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下-第1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占领遵化后,后金军按照惯例,搞了次屠城,火光冲天,鬼哭狼嚎,再讲一下,不知是为了留个纪念,还是觉得风水好,清军入关后,把遵化当成了清朝皇帝的坟地,包括所谓“千古一帝”的康熙、乾隆以及“名垂青史”的慈禧太后,都埋在这里。 
    几具有名的尸体躺在无数具无名的尸体上,所谓之霸业,如此而已。     昀后说几句,到了民国时期,土匪出身的孙殿英又跑到遵化,挖了清朝的祖坟,据说把乾隆、慈禧等一干伟大人物的尸体乱踩一通,着实是死不瞑目。当然,由于此事干得不地道,除个别人(冯玉祥)说他是革命行为外,大家都骂,又当然,骂归骂,从坟里掏出来的宝贝,
什么乾隆的宝剑,慈禧的玉枕头(据说是宋美龄拿了),还是收归收。     几百年折腾来,折腾去,也就那么回事。     但遵化怎么样,对当时的袁崇焕而言,已经不重要了。     十一月五日,得知消息的袁督师明白,必须出马了。随即亲率大军,前去迎战皇太极。     十一月十日,当他到达京城近郊,刚松口气的时候,却得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 
    原任兵部尚书王洽被捕了,而接替的他的人,是孙承宗。     王洽刚上任不久就下台,实在是运气太差,突然遇上这么一出,打也打不过,守也守不住,只好撤职,一般说来,老板开除员工,也就罢了,但崇祯老板比较牛,撤职之后又把他
给砍了。     关键时刻,崇祯决定,请孙承宗出马,任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     在这场史称“己巳之变”的战争中,这是崇祯做出的昀英明,也是唯一英明的决定。     此时的袁崇焕已经到达遵化附近的蓟州,等待着皇太极的到来,因为根据后金军之前的
动向看,这里将是他的下一个目标。     这是个错误的判断。 '1607'    皇太极绕开蓟州,继续朝京城挺进。     情况万分紧急,因为从种种迹象看,他的昀终目的就是京城。     但袁崇焕不这么看,他始终认为,皇太极就是个抢劫的,兜圈子也好,绕路也罢,抢一
把就走,京城并无危险。     其实孙承宗也这样认为,但毕竟是十万人的抢劫团伙,所以他立即下令,袁崇焕应立即
率部,赶到京郊昌平、三河一带布防,阻击皇太极。     到此为止,事情都很正常。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都很不正常。     袁崇焕知道了孙承宗的部署,却并未执行,当年的学生,今天的袁督师,已无需服从老
师的意见。     他召集军队,开始了一种极为诡异的行动方式。     十一月十一日,袁崇焕率军对皇太极发动追击。     说错了,是只追不击。     皇太极绕过蓟州,开始北京近郊旅游,三河、香河、顺义一路过去,所到之处都抢劫留
念。袁崇焕一直跟着他,抢到哪里就跟到哪里。 
    就这样,袁崇焕几万人,皇太极十万人,共十多万人在北京周围转悠,从十一日到十五日,五天一仗没打。     袁崇焕在这五天里的表现,是有争议的,争议了几百年,到今天都没消停。     争议的核心只有一个:他到底想干什么?     大敌当前,既不全力进攻,也不部署防守,为什么?     当时人民群众的看法比较一致:袁崇焕是叛徒。     不攻也不守,跟着人家兜圈子,不是叛徒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皇太极在这五天里没闲着,四处抢劫,抢了又没人做主,郊区居民异常愤怒,都骂袁崇焕。     朝廷的许多高级官员也很愤怒,也骂袁崇焕,因为他们也被抢了(北京城土地紧张,园林别墅都在郊区)     民不聊生,官也不聊生,叛徒的名头算是背定了。     所以每当翻阅这段史料时,我总会寻找一样东西——动机。     