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清穿物语-第1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住惯了我们的房子;他们必定会想我们买建筑材料。"

    "那这里还要做建材?"

    "在连江;我们已经买下了砖瓦厂;现在正在建窑场烧地砖和瓷砖。毕竟我们需要大量的建材;靠买不合算。运输也方便;只有一江之隔。"

    有一个地方正在建造房子;梅兰妮见工人们用石头垒基墙。

    秦炼介绍道;"岛上气温适宜;但是每年都有台风来袭;房子如果不建牢固;就会被风吹坏。这些石头砖瓦都是从连江运过来。"

    "这建的是什么?"

    "医院。"

    在建筑工地上;他们碰上到了一个四十多岁的老外。这就是德国传教士史立德。滞留在中国不愿回欧洲;现在成了这里医院的负责人。

    在新房子还没造好之前;医院被安排在一间修建过的旧庙里。除了外国人;里面也有中国医生。但是;秦炼请了史立德当负责人。据说;医院里的中国医生没少和他闹矛盾。

    梅兰妮感到奇怪;"为什么不让中国人领导外国人?很多中医的水平是高过外国医生的。尤其在清代中医已经发展很成熟了。"

    秦炼解释道;"我不是崇洋媚外;我是给机会让这些欧洲人把现代医学的理念转播过来。建立现代化的医院;并通过他们;提高公共卫生的意识。"

    让梅兰妮最出乎意料的是;岛上最完善的建筑;竟然是座新建造的妈祖庙宇。

    红墙碧瓦;大块的青石做基础;台阶;墙裙;柱脚;地面;正脊中间低平;两端如燕尾飞翅。里面供奉的汉白玉妈祖神像是特地从莆田请过来的。庙里的香火很旺盛。还有人专门打扫。妈祖像前供奉着十几只小船模。

    梅兰妮参观着庙里的雕梁画栋;青石雕刻;心里感叹着;这要花多少钱!

    秦炼看着梅兰妮的神色;说道;‘妈祖是这里人民的信仰;信仰是要得到尊重的。我们船厂每造好一艘船;就做了相应的船模;供奉在妈祖面前;求天后保佑。其他的运输的船只;知道了这个庙;也把自己的船模拿来供奉。这里的人大多数来自莆田;莆田是妈祖的家乡。所以建造妈祖庙是很得民心的。这个时代的航海;由于船上的设备不好;翻船是常有的事。海里讨生活的人就更希望能得到女神的庇护;我们就应该做些事情来满足他们。从去年三胞胎到来;在他们的帮助下;制了模;翻造了妈祖的像;发给我们的每艘船上供奉。这件事干得最得人心。其他的船只闻讯;也求要妈祖像;我们这里都供不应求。‘

    梅兰妮点点头;表示很理解。男人总爱从政治层面考虑问题。

    "民间还信仰佛教;你是不是还准备建造寺庙?"梅兰妮略带讽刺的问。

    "是的。"秦炼很肯定的;"在这个时代;宗教是个不可以忽视的问题。即使在后世西方许多国家已经很发达了;还是有很多人信奉上帝。"

    梅兰妮想到后世那些收费很高的寺庙;轻笑了一下。

    秦炼说;"不要蔑视宗教。一种文化必须要有两大支柱;哲学和宗教。"

    听到秦炼如此认真;梅兰妮也肃然;"我没有轻视。我只是想到后世的佛教成了敛财的工具。"

    秦炼忍住了;没有说出来;当支柱坍塌了;文化也就疲软了。只是;这样的谈话;女人们不感兴趣。

    梅兰妮问了个新问题;"你在妈祖庙旁建造医院;有用意吗?"

    "有。人在生病的时候都是比较软弱的;想到有妈祖的保佑会好过很多。"

    梅兰妮笑了;愚民乎?

    秦炼正色道;"是心理安慰。"

    气氛有点严肃;为了缓和一下;梅兰妮想起了;"那几个骗子如何了?"

    "哦;那几个;我让她们在洗衣房工作。"

    这里男工多;所以特地开设了洗衣房;帮大家缝缝补补。

    "她们习惯在那里工作?"

    "哭闹总是难免的。你想去看她们?"

