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毛泽东最初设想是集中主力迎击南线国民党军进攻主力欧震集团。他给华东野战军指挥员算了一笔细账:在欧震集团中,可能进攻的有22个旅,“战力较强者约八个旅,较弱者约十四个旅。如我能首先歼灭较弱之十四个旅,此次进攻即算打破,然后再歼较强之八个旅,便很从容。”毛泽东要华东野战军每次歼敌三至四个旅,彻底粉碎敌人进攻。
  国民党军也汲取了以往失败的教训,将战斗力很强的整编第11师、整编第74师等部与战斗力较弱的部队混合编组,缓缓推进。华东野战军数次都无法剔出弱敌予以歼灭。
  南线战事陷入僵持时,北线却出现了绝妙的战机。国民党军李仙洲集团趁华东野战军主力聚集南线,而孤军冒进,深入到了莱芜地区。李仙洲集团由2个军和1个整编师组成,兵力不及欧震集团的一半,而且均不是国民党军的精锐,内部派系矛盾很深,是一个分散且较弱好打之敌。
  华东野战军果断改变原定作战计划,以一部兵力钳制南线之敌,主力迅速北上,歼灭李仙洲集团。
  毛泽东回电“完全同意”,并电授机宜:一个星期至10天内,主力原地休整,对外摆出准备打击南线敌人模样,待北线敌人深入,全军再秘密北上,首先解决李仙洲集团,然后全军回头南下,大批歼灭已经进入沂蒙山区的南线敌人。“总之,先打弱敌,后打强敌,力争主动,避免被动”。
  华东野战军主力沿山区小路,昼伏夜行,秘密进入莱芜地区。当国民党军觉察到解放军的行动时,华东野战军已经完成了对李仙洲集团的分割包围。
  激战三天,华东野战军以16比5的绝对兵力优势,干净利落地歼灭了李仙洲集团万人。被俘的国民党军一个团长沮丧地说:“就是捉5万只鸭子,也得费点工夫啊”。
  先打弱敌,不但有效消耗着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且不断增强着解放军的作战能力。1947年8月,人民解放军转入外线作战。国民党军或数路进攻,各路相距不远,或数路防堵,各路相距很近,解放军一度打不了仗或打不好仗,较为被动。此时毛泽东将先打弱敌的原则予以变更,形成两种情况,两种打法,“给敌以歼灭与歼灭性打击须同时并重”新的作战原则。
   。 想看书来

九 先打弱敌 后打强敌(3)
江英(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给敌以歼灭,就是将敌人整旅整师干净全部地加以歼灭,不使漏网。毛泽东指出:“这是在敌军分散孤立、敌援兵不能迅速到达之条件下必须实行的正确方针”。给敌以歼灭性打击,就是不以全部歼灭敌军为目标,而以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为目标。一定速战速决,打残敌人,使敌短期内难以恢复战斗力,同时也可减少我军之战斗伤亡。这是在敌军分数路向我军进攻,且各路敌军相距不远情况下应采取的方针。
  在这种作战原则的指导下,人民解放军灵活选择歼敌对象,灵活选择歼敌方式,歼敌的力量越来越强,歼灭战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先打弱敌,后打强敌”被毛泽东收入“十大军事原则”,并将文字规范为:“先打分散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强大之敌”。
  对国民党军作战如此,对美国军队作战也是如此。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毛泽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确定的基本作战原则,同样是先打弱敌,后打强敌。
  依据这一作战原则,志愿军在运动作战中,连续取得了五个战役的胜利,彻底扭转朝鲜战局,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畔一直打到三八线,迫使“联合国军”不得不与中朝方面进行停战谈判。
  齐德学(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副部长、博士生导师)战争的进程也表明,志愿军对战斗力较弱的敌人作战,胜利是有把握的,几次战役都是由此打开了战局。
  在中南海彻夜灯火通明的菊香书屋里,毛泽东认真思考着破敌之策。他的答案是打小歼灭战。 1951年5月26日,毛泽东电示彭德怀:历次战役证明我军实行战略或战役性的大迂回,一次包围美军几个师,或一个整师,甚至一个整团,都难达到歼灭任务……为了打落敌人的这种自信心以达最后大围歼的目的,似宜每次作战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我军每一个军在一次作战中,歼灭美英土军一个整营,至多两个整营,也就够了。
  第二天,毛泽东在接见志愿军参谋长解方和第3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陈赓时,将这一作战原则形象地比喻为“零敲牛皮糖”。
  徐焰(国防大学战略研究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牛皮糖是湖南一种糖块,稻米精制,粘力很强,一般是几斤或十多斤重,吃时须用铁锤一小块一小块地敲下来。出身湖南的毛泽东巧借此法,形象地说明了对美国军队作战的原则。“零敲牛皮糖”因此成为打小歼灭战的代名词。
  志愿军贯彻“零敲牛皮糖”的作战原则,1952年秋季,在统一计划下,全线发动战术性反击作战,同时对“联合国军”营以下兵力防守的60个阵地进攻77次,歼敌万余人。
  毛泽东起草中共中央和军委贺电,予以高度赞扬,指出:“此种作战方法,继续实行下去,必能制敌死命,必能迫使敌人采取妥协办法结束朝鲜战争”。
