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回硝烟-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由于30年代法国经济的长期衰退和政局的动荡,使法国外交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追随英国实行绥靖政策。由于德国威胁越来越大,法国为了自身安全的考虑,与1932年11月,与苏联签订了《法苏互不侵犯条约》。
在这种情况下,法国的国防也受到了影响,唯一可以一提的是他们倾尽全国之力建立的马奇诺防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兴登堡防线使要塞式的防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使得德军仅用了12个师的兵力就守住了整个西线,而且给联军造成了重大伤亡,延缓了行军失败之日的来临。正是由于这一防线的出色战绩,使各国军事家们重新认识到了要塞防御工事的重要性。
一战后,法国人率先将这一战争中的成果运用于本国的战场建设,他们认为,在未来战争中,以要塞组成的防线仍将发挥作用。在法国军事家的头脑中仍充满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幻影:几百万军队驻守在绵延不断的坚固防线上,要塞变成来犯之敌的绞肉机。这种防御至上的军事观念几乎成为法国军人的圣典,他们甚至没动过主动进攻的念头。
正是由于有这种军事思想在法国军界占绝对统治地位,因此产生了世界著名的马奇诺防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法国最大的军事投资就是马奇诺防线。这条防线是以安德烈-马奇诺的名字命名的,他身材高大,精力充沛,亲身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因腿部受重伤而退伍。他在战后出任陆军部长期间提议:为防范德国入侵,在从瑞士到卢森堡的法德边界修筑一条永久性的防御屏障。
毫无疑问,马奇诺防线处于非常关键的地方。从历史上看,1814年神圣同盟在征服拿破仑时代的法国时,就是从这里通过的;1871年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军队再一次从这里径直扑向巴黎。这里是能向法国心脏的捷径,任何人都不会怀疑马奇诺防线的重要性。
马奇诺防线始建于1929年,于1933年基本建成。1934年彻底完工。整个防线由保障地带和主要防御地带组成,全长约390公里,纵深达30多公里,全部由钢筋混凝土构筑。
为了修筑这条防线,法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许多国防工业都停滞或拖延,甚至连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也被迫中止。防线建成后,法国军队的大部分主力部署在该地区,希望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能够遏制纳粹德国的侵略野心。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章 第四节
1929年经济危机的暴发地美国,在整个20年代末30年代初,有1500万以上的人挣扎在饥饿线上,他们到处找工作,可是他们得到的只是失望和绝望。然而,面临绝境的已经不再限于穷人,中产阶级也进入了贫困的深渊。
那时的流民们,一想到生病就不寒而栗。“生病也要有钱才生得起。看牙医我看不起,所以牙齿一颗颗烂掉了。”
姑娘们第一次加入流民队伍常常女扮男装。为了活命,她们只得向同路人出卖肉体。然而一场交易通常代价只有一角钱。为了这一角钱,他们不但有怀孕的危险,而且最后还可能染上性病。
南方各州还有另外的危险。那时不分白人黑人,一起挤上公共车。黑人跟白人性交是犯罪的。所以白种妇女被怀疑做了“黑市买卖”,常常就推说这是强奸。这样一来,她那个顾客就得被打死。
1928年,总统竞选时,有个记者曾经为胡佛想出这么个竞选口号:“每家锅里有一只鸡,每家车库里有两辆车。”可是现在这位记者本人就穷得淌血,得靠贷款来养活他那两个孩子。
在纽约百货公司开个电梯也要有学士学位,而且对他们当中好些人来说,这已是最好的差使了。
因为觉得人穷丢脸,所以大家总是遮遮掩掩,不让邻居知道,而且常常也能瞒的过去。对门人家的底细,谁也说不清。那位衣冠楚楚、每天早上按时出门的青年律师,说不定一转身就要换一套破衣服,在另一个市向路人行乞;他也可能象千百万人那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找不到工作,只有彻夜同绝望交战的份儿。
某人一连几个星期不露面,街坊上只听说他“有事出门”了。这样的“出门”人当然是找工作去了。有人通宵守到职业介绍所门口,第二天好占个排头;曼哈顿某职业介绍所招聘30人,竟然有8000人来应征。华盛顿州有人到树林里放火,为的是想人家雇他当救火员(此事在第72届美国国会的劳工问题小组委员会的证词纪录在案)。中美贸易公司,登广告招募8000名熟练技工,报名应征的竟达16万人之多。
富人脑满肥肠穷人饥肠辘辘,这个鲜明的对比,已经有人在考虑,而且觉得未来事变的阴影已经隐约可见了。有些人开始唱起了一首新学会的歌曲:“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有人宣称“若要我投票的话,我就投共产党的。只有共产主义才一心以拯救文明为己任。
