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纪中国-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请问恐怖主义停止过吗?在20世纪70年代的奥运会上,以色列的选手愣是在奥运会上被劫持,最后在德国全部死掉,当时也是震惊世界的一件大事。只是到了“9·11”的时候,死的人更多了,而且是在美国本土,用美国的武器——飞机就是武器,但却是美国自己的——炸了两座标志性的大楼。
当时,我感到非常震惊,甚至认为是虚幻的!甚至都不觉得是真实的!
当确认它是真实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世界更真实了——它原本就存在,只不过这次被放大了。你说它是偶然的吗?——不会是偶然的,其实它跟美国的某些做法息息相关。我想每个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人都会研究美国,人们越来越不会受很多意识形态的东西的左右,我们会做出自己的判断。
试问,美国的做法是不是有它荒谬的一面呢?虽然美国在很多方面做得非常非常好,但是对于自己在世界中所处的位置、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个问题,有时美国做得并不一定好,归根结蒂,这是一种没有对手之后缺乏必要制约的失衡局面所致。
在此,我反问一个问题:我们所有人都讨厌冷战,虽然这样,可是你不觉得冷战时期的世界才相对是最和平的吗?
沉:一种近乎于黑色的和平。
白: 这就像两个最重要的拳击手,当他俩都没有把握将对方打倒的时候,周围的人可能是最和平的。
可是,当只有一名拳击手打谁都可以的时候——尽管他可能尽量克制自己不去瞎打谁——假如有一天他头脑发热想打谁,那么,结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就是说,虽然我们不喜欢回到冷战时期,可是现在又有谁能够去扮演前苏联的角色呢?我说的不是国家,不是希望中国或谁来扮演前苏联的角色,而是指一种公约性的东西,我们有没有一种更好的制度,以便在世界上产生制衡。
别斯兰的人质危机发生之后,一名俄罗斯军人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恐怖是穷人的武器。”
这句话让我当时一震!我们没有人喜欢恐怖主义——恨它都来不及,还有谁会喜欢它呢?——但是我们有没有更高级的智慧去解决一些问题呢?如果我们可以用更高超的智慧,使很多问题得到解决的话,那么,穷人还会选择这样的武器吗?富人还会遭受这样的打击吗?我觉得是现在世界上的智慧不够、智商不够所致。
再比如,关于日本的历史问题,原党校常务副校长郑必坚说过一句话:“亚洲人比欧洲人蠢。”
欧洲人已经用他们的智慧解决了历史问题,由于德国的忏悔,不再纠缠于德国的当初,欧洲现在变成了一个大的联盟,可是亚洲作为一个整体而今还处在分崩离析之状态——智慧不够啊!
我明确地对日本媒体说过:给小泉找一个梯子,让他超越;否则,日本将永远拖着一道长长的影子!如果解决不了历史问题,日本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正常化的国家——它绕之不过。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我对“9·11”的第一个反应是:这个世界其实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该来的都会来。
你知道我的第二个反应是什么吗?在当时我迅速上网,然而,却生发了一种非常大的悲凉:因为98%的人都在网上幸灾乐祸!
沉:是国人吗?——我从不上网,所以一概不知。
白:对。在那一瞬间,我看到了我们民族大批的人身上所潜藏着的某种暴力的影子,这是一种很残酷的东西,我们可能谴责别人比较多,而很少谴责自己,很少提醒自己。
那时,双子座楼的死亡人数甚至可能是几万人!——因为当时刚刚炸完,很难立即确知最真实情况——这几万人不一定都是美国人,可能还会有很多华人,还会有其他国家的人。可是,当时居然却有98%的人在欢呼雀跃,真令人不寒而栗!
其实,这种暴力的影子是一种相对挺残酷的东西,随时都可能演变成另外一种导致自伤的东西。“文化大革命”就是一个例子,“文革”的时候,是谁伤了我们?是我们自己伤了我们。
我可能永远也忘不了上网那一刻的震惊,很长一段时间我都琢磨不过来,虽然我理解那种情绪,但不接受!因为我们的大使馆被炸过,因为美国是这个世界上最强权化的国家,这我都理解,我也曾经拥有同样的情绪。
可是,当面对“9·11”这样一个灾难性的局部事件的时候,我们的心里还有“人”这个字吗?我们庆幸新一届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本”,现在终于把人看得特别重了。
然而,即使到了今天,我们每一个人心里的这—— 一撇一捺,就写得很丰满了吗?
