法不可作悬想”,'61'逼迫孙科在宪草中减少对总统权力的限制。在戴季陶等的压力下,孙科只得步步退让,草案每修改一次,总统的权力就扩大一步。与国民党主流思想拥有广泛的党内基础相比,孙科的基础极为薄弱。五四以后,英美自由主义在中国虽然一直受到相当多的知识分子的拥护,但无法深入民间。随着中国政治的剧烈变化,自由派知识分子分化十分明显,其中大部分人投入激进的革命运动方面,而少量温和的知识分子又难以形成一种超然于政治之外的具有独立思想倾向的自治团体。因此,孙科无法从这些人处得到有力的支持。孙科在国民党内本来就势单力薄,在他身边的一个政治圈子是基于利益追求、政见相似以及慕仰孙科显赫的家世背景等因素结合起来的,一旦缺乏利益保障,其成员流向主流派势在必然。更重要的是国家统治权已掌握在蒋介石手国,孙科既不可能重起炉灶,那他只有在获知于蒋介石之后,才有可能实现其理想。为了不与蒋破裂,孙科不得不做出一定的妥协,这就使他政治态度游移而善变,虽然谈了许多政治理想,但在现实上却更倚重于与蒋介石的关系。加之孙科既有西方色彩,又具有中国特色,两者之中和产和产生的能量有限。诸种因素相互作用,所以,孙科及其政治圈子在国民党内注定难以形成对决策产生影响的压力集团。 
(3)孙科面临一系列无法摆脱的矛盾,这些矛盾使孙科陷入困境,只得屈从于国民党的主流势力。 
首先孙科无法解决民主政治所要求的扩大政治参与,和国民党鼓吹民族危机加深应加强集权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三十年代初,孙科开始进行积极的民主宪政的宣传,然而此时日本侵华步伐日益加剧,国民党内随之兴起一股模仿德意法西斯,以图民族复兴的极权主义运动,一批蒋介石的亲信、学生在“复兴民族”的旗号下,制造对蒋介石的个人崇拜,散布“在中国实行民主还不成熟”的论调,'62与此相呼应,社会舆论界也存在一股要求实行极权的思潮,部分知识分子赞同国民党为加强权威而采取的措施,认为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下,强权政治或许是抵御外来侵略的有效途径。三十年代中期,关于中国是走民主或独裁道路的讨论即反映了一部分知识分子对实行民主政治的怀疑和困惑。这种以“复兴民族”的面目出现的要求实现极权的社会舆论,对孙科形成很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打着民族主义旗号向民主主义的进攻,孙科无力抵御。 
孙科面临的又一个困境是,民主政治实现所要求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与现代中国缺少这种环境的矛盾。孙科尽管一直醉心于英美式民主制度,但民主成长所要求的稳定的社会环境在中国三十──四十年代根本不存在。托克维尔说:“民主不能在风暴中产生”。四十年代后期,国共双方冲突加剧,国统区政治经济日益不堪,形格势紧,在危机中,国民党的权威性格更加明显,孙科等只得噤口。在国民党统治即将陷入总危机的状况下,由于孙科与国民党的深厚历史渊源,其在感情上和国民党已难解难分,他只能选择与国民党政权共沉浮的道路,孙科的革新主张遂丧失全部功能,最终汇入国民党主流思想。 
孙科的失败证明,新传统主义不能引导中国走向现代化。1928年后,国民党排斥了中共,试图单独领导中国现代化。国民党以新传统主义作为思想和政策导向,在维持现存的社会结构的前提下,虽然也作出了有限度的变革,但又竭力限制变革的范围、规模、速度。国民党不能正确处理权威与政治参与的关系;同时不能有效解决政治稳定与乡村土地改革的关系,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并非一味因循不变,满足农村多数人对土地的要求,即可带来政治稳定。本来政治中心权威之建立是现代化进行的一个必要的条件,但是,对权威的强调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就影响到对现代化其他条件的调适。五四以后,民主的要求并非是个别或局部的现象,但国民党以种种借口(诸如人民缺乏实行民主的心理准备等)拒绝迅速开放政治。尽管在社会各阶层的压力下,国民党曾被迫许诺开放宪政,但是又尽量推延,对民主实是口惠而心不至。蒋介石自任肩负实行孙中山理想的历史使命,自我圣化,又具强烈的军事性格,将一切要求自由的力量均视为对自己的威胁,不惜诉诸武力,一一消灭,选择的是一种类似极权主义的统治方法。实施极权在特定条件下只能是一权宜之计,况且国民党完全缺乏实施极权所必须具备的机动性和高度效率。面对这样的状况,国民党并不思转变和自我改革,结果导致国内政治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客观上促成了反对力量的成长。国民党一直试图借助民族主义的若干符号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抗战初期,全民拥戴国民政府,使国民党的政治权威接近于形成。但权威即使形成,也很脆弱,还需要进一步的革新措施来培植权威的基础。国民党对此不予努力,“一切因循守旧”,于是当民族主义的最初冲动沉寂后,国民党制度上的保守与僵化很快就耗尽了民族主义的感情,造成人民普遍的心理受挫,引发了人民对国民党的失望。实践证明国民党融合传统与现代化的努力未能成功。由于国民党丧失了自我改革的能力,无法作出适应现代生活所需的变通,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终至崩溃。
