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毛泽东曾经把*在这抗日战争时期中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并概括其过程为:起,伏,起。或确切地叫作:一、上升时期;二、下降时期;三、再上升时期。第一阶段,是从1937年7月至1940年12月为上升时期。即是,芦沟桥事变引发中日抗战为开端,国共双方同意携手合作,在抗日中划分两个战场,国军负责正面战场,*负责游击战场。由于日军在这阶段动员主要军力进攻,目标是要以武制胜,企图早日结束战争,所以,压力是在正面战场,国军全力用于御敌。*则在合作中被改编为八路军及新四军,深入敌占区,组织游击战,从而开始借机扩大队伍,并且建立众多游击基地。这是发展时期。直至武汉、广州失守,南京国民政府首都迁往重庆。日军由于军力分散,开始改用劝降策略。继而汪精卫投日,在南京组伪政府,并执行对日占区内的游击队伍展开连串扫荡。于是从1941年起,矛头全集中*。亦即毛泽东所说的第二阶段下降时期。在1941年及1942年这两年中,红军的队伍在日占区内三面受敌。一是,日军与*之间的游击战争;二是,汪氏南京伪政府的军队配合日军向众多游击根据地推行杀光、抢光、烧光政策;三是,部份国军在曲线救国借口下改投汪氏政权参加所谓「三光」行动。在这阶段,红军的各处根据地不但面积缩小,同时人口骤减,其曾经一度迅速上升的队伍亦由四十万降至三十万。这是艰难时期。第三阶段,是从1943年1月起至1945年8月止,亦即是*力量发展过程中的再上升时期。那是由于日军偷袭美国的珍珠港,全面引发了太平洋区域战争,美国正式对日宣战,中国加入盟国抗日。一方面是日军把其军事重点移到南太平洋及东南亚,另方面是国军因支持盟友英军派兵去远征缅甸,这遂放缓了对中国境内游击战的夹攻,直至日军全面投降,红军力量又再上升发展。据*官方现时公开的资料,那时,全国已有十九个解放区,即除了陕甘宁区及晋察冀区两地,遍及西北、华北、华中、华南,总面积约九十五万平方公里,人口九千五百五十余万,八路军、新四军及其它人民军队上升到九十一万,又民兵二百二十万。它确是一支不容忽视的新兴力量。
反观由蒋介石领导下的国军及由国民党操纵的国民政府,却是相形见绌,每下愈况。先说国军整体力量,对日抗战自开始后,节节败退,损员拆将。尤其是淞沪一役,蒋介石的黄埔精锐死伤严重,国军少六十万人。其后发兵缅甸,死十五万。又1944年太平洋战争结束前,日本为了挽救东南亚的颓势,曾经从中国东北调关东大军南下,避开美国海军对其海上交通封锁。从3月起,日军自东北发兵向中国东南沿海的诸省发动新进攻,由山东进河南,过福建,经两广,入贵州,至越南。国军望风逃,兵败如雪崩。至11月止,国军在此役中死伤据报达六十万众。这就是抗战历史上接近尾声时长达八个月的国军大溃败。
然而,笼统地说,至日本投降时国军的总兵力还有四百万以上,控制全国三亿人口,随后又占领和接收全国大城市及各条铁路交通,另外还有美国提供物资援助。相对之下,*红军较弱。那时共产党的总军力约有一百二十万众,共控制一亿三千万人口,主要以乡村为据地。这亦构成以后全国白区与红区的明显特色,一集中在城市,一散布在乡间。前者以富人为国策对象,后者以贫民为支持骨干。因而在施政上出现不同情况,所收效果有别。
在国民党管治下的白区,这时,日军已投降退走了,傅仪的满洲国及由陈公博接手的南京伪政府均倒台,蒋介石的目标是希望尽快恢复到芦沟桥事变前那种情状。强调正统,唯我独尊,并认为可以凭武力完全压倒*。但却在经济问题上,因滥发纸币和纵容贪污,导致民怨沸腾,人心思变。大城市内反内战反饥饿的运动有升无减。这与*控制下的红区,歌舞宣扬共产主义,推广联合统一战线,恰成强烈比对。尤其*主张以「三三制」(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容纳了「非党员」(左派进步份子及中间派)参与边区政府组织及其行政上的运作,照顾资产阶层利益,取得更多群众拥护。最突出是,减租减息。红区内的农民因而少了重压,地主也获保证,收到租息。
