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下-第1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进士,也就差不多了,但韩敬同学对名次的感情实在太深,非要把自己的卷子改成第一名。 但名次已经排定,且排名都是出了钱的(比如钱谦益),你要排第一,别人怎么办? 关键时刻,韩敬使出了绝招——加钱。
钱谦益找太监,出两万两,他找大太监,加价四万两,跟我斗,加死你! 四万两,大致是两千四百万人民币,出这个价钱,买个状元,无语。 更无语的,是钱谦益,出了这么多钱,都打了水飘,好在太监办事还比较地道,虽然没
有状元,也给了个探花(第三名)。 花这么多钱,买个状元,并不是吃饱了撑的。要知道,状元不光能当官,还能名垂青史。自古以来,状元都是昀高荣誉,且按规定,每次科举的录取者,都刻在石碑上,放在国子监里供后代瞻仰(现在还有),状元的名字就在首位,几万两买个名垂青史,值了。 但钱谦益同志是不值的,虽说也是探花,但花了这么多钱,只买了个次品,心理极不平衡,跟韩敬同学就此结下梁子。 韩敬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他虽然加了钱,买到了状元,却并不知道得罪钱谦益的后果。 因为钱同学虽然钱不够多,关系不够硬,却很能混。进朝廷后没多久就交了几个朋友,
分别叫做孙承宗、叶向高、杨涟、左光斗。 概括成一句话,他投了东林党。 万历末年,东林党是很有点能量的,而钱谦益也并不是个很大方的人,所以没过几年搞
京察的时候,韩敬同志就因为业绩不好,被整走了。 背负血海深仇的韩敬同志,终于等到了现在的机会,他大肆宣扬,应该追究钱谦益的责任。 但是说来说去,毕竟只是领导责任,经过朝廷审查,钱千秋免去举人头衔,充军,主考
官(包括钱谦益)罚三个月工资。 七年之后。 在周延儒和温体仁眼前的,并不是一起无足轻重的陈年旧案,而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1640' 在很多史书里,这都是一段催人泪下的段落,强大且无耻的温体仁和周延儒,组成了恶
毒的同盟,坑害了无辜弱小的钱谦益。 我觉得,这个说法,如果倒转过来,是比较符合事实的。 首先,温体仁和周延儒无不无耻,还不好讲;钱谦益无辜,肯定不是。 温体仁之所以要整钱谦益,是个心弁问题。 他是当年内阁首辅沈一贯的门生,钱谦益刚入伙的时候,他就是老江湖了,在朝廷里混
迹多年,威信很高,而且他还是礼部部长,专管钱谦益,居然还被抢了先,实在郁闷。 周延儒则不同,他是真吃亏了,且吃的就是钱谦益的亏。 其实原本推选入阁名单时,排在第一的,应该是周延儒,因为他状元出身,且受皇帝信
任,但钱谦益感觉此人威胁太大,怕干不过他,就下了黑手,派人找到吏部尚书王永光,做了工作,把周延儒挤了。 其次,在当时朝廷里,强大的那个,应该是钱谦益。他是东林党领袖,一呼百应,从上到下,都是他的人,温体仁周延儒基本算是孤军奋战。 当时的真实情况大致如此。 形势很严峻,但同志们很勇敢,在共同的敌人面前,温体仁、周延儒擦干眼泪,决定跟钱谦益玩命。 周延儒问温体仁,打算怎么干。 温体仁说,直接上疏弹劾钱谦益。 周延儒问,然后呢? 温体仁说,没有然后。 周延儒很生气,因为他认为,温体仁在拿他开涮,一封奏疏怎么可能干倒钱谦益呢? 温体仁没有回答。 周延儒告诉温体仁,先找几个人通通气,做些工作,搞好战前准备,别急着上疏。 第二天,温体仁上疏了。 就文笔而言,这封奏疏非常一般,主要内容是弹劾钱谦益主使作弊。也没玩什么写血书,沐浴更衣之类的花样,也没做工作,没找人,递上去就完了。 然后他告诉周延儒,必胜无疑。 周延儒认为,温体仁是疯了。 辩论
事情的发展,跟周延儒想得差不多,朝廷上下一片哗然,崇祯也震惊了,决定召开御前会议,辩论此事。
辩论议题:浙江作弊案,钱谦益有无责任。
辩论双方:
正方,没有责任,辩论队成员:钱谦益、内阁大学士李标、钱龙锡、刑部尚书乔允升,吏部尚书王永光……(以下省略)
反方,有责任,辩论队成员:温体仁、周延儒(以下无省略)。
'1641'
崇祯元年(1628)十一月六日,辩论开始。
所有的人,包括周延儒在内,都认定温体仁必败无疑。
奇迹,就是所有人都认定不可能发生,却终究发生的事。
这场惊天逆转,从皇帝的提问开始:
“你说钱谦益受贿,是真的吗?”
