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远古之谜-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托尔特克人原是居住在墨西哥北部的一支游牧民族。大约在公元800年左右已经进入阶级社会,并开始南迁到中部高原地区。大约50年之后,这个奴隶制国家出现了一个有名的首领
叫霍拉特,对治理国家作出了杰出贡献。后来他不幸被敌人杀死,其子继位,自称为克沙尔柯脱尔。公元856年,克沙尔柯脱尔开始营建规模宏大的图拉城。公元967年,托尔特克人远征达金和奇钦·伊察,在那里建立了新的玛雅托尔特克城邦。公元1156年奇奇迈加人攻陷图拉城,于是托尔特克人在中部高原地区的统治也就随着图拉城的陷落而终结。
在托尔特克人南迁到中部高原地区后,特奥蒂瓦坎文明开始衰落,这就为托尔特克人发展自己的文明创造了一个契机。特奥蒂瓦坎城被毁灭后,特奥蒂瓦坎文明虽然开始显示出衰落的迹象,但其发展并未中断,很快又在其他地方兴盛起来,并逐渐与当地文化结合。在这种结合过程中,一系列文明产生了,例如,霍奇卡尔科文明、艾尔塔星文明、猛特奥尔凡文明以及托尔特克文明,而在这些文明中,托尔特克文明最具代表性,其成就也最大。
托尔特克文明兴起于图拉城。图拉,属今墨西哥伊达尔哥州,位于墨西哥城北83公里处的群山怀抱中。图拉城的城池建在山上,山下为特奥特拉潘(Teotlapan),图拉河流经其间。图拉城虽然在山上,但河流、森林、野兽和石材为其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者是托尔特克人。他们在吸收特奥蒂瓦坎文化和后特奥蒂瓦坎文化的基础上,在图拉城创建并发展了自己的文明。
图拉城是托尔特克文明中的一个重要文化遗址,该遗址是在1942年开始修整的。图拉城古文化遗址,分布在一个每边长约120米的四方形广场的周围。它的北面有一个最大的神庙,是托尔特克人祭祀金星的神庙所在。另外,还有太阳神庙、烧焦的宫殿、球场、祭坛和起居室等等。布局讲究对称,有排水设备,且大量地应用了模制土坯(即日晒砖)。图拉城中还有专门的石器作坊,石器作坊里的原料大都为坚硬的黑色的石头,这些黑色石头是用来制造农具和武器的,作坊集中在专门的街区。另外,在某些街区还设有专门的纺织和制陶作坊,所有的作坊都是家庭作业。图拉城面积约13平方公里,人口最多时达6万,谷地里还生活着约6万人,在谷地里生活的大多为农民,他们主要从事玉米、菜豆和辣椒的种植。
托尔特克人在雕刻、建筑、绘画等方面具有极其辉煌的成就,因而有“伟大的工匠”之称。在墨西哥西南部有一处著名的美洲古文化遗址地区,被称为奇钦·伊察。这里最早是玛雅人的文化中心,公元967年托尔特克人征服该城,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托尔特克人逐渐把奇钦·伊察奉为圣地,并很快取得了这个地方的控制权,他们扩建整个城市,使之成为了当时最繁华的艺术文化中心之一。现在人们在那里发现了大量古代托尔特克人的文化遗址,其中最著名的是武士庙。武士庙建于一个较矮的金字塔上,顶部已经消失,留下许多柱子,所以也被称为“千柱群”。在武士庙的入口处,有一个托尔特克典型的圆雕作品,这就是《恰克摩尔像》。恰克摩尔是托尔特克人崇拜的神,他们的形象大量出现在托尔特克人的雕塑作品中。恰克摩尔的典型姿势非常奇怪,他们的身体是躺着的,但上身仰起,双膝向上,头转向一侧,肚子像一个容器。这些雕塑的作用据考证是用于祭祀,腹部的容器就是装贡品的。他们的胸前大都有蝴蝶状装饰,样式固定,但随着其附带物的不同而决定用于不同的神的祭祀。奇钦·伊察的这尊恰克摩尔是当时大量同类雕像中现在保存比较完整的一个,是人们研究古代托尔特克人文化的重要史料。
图拉遗址:石头女像柱。托尔特克人美术的独特成就是在建筑中运用像柱。《图拉遗址》中的像柱是其代表作。
