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宫廷往事:大明三百年(上)-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允炆听了这抑扬婉转的歌声,衬着那清脆的莺喉,真有绕梁三日,余音袅袅之妙处,于是就忍不住叫了一声:“好!”倒把那妇人吓得吃了一惊,忙回过头来,却又瞧不见什么人,因此脸上很是慌张。
  朱允炆乘机细看那妇人,原来却是个半老徐娘,心里不禁大失所望,于是就转过假山去,那妇人见是皇太孙朱允炆,忙来叩见,说:“臣妾放肆,污了殿下的贵耳。”
  朱允炆微笑着道:“你是哪一宫的?进宫有几年了?听你的歌声很是伤感,不知你有什么伤心事啊?”
  那妇人低垂蝤蛴,泪盈盈答道:“贱妾是从前东宫的宫侍,屈指算来进宫已经十五年了。昔日蒙太子不以蒲柳之质见弃,也曾施雨露之恩,不幸太子暴崩,贱妾从此冷处深宫,眨眼又是六年了,回首前事,怎么不令人伤心呢?”
  那妇人说罢,眼泪就和雨后的瀑泉似地涌了出来,哭泣中的她立刻便平添了动人的神韵,那玉容在哀感中带着妩媚,泪汪汪的一双秋水,越发地流连动人,虽是佳人半老,却风韵犹存;素服淡妆,却不减粉黛颜色。朱允炆本是个情种,这时不免起了怜惜之心,便俯下身去亲她的粉脸,那妇人忙退拒着,含泪说道:“贱妾已承恩太子,自悲命薄,不能再侍奉殿下的了。殿下这般多情,妾亦非草木,怎么能不知道感激呢,现在倒是有个两全的法子,但请殿下稍待片刻。”
  那妇人说着,盈盈地立起身来,走向里面去了。朱允炆不知她什么用意,就呆呆地坐在假山石边等着。过了好半晌,见安乐轩的角门呀地一声开了,接着就是一片咯咯咯的笑声,笑声过去,便有三四个小宫女一路追将出来。朱允炆深怕惊了她们,就把身体隐在假山的石窟里,然后回头正见两个小宫女在狂追前面的一个小宫女,前面的那个小宫女被追得急了,飞也似地绕过香华亭,直奔假山中而来。到了假山前,看看没处躲藏,便又转入假山背后,然后慌慌忙忙地向那石窟里一钻。朱允炆不禁暗笑这个小宫女只顾了要紧避她的同伴,却不曾留神到有人也在里面。
  后头追赶她的两个小宫女也走过了假山,一边走一边骂道:“这小蹄子,不晓得她藏到哪里去了,你最好不要被我们找着,不然你可得小心你的骨头啦。”她们说着,就坐在假山石上休息。那躲在石窟里的小宫女,吓得连气也不敢喘一喘。
  朱允炆缩在石窟里面,这个小宫女却瞧不见他,而他从里头望出来,倒是十分清楚、十分方便地打量那个小宫女,只见她云髻燕服,两鬓低垂,额角掩齐眉,肩头拖着旒须,脸上薄施脂粉,红中透白,白里显红,那肌肤的柔嫩光洁和满脸的单纯稚气,真比一朵刚绽开花瓣的春花还能让人感觉到生活的温馨和岁月的甜美以及青春的朝气,朱允炆顿时心情一爽,精神一振。估计她的年纪,不过十三四岁,那娇媚的姿态却已隐隐从幼嫩稚气的眉宇间流露出来。
  朱允炆越看她越觉得可爱,彼时天似乎也越发地蓝了,连空气也更滋滋润润了,花也更香、美叶也更碧翠。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八章  血雨腥风中的皇家手足情(16)
这时假山石上坐着的两个小宫女,口里连骂带笑地走了。躲着的小宫女随后便悄悄地走出石窟,四面望了望,微微一笑正要回身走的工夫,不提防石窟里有一个人直窜出来把她的粉臂轻轻拖住。那小宫女大大地吃了一吓,才待要喊,却看清是皇太孙朱允炆,就拍着胸前道:“吓死我了!”说着便挣脱要走,朱允炆这时又细瞧那个小宫女,不禁怔住了,再也说不出话来。原来那个小宫女的容貌举动,竟与那个缢死的黄香菱一般无二!怪不得刚才一见她就感觉到万分的好感。
  那个小宫女要走又走不脱,被朱允炆扯住胳膊,朱允炆对着她就是个痴看不已,弄得她粉脸一阵阵地红了起来,忍不住扑哧地一笑道:“殿下痴了吗?只管看着我做什么?”