整体来说,那时候的政府,白区内官员贪污与弄权,红区内相对地廉洁守纪;那时候的社会,白区内贫富两极恶化,通货膨胀,秩序混乱。但红区内,农民占大多数,物价控制,生活纯朴,遂吸引更多年青革命者投奔。
所以概括地讲,白区与红区的分别,除了军事上的,还有经济上的,政治上的,甚至道德上的明显比差。但说到底,在任何国家及任何社会,总是富少贫多,中国情况亦是。白区,任富人去恃权压榨绝大多数,最终造成众叛亲离,民变蜂起;红区,让更大多数穷人体现自己能改变并操纵今后的命运,政府更获支持,人民更加团结。
故此白区与红区的分歧,是两种政治理想的分歧。分歧亦是对立;对立必须解决。抗日期间,以及抗日以后,*所采取的策略和取向是灵活而多面的。它一方面以广泛的统一战线策略,联合国军力量,打击入侵日军;但是它又坚持其自身在政治上的独立,自有中央,指挥红军。这是对内策略。另一方面,它利用日本与英、美间的矛盾联合英、美抵抗日本,但又时刻警惕英、美两国帝国主义阴谋,坚决反对牺牲中国任何利益。这是对外策略。红区与白区在那时有不同的走向,无疑要中国人从中作出选择。 。 想看书来
第4章,第4节:曙光前夕,悲痛一页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4章,第4节:曙光前夕,悲痛一页
第4章,第4节:
曙光前夕,悲痛一页
1944年是中日战争的第七年,在中国东北部那已平静多年的中日正面战场,日军突从关外大举挥兵南下。
那是因为他们奉命要在中国境内执行「一号作战」。亦即,要从中国东北调动大军,沿线南下,直至越南,务须一路上以军力重占和保持所经铁路交通线的畅通,并尽可能地彻底摧毁中美军在中国境内众多军用机场。其目的是,一方面欲藉此来继续支持日军在东南亚的军力弱势和物资,另方面是企图阻挠中美用空军封锁太平洋海域及轰炸日本。这是日本最高军事策略一项决定,欲挽其亚洲军事的颓势,全局地对抗美军的反攻。在此之前,中国、英国、美国已一齐发布了「开罗宣言」,三方商定,于胜利后日本过去在华所占利益全部归还中国。随即,美军在南太平洋发动了反攻,英军从印度发兵东南亚,并要中国自云南再遣兵进入缅甸配合作战。蒋介石基本上同意。
据说自1944年初起,日本在东北有异动。中国方面亦接情报,只是不太全面,并未当一回事。同时在那个阶段前,日军曾集兵扫荡山东的红军,国军对日军要南下毫无警惕,未加防范。又习惯了相安无事的国军此刻正忙碌于走私,反而把军车用作为官商勾结互相敛财的工具。
其时最接近东北的抗日第一战区是由蒋鼎文及汤恩伯担任正副司令官,指挥第15、19、28、31、14、4、36、39等共8个集团军,合计约40万人。又第五战区(即安徽及江苏司令官李宗仁)率第2集团军在右翼、及第八战区(亦即陕西南部司令官胡宗南)率第34集团军在左翼,尚还有空军(飞机156架)随时可支持。力量毫不单薄。然而,当日军于1944年4月17日正式发动「一号作战」或称「大陆打通作战」后,国军的几道防御战线稍战即溃,败如雪崩。在中国抗战历史上,这亦称「豫湘桂会战」。其实是,国军在河南、湖南、广西等地区再次被日军所挫败。
1944年3月日军先修桥为南渡黄河作准备。4月中旬正式发兵。分三路向河南推进。其主要目的是抢占平汉铁路(即北平至汉口)南段,这是日军南下所需交通线第一截。因此,主要战场是在河南。这地域属国军防御第一战区。日军由其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以日军第12军(共5个师团、3个旅及飞机168架)为主力、另日军第1军和华北其它直属部队配合,共14&;#8226;8万余人,先强渡黄河,继占平汉铁路,向郑州、洛阳等地进攻。
