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夜话三国-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很大的进步,同时成名于天下。很多地方政府都想聘请卢植出来当官,但都被他拒绝了。

  为什么拒绝?因为当时的东汉政府日益衰败。朝廷对地方的控制不力,导致地方政府*,武备松弛,贪官污吏横行,边疆战事失利,老百姓的生活已经变得很艰苦了。

  卢植认为,只有进入中央的决策机构,用自己的知识和教化,扭转统治机构核心的混乱局面,才能真正改变地方政府的种种乱象,使整个帝国从上到下重新焕发出生机。

  于是,他考取了博士。

  这个博士跟现在的博士不同,他是一种官职而不是一种学位。博士隶属太常(掌管祭祀、礼仪、教育的官员,位居九卿)其主要职能是给皇帝出主意。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可以影响帝国政策的位置。官职卑微(秩六百石,处级干部),却可以上达天庭。

  由于工作出色,他先后出任九江太守,庐江太守,他政治清明,百姓爱戴,原来官逼民反的起义军也在他的感召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

  后又被调回中央,官居议郎(政府顾问)、又任侍中(皇帝顾问),后任尚书(皇帝顾问,发布政令等)。在这些岗位上,卢植干的很好。他不畏权贵,不怕触动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对当时的朝政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批评和建议。时人评价他“性格刚毅,注重大节,国之桢干”(意思就是这个人很正直,有才,国家栋梁)。

  由此可见,卢植是深得皇帝认可的。所以,黄巾叛乱,朝廷马上任命卢植为北中郎将,以护乌桓中郎将宗员为副将,率领北军主力,直取黄巾贼首张角!

  北军是汉朝京师周围的卫戍部队,是朝廷的主力部队,也负责对外战争。

  卢植大军出征后,连战连捷,迅速将黄巾主力围困在广宗城(今河北省邢台东南)。

  广宗城中的老大便是“天公将军”张角和“地公将军”张梁。黄巾军的一把手和二把手都被围在城中。他们别无出路,只能拼死作战。这两个人,作为这次起义的始作俑者,其工作水平还是可以的,他们依托广宗高大的城墙,一次一次打退了汉军的进攻。

  卢植深知,困兽犹斗,很难在短时间一举歼灭。于是,他命令部队深挖壕沟,广筑高强,将广宗城如铁桶一般围了个水泄不通,连只苍蝇也飞不进去。他断定,城中粮草已经不多,再围上几个月,给他们都饿残了也就不攻自破了。可以说,卢植的分析是正确的,士兵也是人,光靠张角画符念咒是不能充饥的,广宗城坚持不了多久了。

  两军正在僵持阶段,刘备来了。但是,他带来的兵太少,只有三百来人。对于攻城无济于事,估计还没摸到城墙,就被射死大半了。于是师徒一番寒暄叙旧之后,刘备被派去战事更加危机的颍川,助战皇甫嵩、朱俊。

第六章,转折
中平元年四月是汉军惨败阶段,各郡县相继陷落。全国各地“坏蛋”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反者如云呀。汝南黄巾败太守赵谦于邵陵。广阳黄巾杀幽州刺史郭勋及太守刘卫,等等等等。。。。

  就连朝廷围剿叛贼的主力部队,进展的也不是很顺利。朱俊的部队因为轻敌冒进,被黄巾军将领波才(波才是个人名)击溃,刚出门就被人给闷了回去。皇甫嵩傻眼了,哥们你行不行呀,你跑了我怎么办?本来说好了互相照应的,您可倒好,两下您就完啦。

  朱俊败退,皇甫嵩侧翼空虚,四周形式不明,他不敢再犯朱俊的错误,只好在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扎下大营,修筑工事,观察敌军的动向,等待时机。

