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遗事-第1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孀诼铮≌舛炙担菏ド咸熳菔ッ鳎胫抑呛澜苤迹倍贾锕识π拢∵踹踹酰饴砥ㄅ牡枚嘞欤』挂幢鸬穆穑俊弊诱拔剩碜优牡蒙较臁
  敏求不笑了,却也没有说话,只盯着子瞻出神。他是个真正读书种子,本来爱静不爱动。曾外祖父留下的三万多策藏书,就够他折腾一辈子了。自从误打误撞,与苏舜钦、王益柔在进奏院喝酒被人弹劾贬官,几十年周折,好不容易做了知制诰,早已遇事谨慎,不多嘴多舌,如何会来蹚这个浑水!何况,还在仁宗刚刚亲政那会儿,他父亲宋绶不就上书要求皇上弃旧图新,一革弊政了吗?自己再怎么也不能与先父对着来呵?他冷眼瞅着范纯仁,总觉得他多少有些浮躁:冷静下来想一想,他老爸范仲淹一辈子,最轰轰烈烈的是什么?还不是庆历新政!而庆历新政与眼下的变法,正是一脉相通。不要多精明的人,稍稍一看,也能看出两者的联系。有不同意见,可以看看,至多,不掺和就行了,何必出头大唱反调?那不是与先人作对吗!这种事,自己绝对不会做!
  

大宋遗事 第八十六回(2)
“怎么不说话?没词了是吧?”子瞻还在咄咄逼人。
  “子瞻,您不要强人所难哪!您认为不合适,您就改判上报吧。您是编排官,有这个权力。我可不敢跟您一道向朝廷推荐枪手,我已经过了那个年龄啦!”敏求见没有个态度不行,也就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表了态。
  子瞻见他这样,不好强求,转身告辞了。回去,到底上了个折子,将许多人的名次都改了过来。那个叶祖洽,愣是改了个五等。五等只是赐同出身,已经是不折不扣的黜落了。原取在二等,也是邵武籍的上官均上官彦衡,则猛往上推,做了首选。
  吕惠卿当然不干了,也上了折子。既争执不下,只好交给皇上亲自裁处了。
  皇上将所有的考官与中书大臣,都请到了崇政殿,请他们畅所欲言:“有分歧不怕,都说出理由来。”
  吕惠卿奏道:“进士考试,为国举才,除了学问,也要见识,能与朝廷同心同德,有助于新政才行。臣等就是按这个标准,斟酌上下的。有的人虽持不同看法,只要文理通达,自成一家之言,符合先朝颁发的中榜标准,也都榜上有名。像上官均虽对新政颇多微词,但能言之成理,原就取在二等。有人说臣等专取阿时者,不知道有什么根据?难道专取不同政见者来淆乱朝纲,才是圣朝取士之道吗?”
  “要证据,当然有,就是叶祖洽。这个叶祖洽学术浅暗,议论乖谬,胡说先朝因循守旧,哪里有这种事?祖宗承平百年,纪纲法度,最为明确。这不是讥讪祖宗吗?实在罪不容赦!至于奉承朝廷,真正竭尽阿谀谄媚之能事。就是这样的人,吕惠卿却将他取在二等!”苏轼说。
  “叶祖洽试卷现在,请陛下当场评阅,以定是非!”吕惠卿也不是个省事的,建议说。
  “好,就请陈丞相读来听听!”神宗吩咐。
  升之摊开卷子一读,神宗的脸色渐渐就难看起来:文章有理有据,非常精粹。说因循,说改革,也都实事求是,没有什么太过分的夸张之词。这苏轼究竟要干什么?难道真如惠卿所说,非要与朝廷为敌才是贤才?
  “叶祖洽学识优长,文理精深,议论切实,应当升为头名状元。”神宗断然说道。
  苏轼像被兜头打了一闷棍,好大一会儿都喘不过气来。可不能就这样服了输呵!到底鼓起余勇,说道:“陛下圣明!可这样取士,臣以为只能助长阿时趋贵的不正之风。陛下要想再听到犯颜直谏的话,就难了!”