国军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及副司令官汤恩伯共同指挥8个集团军(共17个军)约40万人展开应战,曾以第28集团军设阵黄河南岸抗击日军;又以第4集团军在河南汜水县山区广布防御;并有第31集团军集结在邻近,待机接应进行歼敌。这场战役史称「豫中会战」(日称:平汉作战),由1944年4月17日起至6月15日止,日军4月23日攻陷郑州,尽占平汉铁路地段;5月25日陷洛阳。自6月至中旬,国军曾反攻,但日军已入湖南。
与此同时,在豫西豫南的民众竟到处对败退国军进袭;抢军械,劫粮库,流民蜂起,空室清野。据称皆因国军平日对民肆虐。又司令官蒋鼎文及汤恩伯兵败潜逃时,前者要弃车骑驴,后者宁化装伙夫,才不致受殴辱。
史载,5月中旬,蒋介石已明白日军南下动向。蒋曾电告第九战区司令官薛岳:「敌军打通平汉线以后,必继续向粤汉路进攻,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以增强其战略上之优势,务希积极准备。」同时,蒋亦通知驻守广州的第7战区余汉谋:「敌人企图打通粤汉路,其发动之期将不在远,敌将在广州大举增援,务希积极准备。」
但知情是一回事,接战又另一回事。5月下旬,日军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指挥10个师团、4个混成旅、1个飞行团和海军一部,共20余万人,以攻占湘桂铁路(即衡阳至来宾)为目标,直向长沙、衡阳地区进攻。同时,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佃俊六,率部由南京抵汉口配合,日军兵力增至近30万人。中国方面第九战区(湖南、湖北)由薛岳率4个集团军(共15个军)另加6个独立军,合计约40万人,在空军(飞机181架)及友邻战区支持下应战。然而,被日军于6月18日先陷长沙;6月26日,继占衡阳机场,并包围衡阳市。中国调集各路援军抢救,却一直未能突入包围圈。双方激战,伤亡惨重。至8月8日衡阳被攻破。守城第10军军长方先觉及所辖各师长均被俘。8月10日蒋介石电令各军反攻,实只能在衡阳周边进袭,企图以攻为守,阻扰日军南下。至9月初,日军向广西推进,蒋遂抽调主力去参加湘桂作战。湖南这场会战至此结束,史称「长衡会战」(日称:湘桂作战)。它由1944年5月26日至9月8日止,前后历时三个多月;而双方参战人数,国军约35…38万人,日军亦投入25…28万人。
桂柳会战 (日称:粤汉作战),由1944年9月8日至12月15日止;此役,日军成功占领中国京广铁路全线,并且沿途摧毁了中美空军布建在西南地区内的众多机场。
其实日军自从1944年8月占湖南衡阳后,继续南下,进军广西桂林、柳州,并于29日,以其第11军由衡阳沿铁路向湘桂边界推进。另外,日军第23军亦已于9月6日由广东向广西梧州进攻。10日,日军第6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奉命统筹此役作战,率第11、第23军、第2飞行团 (飞机约150架) 和第2遣华舰队,共约16万人,及有「南方军」一部配合,以打通桂越(即广西至越南)公路为目标,分向桂林、柳州进攻。中国方面则以第四战区司令官张发奎指挥9个军、2个桂绥纵队、空军一部(飞机217架),共约20万人,在黔桂湘边区总司令部的3个军支援下,采分区的防御抗击。