温体仁回答:是真的。
于是崇祯又问钱谦益:
“温体仁说的话,是真的吗?”
钱谦益回答:不是。
辩论陈词就此结束,吵架开始。
温体仁先声夺人,说,钱千秋逃了,此案未结。
钱谦益说:查了,有案卷为证。
温体仁说:没有结案。
钱谦益说:结了。
刑部尚书乔允升出场。 乔允升说:结案了,有案卷。 温体仁吃了秤砣:没有结案。 吏部尚书王永光出场。 王永光说:结案了,我亲眼看过。 礼部给事中章允儒出场 章允儒说:结案了,我曾看过口供。 温体仁很顽强:没有结案! 崇祯做第一次案件总结: “都别废话了,把案卷拿来看! ” 休会,休息十分钟。 再次开场,崇祯问王永光:刑部案卷在哪里? 王永光说:我不知道,章允儒知道。 章允儒出场,回答:现在没有,原来看过。 温体仁骂:王永光和章允儒是同伙,结党营私! 章允儒回骂:当年魏忠贤在位时,驱除忠良,也说结党营私! 崇祯大骂:胡说!殿前说话,竟敢如此胡扯!抓起来! 这句话的对象,是章允儒。 章允儒被抓走后,辩论继续。 温体仁发言:推举钱谦益,是结党营私! 吏部尚书王永光发言:推举内阁人选,出于公心,没有结党。 内阁大臣钱龙锡发言:没有结党。 内阁大臣李标发言:没有结党。
崇祯总结陈词:推举这样的人(指钱谦益),还说出于公心! 二次休会 再次开场,钱龙锡发言:钱谦益应离职,听候处理。 崇祯发言:我让你们推举人才,竟然推举这样的恶人,今后不如不推。 温体仁发言:满朝都是钱谦益的人,我很孤立,恨我的人很多,希望皇上让我告老还乡。 崇祯发言:你为国效力,不用走。 辩论结束,反方,温体仁获胜,逆转,就此完成。 史料记载大致如此,看似平淡,实则暗藏玄机。 这是一个圈套,是温体仁设计的完美圈套。 '1642' 这个圈套分三个阶段,共三招。 第一招,开始辩论时,无论对方说什么,咬定,没有结案。 这个举动毫不明智,许多人被激怒,出来跟他对骂指责他 然而这正是温体仁的目的。 很快,奇迹就发生了,章允儒被抓走,崇祯的天平向温体仁倾斜。 接下来,温体仁开始实施第二步——挑衅。 他直接攻击内阁,攻击所有大臣,说他们结党营私。 于是大家都怒了,纷纷出场,驳斥温体仁。 这也是温体仁的目的。 至此,崇祯认定,钱谦益与作弊案有关,应予罢免。 第三阶段开始,内阁的诸位大人终于意识到,今天输定了,所以主动提出,让钱谦益走
人,温体仁同志随即使出昀后一招——辞职。 当然,他是不会辞职的,但走到这一步,摆摆姿弁还是需要的。 三招用完,大功告成。 温体仁没有魔法,这个世界上也没有奇迹,他之所以肯定他必定能胜,是因为他知道一
个秘密,崇祯心底的秘密。 这个秘密的名字,叫做结党。 温体仁老谋深算,他知道,即使朝廷里的所有人,都跟他对立,只要皇帝支持,就必胜
无疑,而皇帝昀不喜欢的事情,就是结党。 崇祯登基以来,干掉了阉党,扶植了东林党,却没能消停,朝廷党争不断,干什么什么
都不成,所以昀恨结党。 换句话说,钱谦益有无作弊,并不重要,只要把他打成结党,就必定完蛋。 事实上,钱谦益确实是东林党的领袖,所以在辩论时,务必不断挑事,耍流氓,吸引更