    不;不。梅兰妮才不想见那几个骗子;想到她们信誓旦旦地说自己是她的家人;背后就发凉。

    在船厂;工人们在造新船;一艘巨大的木船在船坞里。

    梅兰妮所乘的船和这艘相比都是小船了。

    过去;她一直以为欧洲在这个年代中;造船技术比中国的先进;通过秦炼的解释;她才知道;中国的帆船技术一直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欧洲的造船技术一直在学习中。比方说他们从阿拉伯那里学会了大三角帆;从中国人这里学会了纵帆和舵。

    在这样的基础上;欧洲人改进的是帆的数目。

    他们这艘船仿造的是十八世纪末才出现的欧洲'全装帆船'。这种船至少有三桅;每桅上至少有三个横帆;还加上了斜桁帆;可以充分的借足风力。

    欧洲的船型和中国的船型不一样;他们仿生鱼;我们仿生水鸟。这个年代欧洲船的最宽部在中间靠前的地方;而中国船的最宽部在中间靠后的地方。

    "哪种船型走的快?"梅兰妮问。

    "当然是水鸟型;根据后来的流体力学研究;船并不是象鱼那样在水里游;而是象鸭;鹅那样在水和空气两种介质中划行。"

    到目前为止;还未被欧洲人学去的造船技术是水密隔舱。按照史书记载;这项技术是在1795年被英国人使用。另外;在这艘船上用了中国传统的轮桨;但对它加以了改造;接近了后世的涡轮桨的形状。这艘船的吨位应该在六百吨以上。

    按照当地的风俗;女人是不能上没有完成的新船的。

    梅兰妮嘴上不说;心里在发牢骚;忘记了妈祖也是女人了?

    不过;秦炼还是把指南针拿来给梅兰妮看。

    虽然;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但是;欧洲人对它进行了改造。秦炼这个就是根据欧洲商船上的指南针仿的。铜铸的圆型指南针两头定在圆架上;可以顺轴心移动和转动;再把圆架子的与轴线垂直的两端定在了一个方木盒子里;当摆动时;圆形的指南针能自动调节水平。其实这和古代银香熏球里的原理是一样的;中国的工艺技术都在那些物件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没有把这技术用在更需要的地方;这个年代的中国航海指南针还是用罗盘。

    梅兰妮看见了那尊的妈祖像;那尊一尺多高站在海花上;手拿如意;端庄妈祖像看上去很眼熟。终于想起天津那尊巨大的妈祖像来。妈祖像的细部很考究;头上的花帽和冕旒;胸前的璎珞;内衣的纱制感;飘带的轻柔感;红色的霞披;黑色的长裙上罩着轻纱短裙。都表现的惟妙惟肖。

    梅兰妮想拿在手里细看;咦?整个造像轻于羽毛。

    看见梅兰妮满脸的惊诧;秦炼告诉她这是用古代夹紵法制的漆器;因为她轻;容易携带;放在木匣中;可以挂在船壁上;所以极受欢迎。

    在琅琦的日子里;最让梅兰妮中意的事就是泡温泉。可是;她马上就要离开了。

    环姐比划着让她多住些日子。

    她摇摇头;许多事情都是身不由主的。边峰早已等不及了;和她讲好明早一起过江。

 189 红茶

    渡过闽江;到了长乐县的地界。从长乐经过到莆田有官道。秦炼;梅兰妮一行人的车马快;天黑的时分到了莆田。

    华家在福清和莆田都开有客栈。

    他们就住在了自家的客栈里。

    第二天;边峰和能海分道去了莆田城的北边的九莲山。

    而梅兰妮他们继续往西南的泉州去了。

    华记的贸易行开在泉州的蟳埔;那里曾是古码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元朝时;泉州是世界的头等大港;各国的船只停靠在泉州的码头上。当时;泉州城里城外遍种刺桐树;红艳的刺桐花给了海外来的商人和水手们极深的印象;他们把这个地方叫作刺桐。1292年的春天;马可。波罗就是从这个港口出发;护送一位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

    后来;经过明清朝两百多年的海禁;这里也也衰落了。直到康熙二十三年重开海禁后;才又见到了外国船只来到这里。这时其他的港口城市也崛起了;清朝这时候是四口通商;广州港;福州的南平港和浙江的乍浦港取代了昔日的泉州。虽然还是有外国商船来;但那昔日的风光已不再。

