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太平洋战争-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军仍然不愿保证派遣一支舰队前往新加坡,尽管它是为马来亚、荷属东印度和澳大利亚的海上通道建立一条防线的关键所在。华盛顿还须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计划在太平洋联合作战的现实将使美国不得不去保卫欧洲的帝国属地。
  美国的军事计划人员就如何最有效地避免太平洋战争进行辩论的时候,欧洲的外交官们正在商讨如何抵制希特勒对波兰的急切要求。罗斯福得知德国到了九月就“无须再作准备”而能发动进攻,就竭力恳求莫斯科,要苏联人不要站在纳粹一边。斯大林东面面临日本的挑战,西面担心德国的入侵,他早在极力寻求结成防御联盟;他的特使已同时前往伦敦、巴黎和柏林。
  虽然希特勒极力反共,但他需要提防俄国,确保德国的东翼的安全,以掩护德军意图入侵波兰的闪电战。他原指望日本会起这个作用,与德国签订一个牵制莫斯科的军事盟约。帝国陆军要想北击俄国,但无论海军还是文职大臣都不愿意为欧洲人卷入一场战争。尽管德国向日本长期献殷勤,东京还是在一九三九年夏初拒绝同轴心国联姻。希特勒指责日本“冷漠而不可靠”,转而派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去追求斯大林。
  当德苏可能签订协定的消息透露出来后,在东京引起了很大恐慌。在日本看来,这样一个协定势必打乱反共产国际条约,这个条约的目的在于阻止集结在西伯利亚边境的俄国军队发动进攻。面对这样的威胁,关东军将领们决定破坏谈判。自五月下旬以来,日军在沿哈拉哈河与“满洲国”交界的边境地区制造了一系列“事件”以刺探苏联的防御。日军入侵当风的蒙古草原使斯大林吃惊,他派出格奥尔吉·朱可夫中将。这位提倡坦克成的红军主要将领得到保证,他可以拥有保护外蒙古免被日本的亚洲新秩序并吞所需要的全部坦克和飞机。一九三九年七月十九日,帝国陆军的三个敢死师大举进攻诺门坎。前一年日军吃过败仗,疯狂的复仇心理驱使他们向俄军前线猛扑过去,朱可夫则坚守纵深防线,等待后备坦克和飞机通过横贯西怕利亚的大铁路运到前线。
  一九三九年八月十九日,里宾特洛甫和斯大林签订了苏德条约。希特勒向他的将领们布置了进攻波兰的计划。他骂英国人和法国人是“小爬虫”,日本人是“表面光洁的猴子”:天皇“和以前的沙皇是一丘之貉”。就在同一天,朱可夫在诺门坎发起反攻。红军集中喷火器、坦克和大量的飞机对日本占领的哈拉哈河沿岸长二十英里、宽四十英里的地带发起毁灭性的进攻,这次进攻是即将在波兰进行的闪电战的先兆。
  由于缺乏重型坦克和空中支援,日军遭到严惩,十天内死广两万人,后来被迫撤回“满洲国”,再次乞求停火。俄军的胜利使日本陆军参谋本部丢了面子。它终于扼杀了他们的“北击”战略。惨败的冲击波冲垮了平沼内阁,这个内阁已经看到它的外交政策因希特勒和斯大林签约而破产了。平沼首相正式向天皇提出辞职,并中述了“欧洲最近复杂而难以捉摸的局势”。据格鲁大使报告,阿部信行将军八月底组成的新内阁提供了东京和华盛顿改善关系的机会。野村吉三郎外相下令开始谈判以签订新的商业条约,但陆军和海军都赞成《外交政策纲要》中制定的目标,即向英国施加压力使之对日本作出让步,不再允许使用缅滇公路向中国国民党人提供援助,用这种方法在英美之间塞进一个楔子,“英国在中国有巨大的利益,但不能保护它们,”纲要指出。“美国在那里的利益微乎其微,但拥有最大的力量来遏制日本。”国务院强硬派的怀疑态度,帝国海军又呼吁日本向南扩张,以及在欧洲发生的一系列极端事件,使日本与美国和解的希望落空了。
