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龙战三千里-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万历皇帝以朝鲜事平,以平倭诏告天下(《神宗实录》卷334),诏曰:
朕缵承洪绪,统理兆人,海澨山陬,皆我赤子,苟非元恶,普欲包荒。属者东夷小丑平秀吉,猥以下隶,敢发难端,窃据商封,役属诸岛。遂兴荐食之志,窥我内附之邦,伊歧对马之间,鲸鲵四起,乐浪玄菟之境,锋镝交加,君臣逋亡,人民离散,驰章告急,请兵往援。
朕念朝鲜,世称恭顺,适遭困厄,岂宜坐视,若使弱者不扶,谁其怀德,强者逃罚,谁其畏威。况东方为肩臂之藩,则此贼亦门庭之寇,遏沮定乱,在予一人。于是少命偏师,第加薄伐。平壤一战,已褫骄魂,而贼负固,多端阳顺阴逆,求本伺影,故作乞怜。册使未还,凶威复扇。朕洞知狡状,独断于心。乃发郡国羽林之材,无吝金钱勇爵之赏,必尽弁服,用澄海波。
仰赖天地鸿庥,宗社阴骘,神降之罚,贼殒其魁,而王师水陆并驱,正奇互用,爰分四路,并协一心,焚其刍粮,薄其巢穴。外援悉断,内计无之。于是同恶就歼,群酋宵遁,舳舻付于烈火,海水沸腾,戈甲积于高山,氛浸净扫,虽百年侨居之寇,举一旦荡涤靡遗。鸿雁来归,箕子之提封如故,熊罴振旅,汉家之德威播闻,除所获首功,封为京观,仍槛致平正秀等六十一人,弃尸稿街,传首天下,永垂凶逆之鉴戒,大泄神人之愤心。
于戏,我国家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戳。兹用布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识予不敢赦之意。毋越厥志而干显罚,各守分义以享太平。
凡我文武内外大小臣工,尚宜洁自爱民,奉公体国,以消萌衅,以导祯祥。更念彤力殚财,为日已久,嘉与休息,正惟此时,诸因东征加派钱粮,一切尽令所司除豁,务为存抚,勿事烦苛,咨尔多方,宜悉朕意。钦此。
之后朝鲜遣使赴北京贡谢。万历帝回赐彩币,诏谕朝鲜国王李昖:“吾将士思归,挽输非便,行当尽撤,尔可亟图。务令倭闻声不敢复来,即来亦无复足虑”。(《神宗实录》卷334、朝鲜李朝《宣祖实录》卷19)。
意思是说,我国将士出境作战日久,很是思念故乡,而且常年驻扎在朝鲜,部队运输供给都不是很方便,应该尽快撤回。作为属国要自发图强,使日本人不敢再来侵犯,就算来了,有我天朝在背后支持,你们也不用担心害怕。
宣祖李昖看了诏书,感激涕零,特意在京城增设了一道城门,取名“感恩”,专供明使出入,并回书道:“中国父母也;我国与日本同是外国,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于子,则我国孝子也,日本贼子也。”(《宣祖实录》卷37)。从这以后,朝鲜成为了明帝国忠诚的盟友,并在长达几十年的明与后金战争中始终坚定地站在明朝一边。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日本庆长五年),关原之战爆发,日本重新陷入了动乱和分裂,已经没有可能再次入侵朝鲜,同年十月,驻朝明军奉命全部撤出,凯旋回国。
铁马冰河,旌旗招展,长长的队伍伴着鼓点声渐渐远去,经过长达7年的血战,朝鲜三千里江山一寸不少,巍然傲卧鸭绿江畔。
在它的身后,就是泱泱中华!
(全文完)
正文 后记
后记
用了10个月的时间吧,终于写完了。在写作《龙战》的过程中,我每天晚上都听着中国鼓的音乐,从中汲取着力量,感受着一种必胜的信念和战斗的意志。
我曾经想像自己是一名驻守边陲的古代士兵,身披铠甲、手持长矛盾牌站在军阵的第一列,前方是如潮的敌人,头顶是如雨的箭幕,周围是震天的呐喊,热血在澎湃,战马在嘶鸣,那一刻,我的牙咬碎,我的眼睁裂!