不无遗憾的是,我觉得——没有。
十四、先天下之忧而忧
沉:我预感到您将来可能会走向一种纯粹智者型的生存状态,甚至精神状态。
白:或者说会;或者说不会。
什么概念呢?一个负责任的新闻人,应该是一个生活在脖子以上的人!作家可以用下半身写作,媒体人不会,媒体人只有脖子以上才有价值,对于电视人来说,就到嘴了。起作用的在于脑子, 需要天天思考, 但是源点都在——心这儿,更准确地说,是在这个智商水平。不思考的新闻人做不好新闻,或者说只能做糟糕的新闻人,这也是最让人担心的事情。
有一天——我曾经很严厉地对我们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说——我们辛辛苦苦的努力才推动的前进之每一步,很有可能会被你们轻轻松松、简简单单的一个错误就打回到解放前。
沉:历史是一种沉重使命感的不息构筑。
白:上面所述的事情随时在发生着。
我不能也无法容忍,在有奖竞猜当中还居然出现了这样的事:针对俄罗斯别斯兰事件,让人们去猜死了多少人,就是本台的人,对此,我们一样不能容忍,一定要处理!因为这里涉及一个人性的问题。一个年轻人作为一个个体,下意识地就给拍上去了,结果却导致所有的新闻节目都不能再用手机短信去进行竞猜,这就斩断了一条互动的道路。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现场零距离6
十五、席卷文明大陆的“半岛”声浪
沉:人性危机、情操危机的确是目前的一大问题。
您认为,为什么一个区区半岛电视台能够在近几年迅速崛起?这种现象给世人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白:那就是:在美国的声音之外还需要有另外的声音,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启示。
首先,半岛电视台之所以能够兴起,决定因素,在于这个地区持续在成为社会的热点,如果不具有持续性,就没戏。
比如,苏丹突然发生了重大事件,某一家电视台会在局部火起来,但是两个月过后,全世界就没人再关心苏丹的事情了,那它也就不具有存在的价值了。
可是,整个伊拉克、科威特、伊朗这一圈,这么多年来却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而且在未来也是。
我们回忆一下,在上一个百年,两次世界大战全都是由巴尔干半岛引起的,当时它是“火药桶”。而未来世界的火药桶一定在中东这个地区,因为它叫“石油桶”。缘此,先天具备长期持续关注性的一个热点地区,为“半岛”的出生提供了背景。
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半岛”本身具有强大的资本后援,此后援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资本后援可以使电视台持续发展,第二个资本后援是相当多的人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要知道,在萨达姆初期,伊拉克的人均年收入是3000多美元,我们未来的目标才是3000多美金,人家多年前就实现了,那时,几乎每一个妇女都会弹钢琴,都受过良好教育。整个围绕半岛的这批从业人员完全能够将西方最好的教育和本国的东西融会贯通,这是基础,使半岛拥有一种可能,加之此地区一直为持续热点,将来很多年,也将一直都是热点,从而为“半岛”的出笼,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接下来,“半岛”的魅力,就在于提供出美国以外的声音。
你想一想,在这儿你可以看到劫持人质的恐怖主义公布的录像带,它会采访到美国不可能采访到的人,你会发现,一方面你可以听到美国的声音,另一方面,你又可以在“半岛”听到美国以外的声音,这对于全球新闻来说有很大价值,因为在那儿你才能得知更多美国以外的声音。
每一个新闻人和受众最终都是要自由选择的——你光给我美国的声音哪行啊!
所以,“半岛”兴起的一大基础,除了雄厚的运营资本、人才水平高等等因素外,真正使其火起来的,乃是因为发出了美国以外的声音。否则,伊拉克战争时,就只能听到美国的声音,可是事实上在伊拉克战争时,你却听到了“半岛”的声音——比如萨达姆在我这儿露面了,萨哈夫在我这儿说话了,伊朗在我这儿发出声音了。那么,媒体人就会格外关注“半岛”,会去希望听听它在说什么,于是乎,事情就变得非常有意思了。
沉:这让人联想起,有一次您在主持的伊战节目里曾很形象地说,仿佛除了萨哈夫在媒体前的语词战争,就没有人再抵抗了。
白:对,我说这是一个人和一个国家的战争。
十六、电视、报纸与电台——既争奇斗妍又争风吃醋的舞台三姐妹
沉:电视、报纸与电台这三姊妹,哪一个才是更加妖媚动人的?哪一个才是更加难以抵御的?电视是否永远都可以扮演大姐大的角色?
白: 我一直在说,传统媒体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了,已经不像20年前那样清晰了,那时候报纸是报纸,杂志是杂志,电视是电视,广播是广播,所有这些又皆因网络的进入而更加模糊化了。
比如,电视媒体经常会呈现出广播的姿态,《实话实说》、《脱口秀》大量的语言类节目,其实是从广播空间里延伸出来的,而电视媒体屏幕上出现字幕又是借鉴了网络——飞字幕、加相关信息、媒体观点等。随着其他媒体因素的大量介入,使得电视本身越来越不是传统的电视了。我们现在随便拿一张报纸就会看到其他媒体属性,一翻开报纸:上来可能就是新闻事实的目击——这借鉴的是电视;旁边有链接,底下有各方的反应——这是广播的手法;对一件事情一做就是好几版——这借鉴的是杂志。
所以你看,传统媒体都在走向跨媒体。
我一直在提“跨媒体”这个概念,我一直希望我的母校广播学院,能够成为中国第一个跨媒体新闻传播学院,我觉得它现在也在朝这个方向走,不能仅仅培养广播、电视或者报纸人才,而应该培养跨媒体人才。
有人问,网络是不是会取代电视?
