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逆流伐清-第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永兴也觉得白文选意有所指,而且还有偷换概念之嫌,但现在显然不是咬文嚼字的时候,如何攻取下关,直取大理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已经是十月初九,虽然采取围城全歼的战术。使攻取永昌的消息能封锁四五天,但在路上击溃了大理增援永昌的清军后,便已经不能再保密了。这样一算,大理的报急信使应该已经到了昆明,甚至吴三桂已经得到了这个情报。所以,时间依然是紧张的。
“现在清军必然重兵防守下关,若能破之。则大理唾手可得。”晋王李定国岔开了话题,说到目前的战局,“大理的守军,洱海卫的剿抚后镇,或者还有楚雄的剿抚前镇。加起来亦有万多人马,若待其聚集,险关难克呀!”
“楚雄的清军怕是来不及了。”朱永兴淡淡一笑,说道:“三日破下关,五日陷大理,我大明王师——威武!”
赵王白文选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咳嗽着说道:“威,威武。王师威武。”
晋王李定国也不禁莞尔,笑道:“殿下豪言,吾信矣!”
“呵呵,吾是在说大话呢!”朱永兴将望远镜在手中潇洒地转了一下。说道:“不过,纵有迁延,也不过一两日。走吧,回营看看儿郎们准备得如何了?”
没有攻不破的天险,除了奋力死战外,还要看你是否能找到天险的弱点,是否有解决困难的办法。
在下关这个古战场。曾经有蒙古人铩羽难胜,也曾经有十数万计的唐军饮恨。从其寥寥数次被破的历史来看,多是翻越茫茫冰雪覆盖的苍山,直入大理坝子腹地,使险关失去作用。但朱永兴并不决定这么做,因为那样太耗费时间,他要从天生关下手,所借鉴的竟是《林海雪原》中袭破奶x头山的战例。
作为有名的旅游景点——天生桥,朱永兴在前世是游览过的,对周边的峡谷悬崖颇有印象。尽管地形地貌应该不是一模一样,但那两岸峭壁对峙的特点却是不会变化太多。如果不是龙尾关周围又是洱海,又是西洱河,地下水位高,穴攻爆破有困难,朱永兴也不想采取这种有风险的战术。
众人回到营中,已是中午时分,朱永兴先去检查了攻打天生关的部队的准备情况。一千猛猛勇士,两千猛山克族精壮,两千明军,一千辅兵,已经集结完毕,所携火炮、弹药,以及应用器械,都已经齐备。朱永兴心中大定,这才回到营帐用饭,还没吃完,便有亲兵来报,段琬儿在外求见。
段琬儿已是一身白族女人的传统打扮,上身穿白色窄袖大襟衣,下身是镶三道花边的大脚裤,罩一件无袖无领的深红色小马甲,白色的手巾折成三寸宽的条子包在头顶,一条黝黑的发辫围在手巾包的外面,将秀美的脸庞和婀娜的腰身展露无遗。
“呵呵,打扮得如此秀丽,意欲何为?”朱永兴漱了口,上下一打量,又忍不住笑着揶揄道。
段琬儿脸微微一红,不理这话,跪在地上开口说道:“殿下,王师已至龙尾关,民女来献破城之计。”
哦,朱永兴愣了一下,饶有兴致地望着段琬儿。三日前,因为再也没有封锁消息的必要,他便放走了段智英和高崇义,希望他们能搞出点名堂,为明军省点力,难道这就有回报了?
