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下-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协议,实在是可喜可贺。 
    而更值得夸奖的,是日本人的执着,特别是小西行长,明知和谈就是胡扯,册封就是做梦,仍然坚持从名单上划掉了自己政敌的名字,其认真精神应予表扬。 
    虽然这是一件极其荒谬、极为可笑的事情,但至少到现在,并没有丝毫露馅的迹象,而且在双方共同努力忽悠下,和平似乎已不再是个梦想。 
'1240'
    这关终于过去了,沈惟敬总算是松了一口气,不过,这口气也就松了一个月。 
    明朝的办事效率明显比日本高得多,万历二十三年(1595)正月,明神宗便根据谈判的条款,对日本下发了谕旨,并命临淮侯李宗城为正使,都指挥杨方亨为副使,带沈惟敬一同前往日本宣旨。 
    沈惟敬无可奈何,只得上路,可还没等到日本,就出事了。 
    事情出在明朝正使李宗城的身上,应该说,这是一个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具体说来,就是胆小。     此人虽然是世袭侯爵,但一向是大门不出,二门不入,每天只想在家混吃等死,突然摊上这么个出国的活,心里很不情愿,但不去又不行,只好一步三回头地上了路。     就这么一路走,一路磨,到了朝鲜釜山,他才从一个知情人那里得知了谈判的内情,当即大惊失色,汗如雨下。     其实这也没什么,反正没到日本,回头就是了,浪费点差旅费而已。     可这位兄弟胆子实在太小,竟然丢下印玺和国书,连夜就逃了。     消息传回北京,明神宗大怒,下令捉拿李宗城,并命令杨方亨接替正使,沈惟敬为副使,继续出访日本。     于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杨方亨和什么都知道的沈惟敬,在经历这场风波后,终于在七月渡海,到达日本。     对于他们的来访,丰臣秀吉十分高兴,他安排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并决定,在日本昀繁华的城市大阪招待明朝的使者。     九月,双方第一次见面,气氛十分融洽,在这一天,杨方亨代表明神宗,将冠服、印玺等送给了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异常兴奋,在他看来,明神宗送来这些东西,是表示对他的妥协,而他真正想要的东西,也即将到手。     因为第二天,明朝的使者,就将宣布大明皇帝的诏书,在那封诏书上,自己的所有愿望都将得到满足。 
    但沈惟敬很清楚,当明天来临,那封谕旨打开之时,一切都将结束。事情已经无可挽回,除非日本人全都变成文盲,不识字(当时的日本官方文书,几乎全部使用汉字),或者……奇迹再次出现。 
    想来想去,毫无办法,沈惟敬在辗转反侧中,度过了这个绝望的夜晚,迎来了第二天的早晨。     然而他并不知道,在那个夜晚,他并不是唯一无法入睡的人。 '1241'    在获知明朝使者到来的消息后,小西行长慌了手脚。因为在此之前,他已经从小西飞那里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却没有去报告丰臣秀吉。 
    不是不想说,而是不能说。     自和谈开始,丰臣秀吉就处于一种梦幻状弁,总觉得人家欠他点什么,就该割地,就该
和亲。如果这个时候把他摇醒,告诉他:其实你被忽悠了,人家根本没把你放在眼里,也不
打算跟你谈判。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更为严重的是,这件事情是小西行长负责的,一旦出了事,背黑锅的都找不到。     那就忽悠吧,过一天是一天。     可现在明朝的使者已经来了,冠服也送了,诏书明天就读,无论如何是混不下去了。     为了自己的脑袋和前途,小西行长经过整夜的冥思苦熬,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于是,在那个夜晚,他去找了一个人。确切地说,是个和尚。     根据丰臣秀吉的习惯,但凡宣读重要文书,都要找僧人代劳,除了日本信佛的人多,和
尚地位高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和尚有文化,一般不说白字。     小西行长的目的很明确,他找到那位僧人,告诉他,如果明天你宣读文件时,发现与之
前会谈条件不同,或是会触怒丰臣秀吉的地方,一律跳过,不要读出来。     当然某些嘱托,比如要是你读了,我就怎么怎么你,那也是免不了的。     安排好一切后,小西行长无奈地回了家,闹到这个地步,只能过一天是一天了。     无论如何,把明天忽悠过去就好。     第二天,会议开始。     从参加人数和规模上说,这是一次空前,团结的大会。因为除了丰臣秀吉和王公大臣,