孙科在民国史上的际遇表明,在蒋介石占主导地位下的国民党上层集团中,国民党内的自由派不能真正影响国民党的决策。在国民党内,蒋介石为代表的传统主义占压倒优势。一党专政、领袖至上、崇拜武力成为国民党的统治性格。孙科在国民党内本来就势单力薄,活动天地狭小,一直未能形成气候。另外,孙科自由主义的高峰时期是美国对华影响较大的抗战后期,此亦表明国民党内的自由主义的非本土性。一旦美国出于自身需要调整方针,国民党内的自由派马上就陷入困境。 
至于孙科本人原乃一读书人,身上颇具某种书生气质。其在民国政坛上咤叱风云几十年,风云际会,扮演各种角色,也许是一场历史的误会。他的名声很大,事功却不显著。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孙科的主张尽管未能实现,但他向我们展示了在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时期,在中国错综回流的环境下,一个受过西方教育的国民党上层人士在追求实现民主政治的目标上所能企及的高度。孙科有其政治抱负,有所追求和期待,但囿于环境、地位的制约,他有时能固守自己的观点,有时又向现实妥协,然而这种矛盾在孙科那里可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孙科的思想常常一波三折,前后互异,这恰是他的地位、性格与环境等因素互相作用的合乎逻辑的发展结果,这些表现使孙科具有现代政治人物若干特点:多变、不独断、不固执、意识形态色彩淡化、对事物持弹性态度。这种态度活跃了政治过程,向社会公众展现了中国政治人物向来缺乏的一个侧面,从而反映出过渡年代中国自由主义命运的某些基本特征。 
注释: 
'1' 孙科:《倒蒋之理由与趋势》,《中央导报》,第3期。
'2' 孙科:《三民主义的建设》,《孙科文集》第25-26页台湾商务印馆1970年版,(以下简称《文集》)。
'3' 孙科:《今后的党务工作》,《中央导报》,第12期。
'4' 孙科:《集中国力挽救危亡案》,《中国的前途》,第210页,重庆商务印馆1942年版。
'5' 孙科:《担任立法院长的使命与今后的希望》,《文集》第258页。
'6' 孙科:《实行宪政之意义与国民应有之认识》,《文集》第256页
'7' 孙科:《担任立法院长的使命与今后的希望》,《文集》第259页。
'8' 孙科:《集中国力挽救危亡案》,《中国的前途》,第210页,重庆商务印馆1942年版。
'9' 孙科:《担任立法院长的使命与今后的希望》,《文集》第260页。
'10' 孙科:《在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上的闭幕词》,《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中执委会第一次会议记录》,国民党中央党部档案,二档馆藏。
'11' 孙科:《集中国力挽救危亡案》,《中国的前途》,第210页;孙科:《抗日救国纲领草案》,上海《时事新报》,1932年4月24日。
'12' 孙科:《实行宪政之意义与国民应有之认识》,《文集》第257页。
'13' 《集中国力挽救危亡案》,《中国的前途》,第211页;孙科:《抗日救国纲领草案》,上海《时事新报》,1932年4月24日。
'14' 邓元忠(邓文仪之子):《新生活运动政治意义阐释》,载《抗战前十年国家建设史研讨会文集》,第31页;另见刘建群:《银河忆往》,第233-34页。
'15'Lloyd E。Eastman;The Abortive revolution;p164;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
'16' 孙科:《担任立法院长的使命与今后的希望》,《文集》第261页。
'17' '20'、'21'孙科:《怎样促进民主》,《三民主义新中国》,第52-53页,重庆商务印馆1942年版。
'18' 孙科:《请特赦政治犯案》,《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执委会第三次会议记录》,国民党中央党部档案,二档馆藏。
'19' 孙科:《说左右》,《三民主义新中国》,第78页。
'22'' 52'、'54'、'55'、'56'、孙科:《一得之见》,《三民主义新中国》,第85-87页,第91页。
'23'、'24'、'57'孙科:《中国政治和经济的前途》,《三民主义新中国》,第24-26页。
'25'Maurice Duverger; Politics Parties : Their Organiztion and Activity in the Modern Sfate;转引自胡佛:《论现代化与政治现代化》载《现代化与民族主义》,第93页,台湾中国论坛社1980年版。
'26'、'29'孙科:《倒蒋运动与中国革命的前途》,《中央导报》第1期。
