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工业学大庆始末-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沾水扫掉了。老工人陈志训和张祝三等人看后很心疼。他们说:“每一缕棉花都是国家的财产,用不到生产上就是一种浪费!”他们找来废料,研究制造了一台土扫棉机,在提高工效的同时,每天还能扫下3两多棉花。
缝补厂不仅缝补回收旧棉衣,还千方百计为一线工人缝补衣服。他们先是采取“三人工作两人干,抽出一人上前线”的办法,不定期地组织工人抬上缝纫机,背上旧布和修鞋、洗衣工具,到附近的井队和施工现场,为工人拆洗缝补。后来,随着人员的增加和条件的改善,厂里又专门成立了相对稳定的缝补小分队,定人、定车、定期到边远生产单位去服务。关于这方面的情况,王凤允回忆说:“记得1963年入冬后的一天,我和家属工胡文玉、郝大嫂等十多个同志一清早就上了路。走着走着,天上又飘起了雪花,北风像刀子一样刮得脸生疼。可是大家背的背、扛的扛,等赶到井队驻地就都满身是汗了。我向值班的干部说明了来意,他说钻井工人的衣服太脏太破,不好意思拿来。可是女工和家属大嫂们没等他说完,就从各个帐篷里拿出脏被褥和衣服等,洗的洗、缝的缝,忙活开了。为了不影响倒班工人休息,钉鞋和补衣服的同志把空着的一间帐篷让给洗衣服的同志,自己在外面摆开了摊子。没干多久,有的人手脚冻麻木了,有的人手上被针扎出了血……”
随着油田开发面积的不断扩大,小分队的战线也不断延伸。一次,他们看见有个井架工,在上二层平台之前把皮大衣脱掉了。他们便分析:平台有20多米高,上面的风更硬,为啥反倒不穿皮大衣呢?经过了解,原来是工人嫌皮大衣又厚又重,蹬高不得劲。为此,大家想来想去,决定把回收的破皮帽子进一步利用起来,像加工“两旧一新”棉工服一样,把拆下来的碎皮子一块块拼好,絮上旧棉花,配上新布面,做成了既轻便又暖和的皮背心,很受钻井工人喜爱。他们发现不少工人劳动强度大,整天在油里泥水里蹚来蹚去,发的工鞋很容易破损。他们便成立了专业修鞋小组,把修复后的旧工鞋送给这些工人替换着穿。
缝补厂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一线工人服务的精神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1963年8月,石油部长余秋里亲临缝补厂检查指导工作。他热情地勉励职工说:有人说缝补厂是个破烂摊。依我看,这是个联系实际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他还亲自组织油田会战领导机关和有关单位的人到该厂学习。同年11月17日,在全油田代表参加的总结庆功大会上,缝补厂被授予“勤俭办厂模范单位”的称号,党支部书记王凤允和厂长阎勇一起上台,接受了会战工委颁发的锦旗。1964年,在余秋里亲自主持的一次祝捷大会上,缝补厂又被石油部授予“勤俭办厂的模范”的光荣称号。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三章 工农结合,城乡结合(1)
大庆会战初期,有些热心人提出要建设一座石油城市,并忙着要搞规划蓝图。他们设想,在原来安达市附近建设一座石油城,在那里建设职工住宅和生活设施。职工上下班用汽车接送,或往返乘坐火车。这种设想反映到石油部以后,余秋里等人认为不现实。一是当时油田正处在勘探过程中,地下有没有油,油田规模有多大,还未搞清楚;二是缺乏资金,缺乏材料,缺乏施工力量。必须“有钢用在刀刃上”,把国家给拨付的建设资金集中用来生产石油。
1960年,为了迅速甩开钻探,尽快拿下大油田,开辟生产试验区,进行原油试生产,以解决国家缺油的燃眉之急,会战领导小组在以主要的建筑施工队伍建设正规的管线、泵站、油库、厂房等生产设施的同时,在油田生产设施附近,就地取材,大家动手,分片盖起“干打垒”,度过了第一个严冬。随后,他们又在已有分片“干打垒”区的基础上,适当连片、集中,增加一些生活设施,新增一些商业网点,逐步按单位形成了若干个大小居民点。
1962年,大庆总结前两年的实践,进一步在生产岗位固定的采油队和油水泵站等生产设施附近建设居民点,相近的几个居民点,逐步建成一个中心村和若干卫星村。对流动生产和施工的钻井队、井下作业队和基本建设单位,就在油田边缘地区建设居民点、中心村,作为职工的后方生活基地。家属们则在油田外围开荒种地。
周恩来视察大庆时,对大庆矿区建设十分关心,对大庆结合实际情况,分散建设居民点、工农村很赞赏。后来周恩来又提出,大庆这样的矿区,不搞集中的大城市,分散建设居民点,家属组织起来参加农副业生产,可以做到工农结合,城乡结合,对生产、生活都有好处。1963年10月25日,周恩来讲到伊春林区矿区政权建设问题时说:“我看今后林区、油区没有其他工业的,就不要搞大城市。我看就是萨尔图这个办法,他们有四句话,叫做工业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这样就是可以缩小城乡差别。” 根据这一方针,大庆石油会战工委确定,每个居民点都要把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统一管理起来,实行工农业紧密结合,做到工、农、商、学四位一体,人人生活在组织之中。到1963年底,大庆已初步建成了萨尔图生产管理中心、让胡路科研中心和龙凤石油化工中心三个较大的居民镇,以及分散建立的10个中心村和40多个居民点,一个新型的石油矿区崛起在松嫩平原上。