  兵法之道,变则通,通则胜。先打弱敌,后打强敌,道理简单,运用困难。但毛泽东却将它发挥至极致,运用至化境,并上升到改变交战双方力量对比、决定战争胜负的战略高度。战法决定进程,时间决定结局,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战局的发展就是在这种转换中被牢牢掌控在毛泽东的手中,直至夺取战争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对这一过程有过一次很好的描述:战争初期要小打,集中十倍八倍的兵力先消灭敌人两个营,两个团,两个师,有了经验,有了把握之后,再逐步扩大,逼着敌人逐步增兵,一个一个吃掉它。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十 战略持久 战役速决(1)
中国现代史的大幕一经拉开,乱云飞渡的庐山,曾见过多少人间风雨。
  1933年夏天,蒋介石在此主持军官训练班研究“剿共”战术。他概括国民党军的作战原则:“战略上取攻势,战术上取守势”。而把红军的作战原则称为:“战略上取守势,战术上取攻势”。还自信地总结道:“凡战略上取守势者未有不败之理”。他的概括没有问题,但他的结论却大错特错了。毫无夸张地说:在战争指导能力上,蒋介石与毛泽东不在一个层次,因而最终的失败者就变成了他自己。
  毛泽东的战略守势可以称作战略上的持久战,战术攻势则称作战役战术上的速决战。毛泽东绝妙地勾画出战争中持久战与速决战的辩证关系,解决了中国革命战争中防御与进攻在时间上的矛盾难题,使之成为中国革命战争中积极防御作战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则,成为转换敌我优劣形势的基本手段。
  1930年,中国的政治形势动荡不已。在南京建立中央政权的国民党陷入激烈的内部权力争斗,各派势力勾心斗角,进而兵戎相见,新军阀混战全面爆发。
  中国共产党人则经历了大革命失败后的力量积蓄与发展,重新走向兴旺。武装斗争的星星之火,逐渐发展成为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燎原烈焰。红色根据地星罗棋布,主力红军发展到约7万人,地方武装发展到3万人。
  对这种形势,远在上海的中共中央负责人作出了一个非常乐观的估计:中国革命已经到了大决战的前夜,“有极大的可能转变成为全国革命的胜利”。因此确定了集中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组织全国总暴动的军事计划,要求各路红军“会师武汉”、“饮马长江”。
  对这个热血沸腾的军事计划,在赣南、闽西率军苦战的毛泽东却难以激动。他后来评价此事时说“‘灭此朝食’的气概是好的,‘灭此朝食’的具体计划是不好的”。
  姚有志(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原部长、博士生导师)毛泽东认为:“中国的反动势力,是许多帝国主义支持的,国内革命势力没有聚集到足以突破内外敌人的主要阵地以前,国际革命势力没有打破和钳制大部分国际反动势力以前,我们的革命战争依然是持久的”。他当然知道,“在战争问题上,古今中外也都无不要求速决,旷日持久总是认为不利。”但他斩钉截铁地说:“唯独中国的战争不能不以最大的忍耐性对待之,不能不以持久战对待之。”
  “左”倾冒险主义者当然听不进这番话,称毛泽东有着“区域的保守观念”和“狭隘的游击战略”,妨害红军的发展,“路线完全与中央不同”。指责毛泽东等人是“农民意识,在政治上表现出机会主义的错误”,并派出专人到红4军督战,严令部队进攻南昌。
  7月,毛泽东、朱德率领新组建的红1军团向南昌推进。中央的指示必须执行,当看到南昌城防坚固、敌军力量强大,红军根本不具备硬攻的条件时,毛泽东派部队隔江鸣枪,以示纪念南昌起义三周年,尔后迅速北上,在国民党军兵力空虚的安义、奉新发动群众、扩大红军,使部队避免了一次可能的损失。
  毛泽东不打南昌,决不是消极避战。一旦战机出现,他是从来都不会放过的。在红1军团休整期间,湘军4个团冒进至文家市,立足未稳。毛泽东当机立断,率部昼夜兼程,直扑敌军,速战速决,仅用3个多小时就将其全歼。
  周继强(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革命战争敌强我弱的特点,决定了敌人一般总是处于战略进攻的地位,而红军则是处于战略防御的地位。敌人在战略上总是期望速战速决,而红军则要逐步转化敌强我弱的形势,因此必须实行战略上的持久战。要转化敌强我弱的形势,红军必须抓住一切战机,实施战役战斗的速战速决。毛泽东把战略上的“稳”与战役战斗中的“拼”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
  在反“围剿”作战中,这一原则运用得淋漓尽致。毛泽东不急不躁,诱敌深入,以一个“磨”字贯穿战略指导,而以一个“快”字指导具体战役战斗。
  

十 战略持久 战役速决(2)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作战,历时8天,而关键之战消灭国民党军第18师仅用9个小时。第二次反“围剿”历时两个月,而红军反攻五次作战,每次都仅用数个小时就解决战斗,最短的只用了两小时。第三次反“围剿”历时三个月,而红军反攻作战每次也只用几个小时。
  国民党军在总结“围剿”作战失利原因时,不得不赞叹毛泽东“指挥机敏,始终把握战术速决之原则”,称红军“指挥官对目标之选择及攻击目标之变换,均能把握实际,绝不胶着恋战,只求胜不求全,故能胜易胜”。
  战役战斗的速决战,成为红军运动战的有机组成部分。毛泽东总结作战经验,归纳了速决战的几个具体条件:“准备充足,不失时机,集中优势兵力,包围迂回战术,良好阵地,打运动中之敌,或打驻止而阵地尚不巩固之敌。”他说:“不解决这些条件,而求战役或战斗的速决,是不可能的。”