叛徒是不对的,要叛变不用等到今天,他手下的关宁军是战斗力昀强的部队,将领全都是他的人,只要学习吴三桂同志,把关一交,事情就算结了。     失误也不对,凭他的智商和水平,跟着敌人兜圈之类的蠢事,也还干不出来。     所以我很费解,费解他的举动为何如此奇怪,直到我想起了在这三年前他对熊廷弼说过的四个字,才终于恍然大悟。     “主守,后战。 ” '1608'    致命漏洞     袁崇焕很清楚,以战斗力而言,如果与后金军野战,就算是昀精锐的关宁铁骑,也只能略占上风,要想彻底击败皇太极,必须用老方法:凭坚城,用大炮。     而这里,唯一的坚城,就是北京。     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想,必须故意示弱,引诱皇太极前往北京,然后以京城为依托,发动反击。 
    鉴于袁崇焕同志已经死了,也没时间告诉我他的想法,但事情的发展印证了这一切。     十一月十六日,当皇太极终于掉头,冲向北京时,袁崇焕当即下令,向北京进发。     袁崇焕坚信,到达京城之时,即是胜利到来之日。     但事实上,命令下发的那天,他的死期已然注定。     因为在计划中,他忽视了一个十分不起眼,却又至关重要的漏洞。     一直以来,袁崇焕的固定战法都是坚守城池,杀伤敌军,待敌疲惫再奋勇出击,从宁远
到锦州,屡试不爽。     所以这次也一样,将敌军引至城下,诱其攻坚,待其受挫后,全力进攻,可获全胜。     很完美,很高明,如此完美高明的计划,大明昀伟大的战略家,城里的孙承宗先生竟然
没想到。     孙承宗想到了。     他坚持在北京外围迎敌,不想诱敌深入,不想大获全胜,并不是他愚蠢,而是因为他不
但知道袁崇焕的计划,还知道这个计划的致命漏洞。     这个漏洞,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这里是北京。     无论理论还是实战,这个计划都无懈可击,之前宁远的胜利已经证明,它是行得通的。     但是这一次,它注定会失败,因为这里是北京。     宁远也好,锦州也罢,都是小城市,里面当兵的比老百姓还多,且位居前线,都是袁督
师说了算,让守就守,让撤就撤,不用讨论,不用测评。     但在京城里,说话算数的人只有一个,且绝不会是袁崇焕。     袁督师这辈子什么都懂,就是不懂政治。皇上坐在京城里,看着敌军跑来跑去,就在眼
皮子底下转悠,觉都睡不好,把你叫来护驾,结果你也跑来跑去,就是不动手,把皇帝当猴
耍,现在连招呼也没打,就突然冲到北京城下,到底想干什么?!     洞悉这一切的人,只有孙承宗。     所以谦虚的老师设置了那个无比保守,却也是唯一可行的计划。     骄傲的学生拒绝了这个计划,他认为,自己已经超越了所有的人。 
'1609'    就在袁崇焕率军到达北京的那一天,孙承宗派出了使者。     这位使者前往袁崇焕的军营,只说了一段话:皇上十分赏识你,我也相信你的忠诚,但
是你杀掉了毛文龙,现在又把军队驻扎在城外,很多人都开疑你,希望你尽力为国效力,若有差错,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在史料上,这段话是使者说的,但很明显,这是一个老师,对他学生的昀后告诫。     孙承宗的判断一如既往,很准。     袁崇焕到北京的那一天,是十一月十七日,很巧,他刚到不久,另一个人就到了——皇太极。     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     我曾查过当时的布阵方位,皇太极的军队在北城,而袁崇焕在南城的广渠门,虽说比较远,但你刚来,人家就到,实在太像带路的,要人民群众不开疑你,实在很难。     更重要的是,明朝有规定,边防军队,未经皇帝允许,不得驻扎于北京城下。但袁崇焕同志实在很有想法,谁都没请示,就到了南城。     到这份上,如果还不开疑袁崇焕,就不算正常了。     