在油田的矿区建设上,大庆人根据油田勘探、开发的需要,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下,坚持做到两条:一条是,生产设施、科研设施和医疗教育设施,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力求达到现代化的第一流水平。对于钻井工程、油水泵站、原油集输、注水管线、油库、变电站所以及机修等生产厂房,都根据生产需要,正式设计,正规施工,保证高质量、高水平。另一条是,在生活设施上,实行低标准,坚持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职工住宅、宿舍一律建“干打垒”。办公一律住简易房子,不盖办公大楼。
分散建设居民点,职工住宅离矿井近,便于组织职工家属种地,既有利于工业生产,又发展了农业生产。到1965年,大庆工矿区生产的粮食,解决了几万名家属的口粮,改善了职工生活,减轻了国家的商品粮负担。根据《人民日报》记者对大庆一个管理站的统计,1962年该站粮食产量每个劳动力平均500公斤,1964年已提高到1500公斤左右。
分散建设居民点,还有利于降低建筑标准,市政设施可以适当简化。大庆居民点的用水、用电、道路等大部分是和生产设施结合使用的;污水、粪便就近用作肥料,因此不必建设很多专用的市政设施。根据人民日报记者在当时所作的典型调查,大庆每个居民平均的住宅和市政建设投资约合400多元,比一般新建城市大致低一半,既节约了国家投资,又较快地解决了广大职工的需要,也节省了职工的生活开支。
居民点的布置,兼有城市和乡村的特点。一般情况下,都是由一个中心居民点和三五个一般居民点围绕组成一个生活基地。工人在“前方”生产,家属在“后方”种地。集中生产的工厂,也突破了过去工厂福利区集中建设的框框,根据周围的耕地条件,把居住区分成几片,将单身和双职工宿舍建在厂前,家属住宅分布在厂周围不很远的几个居民点上,便于家属参加农业生产。
居民点之间的距离一般在两公里左右。中心居民点是生活基地内社会活动的中心,居民点里设有基地管理委员会,把农业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统一起来。这里的生活福利设施比较齐全,有医院、半工半读的中学、商店、邮局、理发室、浴池等各种设施十七八项;还有一套农业生产设施,如拖拉机站、技术研究站、畜力运输队等。中心食堂可以开会,也可以演戏、放电影。一般居民点也设有小学、托儿所、杂货店等七八项设施,在一些不适宜建立固定设施的地方,就以流动巡回的方式来解决,例如有巡回大夫、串村理发员、登门送粮员等等。这些设施适应了广大职工和家属需要,基本上做到不出基地就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上的需要。居民点内有电灯,有自来水,有的还能就近用上天然气。点与点之间都通公路,有交通车。
第三章 工农结合,城乡结合(2)
大庆这样的布置,职工上下班和家属种地都比较近,适合油田生产和农业生产的特点;买东西、看病、孩子上学等也不太远,又基本满足了城市生活的要求;既像城市,又像农村,两者的优点都有,是一个新的创造。
在学大庆运动中,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成为舆论宣传最多的内容之一。在当时的舆论宣传中,对于大庆油田分散建居民点的做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第四章 为“大庆”命名
“大庆”是随着油田的勘探开发而产生的新名称,在油田勘探开发之前,黑龙江省的地图上本没有大庆这个地方。
1959年9月,松基3井喷油以后,松辽石油勘探局黑龙江大队立即向黑龙江省委报捷。当时,省委正在107会议室开常委会。省委听取了松基3井出油的情况汇报后,第一书记欧阳钦、第二书记、省长李范五和其他领导人仔细观看了送来的原油样品,并详细询问了石油的勘探和生产过程。欧阳钦高兴地说:“找出天然石油是一件大事,由于我省工业发达,交通便利,生产的石油能够很快地用于工业、农业机械化的需要。这对于促进国家工业化、农业机械化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必须继续加强工作,兢兢业业,作好石油勘探工作。”同月,省委在风景如画的太阳岛极乐村召开第365次常委会。会议讨论了黑龙江省对石油勘探工作中的修路、建房、动力设备、党群干部及勘探队职工福利等各种急需解决的问题,决定上述问题均由省长李范五组织有关部门和地区协调解决。
10月12日上午,黑龙江省委在花园村一号会议室召开常委会,专门研究支援大庆石油勘探与开发的问题。会议讨论通过了省委《关于大力开发石油资源,发展石油工业的决议》。决议指出:第一,黑龙江省石油工业的开发和建设已进入边普查、边勘探、边建设、边生产的新阶段。因此,省委认为必须特别重视,加强领导,大力支援,以更快地把黑龙江省建设成为一个新的石油工业基地。第二,全省各地区、各部门都必须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地从各方面支援这一新兴工业的发展,使其迅速地成长、壮大。第三,要求在全省所有的石油地质普查勘探队,保证按期完成中央部局交给的任务。第四,在国家总的规划下,黑龙江省明年应积极建设部分中小炼油厂和一批简易炼油厂,并安排建设一些为石油工业所需要的配套工厂。