“说说。”朱永兴坐回座椅,笑着说道:“坐下说话。”
“谢殿下恩典。”段琬儿起身在一个小杌子上敛衣正坐,轻启朱唇,缓缓说道:“民女所言涉大理故国,只为举例,并无他意,还望殿下勿怪。”
“吾的心胸那么狭隘?”朱永兴不以为意地摆了摆手,“尽管言之,如有可取之处,亦算你族之功。”
段琬儿沉吟了一下,开口说道:“大理国西有苍山,可谓‘冰雪封锁千仞山’,东有洱海,乃‘此水可挡十万兵’;南北有上关下关,亦是‘一将挡关万敌摧’。然两次国破,皆是丽江木氏指引,先为元军做向导,引元军翻过点苍山,直捣大理腹地;后来,后来又率众归顺,助皇明大军破大理、陷昆明”
听着段琬儿的讲述,朱永兴不禁顿生感慨。
丽江古城源远流长,在后世亦保存得相当完好。可谁能想到,这个城池却从来没有设过城墙和城门,竟然是不设防的古城!人们。包括全副武装外来入侵的军队,可以从四面八方通过街道、小路、巷子、田野甚至山上的羊肠小道进入这个城市。
但纵观历史,那些号称固若金汤的城池一个个的都成了历史遗迹,而一个不设防的城镇,反倒平平安安地留存到了后世。
难道丽江地理位置不重要,当然不是。丽江是历代滇西北的政治、军事重镇、茶马古道的要冲,纳西、汉、藏等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枢纽。因而一直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先后被吐蕃征服;又被南诏大理征服;又被元征服;又被明征服。倒是一块谁都要来插一脚的地方。
那丽江木府是如何做到的呢?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归附。元初,忽必烈革囊渡金沙江南下攻打大理国,阿宗阿良“审时度势”,很快作出归附蒙古军的决定。并援引蒙古军攻占大理;到明朝朱元障时,明大将沐英、蓝玉讨伐大军将到丽江,丽江土司阿甲阿得审时度势,依旧不做任何抵抗,率众归顺,并协助沐英破大理、陷昆明。使云南很快就纳入了明王朝的统治之下。因此功劳,得朱元璋钦赐“木”姓。而清军入滇后,木氏果然又“审时度势”。成为了头一批投诚的土司。
木氏家族归顺以后,代代恭顺听命于朝,以剿杀征战称功,示效忠诚;世世进京朝贡不绝。所以不断得到朝廷封赐恩赏,历经元明清三朝,长盛不衰,还在西南诸土司中以“知诗书好礼守仪”而著称。
审时度势很重要啊,朱永兴很佩服丽江木氏,他知道归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要恭顺;要听命征战剿杀;还要年年岁岁朝贡不绝。说白一点,那就是要送礼、要说好话、要陪笑脸。凡事都要让上面满意。这一切,可都得放下脸面尊严去做。不过,跟城池毁坏,妇孺安危相比,这一切在木氏眼里显然是次要的。
“苍山冰雪覆盖,外人难以逾越,可有我族之人带路引领,便可绕过下关,直捣大理。”段琬儿说完了,眨巴着眼睛望着朱永兴。
嗯,有进步,敢直视吾面了。朱永兴看着段琬儿有些期待的眼神,不禁觉得有些好笑,说了半天,这招儿太古老了,虽然有效,但时间来不及呀!
“这个丽江木府,大理国强大时,他们就投靠大理,甜言蜜语,送钱又送礼;后来吐蕃强大了,他们马上转身去投靠吐蕃;元军一来,他们马上又投靠了元军,给他们送情报带路,一点没有骨头!”段琬儿知道自己献计献策的同时,也让朱永兴有了选择,那就是丽江的纳西族也能做同样的事情,而且他们显然更轻车熟路,便又提醒着朱永兴,“为人做事过于水性,殿下岂能轻信?”
朱永兴对段琬儿的话不予置评,只是笑道:“甚好,你所献计策吾会细思,成与不成,吾都会记得你忠明之心。且下去吧!”
段琬儿微感失望,但也没有办法,只能转身告退而去。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曲则全”,看来丽江木氏乃是老子的信徒啊!
