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大传-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上面是讲其一:法统、正统。再讲其二:忠诚、勇敢、智慧。
  有人说刘备、诸葛亮、关、张、赵、马、黄的口碑是借了正统和历代政治需要的光了。因为历代皇帝没有人希望身边出现曹、马这一类阴谋背主的人物;而且都希望有诸葛亮、关羽那样忠诚于君主的人出现在自己的身边,所以就把他们抬起来了。我们不能否认,历史人物的当下评价确实常常与政治需要有关。比如宋朝有奸相秦桧,人们不敢公开骂秦桧就指桑骂槐地大骂曹操。骂来骂去就忘了骂秦桧,真的骂起了曹操,甚至在士子间掀起了一股“反魏批魏”的潮流。与此同时又拼命的颂扬起诸葛亮与关羽一班忠勇智慧的文臣武将来。就是在国外也如此。苏联在面对法西斯入侵危机时,不也把他们批了多年的库图佐夫、苏沃洛夫这些沙俄时代的将帅肖像挂出来了吗?这是一种极自然的现象。除了政治的需要也与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关。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开篇(9)
人们一提传统仿佛就有陈腐的霉味,就意味一种保守甚至倒退的感觉。其实传统这东西也有优劣之分。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既没有历史的陈旧性也没有时尚的变易性。比如忠诚、义气、勇敢、无私、仁德、智慧这些东西是人类生存的必须,是人类天性中最美好的一面。真、善、美的价值是永恒的,绝不因时代的变易而变易,也绝不因潮流时尚而时尚,更不因一个王朝的消亡而去陪葬。因为他是人性本质的存在。无论官方、民间没有人会喜欢奸诈、背叛、自私、愚笨、怯懦的东西,哪朝哪代人都是以此为耻的。这不是儒家学说的传播之功,而是人性尊严的底定,一切由来已久。
  我们看一看魏晋年间的人们对智慧、忠信、勇武的推崇程度,也许会更有利于我们对一些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理解。曹魏政权中的散骑常侍刘邵写过一本《人物志》,开篇就论及聪明:“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接着就论及“忠信”:“为臣事君,忠之本也”,“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那么什么是“忠”呢?“一于其身,忠之始也”;“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忠也者,一其心之谓矣。”这三句话给忠下了三个定义:其一,忠就是从一而终不事二主;其二,忠就是中正不偏公正无私;其三,忠就是一心一意。那么,“忠”又有什么用处呢?“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而况于人乎?”好了,讲的最明白不过了:忠君是为人臣子的根本;在天地人之间没有什么更高过忠的;忠就是非但要一心不二至公无私忠于王事,还要一身不事二主,不能背叛主子,这是忠的最基本要求,要身心不二;因为只有为臣忠君才能稳固君臣关系,使天下安定,才能感天地动鬼神,更何况人呢?而两晋南北朝的刘勰在他的《刘子新论》中则论及了“诚信”与“勇武”。他讲道:“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非信不成,非信不立”,并说:守信对于人而言就像一个人要过河,就要有渡船,要船行就得有舵和桨,所以只有诚信之人才能“光于宇宙,名流于古今不朽”。他还说:“春风不信(不按时到来)花则不开;夏炎不信,则草不长;秋雨不信,则百谷不实;冬寒不信,则水土不坚”,“天地灵气不信,则四时废”。而“能立信衡门,则可声驰天下”,一诺之信,胜于千乘之国。刘勰讲完了一个“信”字又开始讲“武”讲“勇”。他讲道:“文武异才,并为大异”,“文以赞治,武以创业。”而晋人所注的《逸周书》则称:“仁历以行”,“智历以道”,“武历以勇”;“四方畏威乃宁”,“天作武,修戎兵,以助义正违”。由此可以略见魏晋时代的政治风尚,无外乎孔夫子的仁、义、礼、智、信,只不过处于变乱年间,尤推崇智谋计略、忠君诚信、勇敢尚武而已。而刘备集团中人物几乎每个人都符合这几个方面的要求;而曹魏集团的高层人物及部属和司马氏集团中违背这些规则的人物在三国中为最多最明显。所以说魏晋执政人物最受攻击,而刘备集团前期、中期的执政人物最受时人称赞,最得史学家的好感,最受历代封建王朝的官方推崇,也最受民间口碑称颂,首先取决于他们自身的人格与政治履践既符合主流政治的规范,也符合大众审美心理的传统尺规。因而他们得以崇高的地位也是自然,并非纯粹的政治与文学的功效使然。我绝非赞同朱熹的假道学,更不是尊汉抑曹者,不过从人性的角度来审视一下而已。他们固然都是统治阶级,但天下没人统治不更乱套了吗?正如曹操自己所说:如果没有我,天下不知道要有多少人称王称帝。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开篇(10)