  
  波才则顺势将皇甫嵩围在了长社。汉军上下十分恐慌,一仗没打就被人给来了个连锅端。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本来心里就没底的汉军害怕了。皇甫嵩更着急,作为主帅他没有退路,如果这一仗打战败,无论他能不能逃出去,阉党都不会饶了他,必死无疑。而且,皇甫嵩是个品格高尚的人富有正义感,他珍惜士兵的生命,爱兵如子,不希望被他刚刚带出来的两万良家子弟,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死在这不明不白的地方。

  他来到士兵中间,帮他们支帐篷、做晚饭,尽量让他们放松下来,看着他们吃完饭自己才离开,这不是在作秀,而是他多年的习惯(好领导)。他没有去休憩,而是冒着危险登上城楼亲自勘察敌情。

  长社地区处华北平原,城池四面沃野千里,站在城头上举目四望,敌军的一举一动清清楚楚。

  
  五月的夏天,这里应该是一派丰收的景象,去年播种下的小麦现在已经绣穗,眼看就要收获了。只是最近兵荒马乱,一会你打过来,一会我杀过去,弄的老百姓晕头转向,不敢随便出门,所以田地里野草丛生,植被繁盛。

  
  皇甫嵩心生感慨,若非黄巾作乱,此时城外应该是一幅欣欣向荣的劳动场面!妻子给丈夫擦着汗,孙儿给爷爷端着水,大家其乐也融融的共建和谐社会;如非阉党祸乱朝纲,又怎么会有这黄巾反贼呢?因果报应啊!孰是孰非,不是现在该评判的事情,不能消灭敌军就会被敌军消灭,这是必须的!  

  只是可怜了老百姓,田地里仅剩的庄家也要保不住了,一年的口粮也不知要到哪里去讨,不知又有多少女人成为寡妇,多少孩童成为孤儿!嗨,天下兴亡,苦的却都是百姓!

  
  他定睛远眺,发现黄巾军竟然没有把营地周围的农作物和野草铲掉,而是直接在上面安营扎寨了。难道这些黄巾军不知道自己犯了兵家大忌,为什么要依草为营呢?难道不怕火攻吗?转念一想,他明白了,这些反贼其实都是附近的百姓,如非官逼民反,谁愿铤而走险呢?他们脚下的庄稼说不定就是自己种的,又怎么忍心割舍呢?今天面对的敌人昨天还是治下的臣民!

  
  皇甫嵩又是一声叹息,忽然受收起怜悯的眼神,他明白,现在不是仁慈的时候。命令身边的亲兵,传令诸将…开会。

  
  中军帐内鸦雀无声,皇甫嵩环视心情沉重的将领,站起来高声说道:“兵有奇变,不在众寡。今贼依草结营,易为风火。若因夜纵烧,必大惊乱。吾出兵击之,四面俱合,田单之功可成也。”田单之功是个典故,引申的意思就是火攻!

  于是,汉军开始准备。他们挑选了机警灵敏的军士组成敢死队,用苇子杆做成火把,只等机会出现,便出去可劲儿的放火。并且约定以烟火为号,尽遣城中的主力部队全面出击,消灭残敌。

  
  半夜风越来越大,时机成熟,敢死队悄悄溜出城去,慢慢靠近敌军大营。夜黑风高、杂草丛生,这为汉军提供了很好的掩护,敌军始终没有发现他们,胜利越来越近了。。。

  
  皇甫嵩站在城头焦急的等待着,胜败乃此一举,今天要是点不着这一把火,那明天就被别人点了!它不想辱没先人留下的军人的荣耀,更不想让追随自己的将士们不明不白的死掉。可是,现在他能做什么呢?只有依着城楼等待约定的信号,看天意吧。。。

  
  突然,远处出现了微微的亮点,继而随着风向形越烧越大!成功了,皇甫嵩努力压抑着自己激动的心情,走到战鼓面前,用力敲响了冲锋的鼓声!