而共产国际也确实这样做了。在阿拉斯加州的绝大部分地区,都能收听到苏联的广播,苏联人的幸福生活使美国的人渴望之极。
1932年,有一位42岁的名叫路易斯。布登兹的激进分子,率领着俄亥俄州的失业者联盟,向哥伦布市议会大楼进军了。他的口号是:“夺取政权,建立工农共和国。”虽然没有成功,但这个信号被一些特别关注美国的国家迅速的捕捉到了。
1933年3月份,在北方的阿拉斯加州,爆发了规模庞大的武装暴动,曾一度占领了本州的70%的地区。暴动的人占领了各级政权机构,并宣布建立工农共和国政权,要求阿拉斯加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独立出美国。
而在南方,则暴发了黑人要求平等权力的运动。一时间内战、分裂的阴影笼罩在美国。
直到1934年的1月,美国才总算把这些问题摆平。美国开始以国家共产主义来渡过经济危机。但是经过这系列的大变,美国已经开始落在了其他国家的后面了。
由于这次危机主要是由共产主义来指导的,所以在全美上下,开始发着###的歇斯底里症。大肆搜集黑名单,大搞非法审讯,以法西斯手段迫害民主和进步人士,红帽子满天飞,无数科学家、政治家、学者横遭不白之冤。
在这种举国一致的“###”下,最富于革命性的大学生已经接受了这样一个信念:惟命是从受到奖赏,听信异端必受惩罚。在得克萨斯的圣安东尼奥市,就有人建议公共图书馆把共产党人写的书都盖上红色标记。联邦调查局特务在校园内公开进行安全调查;校董事会要求学生作效忠宣誓。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四章 第五节
1922年苏联成立之后,就开始着手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开始把国家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
1925年12月,苏联开始有计划的大规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发展机器制造业,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年至100年,为保卫苏联的独立和生存,斯大林提出要在10内赶上西方先进国家的生产水平,必须抢时间、争速度,独立自主地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为了加快工业发展,斯大林认为必须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低消费的方针。政府把国有企业、矿山、铁路、银行以及贸易部门的利润尽量多地收缴上来,作为工业化资金;其次是征收农业税,扩大工农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提高工业品价格,压低农产品价格,用多收少会的办法,从农民身上再征收一笔超额税;第三,通过发行公债,动员人民储蓄,精简国家机构等办法把消费资金转为建设资金。
在工业化方针的指引下,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工农业生产已超过战前水平。1926――1927年大工业增长速度高达18%,工业中的社会主义成份已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96%。
但是,由于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过大,苏联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1927年――1939年,粮食收购价提高了20%,棉花合同订购价提高了倍,而工业品的价格却提高了倍。农民还要负担较重的税收。这种忽视农民利益的做法,极大的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而在集体农庄的建设中,为了追求高速度,出现了要求过急过高、强迫命令的做法,违背了列宁提出的“自愿”参加,通过“示范”、“逐步”开展的原则。许多农民特别是中农,是在“被清算”和剥夺选举权的威胁下不得已而加入集体农庄的。
在消灭富农阶级的过程中,又范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对富农分子没有实行生活上给出路的政策,而是采取剥夺其所有财产、“扫地出门”、驱逐“出境”的政策,从而使本来不可避免的激烈的阶级斗争更加激烈和残酷,给农业都造成了损失,为社会增加了不安定的因素。
列宁逝世前,俄共(布)中央有三个常设的领导机构:政治局、组织局和书记处。政治局是党中央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全面的政治领导。列宁一死,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分歧和斗争更趋于白热化。斗争的核心问题是关于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前途。
从1923年秋,托洛茨基首先发难,他写信给党中央,指责党的机关官僚化,党内缺乏民主。接着,他又与46人联名上书中央政治局,指责党中央执行了错误方针等。但是,由于托洛茨基高估了自己的威信,结果,受到了以斯大林、季诺维也夫等政治局多数委员的反对,最终被调离中心领导地位。
