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极品三国-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文 第十五章 河北精英
16K 更新时间:2009…9…28 15:33:43 本章字数:2869
遇到田丰固然让丁淮感到吃惊的话,那么另外一人则是让丁淮感到的是震惊。因为这五人之中最为关键的便是这个和丁淮年龄相仿的年轻人,让丁淮有一种感到拣到宝的感觉,他就是郭嘉,三国初期曹操的首席谋士。曹操一统衮州之后,手下的谋士可谓是甚多,能在这如许多的谋士中被曹操格外看重,并能被称为曹操手下第一谋臣,可见郭嘉之才,官渡之战中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论,就是出自此人。
郭嘉素有有“鬼才”之称,是三国时期最厉害的军师之一,以黄山来看,能与郭嘉相比的也只有刘备手下的谋士庞统、孙策手下的周瑜、曹操手下的谋士贾诩以及三国后期的司马懿了。郭嘉本来最早是跟随袁绍的,却不受袁绍重用,后来便改投曹操,并一直身受曹操看重和信任。
自郭嘉跟随曹操以来,献计无数,虽然是喜欢兵行险着,却总是算无遗策,先后辅助曹操灭袁术、败吕布、战袁绍、定辽东,可谓劳苦功高,只是英年早逝,不然,诸葛亮七出祁山时遇到的对手恐怕是郭嘉而非司马懿了,并且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诸葛亮乃是内政高手,在智谋方面也不见得是郭嘉的对手。
此次丁淮常山之行遇到的这五人几乎是整个河北的精英,在历史上,这五个人都曾是袁绍手下,只是结局各自不同罢了。文丑在官渡之战中被乱军杀害;颜良死于关羽刀下,并非是武艺不及关羽,而是关羽的赤兔马快;张郃、郭嘉因在袁绍手下不被重用而投奔了曹操;唯独田丰的结局最惨,因直言进谏反被袁绍所杀。
压抑住心中的震惊,丁淮暗下决心,一定要将这几个人招至麾下,让他们在自己手下发挥最大的能力。
丁淮的心中固然是震惊万分,但是,赵云等六人心中的震惊丝毫不亚于丁淮,刚才通过自报姓名,得知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就是三年前灵帝金口亲封为“当朝之文武全才”,大汉历史上唯一一个在金銮殿上被皇上亲口举为方正、封为汉中太守的并州刺史之子丁淮。
更为重要的是,在张角之乱中,南阳、颖川、汝南、东郡以及广宗等地的黄巾军皆被丁淮所一一平定,可以说张角之乱几乎是丁淮一人之功。更让众人钦佩的是丁淮宁愿甘冒风险而将忠义的管亥私自放掉,从而使得丁淮因此而失去了一次很大的升迁机会,甚至于差点身首异处。
众人对丁淮的大名可谓是知之甚久,更没想到丁淮的武艺竟然也是如此高超,不能不让众人感到震惊。至此,众人丝毫不再怀疑一个月前在北海城前以寡敌众,并大获全胜的丁淮正是大破平定张角之乱之人,也就是眼前之人。
正在众人各自思想之时,只见丁淮高举酒杯,对众人道:“丁淮当年在平地黄巾之时,便已久闻河北良将名士甚多,当时丁淮军中缺谋少将,却是遍寻诸位踪迹不到,不想今日竟然在此地与诸位偶遇,丁淮真是不枉此行。”
众人皆为之动容,心中皆是暗想,没想到丁淮在数年前平定黄巾之乱的时候便已经知道自己,想请自己出山了,真是可惜,当时要是自己前往丁淮营中投靠就好了,说不定现在也是有了不少战功了。
只有郭嘉一人听了,不动声色,道:“哦,不知丁大人都是知道河北哪些良将名士?”田丰等六人基本都是白身,而丁淮却乃是汉中太守,又有祁乡侯的爵位,所以众人在称呼上自然不敢乱喊,对丁淮便是以丁大人相称。
