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记住,它叫唐朝!-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更讽刺的是,由于军队里没有高级知识分子,薛举只好又把郝瑗放了出来。这郝瑗也很识相,死心塌地卖命。
薛举自称西秦霸王,建元为秦兴,封薛仁杲为齐公,少子薛仁越为晋公。这时候一个叫罗某(这人名字电脑上打不出,抱歉)的土匪头头,眼看风头一顺,便抓住机会带领手下来归降。
但造反,总不能呆在一个城市里不动,那样就和山大王没什么两样(李世民语),薛举把矛头指向了隋将皇甫绾——他手下有一万士兵。
薛举选了两千精锐偷袭,在赤岸和皇甫绾撞了个正着,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原本还怕你坚守不出,出来了最好,一举灭之!
老天,是比较随和的,起码有时候是这样。
也不知道是怎么了,大家布好阵,还没打,突然刮起了大风。吹的方向,是朝着薛举这里吹的。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下好了,要被皇甫绾当鸭子赶了。
正当薛举四下寻找逃路的时候,突然他发现了奇怪的一点:皇甫绾没有进攻。
这个问题,我始终不明白,好好的顺风,兵法上都明确写着有利用兵,干什么站着呢!但中国的历史上什么事情都有,匪夷所思的也不少,就当皇甫绾脑子进了风好了。
然后,奇怪的事又出现了。
《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原来一直刮西北风,气得周瑜几乎吐血,但是就在总攻之前,风向变成了东南风!
现在的情况也差不多,大概是皇甫绾太傻,老太也看不过去了,便即时将风向转了过来——改吹皇甫绾了。
于是乎,意料之中的事发生了,皇甫绾军队大乱,站立不稳。
然后,薛举以身作则,带头冲了出去,很有“兄弟们跟我来”的气概。小兵们一阵激动——领导都冲了,自己怎么好意思站着?
军心大振,隋军大溃。皇甫绾的枹罕就归了薛举。
我们常说,破鼓总有万人捶,但其实这句话不完全,应该再添一句:锦衣总有千人夸(本人原创)。这一仗,打得薛举威望大增。羌族的一个小头目钟利俗把持不住,想凑一把热闹,带着手下两万人来归降。少数民族的军队虽然训练不精,但有一个特点:好用。说白了就是一根筋,不怕死。
当然了,用褒义词来说,这可以叫视死如归。这个嘛,是说不好的。
手里资本多了,名头和口气自然也大了起来(吹牛不用上税),薛仁杲成了齐王,东道行军元帅;薛仁越(薛举小儿子)成了晋王,兼河州刺史;罗某还是义兴王,但成了薛仁杲的副将。然后,薛举一鼓作气,又攻克鄯、廓二州,短短几十天的时间,陇西之地全归了他,手下兵力也激增至十三万。
之后,他胃口大增,接连攻下几个地区,声威大震。当然,说他没有怕过,也是不正常的,因为害怕乃人之常情,何况薛举这种头脑简单的直肠汉子。
因为京城已经暂时打不下,于是薛举去转攻扶风。结果李世民乘胜追击,冷不防捅了他一刀子。于是薛举问手下:有投降的天子吗?
这意思就是,我想投降,又想要面子,你看哪个重要点。
手下褚亮说举了一大堆例子,意思是:投降比较好。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个被迫跟了他的郝瑗却大义凌然跳了出来,说“怎么可以因为一次失败,却打着亡国的打算呢?”
读书人就是有气节。
于是薛举准备串通突厥进攻,但是运气不太好,唐军派宇文歆出使突厥,把突厥按了下来。没法子了,只好等等吧。
那么武德元年为什么薛举会进攻呢?
我来告诉你答案。
一个叫张长逊的人想立功,于是进攻了罗某,结果薛举抓住机会增援。打来打去不分胜负,李世民、刘文静见状便带大军来攻击,想重复上次的胜利。
但是事实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兵不在多。
刘文静等一干人仗着兵多,已经提前在估计俘虏数;而薛举,在搞战前动员,换句话说,两军的心理状态完全不同。
顺便说一句,薛举的粮草不多,此时应该坚守不出,然后反击。但刘文静却大摇大摆地不设防备,准备正面冲突。
李世民原先压根不知道,一听到刘文静干出了这样的蠢事,赶紧让人去报信,让他改变阵型。
晚了。
信还没送到,薛举已经趁着大军不备,从后方偷袭,先打刘文静,再对付李世民。
没有防备,就连李世民也失败而归,副将李安远、刘弘基战死。
史书上说是李世民同志打仗的时候生病了,好像还是高烧。高烧迎战,输了还能从乱军中逃出来,实在厉害,佩服佩服。看来逃跑也是有技术的,具体我就不说了,揭别人的短处是不好的。
薛举很激动,后果很严重。
京城马上归我了!