可能吗?你看一看硬件商现在在干什么?所有硬件商都在生产能把电脑和电视兼容在一起的终端,他们比我们更有预见性。因为将来肯定是把电视、网络和各种因素捆绑在一起的。
就像手机,用不了几年就会变成一部电脑、一台电视、一个计算器、一块表,它会集所有功能于一身。现在已经有网络商买下了中央电视台的一些转播权,将来甚至可以在手机上看电视,再进一步降低成本,用手机上网。
沉:那么您更愿意相信白纸黑字的报纸呢,还是相信精彩纷呈的电视?
白:我都不敢百分之百地相信,都有各自的问题。
报纸的竞争现在太激烈了,你花五毛钱买了这份报纸,就意味着不买那份报纸,所以打得非常惨烈。
而对于电视来说,我更愿意相信一些直播的东西,因为那是第一时间掌握的。
我觉得应该相信电视,相信报纸,相信自己。
沉:您觉得有一天电视会彻底取代报纸吗?
白:那不会,这个问题我们十几年前探讨过。
十几年前我在做广播,当时我们都认为广播做到头了,很快就废了,可是现在的广播火得一塌糊涂,北京交通台一年的广告两个多亿,那你说谁能取代它呢?
报纸本身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它并不仅仅只是一种纸质的媒体。
你永远无法让一个广东的老人在喝茶的时候,手捧一个手机看电视。我们也曾经提供过阅读器,一下子可以输入十几本长篇小说,但是现实中就是不能拿着阅读器看。
报纸和电视不同之处,还在于它有一个思虑的过程,报纸的思考性和严肃性,将来会更加突出,电视具有快速性、覆盖性,将来的电视会向直播方向迅速发展,第一时间给你,而报纸将提供更多的数据、更深刻的分析。
另外,谁在做报纸,今后会越来越重要,一张报纸之所以吸引人,就因为有几个写手,这是一种个性化的选择。
为什么在世界大赛的时候,不同的人在看不同的专栏?有的人可能喜欢白岩松的足球评论,有的人喜欢黄健翔的足球评论,有的人喜欢刘建宏的,有的人喜欢毕熙东的,那么,就会在不同的报纸上承载不同的内容。
对新闻的解读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电视上说,因为电视本身很特殊。
将来报纸的这种个性化的属性,就会非常重要,在美国这一点就非常突出。比如,有些人会长期在《纽约时报》任专栏作家。这种现象国内现在也正在开始形成,下一步也会很明显。
现场零距离7
十七、书籍在未来能够退出生活画面吗?
沉:比尔·盖茨不久前曾经雄心勃勃地表示,意欲在有生之年取消或者消灭书籍,否则将死不瞑目。您觉得有这种可能性吗?
白:被岁月消灭的只有他,只有肉体、生命,甚至某种意志。但是,有些东西并不是他想消灭就能消灭掉的。
回眸历史,这样的假设我们已经做过无数次了—— 一次又一次。1898年,美国专利局的局长曾经建议取消专利局,因为他认为世界上一切可能发明并申请专利的东西都已经发明过了,这是在106年之前。今天回头看,这是多大的一个笑话啊!比尔·盖茨可以很伟大,与其说他制造了windows,不如说他制造了一种模式,但是他想取消书籍,那是不可能的。
现在中国的书籍出版量是每年十万多个品种。
你不觉得将来的网络会非常拥挤吗?现在我们可以有无数的网络,但接下来还是会向几个网络集中,一定会是这样的。在众多网络中,你每天看的就那么几个。
书,这是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想取消这种生活方式,太难了。
比如,早就发明了某种营养物质,每天吃几粒,就可以不吃饭了,但是你会不吃饭吗?
人的幸福感是一种特别综合的东西,人的愉悦也很难说。
我从来没听说过:在一个艳阳高照的午后,在家里靠近花园的藤椅上,我捧着一台电脑度过这个下午——不会的,还是会捧一本书。那种“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的意象,百年后人们将仍然喜欢,那种一会儿看两页、一会儿睡着了、一会儿又翻一翻的美妙情景,属于幸福的范畴。
十八、灵之烛—— 一种黑暗天际的神圣歌谣
沉:属于诗意化的范畴。
白:对,比尔·盖茨太技术化了,诗意的东西永远不可能离我们远去——各种电灯已经如此明耀了,蜡烛不是早该被淘汰了吗?你说蜡烛会被淘汰吗?
沉:我认为不会,但愿多情的诗意不要被绝情的人们最终将心伤透。毕竟,作为一种幻象,蜡烛曾是欧洲文明与中华文明的重要写照与心蕴。
白:对呀。一样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