还有一个悲剧与悲剧英雄的问题。在所有的历史人物中能世代流传下来,尤其能在民间广为流传,让人们心仪之、口碑之的人物,很少是那些鼎盛丰功的帝王与成功人物,而恰恰是那些“失败了的成功者”——历史的悲剧英雄人物。如秦汉时代项羽的民间知名度就高于刘邦;隋唐时代的程咬金、魏征、秦琼、尉迟恭、薛仁贵等人物的民间知名度就高于李渊父子;宋朝的杨家将、宗泽、李纲、岳飞、文天祥的知名度就高于两宋的列祖列宗。这不仅是种种文学样式与传说提高了他们的知名度,更因为他们都是英雄,是收取了悲剧结局的英雄。人们崇拜英雄绝对比崇拜帝王要强烈得多。因为英雄离他们更近,更有血有肉,更能让他们激动感奋。而且他们除了知名度极高以外,还拥有极为强大的超越历史时空的精神震撼力、冲击力。这多缘于他们的悲剧结局,所以常能强烈的感动后世,具有最强大的社会教化作用。比如诸葛亮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臣;关羽的形象感召了一代又一代的武将。他们都是英雄,让人们肃然起敬;他们又都是失败了的英雄,壮志未酬而中途殂谢了的英雄之花,所以人们又为他们哀惋痛惜悲伤;他们之中又常常有如岳飞、袁崇焕等遭际到政治的时代的不公正,所以人们在崇敬、悲伤的同时又唤起了心底的不平和愤怒。因而他们能得以在世代人们的心中成为一座丰碑也是自然的事。正如西方一些哲学家、美学家所言:悲剧英雄人物是失败了的英雄,是一种失败中的伟大。他们是能够两次生存的人。在他们生存于现世时,他们蒙受到历史的时代的不公正,但他们将在后世得到一种公正和伟大。正是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人类中那些高尚和伟大的东西。
  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大多是悲剧人物。这是由历史注定了的命运。在所有社会转型,历史变革时期的过渡带上出现的所有政治、军事英雄人物都必定是悲剧的结局。这也是西方哲学家认定的“历史生存定理”。在历史的强烈政治地震中谁挺身而出都是牺牲品。这是必然,不用论证。三国时代就是一个超强级的政治地震时代,所以那些英雄人物与平民都成了牺牲品,少有美好结局的。
  三国中最顶尖级的悲剧英雄人物似乎都集中在蜀汉集团。这又怎么解释呢?悲剧英雄人物除了必然以群的形式出现在历史的断裂带上以外,还必然集中于弱势群体之中。在动物界最先灭种的都是弱者;而在人类社会中最先倒下的往往都是弱族中的英雄强者。所以古人云是非皆因强出头;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而文明话则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滩出于岸,流必湍之。尽管如此,可是人类历史上从来就不缺少出头的英雄,不缺少悲剧英雄,因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高贵之处正在于为了生存而敢于甘于舍弃生存。在三国列强中,蜀汉集团是最脆弱的,也是最英勇的,因而也是最悲壮的。从诸葛亮到刘、关、张、赵、马、黄,一直到后期的姜维及他们的子孙大多是悲剧人物,且多是悲剧英雄人物。因为他们弱,又不肯服输认低;因为他们弱而力所不及,但又不肯放弃目标、不甘失败,所以他们必然要奋起,去挟泰山以超北海,激杯水以沃中土,挽狂澜以于既倒,要在实力不及的情况下实现大逆转。既如此,结局除了悲壮而外,夫复何言?我们只能为他们在深深的叹息中,唱一曲伤感的挽歌。再加之蜀汉集团的所有核心人物多是在兴汉继绝的旗帜下,在刘备个人凝聚力的感召下,志同道合而走到一起的,正所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时也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就是蜀汉集团为什么多悲剧英雄人物的全部原因之所在。这也是后人们一代代传颂之的根本。

开篇(11)
是的,也有人说孙刘曹他们都不过是为了一个位子而互相杀来杀去的一路货色。是的,他们不可能没有各自的政治图谋与集团的利益所在,但我们似乎也不能以此来采取全部否定、全盘否定的态度来看我们的先人,来审视历史。人类固有卑微之处,但又何尝没有高尚呢?否则还成其为人类吗?