日军主力于11月4日进抵桂林城郊;另一支向柳州进攻。7日,国军第四战区将其所统军队编组为左、中、右兵团,集中兵力保卫桂、柳两地。9日,日军向桂林城发起总攻。同日突破国军防御阵地,并攻柳州。11日,守桂林城区的国军于溃败后突围逃去,桂林陷落;又守柳州城区的国军因伤亡过半,奉命撤离,柳州失守。随后,一支日军沿黔桂铁路(都匀…柳州)向西北进攻;另一支日军沿柳邕公路(柳州…南宁)向西南进攻,24日占据南宁;28日,日军南方军一部从越南攻入广西。国军溃退贵州。此举,使日军从中国东北直至越南河内的大陆交通线全线打通。又日军沿黔桂公路再追击,如入无人之境。另外,沿黔桂铁路进攻的日军于12月2日攻占贵州独山,逼近四川,重庆震动。但因遭黔桂湘边区总司令部国军反击,遂撤回广西河池。自此,其南北两路军队续在广西会合。中日双方虽曾续战,至12月中旬,已渐成对峙。桂柳会战至此宣告结束。这三场大会战,史称「豫湘桂会战」。
在历时八个月的上述三大会战中,日军共曾集兵约50万人,国军则动员兵力逾一百万人,损失三分一,并且丧失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大部份和贵州一小部,丢失大小城市146座及中美空军基地7个,飞机场36个。蒋介石因而感叹:「国土丧失之广,战地同胞流离痛苦之深,国家所受的耻辱之重,实在是第二期抗战史中最堪悲痛的一页。」尤又再者,国军在豫湘桂会战中的溃败,曾使美国对蒋介石的领导能力起怀疑,美总统罗斯福提出要史迪威取代蒋介石担当同盟军中国战区统帅。蒋认为是羞辱,反要换史迪威。美国虽然改变初衷,国军名声大跌。
至于*红军,完全并未参战;反而,除了曾避开与日军冲突,每在国军战败撤出后借机会扩展游击区。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4章,第5节:日本投降,内争又起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4章,第5节:日本投降,内争又起
第4章,第5节:
日本投降,内争又起
日军虽然花了八个月时间打通中国平汉以及粤汉这两铁路,可以自北而南,接公路至越南。但却没加使用,一是因为沿线难免有突击和阻挠;二是因为日军从南洋失利撤退了。与此同时,美军已收复太平洋的班塞岛,继而用作空军基地,距离更加接近日本。所以,在中国的众多机场虽被摧毁,可是并不减少日本受到空袭。反而,因为执行打通大陆运输,日军主力更加因而分散。在中日战争最后几个月,只能分别防守,却难集中出击。而且,由于大批精锐部队沿线南移,在东北的驻军显然变得单薄。
在欧洲战场上,情况亦在逆转。先是意国发生政变,新的政府支持盟军。苏联打退德军,挥兵进攻柏林。至1944年6月6日,盟军登陆法国,全面反攻。德国战败,最终投降。于是,侵略世界的轴心国于1945年6月以后,就只余日本继续在顽抗。特别是在中国战场上,日军尚有百万大军,分布在东部沿海各城市内基本上仍具战斗能力。
不过,早于1944年12月,英、美、苏曾有密会,共商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彼此利益问题。当时英、美两国为了争取苏联加入亚洲战场,同意一旦胜利,所有日本于日俄战争中从过往俄国沙皇手中夺去的中国利益,将会全部拨还苏联。就此,苏联红军于1945年7月28日自西伯利亚开进了中国东北,打击日军,支援反攻。所以,苏军队伍可以在短期内名正言顺地突然占据了不少的大城市。与此同时,英、美除了增兵中国大陆,美国空军于8月初向日本先后投下两枚原子弹,使广岛及长崎,顿时成为废墟;随又提出警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