  “请丞相再读上官均的卷子。”神宗吩咐,没有理会苏轼。
  上官均的文章,正好反了个过儿,是攻讦朝政的,只是语气词理倒也通达。神宗叹了口气,说:“吕惠卿取在二等,原本不错。为了鼓励直言,改进朝政,将上官均改提一甲二名榜元及第!其余人等,一律按照初评、复评意见,不得改动!就这样,你们都下去吧!”
  大家行了礼,带着各自的想法,退朝回去了。
  虽然没能将叶祖洽拉下马来,自己推荐的上官均却也中了榜元,勉强能算打了平手,不算丢面子,可苏轼愣是不甘心。想来想去,到底又给皇上上了个折子:出了一道策题,自问自答。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做出个样板,晓示朝野:一来,校正这次取士的失误;二来,也给全国官民人等——尤其是读书举子,做个示范,知道中进士的策问就是这样作的。
  折子开头,最是出彩。他先欢呼殿试改革取消诗赋,只考策试,是英明圣举,中外无不欢喜。他好像早已忘了,仅仅只是去年,离现在不过十个月,自己还上书坚决反对罢去诗赋,认为那是无谓之举!这倒也不能过于求全责备:专制政体之下,皇上钦定的东西谁敢再唱反调?除非不想再吃这一碗官饭!好在子瞻的欢呼,也还是为我所用:只考策试虽对,但考策试的目的,是让参试者指陈阙政,畅所欲言,不是为了收束阿谀奉承的庸才。而这次考试,却完全违背了皇上取士的初衷。细想起来,实在无限愤懑,所以特意拟了这一份进士对御试题,呈给皇上。好像皇上取士,不是为了收取贤能,只是为他子瞻搜罗###似的!有了这个开头,下面的文章就好做了。无非是围绕皇上的求治之心,将新政统统乱骂一通。
  皇上看了折子,洋洋洒洒数千言,第一个印象是子瞻能干,写的文章滴水不漏。接着,是好笑:朝廷没事干哪,还嫌不乱是怎么着,专召一些人来跟自己大唱反调?建设性意见,难道就不是意见,只有反调才是意见?而且,赞成变革也是一种政治见解,怎么能一概诬之为阿谀朝廷?照这种划法,朝廷只有两种人了:一种是反对的,一种是拍马屁的。能这样划吗?要是大家为了表示正直,都去做反对派,这变革还有人搞吗?那么,这不是变着方儿号召人来反对变革吗?这苏轼怎么就不能跟朝廷一条心,怎么就不能想朝廷之所想,急朝廷之所急呢?
  皇上将苏轼的折子拿给安石:“爱卿看看苏轼的这份折子,他悬示的是一块样板呢!”
  安石默默读完一遍,叹息道:“苏轼的才华,也算难得了。只可惜,学的想的都不大正。因为不能逞其所能,凡事都憋着一股劲,总要唱些反调才罢休,许多是非都是完全颠倒的。真要像他想的,大家都靠唱反调中进士得官,朝廷还能办成一件事吗?现在需要大家拧成一股绳,同心协力,将事情办好;有意见,也应该是建设性的,与事有补才对,不是不问青红皂白一味攻讦。”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大宋遗事 第八十六回(3)
“朕也是这么想的。只是,该拿他怎么办?”神宗问。
  “以臣看来,最好暂时将他贬出去。”安石说。
  “苏轼不过说说而已,并没有什么罪过,怎么贬呢?”曾公亮有些担心。
  “是呵,不大好说话。”神宗也有同感。
  “陛下是可惜他吗?贬他正是爱他,造就他真正成才。像苏轼这样的,年轻气盛,恃才傲物,又一帆风顺,不稍稍挫挫他的锐气,让他知道艰难,知道反思自悔,看到自己的毛病,他是难得成熟,为朝廷所用的。终其一生,不过始终做个牢骚满腹、专唱反调的文士而已。譬如调教劣马,得给些约束;必要的时候,还得饿饿它,给它些鞭扑痛楚,它才会渐渐驯服,成为良马,为人所用。不痛下决心,劣马成不了千里马。而且,像苏轼这样的,一旦不能为朝廷所用,要鼓捣撺掇反对派,也是够麻烦的,不可小看。”安石冷眼观察苏轼已非止一天,有自己的完整看法了。
  “朕知道了,且放一放再说吧!”神宗暂时还理解不了这样先贬后用,造就人才的非常途径,只想等等再说。
  条例司里的那些少壮派,却早恨得牙痒了。
  “他以为他是谁,越俎代庖!他以为天下就他苏轼一个人有能耐,满朝公卿都是白痴,要他来示范?岂有此理!他这样公开号召参试者与朝政为敌,居心何在?”吕惠卿发火说。
  御史台的谢景温也瞅着来火:“这小子眼里还有谁?朝廷举进士,他要来出样板!不治他一治,他真不知道还要狂成什么样呢!”
