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式政府,非常总统

  孙中山五四运动后卷土重来,是他在广州另组政府的继续。他那时的策略仍是,鼓动部份友好军阀,攻打其它敌对军阀,然后,挥军北上,仍望以武取胜,冀期压倒北京。总之,这是南北同建政府对立;孙认为他是反对假共和。

  本来,张勋复辟之际,孙离北京南下。孙曾声称「护国」,即是维护「共和」对抗「帝制」;继而,段祺瑞驱张勋,但拒恢复国会。孙遂改吁「护法」,并说他要推行「真的」*,对抗「假的」。先前孙抵广州与西南各省的军阀合组了军政府,任大元帅意图北伐,求武力取胜后即重建新共和。但桂系军阀陆荣廷施计改组了军政府,因取消大元帅职衔孙遂告辞避居上海。然而,广州的军政府继续,北京的新国会继续,并声称要议和。但孙对南北欲赖议和实现统一的前景毫不乐观。他自1918年八月离广州至上海后,一方面闭门写书,另方面安排再起。他考虑的仍是如何以武取胜,重掌广州,北伐决胜。他做了两件事:一是命依然统率粤军但散处闽粤边界的陈炯明整顿内部;二是把旧的「中华革命党」改为「中国国民党」。那段时候,孙本人的意图极为明显,他要加强军与党的可靠性,伺机而动,然后再创共和。

  回顾历史,令人惊讶的是,1919年震动中华的五四运动进行期间,孙在上海没有明显和有力的参与行动。有些史家解释,可能五四爱国运动根本上是反对帝国主义,而孙于过去一直依赖外国列强作为避难所。辛亥革命前如此,民国建立后如此。所以,孙为闭门写书忙碌。

  那时期北京的共和政府,实际上仍由段祺瑞操纵。五四运动之后,有关官员罢职,巴黎和议拒签,但是,总统仍是徐世昌挂名,国会仍由安福系把持。只是,本来由直系冯国璋与皖系段祺瑞共掌权的北京政府,因为冯国璋不久前病死,落入段祺瑞的控制之下。段起用其手下徐树铮当陆军总长。直系军队已经改由冯的部下曹锟、及曹部将吴佩孚接替统率了。段依然想使用武力统一中国。但因直系吴佩孚不从,段迫徐世昌将吴革职。曹、吴当然不服,联合奉系对抗,遂发生了「直皖战争」。直系举戈「讨逆」,皖系发兵「定国」。双方都有出战名堂。事发于1920年7月。交战五日,皖系面对直系、奉系连手合攻,前后夹击,迅速大败。段祺瑞被迫辞职;徐树铮外逃日本。于是,北京政府改由得胜的直系与奉系联合带兵进京把持,并且解散安福国会。总统依旧。战后,徐世昌任命曹锟与吴佩孚为正、副「直、鲁、豫」三省巡阅使。另外,奉系军阀张作霖本雄据东北,此次进北京,势力更膨胀,自此开始问鼎中原。

  在「直皖战争」之前,南方的桂系陆荣廷与直系(曹、吴)曾相约,应允北上浙江,助直系攻皖系。其实陆想借势出兵先打闽粤地界的陈炯明,旨在扩充他在西南势力。与此同时,陈炯明亦曾向皖系(段祺瑞)投靠,因而得到皖系军费资助。所以,当桂系发动进击时,遂发生了「粤桂战争」。

  这其实也算是部份南方军阀地盘之争。战争起于那年8月,桂系陆荣廷以「广州护法军政府」名义下达命令,分兵三路进军围攻粤军。中路是桂军,左路是滇军,右路是浙军。此时粤军由陈炯明等人统率,驻营在闽粤界,原则上仍由孙中山领导,并不听从广州军政府指挥,俨如独立军阀。但孙中山避居上海,正如陆荣廷在广西,均没直接参加。粤军亦是分兵三路展开接战。8月中旬粤军与桂系前锋先接触,桂军失利。因而竟引发了浙军按兵不缓,滇军自动撤退,桂军就此继续捱打。然后,粤军乘胜南下,夺海陆丰各县。至10月中,有部份广州护法军提出议和。于10月底,军政府主席总裁岑春煊辞职。11月初,陆荣廷等以四总裁名义宣布广州护法军政府解散。桂军退出广东,粤军夺取广州。战斗结束。这一仗双方曾激战四个月,是粤军胜。但陆荣廷等四人同时宣布向北京政府投降,取消独立,同意归附。于是总统徐世昌随据此对外宣布中国南北统一。