1926年,托洛茨基和季诺维也夫联手打击斯大林,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仍然是社会主义能否在苏联一国建成的问题。他们攻击工业化速度太慢,主张用剥削农民的办法来实现工业化。他们在党中央会上反对斯大林,指责斯大林压制党内民主等。遭到党内多数的职责和抵制。最后他们被开除出党。
在反对托洛茨基反对派和托季联盟的斗争中,布哈林积极支持斯大林,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1928年初,在农业问题上布哈林和斯大林发生了意见分歧。他认为,当时苏联工业发展的速度过快,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经济比例失调的现象。他主张:工业与农业,重工业与轻工业,积累与消费,经济与政治应“均衡”发展;用价值规律调节市场,保持市场“常态化”。他还认为当时出现的粮食收购危机的主要原因不是由于富农的破坏和小生产的束缚,而是由于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没有很好贯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残余尚未肃清,他批评斯大林所采取的“非常措施”是“新的战时荒诞主义政策”。
布哈林的意见得了不少人的支持,严重威胁了斯大林的党内权威。斯大林对布哈林等人的意见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撤销了布哈林及其支持者的职务。
经过三次党内斗争,斯大林先后击败了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布哈林等人,登上了权力的顶峰。斯大林确立了在联###和国家的领导地位,威望空前提高,斯大林不仅被看作是党和国家的化身,真理的代表,他的言行也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的依据,判断是非的标准。
日益形成的个人崇拜和苏联建设中出现的严重问题,引起了党内一些领导人的不安。在1934年初召开的联共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不少代表酝酿选举基洛夫代替斯大林担任总书记的职务,引起了斯大林的震惊。随即引发了苏联长期的社会动荡和不安。
第五章 纷乱的世界 第二节
1936年7月19日,在南京的总统府办公室内,中华帝国统帅部正在召开紧急的闭门会议。
徐飞狐在巡视了一遍手下的将领之后说道:“估计大家也已经听说了,就在昨天西班牙内战打响了。”在看了一下众人的反映之后,徐飞狐接着说道:“下面就由国防部长给大家介绍一下情况。”
国防部长迟锋微一点头,拿起了大指挥棒,走到了地图前面。大家在他指挥棒的引导下,都注目于一副巨大的西班牙地图之上。
“根据目前所得情报看,这次西班牙内战是由驻摩洛哥的西班牙驻军首先挑起的,随后加纳利群岛和西班牙本土的驻军也开始相应,三地军队组成了反政府军。由于圣胡尔霍在当天因飞机失事而死亡,佛朗哥和莫拉成为了反政府军的指挥。现在海外的反政府军已兵分两路,分别在西班牙本土的南部和北部登陆,大有南北对进、一举消灭政府军的态势。
从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看,政府军占有优势,海军、空军绝大部分力量掌握在政府军手中。再加上政府控制着国家的工业中心,拥有巨大的黄金储备等有利条件。估计在无外力条件的干涉下,反政府军想要取得胜利很困难……”
“好了,迟锋把大致的情况都说了,你们也发表一下意见吧!”徐飞狐在众人消化完刚才的信息后,适时的引导着会议的方向。
在短时的平静之后,帝国统帅部参谋、经济能源部部长张广仁打破了沉寂:“从西班牙所处于进出地中海要道的位置上看,现在欧洲的各大强国是不会坐视的。由于现在西班牙政府的亲苏立场,其他欧洲各国是不会大力支持政府军的,相反,还很有可能支持反政府军,以建立一个至少中间立场的政府。
另外,西班牙有着汞、黄铁矿、锡和铀等丰富的矿产资源,欧洲各国物别是德、意两国在对待西班牙的战略资源上是一贯的。此次西班牙内战必定会有其他国家或明或暗的干涉的。所以,我们也应该积极做好准备,以免到时手忙脚乱。”
“我同意先动作起来,但不是等待,而是积极支持反政府军!”不等张广仁坐下,统帅部参谋、外交部部长管毅就发言了。
“自从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之后,意大利就把心思全部用在了地中海沿岸,这次的西班牙内战,虽无证据,但我看十有###有意大利在后边鼓捣。
在希特勒上台后,就极力拉拢意大利以对抗英法,这在意大利并吞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中表露无疑,所以这次估计德国还会卖意大利一个人情的,而这对他们也是个好机会。而英国早就给西班牙的人民阵线定性为共产主义革命的序幕,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肯定还会息事宁人的,这样法国就得好好考虑一下了,另外法国国内的右翼势力也不会让政府过多的干预的。这样一来欧洲其他的国家大多也会是不支持、不反对的中间政策。
而支持政府军的国家则只有苏联了。苏联不支持,则反政府军就会在其他的国家的支持下,推翻现政权,那么好不容易树立的亲苏政权就会瓦解,而以后其他小国家再找靠山的时候就很难再选它苏联了;若苏联支持,则英法等可能持中间政策的国家就会倒向反政府军一边,这是一个两难选择,有的苏联头痛了。
从西班牙内部看,人民阵线之间还存在着矛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