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足球潜规则-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于凯利和威斯曼的做法,国际足联认为是一种既没有上报执行委员会,也没有经过全体足协理事会同意的行动。不过,这一事件最终只被定性为一次判断失误,不了了之了。
德国并有没采用传统的方式来拉取选票,比如拜会国际足联的成员国,或者邀请各国到本国访问等等,而是采取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游说方式。这种方式极具战略性,即通过与其他的联邦和国家举行会谈,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各自在哪些领域与德国存在共同的利益,从而取得他们的支持。不过德国也曾卷入过一些丑闻事件。根据有关的指控,德国曾经大张旗鼓地试图在选举时舞弊(这与其他国家在过去采用的那些偷偷摸摸的方式相比,实在有些太嚣张了)。有消息称,根据一些匿名信的举报,德国的申办机构曾经向国际足联的有关代表赠送过现金和礼品,而世界杯主办权的最后归属则正是由这些代表来投票决定的。但是国际足联并没有理睬些匿名信,理由是这些信件缺乏可信度。后来,在投票活动结束后,有人批露说,那些匿名信是由一家名叫《泰坦尼克》的德国讽刺月刊杂志发出的。国际足联曾经威胁说要就这一事件提起上诉,但是最后却并没有继续追究。
在非洲,摩洛哥和南非也在为世界杯主办权展开了争夺战,不过与欧洲“同行”们相比,他们的竞争方式可能要文明得多。摩洛哥由于缺乏基础设施和比赛设备,竞争实力受到严重影响。而南非高居不下的犯罪率也受到了众多的关注。当时,据那些支持其他申办国家的人宣称,如果犯罪率问题不解决的话,南非可能永远都别候主办世界杯这类赛事。
国际足联派出了一个六人检查小组,前往世界各国检查比赛设施。该检查小组所到之处,都象王室贵族一般受到了各国的热情接待。不过他们在英国受到的待遇格外隆重。英国足协耗资二十八万英镑,安排该检查小组在五天的行程内周游了全国各地。但是检查小组对英国的印象并不理想,正如他们在有关英国的报告中所说,英国在设施条件方面,比德国和南非要略逊一筹。为此,英国政府的世界杯申办特使托尼·班克斯宣称,这份报告是对英国足球的莫大侮辱。在谴责这份报告时,他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的愤怒之情。他说:“这份愚蠢的报告是对整个英国足球的一次侮辱。我们自身的确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为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欧洲足联在为德国开路,而国际足联则在帮助南非。”
“这种做法根本不象国际足联的行为,这些人也根本不象是国际足联的官员。但遗憾的是,接受这份报告的无疑正是国际足联主席塞普·布拉特,而提交这份报告的也的确是国际足联的检查小组。这是一次无耻的政治欺诈。如果他们真得认为南非的条件比英国好的话,那么这一定不是一份客观的报告。”
“我知道,对于南非为什么应当处处受到特别优待,可能有很多充足的政治理由。对此我也可以理解。但是,假如单纯只是比较谁的设施最好,谁更适合举办2006年世界杯的话,那么答案当然只能是英格兰!”
随着7月公布结果的日期渐渐临近,在大多数人看来,最后的竞争就是在南非和德国之间进行了。在最后的官方选举进行之前,巴西提前退出了竞争,只剩下英国、德国、摩洛哥和南非四个申办国家了。此时,南非似乎已经胜券在握了。据传闻称,巴西一直处于半退出状态的原因是,它可能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申办2010年世界杯的活动上了。如果这种传闻属实的话,那么在选举问题上,巴西可能一直在寻求与其他国家达成某种交换协议。巴西既然宣布退出竞争,那么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的选票可能就会投向南非。根据足球观察家和有关世界杯申办问题的政策分析家预测,如果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投票支持南非申办2006年世界的话,那么到2010年世界杯的申办竞选活动正式开始后,我们就可以看清这种投桃报李的利益交换关系了。南非的世界杯申办活动负责人丹尼·乔丹已经公开承认,他与巴西和南美其他国家的代表举行过会谈。他说:
“在国际体育活动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例。各国可以进行会谈,商讨共同的利益,并且认清赢得某项选举的可能性。正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与巴西及其他国家举行了会谈。”
在巴西退出竞争后,英格兰觉得自己的胜出的机率进一步增加了,而德国则担心这种意外变动会影响本国的申办计划。弗朗茨·贝肯鲍尔说:
“并不是所有人都确信德国是2006年世界杯最理想的主办国,而且,巴西与南非之间一定进行了某种交易。目前来看,最后的投票形势可能对德国不利。”