据史书记载,明军在东征期间共耗费饷银八百万两。七年花了八百万两,对比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政府一次就赔款给日本白银两亿两、再加上‘赎辽费’三千万两和威海卫日军守备费一百五十万两,共计二亿三千一百五十万两白银,我们有理由相信明朝这笔钱花得很值。
有“专家”曾指出,明朝的灭亡,一个重要原因是把钱花在朝鲜战争上了,这种说法很可笑,八百万两银子就能让一个庞大的帝国灭亡吗?万历年间仅修建定陵的钱就已经超过这个数字了,要说乱花钱,应该算这笔账才对。
日本向大陆扩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明军不在朝鲜击败日军,战争仍然会在中国本土发生。
明朝亡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轮流更替的历史宿命上,亡在制度上的腐败,包括经济的腐败和偏差上。
至于把明朝后来的灭亡,归咎为四五十年前进行的一场帝国保卫战,我想也只有某些中国专家才会有这种想法吧!
日本军人的兽性在战争中得到了充分发挥,奸淫烧杀,无恶不作,两次侵朝使朝鲜在籍人口比战前减少了六分之五,李朝大量文物、档案、建筑物、历史文献和艺术品均在战火中被焚毁,田地荒芜,人口减少,工匠和技术人员大量流失,耕地仅为战前面积的三分之一。如果明军不出兵援朝,这一切也必将在中国的土地上发生,也许有人会对这种说法表示异议,只是,后来的历史的确印证了这一点。
对于日本来说,丰臣秀吉发动的侵朝战争不仅彻底失败,而且更是关原之战的诱因。秀吉死后,其部下分为东西二军互相攻击,西军的精兵大多送命在朝鲜,假设岛津义弘在关原之战不是带了1千多人,而是1万人,假设小西行长手中是从朝鲜撤回的第二军团主力,那结果会是怎么样呢?当然历史没有假设,最终的结局是秀吉亲信石田三成率领的西军被德川家康领导的东军击溃,丰臣家的势力受到重创,又过了十几年,德川家康发动了大阪战役,彻底灭亡了丰臣一族。丰臣这个姓氏,从此在日本灭绝,这是丰臣秀吉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
需要指出一点,因为在侵朝战争中掳掠了大量朝鲜工匠和读书人,倒让日本在学习儒家文化、陶艺制造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也算是一个意外收获吧。
万历朝鲜战争意义重大,这场战争的胜利使得朝鲜维护了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使得日本统治集团数百年不敢向大陆扩张;使得中朝两国人民鲜血结成的友谊世代相传。
万历朝鲜战争的辉煌胜利,是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财富,前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东西,我们要学会善待,学会珍惜,学会继承,而不是无知地去嘲弄。
谢谢大家看我写的书。
高拙音
附录
人物历史背景简介
【明】
李如松 【1549~1598】字子茂,号仰城,辽宁铁岭人。一代名将李成梁之子。少年时从父熟悉军事,由武进士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再迁
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万历十一年(1583年),升山西总兵官。万历二十年(1592年)率军平定宁夏啺菖崖遥级剑酪窠跻轮富油M辏毡救肭殖剩蠲魈岫皆官粒文暾拢衿饺来蠼荩丝恰KЩ坪!⑵桨病⒕╃堋⒔此牡啦⒏础
二十七日再进师,查大受轻敌冒进,所部三千人被数万日军围困在碧蹄馆,如松闻讯率轻骑驰援,与日军黑田长政、小早川隆景等部激战,救出友军,并迫敌退守王京,时兵部尚书石星力主封贡,议撤兵,独留刘綎拒守。如松乃以十二月班师。论功,加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增岁禄百石。