丁淮微微一笑。知道郭嘉甚是心高。故意在考问自己。但是这个问题又岂能难倒丁淮。
丁淮略一思索便道:“河北名士良将甚多。丁淮所知只是其中尤为出众地一些。说出几人之名不知对否。还请诸位指正。除了在座地六位之外。还有广平沮授沮先生、清河高览、审配等人皆是河北有名地人物。”
丁淮地这番回答不禁让郭嘉、田丰暗暗吃惊。看来这个丁淮确实是胸怀大志之人。竟然将河北地人才打听得一清二楚。二人对望一眼。心中之意不言自明。但是郭嘉心中依然还有疑问。田丰、沮授等人确实是名声在外。几乎天下共知。自己却是藉藉无名之辈。丁淮未必听说过自己。
于是。郭嘉又道:“田先生和沮先生等人都是河北有名之士。天下共知。丁大人知二人之贤名也就不足为怪。只是。郭嘉实是一小小无名之辈。岂能妄称得上河北精英。丁大人真是抬举郭嘉了。”
丁淮微微一笑。心想这个郭嘉还真是个鬼灵精。变着法子试探。看来田丰、郭嘉二人均有投靠我之意。所以更不能被其看扁了。丁淮心念一转。忽然童心大起。决定要吓一吓郭嘉。于是。丁淮微笑着看着郭嘉。道:“奉孝现在虽然是籍籍无名之人。但是若能够得遇明主。他日必将名满天下。只是。奉孝以后要注意身体。那些丹丸还是不要再吃。否则对身体是百害而无一利。”
郭嘉果真大吃一惊。心想。自己从自小身体虚弱。所以托人炼制了一些丹丸服用。连表兄高览都不知道此事。丁淮从未与自己谋过面。又是从何知道这些。如此说来。此人早就对自己地一切打探得清清楚楚。看来对自己也已是早有招揽之意了。看来此人不止是胸怀大志。简直是颇具野心。
田丰虽然听不懂二人在说什么,但是看到郭嘉脸色数变,心中也是暗暗吃惊,对丁淮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田丰深知郭嘉的能耐,认识郭嘉以来,从来都是见到他无论是遇到什么难题都能够轻松化解,而且是十分潇洒从容,那里见其这样失态过。
之后,郭嘉果然再无发问,不敢再有多言,选择了沉默。丁淮看到郭嘉的转变,知道郭嘉已经被自己镇住,心中窃喜,于是便话题一转,丁淮与众人谈起了天下大事,谈话中,丁淮每每的见解更是让众人钦佩不已,当然,这也是丁淮故意为之,面对着这么多三国时期的良将名士,丁淮自然是要故意卖弄一番,也有好在众人心中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即使此次招揽不成,也为日后招揽留下后路。
由于谈话时间较长,这顿饭足足吃了两个时辰,大家才尽欢而散。吃过饭后,各藏心事的众人便在常山村住下,准备第二日再各自行程。然而丁淮却一直心系赵云,回屋后没多久,便独身来到赵云的房间。
此刻赵云也没有休息,待丁淮进得屋后,两人便客气一番,分别落座。丁淮看到赵云依然是两眼通红,眼角似乎仍有泪水未来得及擦干,心下暗叹一声,道:“子龙,是否仍为令兄之事伤心,只是人死不能复生,还望子龙皆哀顺便,注意身体要紧。”
赵云道:“云自幼父母双亡,是大哥赵风一直抚养云长大,云本想此次艺成归来之后能够在这乱世之中投个明主,干一番事业,来日封侯将相,也不负大哥的一番抚育之情,不想竟是这一身武艺使得大哥惨遭毒手。”说着说着,赵云眼圈又是一红。
丁淮一直感觉很奇怪,问道:“子龙,公孙瓒如何知道子龙学艺之事?”
一听公孙瓒的名字,赵云不由满面怒容,钢牙紧咬,恨声道:“只因云下山之时,无意之中救得那公孙贼子一命,不想那公孙贼子招揽不成竟然恩将仇报,灭我全村,杀我大哥,此仇不报,我赵云誓不为人!”