  希特勒动的战争
  德国军队于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侵入波兰。希特勒不顾英国和法国的最后通牒,全面战争在四十八小时内在大西洋爆发。九月三日,星期日夜间,载满难民的“阿特尼亚号”客轮正开过大西洋时被一艘潜艇击沉。由于有二十二个美国人丧生,令人想起当年“路西塔尼亚号”的惨状。但是罗斯福发表广播讲话时再次保证,美国海军将部署在大西洋以“使我们的家园免遭战争”。
  不过总统提醒那些孤立主义者“即使保持中立也不能不闻不问,丧失良心”,这暗示他已经要采取实际步骤,确保在民主国家现在面临的与法西斯专政的生死搏斗中,美国不当旁观者。英同和法国正在指望修改中立法,以便能得到数百万美元的美国武器订货——作为交战国,它们目前自然不能得到这些武器。罗斯福走得更远,暗中向皇家海军提供援助。英王乔治六世在七月访问华盛顿时,总统就已向他保证,美国海军将在西半球进行“中立巡逻”,以履行那年春天英美海军参谋会议上达成的秘密协议——“美国必须保证控制太平洋、西大西洋和南大西洋。”九月二十三日,南美洲国家在巴拿马召开“泛美会议”,重申门罗主义,并宣布将中立区扩至几百英里外的大西洋海域——由美国大西洋舰队来实施。不过,总统和他的海军参谋人员仍然抵制英国施加的要美国派战舰前往新加坡的压力。他们知道,虽然美国舆论反日,但并不主张派遣美国海军去保卫欧洲列强的殖民地。
  一九三九年的秋季“假战”期间,英国商船被水雷和潜艇击沉的速度之快,有助于总统说服国会在十月二十六日放松中立法案中的严格规定,通过了“现购自运”修正案——这个修正案有利于民主国家。英、法两国只要用现金购买而且不用美国船只运输,即可继续得到武器供应。同时罗斯福总统采取了将对战争进程有深远影响的两个步骤。第一步:九月十一日写信给温斯顿·丘吉尔(战争爆发后重进内阁担任海军大臣),请他“同我保持私人联系”。这是重大合作的开端。第二步:刚好一个月后,准备成立一个绝密的“原子能顾问委员会”,考虑由阿尔贝特·爱因斯坦签名、移居美国的一些高级物理学家所写的令人震惊的一个报告。这个报告警告:德国科学家们正在加紧研制一种有巨人杀伤力的原子弹。
  当日本领导人等待欧洲战局的发展的时候,远东也出现了表面的平静。同英国人和法国人一样,日本老百姓冬天山第一次忍受着食品短缺,日益恶化的经济危机使阿部信行将军的内阁渐渐失去了陆军的支持。一九四○年一月,米内光政海军大将组成新政府。歉收使新政府实行了更严格的食品配给,
  米内光政是个胖子,人们讽刺新内阁是“无米内阁”。日本依靠美国的价值三亿五千万美元的进口、其中大部分是重要战略物资和石油,而日本领导人及报纸却以反常的逻辑抱怨罗斯福总统继续支持蒋介石。前首相近卫正在纠集国会支持他的“神圣战争同盟”,以便最后解决中国事件。既然英美都不准备协助在中国大陆实现和平,他敦促同德意结盟以实现亚洲“新秩序”。
  一九四○年一月底,美国与日本之间的商业条约期满而不再延长。正如强硬派人士所指出的那佯,总统现在对日本实行强制性的而不是道义上的制裁的路是敞开的。“目前的趋势是健康的;如果山姆大叔保持强硬而中国人仍然不合作的话,这样的趋势将保持下去”,芝加哥《每日新闻》发行人、有影响的共和党议员弗丝克·克诺克斯说:“维持这种趋势是远东恢复和平的唯一希望。”这只是一种迹象,表明在中国的战争还在继续的时候,美国的对日政策变得强硬起来了。此外,俄国人正在芬兰作战,德国潜艇正在大西洋上击沉英国商船,它就成为报刊上提醒人们一场战争确实在进行的唯一消息。罗斯福总统在他的国情咨文中说,有必要提醒全国,美国正面临着危险的现实。在谨慎重申他打算不介入欧洲的冲突后,他宣布:“不介人战争同假装战争与我们无关,两者之间有很人的区别。”