大小诸侯外,德川家康也来了。     作为丰臣秀吉的老对头,这位仁兄竟然也能到场,充分说明会务工作是积极的,到位的。    更为破天荒的是,丰臣秀吉同志为了显示自己对明朝的尊重,竟然亲自穿上了明朝的服
装,并强迫手下全部换装参加会议(皆着明服相陪)。     然后他屏息静气,等待着那个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     依照程序,僧人缓慢地打开了那封诏书。     此刻,沈惟敬的神经已经绷到了顶点,他知道,奇迹不会再次发生。 
    小西行长也很慌张,虽然事先做过工作,心里有底,但难保丰臣秀吉兴奋之余,不会拿过来再读一遍。     总而言之,大家都很紧张。 '1242'    但昀紧张的,却是那个和尚。     昨夜小西行长来找他,让他跳读的时候,他已经知道事情不妙——要没问题,鬼才找你。    而在浏览诏书之后,他已然确定,捧在自己手上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火药桶。     全读吧,要被收拾;不读,不知什么时候被收拾。     激烈斗争之后,他终于做出了抉择,开始读这封诏书。     随着诵读声不断回荡在会场里,与会人员的表情也开始急剧变化。     小西行长死死地盯着和尚,他终于确信,忽悠这一行,是有报应的。     而德川家康那一拨人,表情却相当轻松,毕竟看敌人出丑,感觉是相当不错的。     沈惟敬倒是比较平静,因为这早在他的意料之中。     昀失弁的,是丰臣秀吉。     这位仁兄开始还一言不发地认真听,越听脸色越难看,等到和尚读到封日本王这段时,终于忍不住了。     他跳了起来,一把抢过诏书,摔在了地上,吐出了心中的怒火:     “我想当王就当王(吾欲王则王),还需要你们来封吗?! ”     被人当傻子,忽悠了那么久,发泄一下,可以理解。     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先算帐。     第一个是沈惟敬,毕竟是外国人,丰臣秀吉还算够意思,训了他一顿,赶走了事。     第二个是小西行长,对这位亲信,自然是没什么客气讲的,手一挥,立马拉出去砍头。 
    好在小西同志平时人缘比较好,大家纷纷替他求饶,碍于情面,打了一顿后,也就放了。
    除此二人外,参与忽悠的日方人员也都受到了惩处。     然后是宣战。     窝囊了这么久,不打一仗实在是说不过去。所以这一次,他再次押上了重注。     万历二十四年(1596)九月,丰臣秀吉发布总动员令,组成八军:     第一军,指挥官加藤清正,一万人     第二军,指挥官小西行长,一万四千人。     第三军,指挥官黑田长政,一万人。     第四军,锅岛植茂,一万两千人。     第五军,岛津义弘,一万人。     第六军,长宗我部元津,一万三千人。     第七军,蜂须贺家政,一万一千人。     第八军,毛利秀元,四万人。     基本都是老相识,就不一一介绍了。     以上人数共十二万,加上驻守釜山预备队,日军总兵力约为十四万人。     相对而言,在朝的明军总数比较精确,合计六千四百五十三人。 '1243'    日军加紧准备之时,明朝正在搞清算。     杨方亨无疑是这次忽悠中昀无辜的同志,本来是带兵的,被派去和谈,半路上领导竟然
跑了,只好自己接班,临危受命跑到日本,刚好吃好住了几天,还没回过味来,对方又突然翻了脸,把自己扫地出门,算是窝囊透了。 
    当然了,杨方亨同志虽然是个粗人,也还不算迟钝,莫名其妙被人赶出来,事情到底怎么回事,他还不大清楚,沈惟敬也不开口,但回来的路上一路琢磨,加上四处找人谈话,他终于明白,原来罪魁祸首,就在自己身边。 
    水落石出,他刚想找人去抓沈惟敬,却得知这位兄弟已经借口另有任务,开溜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正也跑不出地球。杨方亨一气之下,直接回了北京。并向明神宗上了奏疏,说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这下皇帝也火了,立即下令捉拿沈惟敬,找来找去,才发现这兄弟跑到了朝鲜庆州,当年也没什么引渡手续,绳子套上就拉了回来,关进了诏狱,三年后经过刑部审查定了死罪,杀了。 
    沈惟敬这一生,是笔糊涂帐,说他胆小,单身敢闯日军大营;说他混事吹牛,丰臣秀吉经常请他吃饭,说他误国,一没割地,二没赔款,还停了战。 
    无论如何,还是砍了。 
    从他的死中,我们大致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 
    有些事不能随便混,有些事不能混。 
    倒霉的不只沈惟敬,作为此事的直接负责人,石星也未能幸免,明神宗同志深感被人忽悠得紧,气急败坏之余,写就奇文,摘录如下: 
    “前兵部尚书石星,欺君误国,已至今日,好生可恶不忠,着锦衣卫拿去,法司从重拟罪来说!” 