在图拉城发现的武士像巨型石柱雕像更体现了托尔特克人高度的雕刻艺术。由于图拉人崇拜羽蛇神,所以它的形象不时地出现在托尔特克人的艺术和建筑中。在图拉,人们就发现了一个建在金字塔上的羽蛇神金字塔庙遗址。在金字塔的顶部通往羽蛇神庙处,有两排雕成男性人像的石柱,这些雕像被刻画成了羽蛇神的形象,他们头戴羽毛装饰,双手顺着身体放置,胸前有巨大的蝴蝶状盔甲,背部有象征太阳的圆盘。他们右手执长矛,左手拿着箭和其他物品,原来的作用是用以支撑神庙的屋顶,但现在神庙屋顶已不复存在,而他们本身也曾因为具有神的形象而受到当时人们的崇拜。雕像由四部分衔接起来,涂有色彩,眼睛和嘴都是镶嵌的,他们表情严厉,具有鲜明的武士风格,形象刻板而有力。这一武士像巨型石柱高约4。6米,大约存在于公元900~950年,1942年被发现,是一个非常能体现托尔特克文化特点的代表作。
托尔特克人不仅在石雕上有极高成就,而且在建筑上也体现出高度智慧,这集中体现在奇钦·伊察古城上。在托尔特克人于公元10世纪南迁至尤卡坦半岛、取代玛雅人而成为这个地区的新统治者后,他们在发扬自己优良传统的同时,吸取了玛雅文明的精华,并与玛雅人一起,兴建了许多新的城邦,其中就有新奇钦·伊察。在奇钦·伊察城邦中,他们兴建了武士殿、金字塔、观象台、头颅墙、球场、市场等建筑。这些建筑,既有托尔特克人原有的风格,又保存了许多玛雅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玛雅托尔特克文化。
托尔特克文明之谜(2)
王春来
连载:世界远古之谜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王春来
奇钦·伊察(ChichenItza)的意思是这个城邦“在伊察部族的圣泉的边沿”。对这座城邦的发掘工作,从1923年开始一直延续了20年。奇钦·伊察城邦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5公里。其中属于“古奇钦”的建筑物有“三座门殿”、“四座门殿”、“红房”、“鹿房”等。这些建筑的规模虽然较小,但结构很完备:一般庙殿都有门廊和内殿,有壁龛、壁画,或者羽神偶像。其中最重要的是横在两个人像石柱上面的石门楣的铭刻,它确切地表明这座建筑的纪年是公元980年,这时正是托尔特克人侵占奇钦·伊察城后。
在奇钦·伊察古城还有一个被称为“螺旋塔”的著名天文观象台,它在托尔特克人的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这个观象台因在内部有螺旋形的梯道和回廊,屋顶也呈半圆形状而得名。塔体总高约12。5米,但它建在两层高大的平台上,四周视野辽阔,仍不失为进行天文观测的好位置。设计者充分了解观测的条件和需要,使塔内厚墙在观测室内形成的窗口连线也变成观测的工具,可以说观象台本身就是一架精心设计的天文仪器。它结构简明,形体规范,均取自方圆几何线条的外形,很具科学意味,在古代建筑中极为罕见。
最后,托尔特克人在制陶和绘画艺术上也表现出极为鲜明的特征。托尔特克人的制陶工艺,深受特奥蒂瓦坎文化的影响。这里的陶器以橘黄色陶为主,器壁较薄,大部经过磨光,但亦有刷泥痕迹。它的器形有三足器、带把圜底罐形器和平底钵形器等。在花纹装饰方面,托尔特克人很喜欢黑色,他们多数是在器里口沿画出黑色直线纹,少数是画在器外。但也有在器里外的口沿部分画出红色宽边的。托尔特克人还利用蚌壳制成各种装饰品。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嵌贴在陶器上的人头像。人头的髭、眉和头发全用黑色蚌条缀成,牙齿用白色蚌片,头上披一山狗也全用铅黑色蚌片嵌贴,手式细致,形状颇为生动。托尔特克人的绘画艺术集中体现在一座金字塔上。此塔位于图拉城,共有五个阶层,塔的顶部平台建有羽蛇神庙。该金字塔的塔身侧面有许多绘画和雕像,这些绘画的主题大多是表现战争的,有武装到牙齿的武士和各种各样象征战争的动物(诸如美洲豹、鹰、蛇等),这些动物的嘴中都叼着滴血的人心。总之,比起特奥蒂瓦坎人的绘画艺术来,托尔特克人作品的艺术氛围显得比较阴郁,不那么明快。