。
正文 第十六章 赵云拜师
16K 更新时间:2009…9…28 15:33:44 本章字数:3157
原来,赵云师从东汉末年着名的大武术家童渊,童渊一生共计收徒三人,大徒弟张绣,二徒弟张任,二人学成后分别下山,张绣投奔了自己的叔叔张济,张任下山后并未立即出士,后来被丁淮招揽。
童渊本已经不打算再收弟子,奈何一面惊于赵云的恒心和毅力,另一方面主要是赵云乃是习武的极佳材料,较之张绣、张任资质更高,不由使得童渊心动,最终收下赵云作为关门弟子。
赵云自小好武,十岁的时候,常山村来了一个名叫常山的断臂老人,并在此地定居。这个老人戎马一生,骁勇善战,身经百战,从军三十年,不但战功累累,而且还练就了一身的本领,只因不会阿谀奉承,最后只混到了什长的职务。后来,在一次战役中,因为主帅的指挥失误,误中敌军埋伏,混战中常山为了救主帅一命,右臂被敌人一刀砍断,当场昏死过去。
当他再次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已已是身在乱尸岗中,周围全是死尸,原来他也被当成死尸抛弃在了乱尸岗(幸好不是被掩埋,否则肯定被闷死了)。九死一生后,当常山再次回到军营的时候,主帅见他断了右臂,已经不能再像往常一样冲锋陷阵,于是主帅丝毫不念其救命之恩,只是随手给了他一点钱,便将他赶出了军营。
万念俱灰的常山已是无处可去,从军三十年未曾回过家乡,家中早就已经物是人非了。于是,无奈之下的常山只得开始到处流浪,直到有一天来到这个和自己的名字相同的常山村,加上村中人们的热情友好,常山便决定在此地定居下来。
村中有二十多个和赵云差不多大小的孩童,常山便时常教孩子们一些武艺,时间长了,自然而然便成了一种习惯,所有的孩子在吃过正餐后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常山这里学艺,一晃便是三年。
在这二十多个孩子当中,有三个孩子引起了常山的注意,那就是赵云、夏侯兰和褚燕。一起学习武艺的这么多孩子,只有这三人的资质最好,最能吃苦,进步最快。
三人当中,又以赵云为首,不但资质较夏侯兰、褚燕二人高出许多,而且常山发现赵云的根骨极佳,非常适合练武。三年来,看到赵云平时对武艺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勤奋耐劳的精神,常山感到如果让赵云一直跟自己学下去,可能会将这块美玉糟踏了。
苦闷了很长时间后的常山突然想到了很久之前曾经听说过的一个传说中的人物--童渊,便将此事告诉了赵云,希望他去碰碰运气。听了常山的描述,赵云眼中不禁光芒大盛,心中涌起了对童渊的无限向往,从而产生了北上幽州学艺的念头。
赵云的大哥赵风知道自己这个弟弟对武艺有着无比的热爱,虽然感到童渊可能只是一个传说,这个人也许并不存在,但是,赵风不忍拂了赵云之意,否则赵云很可能会因此而一蹶不振,于是便同意了赵云的想法。
三天后,十三岁的赵云怀着满腔的热情,告别了大哥赵风以及常山、夏侯兰、褚燕等人,孤身一人北上拜师。
从未离开过家门一步地赵云这一次可是吃尽了苦头。一路上风餐露宿。饱一顿饥一顿。但是这些困难并未使得赵云打消拜师地念头。走了一个月后。赵云终于登上了常山所说地那座徐无山。此山位处幽州境内辽西郡和右北平郡之间。
在这里。赵云果真见到了传说中地武术家童渊。童渊此时已经六十有余。身高八尺。鹤发童颜。白须飘胸。精神矍铄。果然犹如神仙般地人物。但是。童渊却拒绝了赵云地拜师请求。并且将赵云逐下山去。
可是。这也没有打消赵云拜师地念头。虽然被童渊赶下山。不服输地赵云并未就此离去。而是在山脚下搭了一间茅草屋。居住下来。想再次登山拜师。徐无山下尽是树林。所以野兔、野鹿等动物极多。赵云跟随常山习武三年。打猎地本领还是有地。生活倒也不成问题。