  不久,还真有人来送炮弹了。不是别人,竟是子瞻的至亲表弟程之祥。
  这程之祥是苏轼嫡亲娘舅程浚的四儿子。姑表兄弟最为亲近,怎么会有仇恨呢?这话,说起来就有些长了。
  苏轼母亲在娘家是小妹,十八岁就嫁到苏家来了。苏轼有个三姐,只长他一岁,也聪明得很。苏洵让她与小兄弟俩一起读书,也能读能写。苏洵老夫妻俩对这个宝贝女儿,爱得什么似的。他们姐弟之间,不要说,感情也很深。到十六岁上,三姐该出嫁了。程氏念着姑表至亲,娘家又富甲一方,是眉山顶尖儿的大户,哥哥且是个进士出身的官人,有心将女儿送给舅舅家做房媳妇。从小看着三姐长大的舅舅,当然巴不得的。不消多说,就成了事了,三姐嫁给了大表哥程之才。谁知道舅舅家一向富有,吃喝玩乐早成了习惯,门风并不严谨。表哥有的是相好女子,家里烂熟的表妹妻子,如何能时时放在心上?三姐是个要强的人,知书识礼之后,更憧憬夫妻恩爱、举案齐眉的幸福;又是至亲做亲,如何能够容忍这种冷遇?日常之间,自然难免有所表示。可程家的是非是颠倒的。平常人家看着挺正常的要求,在程家却被当成争风吃醋,不贤惠,要受到指责。尤其是婆母宋氏,更是喋喋不休。
  “三丫头,你不要心强命不强!”她原是舅母,只习惯称三姐在娘家时的称呼,说话也同样保持着舅母对外甥女的直率,不绕弯子:“哪个猫儿不吃腥!年纪轻轻的,在外面有几个女人,算什么?三妻四妾的,不也过了?这种事情,咱们做女人的就得知趣点儿!像你舅舅,花花事儿还少吗?年轻的时候我也吵过,闹过,结果怎么样?还不是由了他!忍忍就过去了嘛!”
  可三姐偏是个不能忍的!不久,饭量渐渐小了,得了个厌食症,看见饭菜就恶心。这病原算不了什么,叫医生瞧一瞧,开上几剂药吃过,也就没什么了。无奈,愣是没个人关心她!丈夫年轻,本来就不知道疼人,加上外面有一拨亲的热的,爱还爱不过来呢,哪里能想到家里那个事事发倔的妻子!舅母呢,劝过不听,只认她是个自找的倒霉蛋,还能有多少关心吗?一家里只有舅舅是个真疼三姐的,无奈又在外面做官,在家的日子不多。偶然回来,看不出问题不说,也经不起舅母说道,不嫌弃而只可怜她,已经是基于骨肉亲情的莫大开恩了。只有娘家父母兄弟最关情,可又鞭长莫及。到真正知道情况,三姐已经瘦成皮包骨头,只有出气的份儿,没有进气的份儿了。可怜三姐,嫁到舅舅家头尾不过两年,刚满十八岁,打着苞子还没开放的一朵花儿,就那么凋谢了!即便亲舅舅家,苏家一家上下也咽不下这一口气!一来二去,就那么生分了,连走动都少了。这头是夫妻、娘母子,那头是娘家亲兄嫂、亲侄儿,手掌手背都是肉,哪边都说不得,母亲夹在中间最难受!她的生病乃至死亡,实在与三姐的不幸大有关系。子瞻、子由对舅家的这些人,更不能原谅了!跟着,父亲又去了世,子瞻、子由出来做官,彻底远离了眉山,娘舅两家,更成陌路了。
  子瞻、子由毕竟发达了,表兄弟少不得要来套些近乎。可子瞻、子由始终不冷不热,来了留顿饭,吃完送出门,再没有别的了。想走些门路办事,影子都没有!之祥这次也是来投门子的,想找点事儿混混,至少捞一些盘缠在京中浪荡一阵。子由已在京外任职,只有子瞻在,他仍然是那么一副阴阳脸!之祥吃了一顿饭,就被下了逐客令。气不打一处来,当然就去登闻鼓院敲了登闻鼓,状告苏轼贪财不德,请求严肃查处。据他说,苏洵死后,苏轼、苏辙送他去四川安葬,用的官船,却夹带私盐与苏方木沿途贩卖,牟取暴利;每到一地,又假冒官差,狐假虎威,要地方上派官兵迎送,劳民伤财。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大宋遗事 第八十六回(4)
登闻鼓院的官员,一拍惊堂木:“你是什么人?苏轼的底细,你怎么知道这么清楚?”