托尔特克人所创造的文明在很多方面曾影响了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建筑雕刻艺术和国家建制上。托尔特克人和阿兹特克人在建筑艺术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托尔特克人建筑艺术的代表金字塔常常采用“斜坡——层阶”结构式样,而阿兹特克时期的金字塔则将托尔特克人这一金字塔建筑形式完全继承下来了,这从阿兹特克人的太阳金字塔和托尔特克人的月亮金字塔的对比中就可以看出。玛雅人的雕刻艺术更多地继承了托尔特克人的风格,其雕刻主题也大多表现战争,但作品的艺术氛围却更多地体现出活泼生动的气息,表现了玛雅人对生活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托尔特克时代,武士国家开始形成,政府趋于世俗化,出现了“两头执政”,即两名最高首领:武士主持政务;祭司主持教务。图拉城邦与另外四大城邦结成联盟,成立了一最高委员会,设在图拉城。在这一联盟中,商人起了重大作用,因为他们不仅进行商品交易,而且还相互传递信息。阿兹特克人部分地继承了托尔特克人的这种国家建制,其国王和大祭司分别管理国家的政务和教务,这与托尔特克人的“两头执政”很相似,而阿兹特克社会的贵族议事会则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托尔特克人的最高委员会。托尔特克人在宗教信仰方面已开始废除了用活人作为牺牲献祭的礼仪,而代之以禽鸟和蝴蝶,这也大大地影响了其以后的文明。总之,托尔特克文明在许多方面为其他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元1156年左右,图拉城邦发生内讧,武士集团和祭司集团相互争斗,于是联盟瓦解,来自北方的奇奇迈加人乘机入侵,迫使托尔特克人迁出图拉地区。随着奇奇迈加人的入侵和托尔特克人的迁出,托尔特克文明也就逐渐衰落了。
旷世杰作南美洲蒂华纳科古城之谜(1)
王春来
连载:世界远古之谜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王春来
漫漫历史长河中,有多少人类文明如同宇宙流星一样转瞬即逝,成为匆匆过客。这些消失了的远古文明,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困惑、忧伤与无奈。位于南美洲玻利维亚的蒂华纳科古城就是其中之一。
1995年5月,南美洲的“蒂华纳科古城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与神秘的马丘比丘古城一起,被誉为南美最负盛名的两大古城。
蒂华纳科古城位于玻利维亚境内的的喀喀湖以南约20公里处。这座谜一般的神秘之城坐落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之上,距其他任何城市都很远,唯独离蓝天和白云比较近。从秘鲁的库斯科出发,要乘上几天的火车和轮船才能到达这里。古城所在地的高原景象,看起来不像是地球上的,倒似别的星球。这里的气压很低,大约只有海平面气压的一半,空气中氧的含量也极少,体力劳动对于任何一个非本地人来说都不堪忍受。但是,恰恰就是在这样的高原之上,曾经出现了一个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