  之前,孙中山在上海曾一再电函陈炯明等作战。待攻占广州后,孙即起程离沪返粤,决计重组政府,以及继续护法。

  孙率身边要员,如胡汉民、廖仲凯等南下。同行者还有伍廷芳、唐绍仪这两位原属广州军政府的总裁。他们于1920年11月29日抵广州。孙等一面以陈炯明出任广东省长,一面召集流亡国会议员召开会议。陆续到会者共二百二十余人,势力范围,仅广东省。他们先恢复广州军政府,继而再以三总裁的名义,通电北京政府重开南北议和。但北京徐世昌在安福国会解散后却另组旧国会,以旧选举法,选举新总统,不把孙等通电当一回事。

  1921年1月1日孙向广州国会提三项议案:一、取消军政府,二、建正式政府,三、选举大总统。因为孙要正面对抗北京。孙所持理由是:一、以往广州这一护法军政府,只为纠正北京错误而成立,原则上曾承认北京为中央;孙认为这种从属关系应改变,否则无从对外代表中国;二、徐世昌那时以中国总统名义,行使职权向外借债,孙认为徐的做法要阻止;三、孙称,只有以正式政府及正式总统名义才可以对内对外地与北京政府合法而公开地抗衡。广州国会同意孙的看法,遂以当年辛亥革命之后南京临时政府的「临时约法」为模式,既通过建正式政府,又选举孙任大总统。但因当时在广州的国会人数不足「临时约法」合法规定,遂折充地改叫「非常国会」,同时,把国会所有的会议改叫「非常会议」,而孙中山的当选亦因而称为「非常总统」。至此,中国南、北有各自的政府、国会、总统,彼此对立,互相对抗。

  孙于5月就职,任命各部官员。以伍廷芳长外交,以唐绍仪长内政,以陈炯明长陆军,以廖仲凯长财政。另外孙自兼大元帅,任命李烈钧为总参谋长,任命胡汉民为总秘书长。之后,孙电北京政府,指对方为非法,叫总统徐世昌退位,叫北京的国会解散,并停止向外国借款。

  当然,北京的徐世昌对此置之不理。他以接济桂系军饷为饴,指使陆荣廷派兵扰广东,给孙制造麻烦作答。陆果然分兵入广东,遂再引发「粤桂战争」。这回是第二次交兵。前后打了约一个月,同样粤胜、桂败,粤军因而尽占广西。过程大致这样:第二次的「粤桂战争」事发于1921年6月中旬,陆再分兵三路,越界进入广东。孙即任命陈炯明为司令,粤军迎战之余,进占广西梧州。孙随即号召西南各省的军阀一齐出兵合力讨陆。由于声势浩大,桂系发生内乱。有部份军投降粤军,有部份军叛变自立。随后,陆的主力军于7月下旬战败,陆荣廷在龙州宣告下野,并于8月由广西出境逃越南。桂系军队至此分崩离析,或并入粤军,或另组新军。孙遣马君武去担任广西省长。

  这两场「粤桂」的战争,催生了两件事:一是孙中山要乘胜出击进行北伐;二是陈炯明则居功自大另有所图。

  「北伐」,早是孙的构想,此刻机会到来。孙认为它是一个大决定,所以他提案给国会通过。然后正式举兵。孙选10月进行。10月18日在广州誓师,仪式隆重,任大元帅,随即率员出巡广西梧州。后至桂林,设大本营。同时委任朱培德为滇军总司令,彭程万为赣军总司令,谷正伦为黔军总司令。但因为陈炯明对北伐不热衷,托词不肯发兵,自行驻军南宁。为此,孙往南宁找陈,劝陈回师广州,留驻后方筹办军饷,为今后北伐军提供后援补给。继而孙返桂林命许祟智、黄大伟所部粤军三万作为主力,以李烈钧为参谋长及胡汉民为秘书长,准备明年由广西入湖南,作为统一北伐的第一步。孙决计要打败直系。