当2006年世界杯申办活动的官方投票开始后,在第一轮投票中,摩洛哥首先出局。在本轮中,德国得到了十票,分别来自于瑞典、意大利、比利时、挪威、西班牙、马耳他、土耳其、韩国、卡塔尔和泰国。南非在得到了六票,分别来自于国际足联主席塞普·布拉特、喀麦隆、博茨瓦纳、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英国得到五票,来自于苏格兰、新西兰、哥斯达黎加、美国和特立尼达与多巴哥联邦。而摩洛哥则只得到了来自马里、突尼斯和沙特阿拉伯的三票。投票结果表明了欧洲足联其他国家对英格兰的态度,欧洲国家投给德、英两国的票数比为七比一,德国明显占据了优势。
在第二轮投票中,由于特立尼达与多巴哥联邦的选票投向了德国,英格兰黯然出局。而马里、突尼斯和除苏格兰、新西兰之外的其他英国支持者都将选票投给了南非。
当只剩下两个竞争者后,大家都认定南非将要获胜了。即使出现了平局,由于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的决定票已经投给了南非,那么将被淘汰的也肯定是德国了。然而,正如许多风云突变的足球比赛一样,事情并不会按照计划而发展。当南非与德国同样获得十一票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苏格兰将关键的一票投给了德国,而新西兰却弃权了。一时间,整个会场陷入了一片混乱。在场的南非代表几乎要疯狂了,而德国代表们看上去似乎还不敢相信这个意外的结局。而造成这一切的那个人正是新西兰的与会代表——出生于格拉斯哥的查尔斯·丹姆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所在的大洋洲足联的主席。世界足坛因此而震惊了。全力支持南非的布拉特一时也陷入了尴尬境地,只得黯然离场。面对蜂拥而至的有关阴谋欺诈的指责,丹姆斯没有进行任何辩解,在选举结束几小时后就退场回家了。随后,他辞去了在国际足联中担任的所有职务,以及大洋洲足联主席的工作。后来,他终于就事情的真相进行了披露。在他的讲述过程中,他向人们揭示出了整个投票过程是多么的黑暗:
“在那次投票选举中,我所做出的决定只是出于对足球事业的考虑,并不包含任何政治目的。在国际足联召开那次会议的前一天晚上,我收到了一些匿名骚扰电话,其中包括一个恐吓电话。”
“他们在电话中一再声称,要我考虑清楚,如果我投票支持南非的话,那么大洋洲足联在国际足联中的地位将会受到不利影响,到时候他们会让我领教一下欧洲利益集团的影响力会有多大。”
“我的女儿就此事帮我与大洋洲足联进行了沟通。在九名大洋洲足联的成员中,有六名成员批准决定,允许我在最后选举时采取弃权方式。经过认真的考虑,我决定接受这个计划。按照大洋洲足联的执行委员会以多数通过的决定,在维护大洋洲足联的最大利益的前提下,我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决定。”
“我并不认为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一种轻率之举。我也并没有做过不负责任的决定。不过,这一次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让我的确无法承受。”
当丹姆斯正在为自己进行辩解时,有人开始对国际足联进行谴责,指责他们放弃了使足球真正成为全球性体育运动的绝佳良机。如果非洲还想申办世界杯的话,那么只能等到2010年了。不过,一些非洲足坛人士正在积极考虑,能否通过法律途径推翻这项充满争议的选举结果。在这次投票结束后,南非的申办代表丹尼·乔丹的心情可以说是百感交集,他感慨万分地说:
“非洲也是国际足联大家庭中的一员。作为一个真正的大家庭,是不可能只给一个孩子吃饭,而让其他孩子忍饥挨饿的,然而,国际足联却真得做出了这样的事情。要知道,对于我们的国家、整个非洲大陆以及所有非洲人民的生活来说,举办世界杯比赛将会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非洲足球界的许多人都认为,这次申办世界杯的失利,将使非洲足球的发展进一步受到损害。由于在利润收入方面,非洲本土的俱乐部根本无法与欧洲俱乐部相比,所以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来留住本土的顶级球员。对于丹姆斯声称自己是被迫弃权的辩解,南非的世界杯申办委员会主席欧文·考扎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认为,丹姆斯并不是那种容易被威胁屈服的人。考扎与其他人也在考虑通过法律手段来反对这项选举结果。但是,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却告诉他们,这一结果是完全合法并且不容置疑的。布拉特后来对新闻媒体称,这个结果也并不是他所希望看到的。他说:
“作为一名国际足联的官员,在我任职期间,这次选举结果可以说是最为遗憾的一件事情。我们本来有机会为世界足坛创造一段新的历史,便是可惜没有成功。在这次申办活动中,欧洲本来有一个绝好机会,可以向非洲表示出友好的姿态。但是很遗憾,他们并没有那样做。”