在古印第安语中,“蒂华纳科”(Tiwanaku)有“创世中心”之意。确确实实,这座古城处处充满着神秘气氛。从远处看,它异常地宏伟壮观,大批的宗教建筑、绘画雕刻以及高度发达的古文化麇集于一地。西班牙人征服玻利维亚之后不久,史学家维加曾对这座古城做过详尽的描述。当时,白人入侵者对城中财宝和建筑材料的掠夺尚未展开,因此虽然饱受岁月的风霜,蒂华纳科城依然保存得相当完整。目睹古城的壮观气势,这位西班牙史学家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写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蒂华纳科城中庞大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整块岩石凿成的石门;这些石门矗立在长达30英尺、宽达15英尺、厚达6英尺的基座上,而基座和门是用同一块岩石雕凿而成……当时的人类,运用什么工具和器械,使用什么方法,完成规模如此庞大的建筑工程?这个问题我们无从回答……我们也无从得知,如此巨大的石头当初是使用什么交通工具运载到这里来的……”
维加描述的是16世纪的蒂华纳科。40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面对这座古城遗址时,仍然无法不为它的气势所震慑。尽管几个世纪以来饱受掠夺,蒂华纳科城周遭依旧散置着一座座用整块岩石雕凿成的碑柱。这些石头是如此的巨大,如此的笨重,却又切割得如此的整齐,雕凿得如此的精美,以至于人们不禁怀疑它们是否出自神祇之手。尤其是那些1。8米长、0。5米宽、如同玩具一样散落一地的石头水管,其制作之精巧令人吃惊。与如此精巧的石制水管相比,如今的水泥管真可谓粗制滥造。对此,人们不免心存疑问:蒂华纳科城的祖先们究竟借助什么样的工具制作了这些水管?这个城市隐藏着什么秘密?来自别的世界什么样的信息在玻利维亚高原上等待着人们去解释?我们又将从中窥探到什么?
现存的蒂华纳科古城遗址主要包括太阳门、地下神庙、亚卡帕纳金字塔以及卡拉萨萨雅广场四部分。每个部分的建筑都极具艺术性,每个部分都潜藏着一个个神秘莫测的古老之谜。
太阳门是蒂华纳科古城最吸引人的地方,被称为“世界考古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它不但是一件世界级的艺术精品,而且被专家们看成是雕刻在石头上的一套既繁复又精确的历法。
太阳门巍然矗立在古城的西北角,是一座用整块青灰色巨石雕琢而成的建筑,约有3米高,5米宽。整块石雕的重量估计在10吨以上。乍看之下,它使人们联想起巴黎的凯旋门,只不过规模要小得多。太阳门屹立在蒂华纳科古城广场上,有如一扇幽冥之门,连接着两个肉眼看不见的世界。太阳门的两侧画着48幅方形图案,分列三排,簇拥着太阳门上方的一个会飞的“神”。此外,太阳门上还镂有许多象形文字。最先尝试释译这些象形文字的是考古工作者贝士基,后来阿希敦继承了他的事业。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在1949年结束了此项研究。结论令人吃惊,原来太阳门上镂刻的象形文字是一份天文历!这个古老的天文历与现代太阳历大相径庭,独具特色。它的一年不是365天,而是只有290天,并且一年的12个月中,有10个月只有24天,其余2个月25天。除此之外,这部天文历还包涵些什么含义呢?古代印第安人是如何获得这些知识的,又是如何了解地球是圆形的呢?对此,我们无法得知。此外,建造太阳门的安山岩石料产于的的喀喀湖上一个名叫珂帕卡班纳的半岛,它是怎样搬运到蒂华纳科来的?玻利维亚的科学家做过实验,结果是:用木筏在水上只能运输较小的石块;如从陆上运输,6名士兵才能拖动一块半吨重的石头。太阳门的重量在100吨以上,该需用多少人力拖动?而要把这么庞大沉重的石门立起来,必须要用大型的起重机。而当时的印第安人连车辆都没有发明,他们是怎样把这巨大的石门立起来的?莫非蒂华纳科古城不是建于1500多年前,而是史前时期的产物?
太阳门上另一神秘耐人寻味之处是雕刻在东正面门楣上的“回纹”图形。围绕该图形,考古学界形成了关于蒂华纳科古城建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