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清穿物语-第1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在苏州住了很多年;但是这样的画舫旅游;齐逸还是第一次。

    苏州的画舫并没有多少豪华;一般都是一对夫妻操舟。男的摇橹;女的在船上烧菜。船中搭起了竹棚;安放了张圆桌。圆桌旁能坐数人;吃的当然是苏州船上烧的菜了。

    李果介绍的画舫是一个年轻人和一个五十岁的妇人打挡。

    见了面;那妇人唤李果先生;而李果唤她阿朱嫂;可见两人是旧相识。

    船上的几个年轻人听到阿朱嫂;都面露喜色。

    齐逸对于这种事是土鳖加洋盘;一窍不通。有同学告诉他;这阿朱嫂的船菜名气很响;如果不是认识的人;约都约不到。今天借着他的光;大家都有口福。

    船出了苏州;往木渎方向行去。一路上就有卖鱼船上前来问要不要鱼虾。阿朱嫂都亲自看过;好的才推荐给船客。年轻人虽然做东;但是看着李果的神色做决定。游玩这样的事;年老的比年轻的要精。买下的新鲜鱼虾;阿朱嫂用竹篓装了;拖在了船后;保持鲜活。

    船行到木渎;转向天平山方向;阿朱嫂烧起了菜饭。用的小行灶;烧的是柴爿。都是时鲜菜;蔬菜有菱;藕;芋头;扁豆;茭白;莼菜;等时鲜蔬菜。有清蒸的白鱼;酱的木渎麻鸭;炝的太湖白虾;炒蛋的银鱼;又有蒸乳鸽,栗子鸡等。

    一行人喝酒;赏景;品着美味;谈着韵事;兴尽而归。这一日的花销也不过六两银子;船家并没有糊乱叫价。

    齐逸感叹道;“苏州人真会享受;游玩也与别处不同。风雅别致;那船菜烧的;恐怕就是现代的特级大厨都比不了。”

    说的梅兰妮都蠢蠢欲动。

    她虽说是半个苏州人;还从未吃过真正的苏州船菜。

    秦炼赶紧把齐逸支走;怕他在这风花雪月中消磨了革命意志。

    梅兰妮也想吃一次船菜。

    席羽绢说;这有何难。

    联系了李芸;让她请李果再约阿朱嫂。

    李果拿乔;不带他去;就不约。

    那几个原本于这一行就是洋盘;自然要带着他去当顾问。

    那一日;几个人在近处兜了一圈;梅兰妮吃了久负盛名的苏州船菜。这时烧菜全没有味精;厨师凭着手艺;将食材原本的鲜味烧出。想来这样好的厨艺后世竞失传了;梅兰妮心里感慨万分。

    阿朱嫂与李果二十多年前就认识;当时正值多事之秋;那时阿朱嫂新寡;凭借着自己的出色厨艺做起了画船生意。当时和她打挡的是她的婆婆。

    李果吃了她烧的船菜;写了小品文;大为赞扬。李果在苏州也是有名气的人;阿朱嫂的名气也跟着传开。如今;阿朱嫂已经半退休;只有相熟的人相约才出来。

    面对着如画的秋景;精致的美食;几个人也算是偷的浮生一日闲。梅兰妮算身临其境体验了苏州人的悠闲生活。

 214 种柞树

    梅朵到了北方;并没有在北京停留。天津上岸后;跟着运输队直接去了雁翅山和保安那一带。

    她在那里工作过;也带了些徒弟;虽然因为她年纪小;又是女孩子;没人正式拜她为师;但是心里头对她还是非常佩服的。

    初次收获的葡萄;产量并不高;质量也不好;葡萄要等一两年后才会进入丰收期。

    世界上最早酿造葡萄酒的是波斯人;唐朝时;这种葡萄酒就随着丝绸之路进入了中国。在西北的中国人;利用这个技术酿造了各种果子酒;如柿子酒;李子酒;枣子酒等。只不过没有象葡萄酒那样推广开来。但是果子酒的酿造技术还是在民间广泛流传。