    华家在蟳埔重修了码头。在岸上修建了仓库。梅兰妮又看见了'蚵壳厝'。

    泉州的大掌柜郝贵华;四十多岁;人很健谈;笑说道;"这'蚵壳厝'原本就是泉州的特色建筑。宋元时期;泉州的船将货物运去了海外;到了回程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货物装船;空船行驶起来摇晃的厉害;于是;就把那里的蚵壳装了压舱;回来后就堆放在了码头上。再后来;这里长期受到倭人的侵扰;数度劫难。住在这里的居民无钱建房;就用了身边的建材。这就有了这'蚵壳厝'。"

    梅兰妮也明白了琅琦的蚵壳屋定是从这里运去的蚵壳。所谓蚵就是海蛎。这种造房用的大海蛎原本不是当地的品种。后世的专家考证;它们的原生地是非洲的东海岸。这倒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明佐。

    "也就是说;从那时开始;中国和海外的贸易就是逆差。"梅兰妮有了新发现。

    郝贵华在想"逆差";没有接话。

    秦炼道;"现在的逆差还要大。"

    梅兰妮问了她最关心的问题;"有没有海关?"

    "有;自康熙二十四年;就建立了四个海关:粤海关、江海关(江苏)、闽海关(福建)、浙海关(浙江)。它们都是由满人管理。"

    "海关如何收关税?"

    "这;要看和那些官员的关系如何。"

    秦炼解释道;"海关的管理十分的散漫;受贿纵私成风。海关的最高长官叫'监督';一般由皇帝派遣。但是底下的各种要职都是他的亲信;家人;手下所担任。清廷收的关税其实并不多,主要有两项:船钞和货税,而货税的税率极低。但是;各海关的官员们巧立名目私设的各种税费多得惊人。例如;黄埔口就向过往船舶货物私收进港费;离港费;停泊费;粮道捐;分头;火耗;验舱;贴写;领牌等近70项,所得统统被上下官吏私分。而泉州这边没有广东那么厉害;但是;他收到的所有关税都是这里消化。有时都不收关税;只收红包。"

    "船钞和货税怎么算?"

    "船钞根据船的等级;一等船是一千四百两银;二等船是一千一百两银;三等船是六百两银。税根据不同的货物收;平均关税是百分之四。其中;最高的是生漆7。7%。最低的是茶叶0。4%。"

    "货物如何交税?"梅兰妮好学地。

    清廷是以引的形式;比如;做茶的生意;就必须到当地政府那里去买茶引;一引能贩一百斤茶;从乾隆元年起;每茶引是四钱银。产茶叶的人家就要去当地的官府领了茶引方能把茶买出去。否则就是走私。"

    梅兰妮想到自家的茶;"我们东山的茶可没有茶引。"

    "我们只买几斤;再说我们家还有免税额。"

    "那我们贩到日本去的茶;有没有茶引?"

    秦炼和郝贵华相互看了一眼;"有的;我们的茶引从其他商人手里转过来;每引加了一钱。"

    梅兰妮想;那多不合算;等于多交了税。

    秦炼说;"豪强和官府勾结;垄断了各色税引;如果要正常做生意;就要受一层层的剥削。这就是为什么晋商;徽商都拼命抱皇帝的大腿。要努力勾结官僚们。"

    "茶农要茶引才能卖茶;十分可笑;种茶的地已经交税了。卖茶时还要交税。"梅兰妮说。

    "你这是站在了茶农的立场上说话;如果站在统治阶级那方;他们会说;茶叶的利润那么高;收税都是便宜你的啦。没有分掉你一半就不错了。"

    ‘除了茶叶要税;还有哪些物质要税?‘

    郝贵华说;"朝廷收盐税;酒税;茶税。矿税。再有其他的税;比如织绸缎等;苏州的一架织机一年上交五十两银。一家店铺;每年根据店铺大小上交银两。"

    梅兰妮吃惊了;她心算了一下;织一匹白绢;夜以继日的干;要三天才能成一匹;扣去上机的时间;一年三百天算;最多一人只能织出一百匹;每匹卖价一两银;五十两的税收是收入的一半。

    秦炼说;"如果要逃税;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有人说;税收的权力是生死的权力。"

    梅兰妮愤愤的想;这个政府收上去的税没有为百姓做一点点好事。既没有养老保险;也没有医疗保险;更没有普及教育;连路和桥也要自家修。他们凭什么?