  城门四开,士兵一拥而出,杀向烈火燃烧的地方。。。

  
  黄巾军还在草窠里抱着自己种的麦子熟睡着,他们并不梦想着夺取天下,只是在攻下的城池里尽量找到食物并填饱肚子!这就是他们的愿望,所以他们虽然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却很少占领那些被自己攻下的城市(住不惯?),而是在一番抢劫之后回到自己的山头好好搓上一顿!而代价就是身边累累的白骨,和残破的家园。这究竟是谁的悲哀,他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但很快,他们被烤麦粒的香味给熏醒的,这是他们才发现冲天的火焰顺着风势烧到了身上,惊恐的士兵们四散奔逃,一边躲避着火焰,一边躲避着刀剑。

  大火没有烧死波才,他也没有跑,而是边抵抗边收拢逃散的士兵,准备反击对手,毕竟他们的人数完全可以压倒对方。事实证明波才的选择是正确的,很快局面被稳定住了,战事处在焦灼状态。

  正在此时,斜刺里突然杀出两队骑兵,二话不说直接冲入了黄巾军阵之中,他们挥舞着马刀,见到脑袋瓜子上蒙着黄布的就杀。黄巾军反应不及,队形被冲散了,士兵们不知道敌人来了多少部队,只是感觉到顶不住了,于是四散奔逃,全军溃败。波才拼命的呼喊自己的士兵顶上去,可是没有人听他的。他感觉到,完了。于是调转马头,逃跑。

  这是一场完胜的击溃战,阵斩黄巾数万人。随着长社战斗的胜利,整个围剿局面产生了转折,此后汉军节节胜利,黄巾军则进入了战略防守阶段。

  皇甫嵩站在城门口迎接得胜的官兵。缓缓向他走来的正式他的老战友朱俊。有人要问了,这哥们不是刚被波才击败了吗?是的,可是波才并没有歼灭这支部队,因为他知道,朱俊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赶走就好。所以他急忙掉转了部队,围困了驻扎在长社的皇甫嵩。使得朱俊大军得以聚拢,很快又杀了回来,救了兄弟一命。

  这时,皇甫嵩发现在朱俊后面有一个长髯细眼,一脸庄严的青年人。他连忙走故去向这个后生致谢。当时,皇甫嵩是军级干部,而曹操确实准师级干部。皇甫嵩对他这么尊敬,不是因为他的官衔,而是出于对他个人能力和家庭背景的敬畏。

  曹操,这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七章,奸雄
曹操,字孟德,另一个名字为吉利,小名阿瞒。

  沛国谯县人(今安徽豪州)。

  曹氏是中华民族的老祖宗黄帝(注意,是黄帝而不是皇帝)的直系后裔,到了颛顼帝(五帝之一,音zhuanxu;一声)的时候,有个叫陆安的后代,把自己的姓氏改为曹姓。

  周武王(周朝的开国皇帝)时封其后代曹侠为邾国的君主(今山东省邹县)。战国的时候邾国被楚国给灭了,子孙后代四散逃窜,其中一支便流落到了现在的沛国。  

  刘邦的老乡,开国功臣曹参就是曹操的老祖宗。可能有人会问了,曹参是江苏沛县人,而曹操是安徽毫州人,一个江苏,一个安徽,这不是一个地方啊!

  是的,这两个地方在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上,确实分在两个省。可是仔细看看你就会发现,这俩地挨的特别近。而且在汉朝,不管是沛县还是毫州都是沛国的地盘。同一个宗族的人不可能全部集中在一个城市里,而在这个范围内是完全有可能的。

  
  要按这种说法,曹操家族的历史可是够辉煌的。可是,问题来了。所有的书上,不管是正史、野史都会告诉你,曹操的爷爷曹腾是个太监!

  司马彪《续汉书》上说“腾字季兴,少除黄门从官。”意思是:曹腾,字季兴,小时候做了宫里的太监。这麻烦了,小的时候就割了,大了也长不出来呀,他怎么会有后代呢?那时候可没有试管婴儿。

  不过没关系,自己不行就收养别人的不就行了?虽然不是亲生的但聊胜于无!于是,就抱了个孩子,名曰曹嵩。

  曹嵩到没子承父业,做了个正常人,这才生了个大白胖小子,起名曹操。

  哦,闹了半天,前边那么辉煌的家族史,合着跟曹操都没关系呀!那这孩子哪来的啊?