    所以;葡萄酒的酿造并没有什么困难。只不过为了提高酒精度数;在酿造过程中加进了砂糖。

    他们特地选种了红色的葡萄;这样的葡萄酒象血一样鲜红;能产生很强的视觉效果。

    这年;这一路的秋天;收成不错。

    范家十三娘听说梅朵来了;特地赶过来看她。

    梅朵正在查看柞树生长的情况。

    十三娘见到了梅朵自有一番问侯。这两年来;这一路;由于商路的畅通;沿途人们的生活都有了改善。

    红花会也得到了发展。

    十三娘问梅朵;“你让我们收集了那么多橡实;可有用处?”她说的橡实是柞树的种子。

    梅朵说;“我正要和你们说这事;种这种树;能有效的防止土地沙化。最重要的事;利用它的叶子可以养柞蚕。”

    十三娘很惊讶;“这树也可以养蚕?”

    中国人不但驯养了桑蚕;还驯养了其他的野蚕;如柞蚕;樟蚕等。

    当时的山东人以养柞蚕为生;山东的茧绸就是由柞蚕丝织成。这种丝绸比桑蚕丝绸粗糙厚实;耐穿;因而得到人喜爱。

    西北地区在北齐时期就已引进了柞蚕。后来经过战乱;那处的养柞蚕的技术没有在此地流传下来。

    “山东那一带就养柞蚕;我已经让金掌柜找认识了人家;等你这里挑几个人送过去学个一年两年的。回来教你们放养柞蚕;织茧绸。康掌柜会组织人收购。”

    十三娘一听就知道是好事;“这感情好;又多了条活路了。我就回去和娘说;派咱们红花会的人去学;以后也只让红花会的人家养。”

    梅朵交代了如何用种子直播种柞树的注意事项;十三娘努力的记下了。

    梅朵笑道;“哪里用得着你记;我早已让各处的老农记下了。”

    “那你让沿河种的白荆树又有何用处?”白荆树也叫百蜡树。

    “那是要养蜡虫的。”

    梅朵有了几年养蜡虫的经验;所以很有了把握。

    “那也得让红花会的人家养。”

    西北地区的人家;如有人加入红花会;就在门角上画上一朵小红花。红花会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自己人。如果前去投宿;对了暗号;那家人家自然会热情接待。若是红花会的人家受到了欺负;红花会的人会去为他家出头。有了营生先考虑红花会的人家。这样一来;西北路的红花会势力渐渐变大。

    “行啊;到时候让老农去教他们。”梅朵爽快的答应了。

    谈完了农桑之事;十三娘有些吱唔;要说不说的样子。

    梅朵奇怪;“十三娘;你可是个女中豪杰;有什么事会让你为难?”

    十三娘的脸红了;“那个;这;。。。我是说;你二哥他;他让人给捎了几次东西来。”

    梅朵一听就明白了;笑道;“那是好事;你有什么为难的?难不成你觉的他不好?配不上你?”

    “那个;那个;我比他大。”

    “大几岁?”

    “两岁。”可见她是留了心;连对方的生辰八字都知道了。

    “女大三;抱金砖。看来你们只能抱银砖了。”

    “你姑姑她不反对?”这是十三娘要问的主题。

    梅朵原要和她开个玩笑;可是见到她期待的目光;也不忍心了;“不反对;只要你乐意;他乐意就行。如果;你乐意;我去和孃孃说;派媒人去你家。”

    十三娘的脸更红了;“我;我;。。。他可是个进士。我怕配不上他。”

    梅朵正色说;“我看他除了多读了几本书外;没有一处地方及的上你。”

    十三娘见梅朵不像是说笑;小心的问;“你这话当真?”

    “我从来不说假话。”

    十三娘知道华家的孩子都做的了主;梅朵的态度让她放下了心。“这;总得通知你家姑姑才好。”

    梅朵笑道;“这有何难?用电报告诉他们就是了。”

    十三娘道;“这不就让全天下的人知道了?不能这样!”

    梅朵严肃了;想到古人成亲是个大事;他们还不知道屈仪奉到底是何打算。做事还是要稳当些。

    梅朵道;“我这里的事情完了后;就去北京;我当面问屈仪奉。问准了;我们派媒人上红河村去。”

    十三娘又有些担忧;“也许是我多了情?他没那个意思?”