  之祥走南闯北,是见过大世面的,一点也不怵,回道:“我是苏轼嫡亲姑表兄弟,苏洵苏明允是我的嫡亲姑父!”
  下面的话,主事官儿也不问了:有这种关系,告状还能有假吗?打发程之祥走后,就将状纸转给中书了。
  中书阅后,又呈给了皇上。
  差不多就在同时,风闻此事的知杂侍御史谢景温的弹劾奏章,也递上去了。
  像仁宗讨厌欧阳修贪财不直一样,神宗也特憎恶一个文章名士贪财,鼠窃狗偷。看过两份折子,当时就拍了龙书案:“都是说得好听,做这种见钱眼开的事情!赶快派人彻查,一查到底!”
  从开封到眉山,六路几十州县,又事隔多年,那是好查的吗?子瞻就等着上锅干烤吧!自打做官以来,这还是他第一次上锅就火,好在暂时还蒙在鼓里,不知道害怕。至于究竟有没有惊险,只能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因为皇上的一句话,陆佃也保留了位子,高中了第五名。安石与夫人,最为他高兴:他穷家失业的,最不容易不是?等集英殿皇上的进士宴一摆过,夫人就交代下去,好好备了一桌家宴,专为陆佃接风庆贺。作陪的,不请别人,就是在金陵跟安石求学的几位:有李定李资深,龚原龚深之,郑侠郑介夫,蔡卞蔡元度等。这里面只有蔡卞也是新科进士,是与他哥哥蔡京一起中的,是陆佃同年,也能算半个主客。另外三位,则是因为各种原因,刚刚进京。龚原与郑侠早就中了进士,这次是任满回京述职,等候迁调。李定不是在秀州做判官吗?有人说他廉直干练,联名荐他入朝重用。
  安石端起酒杯:“自从金陵一别,大家离多聚少,有些恐怕还是第一次见面?难得!农师、元度又在这一科中了,可谓双喜临门。大家今儿都要放量喝一盅,不醉不休,干!”
  大家都高兴地干了。可毕竟面对老师,谁也不敢真正一醉方休,酒喝得都很斯文。一面喝着,少不了总要谈些别后的事情,及一路上的见闻。
  李定呷了一口酒,笑道:“老师,我刚到京城不到两天,总觉着这京城与过去不一样,有些怪怪的!”
  “噢,你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安石感兴趣地问。
  “喏,我放了行李,去看李常李大人,他是荐我的举主。李大人问我:‘你从南方来,青苗法实施得怎样?’我说:‘这是利民的事,老百姓都很欢迎!’李大人立马劝我:‘朝廷正为这事争论不下呢,你见了人,千万不要说这种话!’我只能看到什么说什么,怎么好讲假话?这不是怪事吗?”
  “心里有数,也就见怪不怪了。目下就有那么一些人,唯恐天下不乱。凡新法,就没有一样他们不反对!”元度评论说。
  “你们几个也是从远方来的,有什么见闻,也说来听听哪!”安石鼓励另外几位说。
  “新法不是不好,只是推行中恐怕也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要那样,就难免有扰民之处了。”陆佃沉思着说。
  “嗯,这倒是应该注意的。我与吕惠卿一再商议,也不断派人下去了解情况,可总是报喜不报忧的多!”安石不无感慨。
  “老师听言纳谏,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