  陈伙成(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毛泽东不仅提出了战役战斗速决战的具体条件,而且还具体分析了红军采取这种战法的必要性。他说:第一,红军装备落后,尤其是弹药没有来源,难以支撑长时间作战;第二,敌人进攻一般有许多部队,而红军只有一支部队,只有迅速地连续地作战,才能粉碎敌人进攻;第三,如果敌人分路推进,且比较密集,红军的力量只能先打其中一路,假如不能迅速解决战斗,其余各路敌人就会蜂拥而至,陷红军于危险境地。
  毛泽东真正从理论上阐明持久战战略是在全国抗战爆发十个月后的1938年5月。当时,正面战场作战的国民党军在连续失败之后,终于取得了台儿庄会战大捷。抗战初期弥漫的“亡国”言论尚未消失,“速胜论”观点又甚嚣尘上。中国抗战前途到底如何,究竟怎样才能夺取战争最后胜利,一时间众说纷纭,在中国共产党内也存在着意见分歧。
  岳思平(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抗战爆发后,王明从苏联回国,带着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指示,鼓吹“速胜论”,反对进行独立自主地游击战,要求八路军投入正面战场打大仗。他的意见在当时影响了党内相当一些人。在1937年召开的中央“十二月会议”上,毛泽东的意见受到许多人的反对,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孤立的”。但是毛泽东对三条原则坚持不放,这就是持久战、游击战和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为了澄清国内和党内的错误认识,坚定全国、全党、全军对抗战胜利的信心,毛泽东在延安窑洞中夜以继日,奋笔疾书,连续写下了《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名军事著作。
  在这些著作中,毛泽东做出了清晰而有说服力的结论:中国不会亡,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也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刘庭华(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毛泽东指出:日本是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所进行的是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非正义的,中国虽然国力较弱,但进行的是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日本军力虽强,但是个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军力虽弱,但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战争;日本的侵略战争必定遭到国际上的反对,失道寡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必定得到国际的广泛援助,得道多助。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
  蒋介石也看到了抗战是持久战,并将战争的进程划分为战略退却和战略反攻两个阶段,但他却提不出行之有效的持久抗战战略,因而对战争的指导是只顾眼前,难出远谋。他的全部战争指导,都建立在一个“拖”字上。
  毛泽东则把抗战划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突出战略相持阶段的地位,指出:这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中国将变为独立国,还是沦为殖民地,不决定于第一阶段大城市之是否丧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
  

十 战略持久 战役速决(3)
支绍曾(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博士生导师)毛泽东为战略相持阶段给出的战略指导方针也非常简单,只有一个字,就是“熬”,不是被动地熬时间,而是在非固定的作战线上,对敌实行有后方或无后方的运动作战;向着敌人后方大踏步前进,发展游击战争;以频繁而持续的作战不断消耗、削弱敌人的力量,积小胜为大胜,熬干敌人的实力,熬出敌强我弱形势的转变,“熬”出最终的战略反攻,夺取战争的胜利。
  傅立群(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原副部长、博士生导师)毛泽东的“熬”,是一种主动的战略,把最后的胜利完全建立在中国自身抗战的基础之上,而蒋介石的“拖”,则是一种被动的战略,把战略反攻的希望全部寄托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大国的参战上。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毛泽东的“熬”字抵得上千篇大论。它指导敌后军民熬过了敌人最疯狂的“扫荡”、“蚕食”,指导中国抗战熬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熬垮了日本侵略者,熬到了抗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