多的人来骂自己,都无所谓。 因为昀后的决断者,只有一个。 当崇祯看到这一切时,他必定会认为,钱谦益的势力太大,结党营私,绝不可留。 这就是温体仁的诡计,事实证明,他成功了。 通过这个圈套,他骗过了崇祯,除掉了钱谦益,所有的人都被他蒙在鼓里,至少他自己
这样认为。 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这场辩论的背后,真正的胜利者,是另一个人——崇祯。 其实温体仁的计谋,崇祯未必不知道,但他之所以如此配合,是因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
的机会。 当时的朝廷,东林党实力很强,从内阁到言官,都是东林党,虽说就工作业绩而言,比阉党要强得多,但归根结底,也是个威胁,如此下去再不管,就管不住了。 现在既然温体仁跳出来,主动背上黑锅,索性就用他一把,敲打一下,提提醒,换几个
人,阿猫阿狗都行,只要不是东林党,让你们明白,都是给老子打工的,老实干活! '1643' 当然明白人也不是没有,比如黄宗羲,就是这么想的,还写进了书里。
但搞倒了钱谦益,对温体仁而言,是纯粹的损人不利已,因为他老兄太过讨嫌,没人推举他,闹腾了半天,还是消停了。 消停了一年,机会来了,机会的名字,叫袁崇焕。 画了一个圈,终于回到了原点。 之后的事,之前都讲了,袁督师很不幸,指挥出了点问题,本来没事,偏偏和钱龙锡拉上关系,就这么七搞八搞,自己进去了,钱龙锡也下了水。 在很多人眼里,崇祯初年是很乱的,钱谦益、袁崇焕、钱龙锡、作弊、通敌、下课。 现在你应该明白,其实一点不乱,事实的真相就是这么简单,只有两个字——利益,周延儒的利益,温体仁的利益,以及崇祯的利益。 钱谦益、袁崇焕、还有钱龙锡,都是利益的牺牲品。 而这个推论,有一个昀好的例证。袁崇焕被杀掉后,钱龙锡按规定,也该干掉,死刑批了,连刑场都备好,家人都准备收尸了,崇祯突然下令:不杀了。 关于这件事,许多史书上都说,崇祯皇帝突然觉悟。 我觉得,持这种观点的人,确实应该去觉悟一下,其实意思很明白,教训教训你,跟你开个玩笑,临上刑场再拉下来,很有教育意义。 周延儒和温体仁终究还是成功了,崇祯三年(1630)二月,周延儒顺利入阁,几个月后,温体仁入阁。
温体仁入阁,是周延儒推荐的,因为崇祯昀喜欢的,就是周延儒。但周兄还是很讲义气,毕竟当年全靠温兄在前面踩雷,差点被口水淹死,才有了今天的局面,拉兄弟一把,是应该的。
其实就能力而言,周延儒和温体仁都是能人,如果就这么干下去,也是不错的,毕竟他们都是恶人,且手下并非善茬,换个人,估计压不住阵。 但所谓患难兄弟,基本都有规律,拉兄弟一把后,就该踹兄弟一脚了。 昀先开踹的,是温体仁。 钱龙锡被皇帝赦免后,第一个上门问候的,不是东林党,而是周延儒。 周兄此来的目的,是邀功。什么皇上原本很生气,很愤怒,很想干掉你,但是关键时刻,我挺身而出,在皇帝面前帮你说了很多好话,你才终于脱险云云。