  此时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抵桂林与孙秘密会面并谈合作的可能。马对孙提两项建议作为条件:一、改组国民党,容纳别党党员加入;二、筹建一军校,组织国民党的军队。孙当时没应允,一心专注北伐。但是,这次聚谈,还另外有下文。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1章:革命与复辟的对立,小结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1章:革命与复辟的对立,小结

  第1章:革命与复辟的对立,小结

  对立的较量与进程

  我讲的中国现代史,自辛亥革命成功起。由那时至现在,将近有一百年。简单地讲,最前的五十年中国人在寻求自强;最后的五十年,寻求自富;总之,中国人百年现代化的道路主要是寻求自强自富。我喜欢概括地观察问题。因较为易记。我认为中国人的现代史存在许多对立,许多争持,许多较量。我把一百年分为十个不同发展的大阶段,抓大对立,讲大事件,亦是这书的基本结构。

  第一个十年是从1912年至1921年,对立的特色是革命与复辟的反复。以下,我试图重点地,以这十年内发生的大事,去逐一探寻它在挣扎前进时的如何举步维艰。

  也许先让我们这样看这十年:它是中国人建立共和政制的开始,也同时希望自此埋葬了帝制。它最大的改变应是,以总统的民选,代替了皇帝的世袭;以议会代表(大众公仆)的推举,代替了拜爵封官(士为君用)的钦赐。新取代旧。这是进步。不过,世上任何新生事物的茁壮成长,都不容易继续;同时,一切陈年腐朽东西亦往往留连,不会自动消失。所以,在历史进程中,我们总又看到潮流反复,正反较量,有时进,有时退。皆因人的追求在不同的阶段常会出现分歧。意见对立。取向争持。但又各方都希望赢。下面重谈关键事件。

  在「一、辛亥革命,共和诞生」,最可喜是,孙中山被举为*的临时大总统,并且,随又导致满清皇帝傅仪退位,结束了中国二千一百年的帝制统治,建立共和,求现代化。但最不幸,革命党人从一开始就没有好好地抓稳了这项成功的果实,甚至错误地把当时新建武汉军政府领导权,白白送给尚任清军统协的黎元洪。而且,让立宪派人士涌进了临时议政会。同盟会人一再妥协,使孙中山十分被动。

  在「二、孙文让位,国会迁都」,更多临时代表认为,如果袁世凯能反正,临时大总统让他做。由此可见,建国前后对立的势力已经在争持。袁世凯果然叫傅仪退位,孙中山只好让出大总统。好,是帝制终于完了;坏,是共和以后怎办?谁不知道,袁本是满清官,是反革命。孙中山企图以通过「临时约法」要袁以后遵守,寄望能够保证共和继续。袁答应了。袁骗倒孙。甚至把首都迁北京。

  在「三、首届选举,行刺落幕」,共和的标志是民选产生领袖。第一次国会选举是国民党赢。宋教仁一心以为可以靠组织总理内阁来牵制袁氏的*,拟推行欧式共和,欲实际主持国事。袁世凯的应对方法非常直接:一、暗杀宋教仁,阻止他当总理,同时叫部份亲信加入国民党搅乱步伐;二、拉拢黎元洪,另外组进步党,在国会内与国民党唱对台戏凡事敌对。结果,国民党的内阁竟变成了拥袁。

  在「四、二次革命,全盘失败」,帝制的皇权特征是个人*,共和的理想取向是众人参治。袁世凯用他的人当总理,然后肆无忌弹独断独行。他以个人喜恶开始排除异己。授官,革职,任意而为。三易总理,我行我素。孙中山以宋教仁案以及有违南京临时约法呼吁国人起来讨袁世凯,号召二次革命,声称再建共和。三名被革职的督军(李烈钓等)举旗发兵带头响应。袁则遣军抵挡,乘机追击,以武兼并。最后,袁几乎派军全占了中国南北。二次革命失败。