其实,整个这场喧嚷的闹剧最终只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足球体制需要进行改革了。根据已经提出的改革计划,未来的世界杯比赛将以一种循环交替的形式,由六大足球联邦的国家轮流主办。但是这样一来,英格兰就非常不幸了。因为在世界杯主办权重回欧洲之前,它可能得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如果世界杯比赛从现在开始轮流主办的话,那么在二十多年以后,英格兰才可能有机会获得这项赛事的主办权。
此外,布拉特还说,为了能够主持下一次世界杯申办活动,他不会在2002年任满后放弃国际足联主席的职权,他将再次参加竞选,争取连任。他自己是这样说的:
“我已经输掉了一个球,现在该是将比分扳平的时候了,我将再进一球争取胜利。”
虽然,这种申办活动旷日持久,并且动辄就耗费上千万英镑的资金,但是它与大多数球迷并没有任何关系。反而,球迷们可能会因之而再次受苦。他们将不得不跟着世界杯的脚步在全球长途跋涉,到那些不惜巨资申请到主办权的国家去看球,而这类国家却很可能并不重视真正的足球比赛。虽然谁也不应当批评一种民主的选举体制,但是从整个发展趋势来看,世界杯申办活动的规模可能会越来越大。然而,这却意味着足球最美好、最纯真的时代正在慢慢离我们而去。
作为这场拙劣闹剧的结尾花絮,值得一提的是,丹姆斯的职位最终被斐济的萨布·卡恩所取代,而卡恩却恰恰是凭借一张关键的决定票而当选的。
第十三章 足球与政治
体育与政治就好像活泼金属钾与水一样,当二者掺和在一起时,只会制造出一大堆的麻烦。在欧洲,有一种现象大家已经司空见惯了。人们总是在幕后操纵着一些事情,试图用妥协让步来取悦所有人,但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只落个里外不讨好的下场。在国外——尤其是在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中——体育与政治一旦发生联系,那么结果只有灭亡了。由于动荡的社会局面,反对暴君和政府统治的政治呼声在体育赛事中处处可闻。但是只要发生暴动,政府当局一定会采取镇压行动,用武力来对付那些反对统治者的人们。
本章将具体阐述,政治是如何开始涉足体育领域的,它又是怎样像一个粗野莽汉似的,把足球比赛搞得一团糟。同时,与前面一样,我们将继续分析,球迷们是怎样失去足球比赛的。
在大多数开展足球运动的民主国家中,当进行足球比赛时,如果有某位政治家到场观看的话,就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有组织的抗议政府的呼声。不过一般来说,抗议形式也就仅此而矣,很少出现更过激的行动。
然而,在像非洲这样的地区中,像足球比赛这样大规模的公众集会,有时就会成为人们对缺乏民主的政府进行抗议泄愤的唯一机会。在这类事件中,最为悲惨的是发生在2000年七月的一场暴乱。当时,南非队与津巴布韦队正在哈拉雷市举行一场世界杯预选赛。在比赛过程中,津巴布韦警察向那些他们所谓的“难以控制”的球迷们发射了催泪瓦斯。在由此导致的混乱中,有十三名观众身亡,其中包括四名儿童。后来据披露称,当时有少数球迷高呼口号,对与总统罗伯特·穆加贝对立的反对党表示支持,随后警方即向他们开枪进行镇压。
据目击者告诉记者,在比赛开始前奏响国歌时,在场的五万多名观众纷纷起立,用反对党的礼仪手势举手敬礼。并且在随后的整个比赛过程中,观众一直在继续高唱国歌。而反对党关于要求民主改革的运动口号“CHINJA”——当地修纳语中“改革”的意思——也响彻了整个体育场的上空。
MUBABE后来声称,反对党在赛场中安插了一群煽动者,他们高呼口号,并且用不断做出反对党的象征手势,随后还向场内投掷瓶子和其他物品。然而,目击者却说,当时的情况并不是像当局所说的那样,实际上,警察不只是向有人做手势的区域发射了催泪瓦斯,而且是在场内到处开火射击。
足球和政治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奇特的联系。在1999年,象牙海岸国家足球队在非洲国家杯的首轮比赛中被淘汰出局后,该队的所有成员受到了当局的惩罚,他们竟被关押到了首都亚穆苏克罗附近一处名叫Zambarko的营地,并且据说,他们一度还受到了枪械的威胁。
象牙海岸国家队在比赛中的失利,导致国内暴发了大规模的群众抗议游行。军方将国家队成员都押到了那个营地,随后又没收了他们的护照和移动电话。
而象牙海岸官方对此做出的解释是,采取这种行动是为了确保球员们的安全。但是,许多人却并不相信这种说法,有政治家指责这种行为是一种变相的拘禁。最后,在国际足联主席塞普·布拉特的干涉下,这些球员才被释放。
在英国,以及整个欧洲,当政治与足球发生联系时,牵涉到的更多的是律师,而不是枪弹。足球常常成为被政客们利用的工具,他们通过关心足球来“表明”自己并没有脱离普通民众,借此强调他们的“平民形象”。
1997年,在英国大选开始初期,英国新工党在竞选宣传中称,它将支持人民党的一些公众项目,并将考虑进行一些不受行业限制的亲民考察。正如一些人所料,足球也进入了新工党的考察对象之列。新工党在上台执政三个月后,就宣布成立了一个足球特别调查组,由从事足球解说员工作的保守党议员大卫· 梅罗领导负责。该调查组被授命负责考察足球行业的几个领域,其中包括足球种族主义问题,残疾人入场专用通道,顶级俱乐部为足球比赛所做的基础建设支持工作,以及体育运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