既如此,便攻取大理,静待丽江木氏前来负荆请罪,报馈输诚吧!朱永兴自觉已经休息完毕,便起身出了营帐。
世上有攻不破的天险吗?据朱永兴所知,是没有的。无论是山川之峻,还是河流之急,都有被突破的历史。而一旦天险被破,对于自恃其固若金汤的守军的心理打击便是致命的。
险在心中,非为地势。朱永兴率领着六千人马午后出发,直奔“天生桥”。
“天生桥”,又叫“天生关”,距离下关不到两公里。这里崇山峻岭连绵,巉岩怪石丛生,地势极为险要,又是洱海的出水口。天生桥便处在苍山斜阳峰和哀牢山山脉的者摩山之间,说是桥,其实就是从南北两山中伸出的两块巨石相叠而成,连接起了两边的峡谷悬崖,是沟通南北的天然通道。
桥高十余米,长六七米,宽不过两米多。桥两岸峭壁对峙,桥下是河水落差形成的瀑布,水溅起的水柱状梅花,又有“不谢梅”之美称。越过“天生桥”,拾级而上,便是“江风寺”,这座寺庙始建于唐南诏时代,与龙尾关城墙相连接。从地理位置看,“江风寺”扼“天生关”要冲,与“天生关”共同构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
“两山成阙差寻丈,一将挡关万敌摧”、“绝壁从地起,险要自天生”、“ 天生桥下水如雷,洱海西流不复回”对天生桥险峻难行的吟诵赞叹,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然而,朱永兴便是要率军突破这道“一将挡关万敌摧”的天险之地,夺取龙尾关,打开通向大理的道路。
先头部队两千人已经登上山峰,占领了天生桥南侧。朱永兴便立刻分兵,猛猛勇士七百人,猛山克族七百人,再有明军五百,向导数人,穿着清兵军服,又皆是矫健善攀之兵,沿着峡谷悬崖悄悄向西挺进,其余人马则在山峰反斜面隐蔽待机。
第三十八章 巧取龙尾关
感谢飘尘适,Ж刀の魂Ф,二个人的阳光,嵘骏,龙马123,紫刀布衣,flyingtree1,无名先生之能人,sunny…son,东靖家园,书友1308141722念陶,呜呜,lizd01,达玛等书友的打赏和月票,祝朋友们快乐幸福,事事顺意。
×××××××××××××××××××××××××××××××××
这与后世果然大大不同啊!朱永兴在亲卫的保护下,登峰临桥,四下观察后不禁发出感慨。
想当年,他在游览此地风光时,天生桥已经被妥善地保护起来,并作了加固处理,两端的崎岖小路也被重新修凿加宽并镶砌了石阶。而“天生桥”两边更是设了护栏,桥下的河水也修了水电站,游人在这里可以凭栏远眺,发思古之幽情。而现在,走在“天生桥”上狂风劲吹,桥下惊涛骇浪,令人胆颤心惊,哪里还能从容平静地观赏奇景呢?
而且,如果用炮猛轰,通过“天生桥”还是可能的,但沿着崎岖的小路仰攻天风寺,那就绝对是一场噩梦。
显然,对面的清军也认为敌人不可能从这里突破。从望远镜中可以看到,防守对面山崖的清兵只有数百,而且脸色也显得轻松。他们在等着明军过桥,便箭矢齐下,使明军在狭窄不过两米多的桥上血流成河。
夏秋之季,有名的下关风还是要小一些。但朱永兴并不想用尸山血海夺取天险。他命令少量明军举着盾牌向天生桥做了试探性的进攻,稍遇挫折便收兵而回。接着。他又把大部明军调至山后,只留下数百人防守,做出了知难而退的姿态,以麻痹清军。
月亮升上来了,夜色变得苍白。暗影好象散了,到处都看得清楚了,甚至辨得出脚下一根根的草茎。壁立的山峰,从脚到顶。全是苍黑的岩石。有些地方,非常突出,好象就要崩下来一样;有些地方,又凹了进去,如同里面有很深的岩洞,岩石上下的缝隙里,到处长着枝桠弯曲的野生杂木和荆条。看来象巨人身上的粗毛一样。再涂上一层苍茫的夜色,就更加显得凶残吓人。
朱永兴啃着干粮,喝着葫芦里的水,不时望向对面山崖。清军燃起了篝火,更远处的江风寺也有点点灯火。