    梅朵道;“他若没那个意思;乱送什么东西!如果他想滥情;我先找人收拾了他。”

    十三娘阻止道;“这都是我胡乱猜想;当不得真的。”

    但是;梅朵的态度让十三娘感到很贴心。

    梅朵到了北京的住家时;受到了常婶的热情欢迎。

    梅朵问到家里都好吗?

    常婶笑道;“都好;少奶奶现在管着残园的建造;这会正在那面帮着算帐呢。三妮跟着也学了不少本事。我们常延在江南好吗?”

    常延跟着秦炼在上海制造纺织机械。

    “好;他让我带回来的东西;我让人送了过来;你们收到没有?”

    常婶笑道;“那呢子多厚实;做了冬衣准保暖和。”

    “那就是常延帮着做的机器织的。”梅朵告诉道。

    “那小子这样能耐了?延儿爹;”常婶把常保叫近了;“那厚实的呢子是用我们家常延造的机器织出来的。”

    常保表示怀疑;“他有那本事?他能搭把手就不错了。”

    常婶有些扫兴。

    梅朵说;“常延可聪明了;秦炼说他现在可是个好帮手。机器复杂;不是一个人能造出来的;要有很多工序;他现在管着一个工段;还教人干活。”

    常保的脸上笑开了花;常婶得意了;“我说嘛;延儿就不能差。”

    常婶问;“知道他啥时回家不?”

    梅朵摇摇头;常婶的脸上有些失望。

    常婶道;“这小子也不知要让三妮等到什么时候。”

    梅朵说;“如果你真想他;可以和金掌柜说;托他捎话;让常延回家过年。”

    “可以这样!”常婶看着常保;“就照朵姐儿说的办?”

    “你当他闲人;没事跑来跑去?”常保说道。

    常婶脸垮了下来。

    常保说;“不如把他的日子说定了;让他回来成了亲;免的空跑这一趟。”

    常婶和脸上起了光彩,“对呀;我怎么没想到这层?”

    “你们老娘们就想些不着边迹的事。”

    常婶顾不得和他计较;心中筹划起来。

    叶惟世等人见到梅朵时;并没有什么意外。因为;梅朵到北方来的消息早就传了过来。

    屈仪奉问梅朵在榆堡见没见着十三娘。

    梅朵说;“见着了。”

    “那她好吗?”屈仪奉问道。

    叶惟世和和娘的脸色有些怪;看来屈仪奉心有所属在这家里不是秘密。

    “没有什么不好的。”梅朵装着不在意的说。

    叶惟世把话叉开了;不动声色地支走了和娘;向梅朵问起了苏州种种事情。

    讲到漕帮;屈仪奉说;“这下他们的势力就越发的大了;那沿途有多少的营生;还都是朝廷出资。”

    梅朵说;“所以;我们也要多弄些营生出来;与他们抗衡。”

    屈仪奉道;“他们有那么大的一条运河;我们能弄出什么营生才能抵的过?”

    梅朵道;“那条运河主要是运漕粮;说到底他们是靠着漕粮吃饭。如果说起南北的运输;我们的海运要比他优秀的多。速度快;装货多;人工少。”

    “你的意思是以后我们把漕运的活揽过来?”屈仪奉问道。

    “不揽;我们不能和清廷合作。你们没有听到莱山大师的话?”

    梅朵向他们介绍了工业生产的概念;讲了上海的棉纺和毛纺工厂。

    叶;屈二人听的津津有味。

    但是;梅朵话题一转;“这些生产都要钢铁为原料。我们现在就是缺钢铁。每年从日本来的有限;民间收的量也不多。”

    “这;可以找铁矿开采。”

    “上面没有人;很难得到开采许可。”

    叶惟世问;“那德化县令的位置是不是和铁矿有关?”

    梅朵点点头。

    叶惟世说;“那我就要借年底;亲自给沈老师送礼;他如今的话很管用。”

    屈仪奉突然问道;“听说边峰带人去了南洋?”