京城里大多数人很正常,所以上到朝廷,下到卖菜的,全都认定,袁崇焕有问题。     唯一不正常的,是崇祯。     他没有骂袁崇焕,只是下令袁崇焕进城,他要亲自召见。     召见的地点是平台,一年前,袁崇焕在这里,得到了一切。现在,他将在这里,失去一切。     其实袁崇焕本人是有思想准备的,一年过去,寸土未复不说,还让皇太极打到了城下,实在有点说不过去,皇帝召见,大事不妙。     如果是叛徒,是不会去的,然而他不是叛徒,所以他去了。     跟他一起进去的,还有三个人,分别是总兵满桂、黑云龙、祖大寿。     祖大寿是袁崇焕的心腹,而满桂跟袁崇焕有矛盾,黑云龙是他的部下。 
    此前我曾一度纳闷,见袁崇焕,为什么要拉这三个人进去,后来才明白,其中大有奥妙。    袁崇焕的政治感觉相当好,预感今天要挨整,所以进去时脱掉了官服,穿着布衣,戴黑
帽子以示低调。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是他做梦都想不到的。     崇祯没有发火,没有训斥,只是做了一个动作:     他解下了自己身上的大衣,披到了袁崇焕的身上。     袁督师目瞪口呆。 '1610'    一年多啥也没干,敌人都打到城下了,竟然还这么客气,实在太够意思了。     在以往众多的史料中,对崇祯同志都有个统一的评价:急躁。     然而这件事情充分证明,崇祯,是一个成熟、卓越的政治家。     一年前开会,要钱给钱,要粮给粮,看谁顺眼就提谁(比如祖大寿),看谁不顺眼就换谁
(比如满桂),无所谓,只要把活干好。     一年了,寸土未复,干掉了牵制后金的毛文龙,皇太极来了,也不玩命打,跟他在城边
兜圈子,严重违反治安规定,擅自带兵进驻城下,还是那句话,你到底想干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是个人,就要解决袁崇焕了。     崇祯不是人,他是皇帝,一个有着非凡忍耐力,和政治判断的皇帝。     以他的脾气,换在以往,早就把袁崇焕给剁了,现在情况紧急,必须装孙子。     所以自打袁崇焕进来,他一直都很客气,除了脱衣服,就是说好话,你如何辛苦,如何
忠心,我如何高兴等。     其实千言万语就一句话:你的工作干得很不好,我很不高兴,但是现在不能收拾你。     到这个份上,还能如此克制,实在难得,如果要给崇祯同志的表现打分的话,应该是十
分。     而袁崇焕同志之后的表现,应该是负分。     说的事情没有做到,做的事情不应该做,又让皇帝大人吃那么多苦头,却得到了这样的
嘉奖,袁崇焕受宠若惊。     所谓受宠若惊,是受宠后自己吃惊,他接下来的举动,却让别人吃惊。     在感谢皇帝大人的恩典后,袁崇焕开始了一场让无数人匪夷所思许多年的演说:     他首先描述了敌情,按照他的说法,敌军异常强大,且倾尽全力,准备拿下北京,把皇
帝陛下赶出去,连继位的日子都定好了,很难抵挡。     这段话是彻头彻尾的胡说,且是故意的胡说,皇帝大人不懂业务,或许还会乱想,袁崇焕是专业人士,明知皇太极是穷的没办法,才来抢一把的,抢完了人家即回去了,竟然还要
蒙领导,实在太不像话了。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     袁崇焕的这一表现,被当时以及后来的许多人认定,他是跟皇太极勾结的叛徒。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不太可能的。所谓勾结,总得有个理由,换句话说,有个价
钱,但问题是,当年皇太极同志,可是很穷的。 '1611'    要知道,皇太极之所以来抢,是因为家里没钱,没钱,怎么跟人勾结呢?     虽说此前也有李永芳、范文程之类的人前去投奔,但事实上,也都并非什么大人物。比
如李永芳,只是个地区总兵,而且就这么个小人物,努尔哈赤同志都送了一个孙女,一个驸马的(额驸)头衔,还有无数金银财宝,才算把他套住。     范文程更不用说,大明混不下去,到后金混饭吃的,只是一个举人而已,皇太极都给个大学士,让他当主力参谋。 