  哪来的我也想知道,据《曹瞒传》上说,曹嵩是夏侯氏的孩子,夏侯惇的叔叔。关于这段记述,我觉得可信程度不大,原因有二:

  第一,大凡收养子,基本上都不想让所收养的孩子知道自己的身世,以免他长大了以后再去认自己的亲生父母。所以,曹腾不会去找当时的名门望族夏后氏。要知道夏侯氏是刘邦起兵时得力干将夏侯婴的后人。

  第二,曹操家和夏侯惇家相互通婚。虽然在古代表兄妹之间通婚是很平常的事。可是按《曹瞒传》记载,曹操和夏侯惇可是堂兄弟呀,他们两家的孩子可是万万不能通婚的!古人可在老早之前就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我觉着,这事基本不贴。

  关于曹操的身世之谜,我咨询过有关学者,他们给我的答案是“不知道”。这个不知道,是建立在一种相对严谨的学术基础上的。

  我也查阅过《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比较信得过的史书,均没有说明曹操他爸是谁家的小孩。陈寿的《三国志》中对此也是一筹莫展。他说“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说曹操是夏侯氏的后人,始见于吴人《曹瞒传》和郭颁《世语》:“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於惇为从父兄弟。”至于后来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自然也就不必说了,水分太大!

  相对于前三本正经的史书,后三者的可信度我不知道有多少。当然,这并不能说明就一定不是。

  史料也学很多,有时候一时难辨真伪,但是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所以大家都会有自己的说法。这在史学界也是很正常的。

  但要说历史的定论,我想,谁也无法去定这个论。因为,我们做的只是分析,而不是回到从前去亲身体会,亲眼所见。

  而现在,这显然不可能。那就只能在我们分析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而形成所谓的定论。什么是定论,就是秋菊打官司,讨个说法。

  至于这件事究竟的来龙去脉,真相也许只有曹腾老爷子自己知道,甚至连英明神武的魏武大帝兴许也没弄明白。而作为后人的我们,也只能依靠先人的只言片语去猜了。

  猜了这么多年,说起定论倒也有一个,那就是“不知道”。

  哈哈,大家接着猜吧,挺有意思。

  
  说了半天,咱们关心的东西,人家曹操可没兴趣。因为不管曹阿瞒是谁家的孩子,关键是他现在是曹腾的孙子!曹氏的荣耀就是曹操的荣耀,曹腾的势力就是曹操的靠山!

  曹腾老先生从给安帝看大门开始,一直到桓帝时封为费亭侯退休,一共伺候过四位主子。期间跟他最铁的是顺帝。曹腾刚进宫没多久就被派去,陪那会还是太子的顺帝读书、玩耍,可以说俩人是发小;而且感情比较深厚。顺帝转正后,自然不会亏待了这位儿时的玩伴。所以,立马升官,官至小黄门,这是个六百石的小官,但职能却十分重要。小黄门的功能就是把皇上的吩咐传给大臣,再把大臣的话带给入宫内。你看看,外臣是不能进皇上家的,因为他们家媳妇太多了,怕弄乱了;而皇上也不随便出宫门,所以话语权不就攥在他手里了!所谓翻云覆雨,不得了啊!

  而后又升官做了中常侍大长秋。中常侍是皇帝顾问兼保姆,大长秋是后宫总管,这么大的权利就是李莲英也比不了,而且人家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他的儿子曹嵩也没闲着,一边经营着自家的田产,一边靠着养父的势力做了官,后来曹嵩继承了他老爸的爵位费亭侯,再后来又做了司隶校尉(直隶总督),汉灵帝时官至大司农(财政部长)、大鸿胪(外交部长),最后官拜太尉(即大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三军司令),有钱有势,了不得呀。

  
  作为高干子弟的曹操,身上自然也少不了*的习性。从小就飞鹰走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