    梅朵道;“还没有到南洋;现在停在了广南;要等那里扎实了;再往南去。”

    屈仪奉看着叶惟世;“如果我们家族人能去那里;该多好啊。”

    叶惟世想到自己的家族都在戍边;神情暗淡了。

    梅朵心中一动;“你们知道如今他们在哪里吗?”

    叶惟世说;“打听了;如今他们在宁古塔。多亏了我的叔叔;精心策划;调遣安排;族人们才得以安身。我那叔叔空有治国安邦的才能!”

    梅朵道;“你们两家人都在一个地方吗?”

    “说是在一个县里。”

    “管得严吗?”

    “倒也没什么人管;给了一块地让他们自己耕种;每年上缴粮食;那处荒凉;也不怕他们逃。人生地不熟的;没处可逃。”

    梅朵说;“如今我们缺的就是治国安邦的人才。”

    叶惟世眼睛一亮;“你是说;。。。”随后有暗了;“如果族人不走;他也不会离开。”

    “那就策划让你们的族人一起离开。”梅朵说。

 215 订亲

    叶;屈二人听了精神大振。

    梅朵却说;“你们有没有想过;那是个比关外还要远的地方。”

    屈仪奉说;“乡里过去常有人下南洋;那都是自愿选择。戍北是被强迫而去;南人不惯北地的寒冷;苦不堪言。又子孙后代永做奴隶。谁人甘心!”

    梅朵说;“这事不是件容易的事;先要想办法和那边联系上;知道他们确切的位置;再做定夺。”

    要打听人和事;要用商业网。

    这事就交给了金掌柜。

    原以为打听宁古塔是件难事;不想;很快就有反馈。

    原来;客栈里经常有往返宁古塔的商人。

    康熙东巡时;感叹宁古塔等地犯人的艰苦;说;“流徙宁古塔;乌拉人犯;朕向者未悉其苦;今谒陵至彼;目击即知。此辈即无房屋栖身;又无资力耕种。复重困于差徭。况南人脆弱;此寒苦之地;风气凛冽;必至颠踣沟壑;远离乡土;音信不通;殊为可悯。”从康熙二十一年起;就把犯人流放到了尚阳堡(辽阳那一带)。

    但是政治犯还是迁往宁古塔等处。

    清初以来;大批的文人学士戍边;使得那里改变了面貌。如今的宁古塔城是个道路通畅;商店林立;人烟稠密的地方。商人来往很频繁。将北地的草药;皮毛等物;运到南边来;又将南货运去北边。来往宁古塔的商人与华记客栈有贸易往来;所以;金掌柜把叶;屈家族的事情;交给他们打听。

    残园已初具规模。并没有什么建筑;主要是集中了一些残缺的石头建筑物;上面多有石刻;石雕;置于花木草地中。

    叶;屈二人带着几个朋友为了这些残垣断壁写下了考证;让人刻在了石板上立在一旁做说明。绿房子的房架子也已经搭好;只等一方方装了玻璃框子往上搭。梅朵答应明年开春;带着南国的绿叶植物过来。

    客栈的扩建已经结束;两幢楼里都已经住满了人;这年是乡试之年;直隶省的乡试在京城举行。华记北京客栈的房钱便宜;环境干净;特别是洗手间和水房的新颖设计;用的是抽水马桶和自来水;这让学子没很新鲜。客栈的服务;齐逸等人都来指导过;借鉴了后世的宾馆服务项目。饭菜采取食堂制度;这样;穷点的学子;花少量的钱也能吃饱饭。

    客栈还可以赊账。也可以以工还账;帮着图书馆里抄抄写写。图书馆的建立;也使得考生第一考虑住在华记北京客栈。

    八月;华记第一次派车送学子们进考场;虽然有些忙乱;但总算是应付下来了。

    秋闱结束后;有些考上举人的人;想要留下考明年的进士。就住在了这里。加上外地的学子们陆陆续续的到了。有人打听到了这里被人叫做进士村;更是觉的好口采。

    这里成了一个考生们的聚集地。加上;客栈与残园相通;学子们读书之余也到那里去逛;尽管眼下天冷;但是秋天的萧瑟也能引起文人们的文思;还是有人去残园游览。

    随着学生楼的建成;他们还把原来的客栈翻修;改造了卫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