  最后还有一个同情弱者的问题。人类最丰富博大的情感就是同情心与不平之心。同情弱者同情不幸是人类的一种美德,但也常常是一种情感陷阱。而对于强霸者的不平之心也是人类心理固有的属性。没有了这两个各执一端的砝码,人类社会生活的天平就一定会发生倾斜。所以人们见了弱者便要帮一下,见了沉溺者就会援之以手;而见了欺凌人的,有力气者便要去抱打不平老拳相向,没力气的也会在一旁喝号喊打。政治生活、军事战争也如此。对于汉献帝的同情,一来因为他是一个前人拔树后人挨晒,前人播种蒺藜后人收刺,前人牵驴走了后人拔橛子的无辜者;二是因为汉献帝是父母双亡的孤儿少年即位,面对的却是董卓、李这帮西凉边地的兽兵入朝专政,曹氏父子的骄横独裁欺凌迫害;不断迁都颠沛流离,衣食无着的凄苦处境与被终生政治囚禁,废来立去的命运。汉室王朝的老祖宗刘邦被项羽打得如丧家之犬时,人们很同情他;他一旦称帝天下时,人们就开始骂他。到了他的末代子孙处于风雨飘摇堪堪油枯灯灭时,人们反过来又同情他的子孙。人类的心理就是如此的变易无常也有常,这就是社会心理的规律。人们对于三国种种人物的评价,正是建立在史实与个人心理认同的双重基础之上。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人们才多同情汉献帝,同情刘备,而憎恶曹操父子和司马氏父子,至少心理因素上占了很大的成分。
  然而,人们的社会心理认同与文学形象是一回事,而历史真实又是一回事;人们的主观评价是一回事,而客观效果又是一回事;社会传统道德标准是一回事,而社会功利效果又是一回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赞同的18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法学家边沁,曾为我们奠定了一个政治的法律的评价标准,那就是“功利主义原则”——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这似乎又给了我们一把解读三国人物的钥匙。或者说这也是另一条历史的政治的真理。
  那么怎样来看待曹操、刘备、孙权及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呢?这三个历史人物对国家的统一至少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曹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中原最混乱的军阀割据局面,并平定了东北、西北少数民族军事力量与军阀的叛乱而雄长一方,为稳定北方发展经济做出了绝大贡献;刘备至少统一了祖国的西南,诸葛亮时代又平定开发了云、贵一带,并成功的实现了民族自治,创造了古老的优秀的民族政策,移风易俗,把中原与天府之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播过去,使其与中原文明同步发展,同样功不可没;孙权至少保证了江南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统一稳定,且开发了两广、东南沿海等历代教化不到的边远蛮荒之地,并开发水利、水上交通事业,使江南成为富甲一方之地。而且正由于这三个人、三个政权的各自统一了一方,才有司马氏那么快的统一了全国。这三个不怎么正统的皇帝的历史功绩,要比东汉末年的几个皇帝、司马氏那些个正统的两晋所有皇帝功绩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大得多。读一读两晋史也许更会有一蟹不如一蟹、貂不足狗尾续的感觉。所以毛泽东说:“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司马氏一度完成统一,主要是他那时打下的基础。”而鲁迅则说:“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而曹操的同时代人许邵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孙权说他“至于御将,自古少有”;诸葛亮说他“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刘备则“每称操为能”。而在死后陈寿在《三国志》开篇第一传中给他的盖棺论定是“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但是几乎没有不说他奸诈嗜杀的。且三国的三个政权在晚期的腐败衰落无论如何是没有任何历史进步意义的。而且汉魏间的大混战只能是一个历史的大破坏。这一切似乎是矛盾着的,但没有了矛盾,也就没有了世界的存在。
  以上所言史料多见诸于正史所载,有据可查。但历史的真实并不全在历史的书卷之中。非正史的资料中也有可采信之处。就是民间传说也不可全视为无稽之谈,尤其是口碑部分。西方人讲三个笑话可以说明一个民族的性格,那么几千年千百万人的大众口碑至少也能说明一个人的性格。所以西方美学家们又说诗化的历史比具体的历史事件更为真实。因为具体事件所反映的是具象的个别,而文学的历史则更能反映一般。当然我们决不主张把《三国演义》当历史来读,把民间神话传说也硬要附丽于历史人物的身上,而是在讲如何尽可能地去获取“历史的真实”,以期在读文学作品时多一种参照。这也许正是本书的撰写宗旨。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既不是做历史考证,又非进行学术研究,只是属于那种有感而发随便说说,但并不是不负责任信口胡说的东西而已。因而它只是给那些喜欢读三国的人看的,也算是一种交流吧。
  开篇揭过,下面分卷讲述。第一卷东汉残阳,主要讲述三国的缘起与东汉末年的腐败混乱与著名人物;第二卷乱世三雄,主要讲述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汉晋之间的三统之主;第三卷四大宗族,主要讲述曹、孙、葛、马四姓政治大宗族;第四卷军师名将,主要讲述三国时代的主要军师谋臣策士与各国的著名武将。全书共35讲,单独列传的人物共有一百三十余位,附丽于各传之间的人物或详或略也不下上百人,因而大体上囊括了那个时代的主要代表人物。对于各传主的生平多采自信史。为增加可读性,同时收入了大量的民间传说但均作说明,以免混淆视听,以讹传讹。文中多所品评议论无非是为了更好发挥人史两鉴的作用,但个人之心得难免偏颇失准,欢迎方家批评教正。
  

五大看点(1)
第一个看点是东汉末年皇室的衰落破败到了让人可怜的程度。在《三国演义》中读者最先接触到的是乱世王朝的王室式微与皇权衰落。被人视为九五之尊、八弘一宇、王权天授、龙子龙孙的汉家帝王被臣下那样随意地换来换去,欺负到家了。而且最后的两位末代皇帝都是十几岁的孩子,说立就立,说废就废,说关禁闭就禁闭,说毒死就毒死。太后、皇后、贵妃、贵人,当着皇帝面儿说抓就抓、说废就废、说宰就宰,而且连小皇子都一并处死。小皇帝名为皇帝,但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