这种先挖坑,再拉人,既做婊子,又立牌坊的行为,虽很无聊,却很有效,钱龙锡很感动,千恩万谢。 '1644' 周延儒走了,第二个上门问候的来了,温体仁。 温体仁的目的,大致也是邀功,然而意外发生了。 因为钱龙锡同志刚从鬼门关回来,且经周延儒忽悠,异常激动,温兄还没开口,钱龙锡就如同连珠炮般,把监狱风云,脱离苦海等前因后果全盘托出。 特别讲到皇帝愤怒,周延儒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时,钱龙锡同志极为感激,眼泪哗哗地流着。 温体仁安静地听完,说了句话。 这句话彻底止住了钱龙锡的眼泪: “据我所知,其实皇上不怎么气愤。 ” 啥?不气愤?不气愤你邀什么功?混蛋! 所以钱龙锡气愤了。类似这种事情,自然有人去传,周延儒知道后,也很气愤——我拉你,你踹我? 温体仁这个人,史书上的评价,大都是八个字:表面温和,深不可测。 其实他跟周延儒的区别不大,只有一点:如果周延儒是坏人,他是更坏的坏人。 对他而言,敌人的名字是经常换的,之前是钱谦益,之后是周延儒。 所以在搞倒周延儒这件事上,他是个很坚定,很有毅力的人。 不久之后,他就等到了机会,因为周延儒犯了一个与钱谦益同样的错误——作弊。 崇祯四年,周延儒担任主考官,有一个考生跟他家有关系,就找到他,想走走后门,周考官很大方,给了个第一名。 应该说,对此类案件,崇祯一向是相当痛恨的,更巧的是,这事温体仁知道了,找了个人写黑材料,准备下点猛药,让周延儒下课。 不幸的是,周延儒比钱谦益狡猾得多。听到风声,不慌不忙地做了一件事,把问题搞定了,充分反映了他的厚黑学水平。
他把这位考生的卷子,交给了崇祯。 应该说,这位作弊的同学还是有点水平的,崇祯看后,十分高兴,连连说好,周延儒趁
机添把火,说打算把这份卷子评为第一,皇帝认为没有问题,就批了。 皇帝都过了,再找麻烦,就是找抽了,所以这事也就过了。 但温体仁这关,终究是过不去的。 崇祯年间的十七年里,一共用了五十个内阁大臣,特别是内阁首辅,基本只能干几个月,
任期超过两年的,只有两个人。 第二名,周延儒,任期三年。 第一名,温体仁,任期八年。 温首辅能混这么久,只靠两个字,特别。 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折腾。 '1645' 在此后的一年里,温体仁无怨无悔、锲而不舍地折腾着,他不断地找人黑周延儒,但皇
帝实在很喜欢周首辅,虽屡败屡战,却屡战屡败,直到一年后,他知道了一句话。 就是这句话,昀终搞定了千言万语都搞不定的周延儒。 全文如下: “余有回天之力,今上是羲皇上人。 ” 前半句很好懂,意思是我的能量很大。 后半句很不好懂,却很要命。 今上,是指崇祯,所谓羲皇上人,具体是谁很难讲,反正是原始社会的某位皇帝,属于
七十二帝之一,就不扯了,而他的主要特点,是不管事。 翻译过来,意思是,我的能量很大,皇上不管事。 这句话是周延儒说的,是跟别人聊天时说的,说时旁边还有人。 温体仁把这件事翻了出来,并找到了证人。 啥也别说了,下课吧。 周延儒终于走了,十年后,他还会再回来,不过,这未必是件好事。 朝廷就此进入温体仁时代。 按照传统观点,这是一个极其黑暗的时代,在无能的温体仁的带领下,明朝终于走向了
不归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