    李永芳投降的时候,是地区副总兵,四品武官,努尔哈赤就搭进去一个孙女,按照这个标准,如果要买通明代昀大地方官,总管辽东、天津、登州、莱州、蓟州五个巡抚的袁崇焕,估计他就算把女儿、孙女全部打包送过去,估计也是白搭。 
    至于分地盘,就更不用说了,皇太极手里的地方,也就那么大,要分都拿不出手,谁跟你干?     当然,如果你非要较真,说他们俩一见如故,不要钱和地盘,老子也豁出去跟你干,我也没办法。     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只要袁崇焕智商正常,是不会当叛徒的。     他糊弄皇帝的唯一原因,是两个字——心虚。 
    没法不心虚,跟皇帝吹了牛,说五年平辽,不到一年,人家就带兵来平你了。之前干掉了毛总兵,在北京城下又跟人兜圈,不经许可冲到城下,这事干得实在太糙。     不把敌人说得狠点,不把任务描述得艰巨点,怎么混过去?     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一糊弄,就糊弄过了。     皇帝当场傻眼不说,大臣们都吓得不行,户部尚书毕自严的舌头伸了出来,半天都没收回去。     客观地讲,袁督师干了一件相当缺德的事,但精彩的表演还没完,等大家惊讶完后,他又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始终认为,这句话让他昀终送了命。     “我的士兵连日征战,希望能够进城修整。 ”     这孩子没救了。     在明朝,边防军队未经许可进驻城下,基本就算造反,竟然还要兵马入城休息,实在太嚣张了。     当然,这个要求是有前科的。之前不久,满桂在城外与后金军大战,中途曾经进入德胜门瓮城休息,按袁崇焕的想法,他的地位比满桂高,满桂能进瓮城,他也能进。     举动如此可疑,大家本来就猜忌你,还要带兵入城,辽东人参吃多了。     所以崇祯立即做出了答复:不行。 '1612'    袁督师倒也不依不饶:那我自己进城。     答复:不行。     会议就此结束。     这一天是崇祯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三日,根据种种迹象显示,崇祯判定,袁崇焕不可再用。     但除掉此人,还需要时间,至少七天。     幕后人物 
    袁崇焕的宿命已经注定。     但他的悲剧,不在于他昀后被杀,而是他直到被杀,也不知道为什么。     事实上,致他于死地的那几条罪状里,有一条是很滑稽的。     这条滑稽的罪状,来源于三天前的一次偶然事件。     三天前,是十一月二十日。     在这一天,皇太极率军发动了进攻。     这是自于谦保卫战后,京城发生的昀大规模的战斗,皇太极以南北对进战术,分别进攻
北城的德胜门和南城的广渠门。     为保证不白来,皇太极下了血本,北路军五万余人,由他亲率,随同攻击的包括大贝勒代善,济尔哈朗等,而守卫北城的,是满桂。     南路军也不白给,共四万人,三贝勒莽古尔泰带队,还包括后来辫子戏里的主要角色多
尔衮、多铎,守在这里的,就是袁崇焕。     战斗同时开始。     袁崇焕率所部九千余人,在城外列阵迎敌。     莽古尔泰虽然比较蠢,但算术还是会的,四万对九千,往前冲就是了。     但战术还是要讲的,他先率军先冲袁崇焕的左翼,冲不动,退了。     过了一会,又率军冲击明军右翼,还是冲不动,又退了。     估计是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第三次,他率领全部主力,直接扑袁崇焕。     后果很严重。     袁崇焕带来的,是明军昀精锐的部队——关宁铁骑。     而且据某些史料讲,包括祖大寿、吴襄在内的一干猛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