十天之后。一切安顿妥当。赵云再次登上徐无山。这是在一个晚上。而且还是个十五。圆圆地月亮照亮了整座山。赵云再次来到童渊居住地地方。还没到跟前。赵云便听到有人在练枪。因为赵云跟随常山学地就是枪。所以一听声音便知道有人练枪。
一定是童渊。想到这里。赵云地心不禁扑通扑通跳得厉害。蹑手蹑脚地走到一颗大柳树下。偷偷看去。
果然是童渊在练枪。这是童渊数十年来养成地一个习惯。每晚睡前要练一趟枪法方能安睡。不想赵云虽然被赶下山却并未离开。而且这次正巧被赵云无意中见到了。这是童渊所没有想到地。从这之后。赵云每晚都上山偷师。不觉又过了一年。
这一年中,赵云已经将童渊的百凤朝凰枪法练得十分纯熟,只是中间有几点不是很明白,却又不敢去问童渊。
最后,久受此瓶颈困扰的赵云一直再无进展,终于忍受不住,赵云便冒险上山去向童渊请教。为什么说是冒险呢,自古以来,偷师都是武术界的大忌,一旦被发现,不是被杀,就是被废,下场都是极为悲惨,当然也有些人反而因此因祸得福,得偿所愿,赵云就是这样的情况。
听了赵云的叙述,童渊心中十分惊讶,没想到一个十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惊人的毅力,便让赵云将偷学来的百凤朝凰枪法从头演练一番。之后,童渊更是惊奇于赵云的资质和悟性,于是便破例将赵云收为关门弟子。
自此,赵云算是正式拜在童渊门下,在童渊的亲自指点下,赵云进步神速。又过了两年,赵云不但掌握了百凤朝凰枪法的要旨,并且还独辟蹊径,自创了一套适合于自己的枪法--暴雨梨花枪,此枪法有几个要旨:快、刁、狠、幻,得到了童渊非常高的评价。
习武三年,赵云已得到童渊真传,这时黄巾起义已经爆发,赵云便辞别师傅童渊,下山而去,准备投军。
但是,在路过右北平之时,赵云遇到公孙瓒和黄巾军大战,且公孙瓒正被黄巾军团团围困,形势危急。赵云听说过幽州公孙瓒的大名,岂能见死不救,便夺得一马匹,持枪冲入,所到之处无人可敌,将公孙瓒等人救出。
在这乱世之中,公孙瓒也算是个英雄,只是太过狂傲,这次被困便是不听手下劝阻,仅带了十数骑探营,被对方发现后受困于此,若非赵云正巧路过,公孙瓒必然丧命此处。见到赵云武艺超群,公孙瓒便心生招揽之心,赵云也听说过公孙瓒是当世英雄,有心答应,却想先回家一趟征求一下大哥的意见。
于是赵云向公孙瓒禀明了想法,公孙瓒道:“此乃人之常情。”遂命人备上礼物随赵云前去答谢,说是答谢,其目的就是监视住赵云,不让他逃出自己的掌握。
回到常山,赵风兄弟相见自是十分欢喜,从大哥口中赵云才知道常山在一年前就去世了,而褚燕和夏侯兰则在两个月前便一起参加了黄巾军。
常山的去世使得赵云十分伤心,算起来常山应该是自己的启蒙老师,并且自己能够拜在童渊门下学得这一身本领,常山是功不可没,如若不然,在常山村长大、从未出过山的赵云如何知道世上尚有童渊这等高人。
看到二弟如此难过,赵风便安慰了赵云几句,然后便转告了常山临终前让赵风转告给赵云的嘱托,只有十个字:他日艺成,莫以公孙为主。刹那间,赵云多年来的疑惑终于烟消云散了,在大汉的版图之内如何会有常山曾多次提到的经常性的战斗,原来就是在幽州边境上和外族之间的战争。
而常山所说的那个无情无义的主帅便是北平太守公孙瓒,这个问题赵云当年也曾多次问过常山,常山总是避而不答,每次都是一句话:他日艺成,我自会告诉你。没想到这个人就是被自己机缘巧合救下的公孙瓒。
于是,赵云当时便书信一封,婉言拒绝了公孙瓒的邀请,让来人带去交给公孙瓒,并将所有礼物一律送还。
。
正文 第十七章 公孙气量
16K 更新时间:2009…9…28 15:33:45 本章字数:239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