11月8日,黑龙江省在安达市大同镇召开油田勘探成果庆祝大会,欧阳钦、李范五、强晓初、李剑白、陈剑飞等黑龙江省党政领导亲临会场,欧阳钦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此地出了油,是天大喜事。听到你们的介绍,感到石油事业在黑龙江大有希望。你们搞油的是野战军,找油、开发以及将来的建设是很复杂的,也是困难的。你们的事业,是全党的事业,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大发展可以带动我们的机械化、现代化,使国家更富强。你们到这里搞石油,全国要支援。我们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有关的县、乡和广大人民群众是这里的“地主”,要尽“地主”之谊。他还说,石油工人是好样的。你们大部分同志是从部队转业的,为了改变我国石油工业的落后面貌,继承发扬了我们解放军不怕困难、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我们要像热爱志愿军那样,把石油工人当作最可爱的人。
欧阳钦在讲话中还提出要把大同镇改为大庆区。这是欧阳钦在从哈尔滨到大同镇的路上想出来的主意,征得其他领导人的同意后在会上提出来的。当时与欧阳钦一道参加庆祝大会的黑龙江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兼省委秘书长李剑白事后回忆说:“11月8日,在大同镇召开了庆祝大会,我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陪同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同志前来祝贺。在途中,欧阳钦同志非常高兴地对我说:在我们北大荒发现了油田,看来我国石油发展大有希望,苏联在石油上卡我们的脖子也卡不住了,我们自己出油了。这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困难时期,是一个关键而伟大的发现,对全国经济发展将是一个重大的贡献,全省人民都应庆贺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我说:‘很值得庆贺,松基3井喷油正值建国十周年大庆的前夕,是向“国庆”献了大礼,喜上加喜,应该大庆。’欧阳钦同志兴致勃勃地脱口而出:‘那咱们就给油田改个名吧,把大同改为“大庆”,你说好不好!’我回答说:‘太好了!名副其实。山西省已有个煤城大同市,我们再叫大同市就重复了,改了吧。’”
随后,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根据欧阳钦的提议,作出了《关于成立大庆区和将大同镇改为大庆镇的决定》。对此,余秋里曾有过评论,他说:“欧阳钦同志命名的‘大庆’,言深意切,含义深远。后来制订松辽油田勘探、开发方案时,我们都同意把这个新发现的油田,命名为大庆油田。”
第四章 会战后勤部
1960年1月2日上午,黑龙江省委在哈尔滨颐园街三号会议室召开常委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欧阳钦、李范五、强晓初、王一伦、王鹤丰、杨易辰、李剑白、陈雷、任仲夷、张开荆等。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到会介绍了大庆石油钻探的情况和今后工作的打算。与会者完全赞同余秋里所提出的加强钻探工作的方针和做法。常委会认为,随着石油会战人员的集中,必须相应地做好一切有关的支援工作。省委责成省公安厅党组对大庆油田的保卫工作进行一次专门的研究和部署,建立相应的机构,确保勘探工作的安全。关于勘探队员的粮食、副食品、煤炭、服装等物资供应问题,会议决定由杨易辰负责检查、安排。有关油田勘探的机修厂、卫生医疗机构、学校的建立和电力供应与筑路等问题,由陈雷负责安排。会议还决定1月10日,由李范五率机械、粮食、商业、交通、卫生、公安、教育、电业等各有关部门负责人赴大庆检查石油勘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凡是能够解决的,就地解决。不能解决的,也要积极安排设法解决,以保证石油勘探工作的顺利进行。
按照省委常委会议的部署,1月中旬的一天上午,省长李范五和省委常委、副省长兼省经委主任陈雷到大庆实地解决油田勘探中遇到的问题。松辽石油勘探局党委书记李荆和等人一路陪同。
一行人到了葡萄花,葡萄花石油勘探大队党委书记关耀家陪同李范五参观了葡1井、葡7井、葡21井。当时,正值葡7井出油。工人们为省委领导做了油井喷油示范。望着喷射出来的黑色原油,在场的领导都心情激动。陈雷问身边的关耀家:“一口井日产原油有多少?”关耀家回答说:“二三十吨。”陈又问:“淌在池子里的油不会浪费吗?”关笑着回答说:“都可以回收起来。”
葡萄花石油勘探大队会议室就设在一栋“干打垒”的屋子里。屋子中间放着一张木板钉的简易桌子,凳子是木桩打在地里,上面钉着木板。葡萄花石油勘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