  在「五、袁氏称帝,护国运动」,因打败各地革命党,袁从此越变本加厉,逐步改宪称帝。人民倒未必支持拥护,议员却更易可买可迫,维恩并用,诸事可成。袁世凯被选为正式总统,接受各省请愿,重组帝国,择日登基。皇帝出现,共和中断。国会、约法,至此顿化虚词。孙中山吁国人造反。这一次叫护国运动。西南军阀举戈,其它各省附和。袁没想到就此众叛亲离,忧愤莫名,一命归西。

  在「六、府院之争,张勋复辟」,袁的部下自此三分。最大最强的段祺瑞开始了军阀擅权统治,愚弄国会,挟持总统。段承继袁的权力,并企图走袁旧路;继任的总统黎元洪拟摆脱段钳制,邀张勋带兵入北京抗衡。岂料黎反而被解职。张勋迎傅仪复帝制。共和,曾弃而复生;此刻,又生而复废。满清皇朝再恢复,孙中山决组政府,挽救共和,力喊护法。段祺瑞把张勋连同傅仪一并赶走,重掌北京,再建共和。孙南下抵广州,仍称要护法,责段祺瑞假。

  在「七、护法无功,军阀擅权」,军阀冯国璋接替黎元洪担任总统,这回确实武人专政,政局转变,强者竞雄。北洋军三头头,分据北方,割据着皖、直、奉。皖系段祺瑞,直系冯国璋,操纵府院,明争暗斗。表面共和,空言法治。孙中山赖西南势力支持,在广州组织军政府护法,南北分庭对立,互责对方虚伪。又彼此都公告通缉。孙要北伐。南北军阀开始勾结言和,孙被排斥,护法告吹。

  在「八、五四运动,所为何事」,由学生发起的爱国运动,加速了改革的思潮输入。在实际的政治层面,是下层人士显示了谁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是爱国热潮纠正了政府无能卖国的外交。迎来西方的科学和*,对抗古老的传统与礼教;重申继续革命,不要复辟。至此,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着革命的求变。这亦可比喻为中国人的共和革命与帝制复辟的连串对立之争一项宣言,一次升级。

  在「九、正式政府,非常总统」,孙中山终于意识到,他所领导的革命队伍的组成及其所依靠的政治同盟,必需要变。他把中华革命党改为中国国民党;他把广州的军政府改称正式政府。为的是希望能对内对外地正确代表着中国的真共和。但是中国南北分裂;都有政府,都有总统,都有军队;为证明谁才是中国政府的真代表,只有战,以武胜。孙筹备北伐,陈炯明要和。开始另外一种对立。

  中国的现代史,材料复杂纷纭。其中记录许多争持,许多褒贬,许多对错。在那些政见混淆的年代,读那些恩怨反复的篇章,人容易迷失,事黑白参差。因此,对于任何研习历史的人,怎取舍,怎判断,页页都有挑战。

  我提交的第三条解读这百年历史的钥匙是「对立」。有大有小,有内有外;于人于事,曾旧又新。中国人人把它叫作「矛盾」,又不习惯这类用词的人,姑且把它视为敌对「争缠」,双方「较量」,务要分出「胜负」。我首先定了一个大前题,作为中国人迈步的走向。他们先后纷纷攘攘,战骂交加,曾聚曾散,到底曾经是为什么?

  我说,中国人百年来的不断努力是追寻自强自富!

  第一章的取向是为寻求自强。革命一方,是为自强;复辟一方,亦为自强。不同点是,此新彼旧。革命,是意图从政制改革去推翻腐朽而古老的皇朝,建立共和,以民为本;人人平等,机会俱同。复辟,是冀期以君主立宪去挽回孔孟和封建的国故,三纲五常,尊卑有位;变一定乱,争否定礼。革命是强调变;复辟坚持不变。这就对立。再举些例,一方要总统,一方要皇帝;一方重*,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