  朱允炆被她这一说,才如梦初醒,就一手拉着她,同在假山石上坐下,一面笑着说道:“你是侍候谁的?今年几岁了?”
  那小宫女就低着头答道:“臣妾是派在永寿宫的,自从米耐娘娘帖兰逝世后,便由王娘娘来居住,所以臣妾现在王娘娘处侍候,算来进宫的时间前后还不到三个年头,臣妾十二岁到这里,今年已是十四岁了。”朱允炆点点头,又问道:“你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儿?家中可有父母?”
  那小宫女见提起了父母,眼圈便红了,泪盈盈地答道:“臣妾本是淮扬人,小名唤做翠儿,父母都在淮扬,妾是由叔父强迫着送进宫来的,到如今家里音信不通,不知道妾的父母现在怎么样了。”说罢泪便垂了下来,如花的年龄让那泪珠都是格外晶莹的。朱允炆忙安慰她道:“你先不要悲伤,将来我自会替你想法,让你们骨肉相见就是了。”到底是个小孩子,翠儿当时便回嗔作喜,欢快地问道:“殿下不哄我的吗?”朱允炆正色道:“谁来哄你呢!”翠儿于是收了眼泪,两人说笑了起来。
  看看天色晚下去了,那个妇人仍没有出来,朱允炆知道她是用了个脱身之计,于是也不去等她了,只管携着翠儿一同回宫。翠儿是个情窦初开的小女孩儿,被朱允炆的温存风雅和绵绵情话一打动,于是两个人这天夜里的时光,自然是异常的甜蜜。
  第二天朱允炆便令内监通知王妃,说翠儿有皇孙要她了,现留在东宫侍候。王妃听了,也没有什么话说。
    ■ 有这样一座密室
  朱允炆虽然有了翠儿,可对那天唱歌的妇人却依旧不能忘情。明宫中的规例,每到了三月三日,宫人嫔妃们都在御花园里拍球打秋千,这天的皇上便率领着六宫在那里看宫人们游戏。其时皇孙朱允炆也在旁边侍驾,远远瞧见唱歌的妇人,正手持轻罗小扇在花丛里扑蝶。
  朱允炆不由得心上一动,推说身体不适,抽空出来,悄悄地到了花亭边,一把拖了那妇人的衣袖,就往花亭里便走。那妇人正聚精会神地扑蝶儿,不防朱允炆这一拖,几乎失足跌倒,花容也吓得失色,随着朱允炆到了亭上,尚是娇喘微微,说:“殿下怎么专会吓人?”朱允炆笑道:“你好乖刁,那天为什么哄骗我等在那里,你倒一去不回来了呢,今天又被我撞着,你还有什么话说?”