  白宫开始反击那些孤立主义者,强调现在必须把英国和法国看作是美国大西洋防御的前线。一九四○年春,德国军队对挪威,后来又对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的闪电入侵,证明了那些防线薄弱到了多么惊人的地步。在溃败的浪潮中,丘吉尔就任首相。他保证要用“鲜血、劳苦、眼泪和汗水”重振破碎的河山。英国远征军被切断,正从敦刻尔克撤退,德国装甲部队正直逼法国首都。罗斯福利用美国入与日俱增的惊恐,要求国会议员们投票通过给美国陆军十一亿美元的拨款,“重新考虑国防问题。”意大利参战,从背后给法国捅了一刀,德国就可能控制大西洋沿岸地区,为了应付这种威胁,参谋长联席会议的计划人员开始着手进行“彩虹5号”战略的详细准备工作。
  丘吉尔每天给罗斯福发电报,要求提供更多的飞机和物资供应以使英国能实现他的“我们决不投降”的誓言。他请求美国借出五十艘老驱逐舰以加强英国的反潜能力,并再一次试图说服美国派一支强大的舰队前往新加坡,“使日本犬安静下来。”总统知道,向英国提供这些援助将引起强烈的批评。美国海军战舰奇缺,无论大西洋还是太平洋都穷于应付。直到七月十八日巴黎沦陷,总统极度震惊,他才敢要求国会投票通过猛增拨款的法案,使美国的海军力量增强百分之七十。包括建造十一艘新型快速战列舰,同十一艘“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约五十艘巡洋舰和一百多艘驱逐舰一起活动。美国现在决心建立两洋海军,其实力将远远超过日本一九三九年“第四建造计划”——这个计划决定再造八十艘战舰,并将海军航空兵力量增强一倍,不过美国海军将领们心里太清楚了,要将这个蓝图变成太平洋上占压倒优势的海军力量,差不多需要四年的时间。
  “积极的安排”
  希特勒横扫西欧的春季闪电战所取得的令人瞠目的军事胜利,促使日本陆军领导人敦促米内光政内阁加入轴心国条约,并利用英国在远东的虚弱地位。他们向法国维希政府提出要求,要在印度支那建立空军基地,同时向英国施加压力,要他们封锁滇缅公路,准备对中国国民党进行一次最后的大规模进攻。料到这将引起美国对日实行石油禁运,东京就加快步伐与荷兰谈判,要求荷兰放弃她在东印度的大片属地,使之成为战略原料的另一来源。对伦敦的英国政府和荷兰流亡政府来说,抵制日本无止境的要求的唯一希望,看来在于美国派遣一支强大的海军部队前往新加坡。
  罗斯福总统充其量只打算在春季演习结束后将太平洋舰队驻扎在夏威夷。甚至这样也遭到总司令詹姆斯·里查森海军上将的强烈反对。他认为,他的六艘战列舰和三艘航空母舰从西海岸基地可以更有效更安全地显示它们的存在。他的接二连三的警告终于使他失去指挥权,尽管斯塔克已解释说,舰队仍将留在珍珠港,“因为人们认为你们的存在对日本入侵东印度可能有威慑作用”。把美国海军的主要力量集中在中太平洋,虽然对日本是一个警告,但屡屡引起华盛顿的极度紧张和不安,因为它可能成为一次“打了就跑”的袭击的诱人目标。发出了许多警报,第一次是在六月二十一日,即德国和法国签订停战协定的前一天:全部防御机构立即进入戒备状态,以防可能来自太平洋那边的袭击。许多警报是虚惊,不由得使人们对夏威夷产生了一种虚幻的安全感。