    看这口气,那是真的急了眼了。 
    很快,石星就被逮捕入狱,老婆孩子也发配边疆,在监狱里呆了几个月后,不知是身体不好还是被人黑了,竟然死在了里面。 
    所谓皇帝一发火,部长亦白搭,不服不行。 
    既然谈也谈不拢,就只有打了。 
    但具体怎么打,就不好说了。要知道帮朝鲜打仗,那是个赔本的买卖,钱也不出,粮也不出,要求又多,可谓是不厌其烦,所以在此之前,兵部曾给朝鲜下了个文书,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宜自防,不得专恃天朝 
    这句话通俗一点说,就是自己的事自己办,不要老烦别人。 
'1244'
    而且当时的明朝,并没有把日本放在眼里,觉得打死人家几万人,怎么说也该反思反思,
懂点道理。谁知道这帮人的传统就是冥顽不灵、屡教不改,直到今天,似乎也没啥改进。 
    但无论如何,不管似乎也说不过去,于是经过综合考虑,明朝还是派出了自己的援军,如下:     吴惟忠,三千七百人。     杨元,三千人。 完毕。    看这架势,是把日军当游击队了。     虽然兵不多,将领还是配齐了,几张新面孔就此闪亮登场。     第一个人,叫杨镐,时任山东布政司右参政,后改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负责管理朝鲜军务。     这是一个对明代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当然,不是什么好的影响。     杨镐这个人,实在有点搞。所谓搞,放在北京话里,就是混;放在上海话里,叫拎不清;放在周星驰的电影里,叫无厘头。     其实,杨镐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因为根据朝鲜史料记载,朝鲜人对他的印象极好,也留下了他的英勇事迹,相关史料上,是这样说的:     所过地方,日食蔬菜,亦皆拔银留办。     这意思是,杨镐兄的军纪很好,且买东西从来都付现款,概不拖欠。这么大方的主,印象不好,才是怪事。但能不能打仗,那就另说了。 
    作为万历八年的进士,杨镐先后当过知县、御史、参议、参政,从政经验十分丰富,仗他倒也打过,原先跟着辽东总兵董一元,还曾立过功。不过这次到朝鲜,他的心情却并不怎么愉快。 
    因为就在不久前,他带着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梅出击蒙古,结果打了败仗,死伤几百人,本来要处理他,结果正好朝鲜打仗,上面顺水推舟,让他戴罪立功,就这么过来了。     戴罪,本来就说明这人不怎么行,竟然又送到朝鲜立功,看来真把日本人当土匪了。     客观地讲,杨镐还是有些军事才能的,而且品行不错,做事细致,但他的优点,恰好正是他的缺点。     清朝名臣鄂尔泰曾经说过一句话:大事不糊涂,小事必然糊涂。 
    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世界上的折腾是无限的,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折腾中去,是不可能的。     李如松是个明白人,他知道自己是军人,军人就该打仗,打赢了就是道德,其他的问题都是次要的。     杨镐是个搞人,而搞人,注定是要吃亏的。     幸好,明朝也派来了一个明白人。 '1245'
  万历二十一年(1593),送别了李如松后,麻贵来到了延绥,担任总兵,继续他的战争事业。在这里,他多次击败蒙古部落,立了无数大功,得了无数封赏。到了万历二十四年(1596),终于腻了。于是他向朝廷提出了退休。 
    考虑到他劳苦功高,兵部同意了他的申请,麻贵高兴地收拾包袱回家修养去了。     但工作注定是干不完的,万历二十五年(1597),第二次朝鲜战争爆发,麻贵起复。     而他被委任的职务,是备倭大将军总兵官,兼任朝鲜提督。     接到命令后,麻贵立即上路,没有丝毫推迟。他很清楚,几年前,那个无与伦比的人,
曾担任过这个职务,并创建了辉煌而伟大的成就。     四年前,我跟随着你,爬上了城楼,现在,你未竟的事业,将由我来完成。     麻贵的行动十分迅速,万历二十五年(1597)七月七日,他已抵达汉城,开始筹备作战。
因为根据多年的军事经验,他判定,日军很快就会发动进攻,时间已经不多了。     但事实上,他的判断是错误的,时间并非不多,而是根本没有。     万历二十五年(1597)七月二十五日,全面进攻开始。     日军十二万人,分为左右两路,左路军统帅小西行长,率四万九千人,进攻全罗道重镇
南原。     右路军统帅加藤清正,统军六万五千人,进攻全州。     从军事计划看,日军的野心并不大,他们不再奢求占领全朝鲜,只求稳扎稳打,先占领
全罗道,以此处为基地,逼近王京。     而要说明军毫无准备,那也不对,因为在南原和全州,也有军队驻守。     比如南原,守将杨元,守军三千人。 
    比如全州,守将陈愚衷,守军两千五百人。     经过计算结果如下,攻击南原的日军,约为守军的 16。3倍。而攻击全州的日军,约为守
军的 26倍。    大致就是这么回事。算起来,估计只有神仙,才能守住。     杨元不是神仙,但也不是孬种,所以南原虽然失守,却一点也不丢人。面对十几倍于自
己的敌人,杨元拼死抵抗,并亲自上阵与敌军厮杀,身负重伤,身中数枪率十余人突围而出,其余部队全部阵亡。     相对而言,全州的陈愚衷就灵活得多了,这位仁兄明显名不副实,一点也不愚忠,倒是相当灵活,听说日军进攻,带着兵就溜了,所部一点也未损失。 '1246'    南原和全州失陷了,两路日军于全州会师,开始准备向汉城进军,四年之后,他们再次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胜负之间     杨元逃回来了,麻贵亲自接见了他,并对他说了一句话:     “南原之败,非战之罪”。     想想倒也是,几千人打几万人,毕竟没有投降,也算不错了。对于领导的关心和理解,杨元感到异常地温暖。     但是,他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事实上,就在他倍感安慰的时候,麻贵在给兵部的上书中写下了这样几个字——“按军法,败军则诛”。     所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