万历二十五年冬,辽东总兵董一元罢,廷推者三,中旨特用如松。言路复交章力争,帝置不报。如松感帝知,气益奋。次年四月,土蛮寇犯辽东。如松率轻骑远出捣巢,中伏阵亡于抚顺浑河一带,卒年50。帝痛悼,令具衣冠归葬,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
宋应昌 【1536~1606】字思文,号桐冈;浙江仁和县人,故居在孩儿巷。明嘉靖进士,历任降州知府、副都御史,山东巡抚。官至兵部右侍郎,加左都御史。
明万历二十年(1952年),日本入侵朝鲜,所向披靡,朝鲜向大明请兵救援,十二月,明神宗派宋应昌为经略使,李如松为征东提督,率兵四万,分三路参战。翌年二月六日,明鲜联军光复平壤。日军将领小西行长残部南逃,联军乘胜追击,收复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直捣王京(汉城)。
宋乘胜督师追击,收复南原、晋州和汉江以南千余里土地,并索回朝鲜王子、陪臣、宫眷百余人。正当宋应昌率军大举横扫倭寇之际,明神宗听从兵部尚书石星主和意见,命令宋应昌停止进军,留三千兵暂驻朝鲜,其余撤退回国,使援朝抗倭之战未收全功。
为彰宋应昌援朝抗日之业绩,在宋居住的孩儿巷建经略华夷牌坊。宋应昌回国,请求解职,回归故里。后隐居西湖孤山,殁后,葬于北高峰下。
袁坤仪 【1535~1609】本名袁黄,字坤仪,号了凡,好佛学,江苏省吴江县人。于明穆宗隆庆四年中举,明神宗万历十四年考上进士,进入仕途。据说早年曾遇到“神算”指点迷津,说他只能活到五十几岁,袁坤仪大惊,从此吃斋信佛,希望自己能够长寿。
万历二十年,他随军援朝平倭,任军前赞画职务,东征军司令官李如松假和真战,发动突袭攻破地势险要的平壤城,重创日军,袁坤仪认为明军胜之不武,为此事当面指责李如松,不应用诡诈手段对付日寇,损害了大明朝的国威,两人因此产生矛盾。袁坤仪在任期积极上书主和,后来议和失败,日军再次入侵朝鲜,坤仪离职返乡。他在家继续吃斋行善、锻炼身体,终于以实际行动破解了“神算”的预言,卒年74岁。
王士琦 【1551~1618】字圭叔,号丰舆,临海市城关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后任兵部郎中。十八年,出任福州太守。二十三年,任重庆太守。时播州宣慰使杨应龙谋反,王士琦单骑前往招抚,事平,升四川按察副使。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任山东参政,与总兵刘綎从经略邢玠出兵朝鲜抗倭,竭力主战。顺天一战,日将小西行长被困10余日,求救于岛津义弘。王士琦为防两支倭寇会合,一面以水师伺于海,一面督率陆军急夺险地曳桥,斩首数百,乘胜入城。
事平,升河南左布政使。以后,出任山西右布政使,巡视冀北至云中;又任山西左布政使,兼领冀北军防。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升右都御史,巡抚大同。
王士琦久镇云中,严守北疆,处理边疆事务,刚柔相济,威信素著。在任期间,边境平靖。著《封贡纪略》、《三云筹组考》,记安攘、封贡、军实、险要等事及守边经验。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奉调巡抚江南,未行,以积劳疾深,卒于山西。墓在临海城西石塘(今张家渡)。著作有《东征纪略》等。
杨镐 【1558?~1629】字京甫,号风筠。商丘人,万历八年进士。曾经随同辽东总兵董一元雪夜度墨山,袭蒙古炒花帐,大胜。进副使。杨镐工作积极,除了完成业内政务外,还垦荒以济军民食用,为此升任参政。
万历二十五年春,随同副将李如梅出塞袭击蒙古军,不利而返,遭到朝廷责难,适逢朝鲜战争方起,正当用人之际,于是神宗免镐罪,擢右佥都御史,经略朝鲜军务。