然而,常看电视剧的人知道,事情总是在最好的时候突然变坏,正如那一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正当大家懊恼时,却传来了一个消息:他们中了五百万大奖。
耍你的。但这个消息和用两块钱买彩票中了五百万时一样的分量:薛举死了。
据说去念经的巫术家一看就断言:这是做人不好的原因才早死。
很中肯。据史料,薛举一家都没什么好货色,个个都喜欢欺负人。
该!
李世民看准机会,和薛举的儿子薛仁杲在折墌城相持。
要说这位薛仁杲,那可真是一位很激动的人。
激动过了头,又没几把刷子,就是莽撞。
李世民坚守城池,看着薛仁杲同志一边激动一边表演。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薛仁杲一点都没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水平(虽然他父亲打仗也不怎么样),十万大军左突右撞,愣是没打下来,反倒士气低落,粮食所剩无几。
据说,他在攻城时的命令是这样的:给我四面全攻。
看来李云龙先生还是有知音的,虽然这位知音到最后把攻城搞成了添油战术。
所谓添油战术,那可正是兵家大忌。请大家一起联想这么一个场面:一个很窄的路口,士兵攻击时只能一个个过,而守军则以逸待劳,过来一个敌军就放一箭。而攻城部队却在继续往前挤……
这就是添油战术。
但问题是,油快不够了,但城照样好好的,就算踢破了脚也不会掉下一块砖头。
一般这个时候,往往就会有人当“X奸”了。如果投靠对了,那就叫投诚;投靠错了,不好意思,就叫叛变。
这次跑龙套演这一幕的是牟君才和梁胡郎。老一套又来了。
李世民要行动了。
缩头的不只有乌龟,还可能是毒蛇。前面缩头,是为了一招制敌。
他的眼光,看向了城边的平原。
大将庞玉先运动到平原的南方,于是敌将罗某大喜,立刻兴冲冲地杀来。结果庞玉不知道是不是没睡醒,连连败走。
罗某不断追击,一直追到了平原的南部。罗某很高兴,也许在他看来马上就能一口吃下李世民了。
但手下突然带来了另一个消息:刺客李世民突然带领部队从平原的背部突袭。
罗某一见李世民,差点没激动地从马上摔下来,于是赶紧下命令。
后队变前队!干掉李世民!
他似乎把李世民当成天上掉的金元宝了。
但他忘记了一点,他的背后……还有庞玉。
两面夹攻。
在这个平原的旁边有一个深涧,打完仗后,里面全是人。
这个洞直通地府,路上没有人拦你。下去的人,将有幸和阎王吃饭谈天,重新做人。
然后,李世民再接再厉,率领二十名骑士,一直向薛仁杲部杀去。
薛仁杲在婴城,一见李世民的几个骑士便自信(自认为)地断定:这是诱饵,不能出战。
现在,这个看法是错的,可是马上就对了。
不久,李世民的大军到达,将城严严实实围了起来。
黑云压城城欲摧。
薛仁杲投降。
是日,俘其精兵万余人、男女五万口
交谈
薛仁杲投降了,但将士们有些不解,于是有了这段对话。
将士问:一开始大王(李世民)在野战中破敌,他的主人还有坚城,大王你连攻城武器都没有,也没什么步兵,为什么能攻下呢?
是啊,这个问题我也想知道答案,马又不是壁虎,难道让骑兵爬墙壁吗?
太宗答(就这么叫吧):“我用权术压迫他。(意思:我打心理战)他的计谋不能顺利执行,内心急躁,所以能胜利。
等等,心理战最多只能威慑敌人,难道能当超能力来杀敌吗?
太宗又答:罗某这小子,以前老是胜利,又有精兵良将,看到我不出战,就一直当我草包。我好不容易出去了,他又欣喜若狂,合兵一处。如此骄傲,如何不败?
“我虽然击败了他,但没能俘虏败军,要是他们进了城:薛仁杲安抚之后,那就很难打下了。”
“而且他的兵都是陇西人,一战败就会败退,而且一定会一去不回头,回到陇外(就是故乡),这样折墌城就空虚了。”
“我军如果跟上去压迫,那么主帅就会畏惧而降”
然后,太宗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用兵之道!”
诸人叹服:“这实在不是凡人能达到的啊!”
虽然平淡无奇,却显示了太宗高超的军事思想:以有生力量为目标,心战为上。
说完了,该去看看俘虏了。
要说这一战,真是便宜多多,获得了不少兵将。
然而太宗下了个让人摸不着头的命令:让薛仁杲兄弟和罗某等带领原部。
奇怪,要是他们反了呢?