    "还不是凭借手中的武装。"秦炼好象读出了她的思想。

    梅兰妮现在无条件的支持重建南少林寺。

    接下来郝贵华谈起另他苦恼的事来;"我这里买了一千张茶引;到年底作废。可是;我没处买茶。武夷山那边的茶被晋商包了。安徽;江西两省的茶被徽商包了。岭南的茶自然由岭南商人包。我们的茶还不能採。年底;讲好了西洋商人要来;而明年四月;又要赴长崎贩铜。到现在;我的茶还不知道在哪里。急得我上火。"

    梅兰妮问;"福建省除了武夷山产茶区外;还有哪里?"

    "泉州北面的安溪也产茶;福宁也有出茶;只是;安溪;福宁现在要采的是秋茶;品质差很多。"

    梅兰妮说;"我记得福建省有一种红茶;很有名。"

    郝贵华也做思索状;"有名的红茶。。。没有听说过。"

    秦炼说;"是有一种福建红茶;叫'坦洋工夫'。"

    这讲的是后世的事。

    郝贵华想破了头也跟不上;"我们行里有个大伙计是福安坦洋村人;要么把他叫来问问?"

    那个大伙计姓胡。二掌柜陪他一起过来。问他红茶的情况;自然是拼命的摇头。

    秦炼和梅兰妮对视了一下;知道把时间弄错了。

    秦炼说;"你们村里种茶对吗?"

    ‘是;‘胡大伙计认真的回答;‘村里的茶叫菜茶。不是很好。‘

    "会做红茶吗?"秦炼问。

    胡大伙计又摇头。

    秦炼想了想就说;"曾经在崇安桐木关有一江家制茶人;名末时;正当采茶的季节;有一支军队路过那里;当晚就住在了茶叶场;睡在茶叶上;等那些兵离开时;茶叶的叶子已经变的发红;并带了黏性。江家很着急;为了减少损失;决定把变软的茶青搓揉成条;并用马尾松的枯枝块熏干带黏的茶青;熏过的茶叶;变成了乌黑发亮;并带有一股松香味。这种茶被称为红茶;欧洲人最喜欢。而江家也保留了制红茶的秘密。"

    郝贵华很吃惊;"照三少的意思;红茶就是这样做出来的?"心里的话是;你如何知道江家的秘密?

    梅兰妮前世上过茶道课;对此也有了解;"是的;红茶就是全发酵的茶。闽茶中的乌龙茶是半发酵茶。"

    胡伙计寻思着。

    秦炼说;"把坦洋菜茶做成红茶。我们收购。"

    郝贵华说;"这个方法行不行?"

    秦炼道;"如今也只能试试看了。"

    秋茶和春茶相比;泡的次数少;但是;西洋人喝茶从来只是泡一次;春茶和秋茶对他们来讲有什么区别?

    "去东洋的茶怎么办?"问题还有一半没解决。

    梅兰妮说;"秋茶做成乌龙茶去日本。东洋人最爱喝乌龙茶。"

    乌龙茶是闽地的特产;而安溪是乌龙茶的发源地。

    秋茶的茶汤比春茶色淡;东洋人喝茶喜欢淡色;正好配他们的胃口。

    郝贵华是安溪人;他知道;寒露后的秋茶;味香;和顺。茶农们的春茶全卖了换钱;秋茶留下自己吃。对于秋茶的制做;他们也有了经验。

    商谈出了茶引的用处;郝贵华也轻松了;讲起了家乡的老人;有点茶的习惯;总要留下几棵茶树;用来做点茶。

    梅兰妮从来没有听过点茶;好奇问究竟。

    郝贵华说;"那是古老的吃茶方法;把茶用茶磨碾成粉;吃茶时要先在茶粉中加少量热水;用茶筅搅出沫饽来;再倒开水冲了。点茶好不好;就要看沫饽多不多。"

    "咦?这不是抹茶吗?"梅兰妮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