'27' 孙科:《在广东省党部纪念周的报告》,《广州民国日报》1931年5月26日。
'28' 孙科:《以民主集权制消灭独裁》,《中央导报》第5期。
'30' 孙科:《政治民主化,经济计划化》,《三民主义新中国》,第30页。
'31' 孙科:《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发刊词》,《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创刊号,1934年1月1日。
'32' 孙科:《怎样应付当前的困难问题》,《三民主义新中国》,第67-68页。
'33' 孙科:《世界潮流和我们的作风》,《三民主义新中国》,第61页。
'34' 孙科:《政治民主化,经济计划化》,《三民主义新中国》,第31页。
'35' 参见甘祠森:《回忆三民主义同志会》,《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4期。
'36'董必武:《大后方的一般概况》,载《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情况资料》,第181页。
'37' '40' 孙科:《三民主义的建设》,《孙科文集》第25-26页第24-24页。台湾商务印馆1970年版,(以下简称《文集》)。
'38' 孙科:《训政与建设》,《再造旬刊》,第24期,1928年12月7日。
'39' 孙科:《建设大纲草案及其说明》,《再造旬刊》,第21期,1928年10月7日。
'41' 孙科:《请迅速改革租佃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案》,《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执委会第二次会议记录》,国民党中央党部档案,二档馆藏。
'42'、'47'、'49'孙科:《筹划救济农村的办法》,《文集》,第637-640页。
'43' 孙科:《请迅速改革租佃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案》,《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执委会第二次会议记录》,国民党中央党部档案,二档馆藏。
'44' 孙科:《由亡国的路转到救国的路》,《文集》,第30页。
'45' 孙科:《由亡国的路转到救国的路》,《文集》,第30页。
'46' 孙科:《请迅速改革租佃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案》,《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执委会第二次会议记录》,国民党中央党部档案,二档馆藏。
'48' 孙科:《“土地政策述要”序》,《文集》第1305页。
'50' 《中国国民党党中央执委会政治会议第391次会议记录》,国民党中央党部档案,二档馆藏。
'51'《中国国民党党中央执委会政治会议第394次会议记录》,国民党中央党部档案,二档馆藏。
'53' 孙科:《向民主宪政的大道前进》,《三民主义新中国》,第48、49页。
'58' 孙科:《我们需要何种宪法》,《文集》,第263-264页。
'59' 孙科:《宪草的精神》,《文集》第269-274页。
'60' 陈茹玄:《增订增订本中国宪法史》,第232-233页。
'61' 戴季陶:《为宪法事至孙院长书》(1934年3月7日),载胡春惠编:《民国宪政运动》,第747页,台湾正中书局1978年版。
'62' Maria Hsia Chang; The Chinese Blue Shirt Sosiety; pp。121…122;University of Calitornia Berkerly Press;1985。
“现代中国宪政研究”学术讨论会
Conference on ConstitMUonαlism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a       Sydney,Australia,January 16…18,2003 

4。高华:江西苏区“肃AB团”事件的历史考察
//news。ifeng。/history/zhuanjialunshi/gaohua/detail_2009_07/13/323585_0。shtml
距今69年前,一场大规模的革命恐怖浪潮席卷中共领导的江西苏区。在一轮名曰“肃AB团”的大清洗中,几千名红军官兵和根据地内的党团员及普通竤众惨遭杀害。干此事的并非中共的死敌……蒋介石和国民党,而是根据地的中共党组织和由毛泽东亲自指挥的红一方面军总前委。这段史实以后随著毛泽东在中共党内地位的上升被完全改写。直至80…90年代,在撇开毛的个人责任的前提下,当年这场事件的大致轮廓才初步显现,但仍有许多晦暗不明之处。本文所要研究的是:毛泽东为何要在红军和根据地内发起“打AB团”?毛为大清洗寻找的依据是甚么?大恐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