  一九四○年的整个七月份,当丘古尔重振不列颠以顽强抵抗德国的时候,美国孤立主义者举行集会和游行,就象一个标语牌上所写的那样宣布:“美国人是不会来的!”在太平洋的另一边的日本,在希特勒取得了“西线的胜利”之后,控制了日本命运的军事官僚们声称他们也“不想误了这班车”。他们重新扶持近卫亲王上台,以实现他“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的诺言。一九四○年七月二十六日,近卫亲王宣布了实现这个目标的行动计划——《应付变幻之中的世界局势的基本原则》,军政界领导人“联络会议”热烈通过了这一计划。这次通过的政策基于这样一个设想:德国将很快打败英国,从而使英美停止干涉远东。日本的首要任务是切断蒋介石的供应线,使他处于孤立境地,然后一举结束“中国事件”;日本认为美国将接受现实局势而不加干涉。日本还将谋求与苏联达成一个中立协议,并希望和德国结盟将有助于这个协议的达成。作为轴心国的一员,近卫信心十足地预言:“日本将作出积极的安排,把英国、法国,荷兰和葡萄牙的东方岛屿囊括在‘新秩序’的范围内。”
  “积极的安排”首先意味着要进行外交方面的尝试。一旦这样的安排还显得不够“积极”,近卫就通知陆军和海军在十二个月之内准备向英国和美国开战。为了进行这次全民征战,他将两个主要的军国主义分子带进他的新内阁:中将东条英机,一个绰号叫“剃刀”的精力旺盛的军国主义分子,前关东军参谋长,他被任命为陆军大臣。松冈洋右是以“讲话机器”著称、在美国受过教育、极富煽动性的民族主义政治家,担任外相。正当新内阁制订实现亚洲“新秩序”的时间表的时候,德高望重的最后一个明治“政治家”西园寺亲王告诫天皇:请近卫重新上台,“就好象邀请强盗来调查他的罪行,因为没有别人知道得这样清楚。”
  在近卫首相东山再起的时候,格鲁大使从东京发出警告,要警惕日本新的侵略活动。正巧这时国会在通过向日本出口需要特许证的法案,格鲁大使的警告加强了罗斯福内阁的一些阁员,如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和内政部长哈罗德·伊克斯的地位,他们既要求美国对日本实行更强硬的政策,还要求对英国承担更大的义务。七月二十六日,罗斯福总统宣布限制出口飞机燃料、润滑油和废铁废钢。这一步他迈得很有信心,因为得到两个共和党人的坚定支持。罗斯福已邀请这两人参加政府,以便在秋季总统竞选活动之前给人一种全国团结的印象。
  前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新闻记者、美西战争时美国第一义勇骑兵团的骑兵弗兰克·诺克斯被任命为海军部长:亨利·史汀生担任陆军部长。七十二岁的老资格的史汀生在美日事务问题上有独特的见识。谈起这些,他可回溯到他与西奥多·罗斯福的国务卿伊莱休·鲁特的交情。他担任过陆军部长、菲律宾总督,在满洲危机期间还任过赫伯特·胡佛的国务卿,他从这些经历中取得了经验。哈罗德·伊克斯再三要求“采取直接行动以使日本人懂得我们是认真的,我们压根儿不怕它”,史汀生对此表示支持。然而,国务院主张不要对石油和废钢废铁的出口实行全面禁运,因为据赫尔的审慎估计,“在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将日本逼得太甚,那样我们就有可能迫使它夺取荷属东印度。”
  总统不顾国务卿的规劝,于十月份对所有的废钢废铁实行全面禁运。这是美国悄悄地在日本脖子上套上经济绳索的第一个迹象,它使近卫内阁坚定了决心,加紧对亚洲强加“新秩序”的活动。日本要求英国关闭缅滇公路以断绝蒋介石的供应线,英国厕服了;日本又向印度支那的维希总督提出了实质上是最后通牒的要求。允许日本建立军事基地,以便向北对国民党人远征。一九四○年九月的第一个星期,正当德国空军开始猛烈夜袭以迫使英国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