杨镐到了朝鲜之后,正值稷山大捷,奉总督邢玠命,与提督麻贵一起率部对日军展开反击,日将加藤清正据蔚山死守,双方攻防十余日,最后釜山等地倭兵大举来援,杨镐在撤退过程中惊慌失措,丢下部队先逃,导致全军溃败,死伤惨重。杨镐向朝廷假报捷章,事败罢官听勘,后来明军取得朝鲜战争的最终胜利,杨镐官复原职。
万历三十八年,杨镐任辽东巡抚。命军队袭击土蛮首领炒花于镇安,取得重大战果,杨镐因此极为得意,常以帅才自诩之。
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后金兵入侵边关,明军屡战失利,朝野震骇,廷议镐熟谙辽事,起兵部右侍郎往经略。杨镐受命于临危,誓言一战退敌,并制定了四路出击的计划。
在明军集结准备过程中,朝廷大臣认为师久必饷匮,于是严厉催促,杨镐迫于压力,强令诸将立刻出塞,结果四路大军被后金兵各个击破,名将刘綎、杜松等人阵亡,士卒死伤数万人。杨镐被逮下狱,论死。崇祯二年伏法。
李如柏 字子贞,成梁第二子。由父荫为锦衣千户。数从父出塞有功,历任密云游击,黄花岭参将,蓟镇副总兵。万历二十年,随兄李如松援朝平倭,屡立战功,回国后进都督同知,为五军营副将。继为贵州总兵官。二十三年,改镇宁夏,大败蒙古军,因功进右都督。再以疾归,沉于酒色,无复少壮英锐。
李如柏退休已经二十多年了,垂垂老矣,但是因为辽东总兵官张承荫在和蒙古兵的战斗中阵亡,一时无人敢接替,于是朝臣合荐如柏,帝诏以故官镇辽东。如柏不负众望,率军击退了敌人。
后金崛起,边关震动,“帅才”杨镐奉命四路出师征讨,令如柏以一军出鸦鹘关。萨尔浒之战中明军初战失利,镐急檄如柏还。后金兵二十人见之,登山鸣螺,作大军追击状,如柏军大惊,奔走相蹴死者甚众。御史给事中交章论劾,给事中李奇珍连疏争尤力。帝终念李氏,诏还候勘。既入都,言者不已。如柏惧,遂自裁。
李如梅 字子清。亦由父荫,任都指挥佥事。从兄如松征日本,却敌先登。屡迁辽东副总兵。二十四年,炒花、卜言兔将入犯,如梅谋先袭之。督部将方时新等出塞三百里,直捣其庐帐,斩首百余级而还。明年,如梅与参政杨镐谋复从镇西堡出塞,潜袭敌营,失利,损部将十人,士卒一百六十人。如梅以血战重创,免罪。
日本封事败,其年八月,进署都督佥事,充御倭副总兵,赴朝鲜援剿,参加蔚山战役,如梅率军先行,大败倭兵,余贼遁归岛山。双方攻防十余日,联军气衰,这时日军四面来援,如梅军先奔,诸军亦相继溃。
朝臣弹劾如梅,帝不纳。旋用为御倭总兵官。会其兄如松战殁,即命如梅驰代之。在任期内无重大战绩,劾罢。久之,起佥书左府。四十年,镐巡抚辽东,力荐如梅为帅。朝臣意见相左,李如梅最终没有东山再起,郁郁而终。
刘綎 【1558~1619】字省吾,是抗倭名将刘显之子。勇敢有父风,人称“刘大刀”,万历初年,跟随父亲征讨九丝蛮,冲锋在前,力擒蛮酋阿大。以功迁云南迤东守备,改南京小教场坐营。十年冬,缅甸和云南当地土司勾结,大举入侵永昌、腾越,刘綎奉命南征,与其他将领一道击败了拥有战象的敌军,并反攻入缅甸境内,迫使敌人求和,刘綎因功进副总兵。
万历二十年,会朝鲜用兵,刘綎奉旨赴援,屡败倭兵,迫敌退守釜山一线。议和起,刘綎班师回国。转赴大西北与青藏少数民族继续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
次年五月,刘綎再次奉诏出兵朝鲜,在东南战役任西路总指挥,刘綎不为日军在中路取得的战术性胜利所迷惑,坚决采取围城打援的对策,配合水军将领陈璘夹击西路日军,终于扭转了战役初期的不利态势,为联军赢得全局胜利奠定了基础。
战后刘綎晋升为都督同知,世荫千户,率军平定了播州杨应龙叛乱,官进左都督,世荫指挥使。此后他在云南屡立战功,因事被弹劾去职,告老还乡。
万历四十六年,辽东战事吃紧,刘綎奉旨复出,次年二月(1619年),参加经略杨镐组织的四路出师,杨镐与綎素来不睦,命其孤军前插,又不及时通报战况,导致中了后金埋伏,兵败阵亡。天启初年,赠少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