李世民给出了完美的答案:他的心理战让他们诚心归附。
战胜后,李世民亲自出去和他们去打猎,估计还问候了他们的学习工作情况,然后就出现了史料中的这一幕:
这些人因为太宗有种震慑人的气质,于是他们愿意效命。
这种气质以后还要提到,贞观时的某些事就和这种气质有关。
曾经有些科学家说过,一个什么样的人,就长什么样的脸,爱笑就多皱纹;刻薄就会嘴唇厚等等。这么说来,李世民应该是有一种成功者的资质,让他有如此的魄力,目光如此有力精准,让人不寒而栗。
三国时,曹操怕自己难看,在会见匈奴使节时自己扮作卫士,让崔季珪代替自己,然而匈奴使节说:那个卫士,才是真英雄。
明朝的时候,胡惟庸曾经对视过朱元璋的目光,但是他吓得发抖。
不胜枚举。
我认为,都是这个原因:震慑。
这是一种气质,由经历和才华打造的气质。
是的,李世民,加油,这个时代属于你!
他不是神人,却是猛人。
历史在继续。 。。
第五章 刘文静的覆灭
刘文静是一个是是非非的人。
作为头号种子级别的龙套,他在唐朝的舞台上只出演了两处,只有两处。戏份少不说,还被老李导演一把取缔。
我家门口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
刘文静留下了两个事件,一个,是谜团;还有一个……也是谜团。
挑明吧,刘文静一共出席了这么两幕戏,一个是之前李渊起兵(晋阳起兵),还有一个就是以本人名字当独家商标的刘文静案件。纵观历史,和后者足以匹敌的大案,一个是胡惟庸案件,还有一个是韩信案件。当然,只是匹敌,他们还是有区别的。
为了更方便大家理解,我把晋阳起兵和刘文静案件移到了同一部分。
好了,调整一下心跳和呼吸,上!
晋阳起兵
之前说过的晋阳起兵,有两个细节我没有交代,因为有争议。而今天,本人就要以科学求知的情怀、实事求是的精神、纵横辩驳的逻辑,一起来探讨该问题。
晋阳起兵,最大的问题是这样的:谁是主谋?核心怎样?
上面的这八个字看不懂没关系,我来讲,保证连火星人都能看懂,也算是为文明的交流作出了极大贡献。
在无数人的心目中,李世民的地位和半神差不多,除了不会飞,基本什么都行了。战无不败,政务能力强,而且礼怀下士,是不折不扣的纳谏爱好者。所以根据这种思维,很容易陷入一个极大的误区:李唐全靠了李世民。
不对不对。这个问题,我们都错了。
当然了,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只是个历史问题,但对于唐朝来说,就是极其严重的政治问题了。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之前的晋阳,发生了什么。简单概括如下:(似乎不简单)
年初,深夜。晋阳监狱。
这个牢房关押了一个重要的人,他就是前任晋阳县令。他入狱,说起来是因为一个极为可笑的原因:他是李密的亲戚。
至于李密,我想应该不必说了,作为造反界的*级人物,是天下反隋的大招牌,相当拉风。
一个穿着黑斗篷的人走了进来,打发走了看门的狱卒。
当犯人看到这个人时,大吃一惊。因为……
黑衣人是李渊的二公子,李世民。鼎鼎大名,号称谋略第一的李世民。而犯人,正是刘文静。李世民轻轻地在一边的稻草上坐了下来,一边打量着这个前任县令。
“你来干什么?”
片刻的沉默。
“没事,随便聊聊。”
刘文静显然是把他当成是审问的来了,想不到李世民接下来竟说出了让他惊讶得差点跳起来的话。
“隋朝大势已去,你不想为后路做打算吗?”
刘文静不得不重新打量着眼前这个曾经被自己当成公子哥的李世民,他是说真的。
不管,先糊弄一把,试探试探。
“天下需要汉高祖或光武帝啊!”刘文静警惕地说出了这句话。
李世民摇头:“不,近在眼前。凡人不识罢了。”
明白了,这哥们是真的,不是来审问的。于是刘文静放心大胆地为他分析,从天子(当时的隋炀帝还活着)怎样怎样到盔甲武器人员怎么办再谈到太原怎么防,恨不得把叫花子都拉到军队里去,马上风风火火进行革命事业。
这下好了,一拍即合。于是,晋阳起兵,从这里开始。狱中密探,李世民的第一步。(太宗以文静可与谋议,入禁所视之;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
注意,这件事情,李渊是知道的。刘文静之所以肯开口,就大概是因为他知道李渊肯罩着他,心里有了归属感。
接下来就是老把戏了,前面也有所提到,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在忙着和刘文静上演唐代隆中对的同时,李世民一点也没闲着。与豪杰(基本是江洋大盗)等社会闲散分子勾搭在一起,积蓄力量。(时隋柞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侠大盗莫不愿效死力。)
这些是暗中进行的,李渊不知道。
第三步,就是劝说李渊了,之前提到了,这里不再赘述。
这就问题来了,从众多史料上来看,李渊和李世民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对比:当儿子的,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名誉称号也啥都没有,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