  那妇人闻言,花容黯淡,秋水索然,重叹了口气,说道:“妾蒙殿下错爱,此恩恐怕今世不能报答了。妾自念残花败柳,只可茹素参禅,故而妾心已如死灰,再不作意外的念想了。殿下倘若能够体谅,赐妾一所净室,使妾得以焚香礼佛,终老是乡,便是妾的万幸了。”
  朱允炆被她说得感动不已,当即欣然答应:“你既有这个心,我也不便勉强你,况且人各有志,那就这样办吧!”那妇人忙跪下叩谢。朱允炆问了她的宫名和姓名,以便安排下去。这才知道那妇人姓汪,名叫秋云,十九岁进宫,现住在玉清宫里。从前虽经太子临幸过,却不曾有封典,所以直到如今,还是一个老宫女的身份。
  朱允炆问明情况之后,就和汪秋云走下花亭,送她回了玉清宫。因这一天宫人们多不在宫中,差唤的人很少,朱允炆只好等第二天了。次日清晨,朱允炆早早就起身,亲自督率着宫人们打扫出一间净室来,室中的陈设极其精雅,正中的壁上挂着观音大士像,案上置着鱼磐之类,把一座宫室弄得和庵堂寺院一样。
  

第八章  血雨腥风中的皇家手足情(17)
翠儿见了,很是诧异,便来问朱允炆,朱允炆回说是供养高僧。
  布置妥当后,朱允炆悄悄地把汪秋云接来住着,同时将宫门深扃了,饮食都是从窗中递给,无论何人,没有朱允炆的手谕都不准进去。因此汪秋云在里面住了一年多,宫中的大大小小一个也不曾知道,就连翠儿也不知道朱允炆在捣什么鬼。大家只听得鱼磬声,却不晓得是僧是道。
  日子渐渐久了,宫中都称这所宫室为密室。自然朱允炆时常到密室里去,和汪秋云讲经说法参禅悟道,他们也保持着一如当初黄香菱时代的纯洁。
  

第九章  四面危机(1)
太祖晏驾,皇太孙朱允■成为了建文帝,他以仁君形象治天下,却坐失良机酿成千古恨,侥幸得命的燕王回到自己的属地后更加紧迫地做着准备,终于以削藩为借口起兵了……
  倔犟的真妃翠儿惨然投井自尽,而她的儿子也因此成为了最最悲惨的小皇子,在燕王攻破了京城后,受到了非人的待遇……
  燕王破了老将耿炳文的高谋妙计,致使耿炳文功败垂成,当然这也与朝廷里的奸细暗中相助是分不开的……
  一错再错权臣误国,李景隆得以逃脱罪责,建文帝姑息养大祸……
  济南守将铁铉智通兼备,几番设妙计,燕王命在旦夕……
  燕王再用道衍之计,利用建文帝对他的特殊宽大政策而扭转了败局,可是燕王却以非常毒辣的焚粮来回报他……
  太祖长女宁国公主的驸马梅殷临危受命,有力地阻挡了燕军,不惜为自己埋下了日后的杀身大祸……
  盛庸大败后,朝廷求和不成,李景隆却背叛了建文帝,致使燕王入京城。御史连楹欲杀燕王,结果他忠烈惨死……
  建文帝在焚宫的同时,在太祖安排好了的逃跑路上,以一个僧人身份悄悄地逊国而去。汪秋云和一群忠心大臣誓死相伴,赤胆追随亡命天涯君……
  建文帝亡命天涯三十年后,他又神秘地出现在公众的视线里……
    ■ 惠帝仁义治世
  太祖自濠城起义,至晏驾,在位三十一年,享年七十一岁。自然在他为历史留下这一笔具体的数字前的某一日,也会忽然又自然地寝疾不愈,皇太孙朱允炆当时也曾日夜侍奉,衣不解带,饮食汤药,都亲手侍候。病了两个月,太祖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痛哭不已,哀伤至极又是水米少进,以至于形销骨立。群臣百姓望见其瘦骨之身材,墨黄之脸色,与哭泣之哀,无不感动佩服。
  在这样的光环中,日后的年号建文的惠帝朱允炆所追求的仁君形象已具雏形了。这是他的过人之处,他以柔克刚,以仁制暴,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实际是居于主动的,他在失去大位后有着大批的追随者和死难者,这一点就证明他比燕王朱棣永乐帝更得人心,同时也就证明了他的仁柔其实是对的。
    ■ 太祖这一生
  毫无疑问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盛的王朝,它不仅国力雄厚经济繁荣,而且也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继续发展和巩固时期,所以疆域辽阔的明王朝时代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的富国强国,当然更是大国先进国。朱元璋作为明朝的第一代皇帝,被史称为太祖,从公元1368年到1398年在位三十一年的他,这一生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绚丽多彩。
  史料上这样记载道:
  太祖,名朱元璋,字国瑞,在位31年,病死,终年71岁,葬于应天孝陵。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东)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曾为地主牧童。公元1344年遭旱灾、瘟疫,走投无路,投皇觉寺当和尚,曾云游淮西。时值红巾军起义爆发,他于公1532年投奔濠州郭子兴起义军。因骁勇多智,被郭器重而收为亲兵。以后,他扩充队伍,领兵南下,于公元1355年被韩林儿的宋政权授为左副元帅。公元1356年攻克集庆,改名为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并被宋授为江南行省平章,又自称吴国公。此后,他击败了陈友谅,称吴王。又先后消灭张士诚,沉杀韩林儿,以主力北伐中原。公元1368年正月乙亥日(初四),在应天奉天殿行礼称帝,定国号为大明,建年号为“洪武”。以应天为京都。
  公元1368年,明军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市),元亡。此后,朱元璋又用十几年时间平定了全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普查户口,清丈土地,建鱼鳞田册,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奖励农耕,以利社会生产的恢复、发展。为了巩固初建的明王朝,他除了分封诸子为藩王镇守重镇和制定各项制度以外,还对百官实行特务统治,屡兴大狱,滥杀文武功臣。他派出大批检校监视百官的言行;设立锦衣卫,刑讯犯人。
  

第九章  四面危机(2)
朱元璋杀功臣是历代帝王中最厉害的。他屡兴大狱,其中最大的两次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胡惟庸案中株连杀了一万多人。朱元璋趁机取消了中书省,以后不再设丞相,由皇帝直接管理政务。
  朱元璋早年生活贫困,中年戎马辛苦,四十岁后整日忙于国事,以致到五十岁以后就感体力不支,心动过速,又常发高热,好幻想,做怪梦,有时喜怒无常。太子一死,他又伤心至极,身体愈益衰弱,发须全变白了。他立朱标长子、十六岁的朱允炆为太孙,又怕太孙驾驭不了重臣宿将,便再次诛杀功臣,连仅存的傅友德、冯胜几位开国元勋也借故杀了,他又怕儿子们与太孙争夺皇位,特地编了《永鉴录》和《皇明祖训》,要子孙们遵守宗法制,不得不服从小皇帝,以此保持朱家王朝的平安长久。
  公元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病倒。癸未日,病势转危,便立遗诏,命太孙朱允炆继位,诸子各自镇守藩国,不必赴京奔丧,以防变乱。乙酉日,病死于京都西宫。朱元璋死后,被谥为高皇帝,庙号太祖。
  这几段看似平常的文字写出了一个从社会最下层的平民奋斗到社会最高权力阶层统治者的一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真实故事,从此关于朱元璋的各种传说演义戏剧小说以及理论著述,等等复等等,林林总总,层出不穷,而早眠于六百多年前的那个巨大而豪华的墓室中的帝王朱某人对此,只是一派淡然复漠然,坦然又安然,若非如此又能怎么样呢,功过是非,后人评说,公与不公,当与不当,谁人能管得了身后事?千秋万世,流芳或遗臭,听凭其名在。
    ■ 坐失千古良机
  太祖在遗诏中命太孙朱允炆嗣位,且言诸王镇守国中,不必来京奔丧。朱允炆奉着梓宫,往葬孝陵,追谥为高皇帝,庙号太祖。大臣黄子澄、齐泰等在仁和宫里接受遗诏,扶皇太孙朱允炆遵遗诏,登了大宝,改元建文,太祖于公元1398年九月病死,朱允炆于同月辛卯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建文”。
  朱允炆登位后,拜黄子澄为翰林大学士,齐泰为兵部尚书,李景隆为大将军,大赦天下,文武官吏,均加品级有差。当年秋七月,召汉中府教授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建文帝朱允炆诏行宽政,赦有罪,蠲逋赋,很受百姓拥护。
  藩镇的诸王听说太祖崩逝,都要回京奔丧。齐泰谏道:“诸王出封各地,难保不蓄异心,万一令其进京,一朝有变,将如何收拾?”早就对此心怀顾虑的建文帝肯定很以为然,便下谕各藩王,静守封地,不必回京奔丧。
  诸王接了谕旨,都怏怏不乐,却也没奈何,只得在本国泣临罢了。唯燕王有心窥伺神器,一听说太祖驾崩,当即便走马奔丧,到遗诏下达时,他早已到了淮安。
  燕王接了遗诏,不肯开读,而是一派无赖理论:“诏书原本应该是孤王到本国开读的,孤王现已先出境,今虽路遇,却不敢违旨在路上打开,所以麻烦钦使先到孤王的本国,容孤王先走马到京奔葬,然后回国再开读,这样便情礼两尽了。”
  赍诏官听他如此蛮不讲理,哪里敢强让他打开,可又知诏书是阻止他进京奔葬,若放他到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