不知道那支迂回潜越的奇兵怎么样了,是继续在跋涉。还是已经找到了合适的地点,或是已经开始了偷越行动。不管怎么样,现在时间还早得很,朱永兴勉强压下心中的胡思乱想,闭上眼睛开始休息。
月光同样照在距离天生桥十余里的西面的山峦树林上。人影在悬崖上晃动着。
在这里望向对面,是象刀切般的齐刷刷的悬崖峭壁。可比这里要低一些,但峡谷之间总有三十多丈。站在崖边向下看,黑洞洞的深谷,巨石吊悬,阴风飒飒,刮肉透骨,哗啦啦的急流声冲入耳鼓。对面崖上的树木被风吹得摇摇晃晃,喳喳乱响。因为林梢的摆动,映射得好象所有的山都在摇晃。让人觉得头晕目眩,站立不住,紧张得手握两把冷汗。
西南风啊,还不小呢!几个炮兵测量着距离,估量着风速,认真商量了片刻,将小号的轰天炮调整着方向,然后装填药包,又把一块契合炮口的圆形木板放进去,再就是一个铁制挠钩,挠钩后面拴着长长的已经被水浸湿的粗绳。
十几个明军撑起了一个巨大的黑色布幔,以遮挡发射的火光,这是防备远处的清军看到的举措。
一切准备就绪,炮兵点燃了导火索,片刻后,随着一声闷响,木板推着挠钩飞出炮口,向着对面射去。
“拉,慢点往回拉。”挠钩落了下去,也看不清是否刮到了树木或岩石,一声命令下达,几个猛猛勇士开始用一个简易的绞盘收紧绑在树干上的绳子。
粗绳被慢慢绷直,往回拉扯,总兵张国用和李承爵瞪大眼睛瞅着,希望一次便能成功。直到粗绳再也不动,三个壮汉也绞不动辘轳时,两人才松了一口气。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用小型的轰天炮发射拴着绳子的挠钩,挂住对面山上的树木,听起来简单得很,但真要想出来,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这就是思维的局限,为什么有人通过不起眼的小事,就能搞发明创造,而有的人却天天熟视无睹,就是这个道理。
朱永兴的知识比这个时代的人宽泛得不知多少倍,智取华山知道不,袭取奶×头山知道不,绝谷走钢丝知道不,嗯,这个道理也是相通的。
“再过去几个,然后再继续抛绳子,不管刮没刮住,都有人能帮着固定。”张国用转向李承爵,用商量的口气询问道:“你看如何?”
“这个办法最稳妥。”李承爵点头称是,又不忘恭维了一句,“张总兵不愧是跟随殿下最久的将领,这细致周密深得殿下用兵之精髓。”
张国用心中自有一种得意,殿下出缅入滇之时便投效,自认为资格最老,战功也著。而李承爵等人虽然在征伐安南时也有功劳,但却不能和他们相比。
“李总兵过奖了。”张国用表面上还得表示谦虚,摆着手说道:“皮毛,只学到了一些皮毛而已。殿下之谋,神秘莫测,若想学到精髓,谈何容易?”
“那是,那是。”李承爵连连点头,倒是由衷地赞叹,“相关器物早已准备,殿下未下永昌,便已算到龙尾关,决胜千里,亦不为过。”
几个明军将滑轮套上绳子,滑轮上拴一根稍细的绳子。下面则绑好绳兜。这样一来,飞越深涧天堑便不用费力而惊心的攀爬。依靠自然的角度,人坐在绳兜里,如腾云驾雾般便飞了过去。然后这边再用那根稍细的绳子把滑轮拉回来。把极度危险,极度困难的事情变得如此简单,如此方便,恐怕也只有朱永兴能做到吧!
一个瘦削的士兵率先坐进了绳兜,身上带着些应用物件,顺着绳子滑了过去。身影隐没在对面的黑暗之中。
过了好一会儿,粗绳不断晃动,显然是过去的这个明军士兵正在加固那边的绳索。稍后,一点微弱的红光在对面山崖上亮了起来,向着这面划着圆圈。
滑轮被迅速拉回,又浇上些油脂,一个个的士兵开始飞越天堑。等到过去了十几个人。小轰天炮再次发出闷响,接连抛出五根大绳,被对面兵士加以固定后,人员偷越的速度大大加快。
事已成矣!张国用和李承爵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露出了笑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