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绷紧世界--凡人软哲学-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品:绷紧世界——凡人软哲学
  作者:赶考
  内容简介:
  一本特别适合胡思乱想的人的书。书中提出,人一胡思乱想,世界就被绷紧。它的目的在于,用柔软的哲学来拧干思想;用无所凭借的探索,来交织一张由思考、历史、佛法、老庄、和凡人的画卷。
  最小原理确定事物范畴,极大法则影响事物发展。
  当最小原理和极大法则的冲突减低到最小,在普遍联系的海洋里,自我已经浅淡如水母,与海洋几乎融为一体,若隐若现,飘然而舞:我就是海,海就是我,因之而达到一种极大的最小境界。
  正文
  序
  我是一个凡人。像我这样的人,成千上万,在这世界上整天熙熙攘攘,忙忙碌碌。在现正运行着的文明里,我就像是一个基础细胞。偶然会有一些事情刺激,使我飘飘然,觉得自己独特、超人一等,其实这只是基础细胞发炎的症状。不用多久,一切恢复正常的时候,我就会沮丧地发现,自己怎么都逃不出一个基础单元的现实。抛开挂在脸上用来衡量各种利益的面具符号,我真正在想什么、我真正在做什么、我真正在关心什么,这些问题其实不见得有多少人关心。但我自己觉得,我的所思所想,往大的方面说,可是一个基本的社会问题。既然我是一个基础细胞,就要充分利用好我的身份,把我自己最真实但不一定正确的想法说出来,供高等人物作为基础样本来解剖,也供和我一样的细胞谈笑借鉴。这是我作为凡人应该负有的责任。
  我的各种想法,都是从生活中来,从总结规律入手。我比较喜欢研究总结规律,由此尝到很多甜头。比如,现在如果有个苍蝇在你身边飞来飞去,让你很烦,但手头又没有合适的工具,估计你基本上束手无策。我就不同了,如果不是爱干净,马上就可以露一手:徒手捉苍蝇。这个神功,我心情好同时又有苍蝇的时候,我就会表演给朋友看,马上就会掌声雷动。道理其实很简单,我经过数日艰苦卓绝的观察,发现苍蝇起飞的时候有个规律,就是像飞机一样,总是朝前起飞3cm左右才能变换方向,就算前面是火,它也要这么飞。所以,你只要在苍蝇停下来的时候,靠近它,张开手掌迎头抓过去,它一定会自动飞进你的手心,然后用力往地上一摔,马上就会有一只昏死的苍蝇来娱乐众生了。
  当然凡人也不是尽找苍蝇之类的乐子,有时候也会思考一些严肃的问题。我还发现一个规律,就是每当夜深人静、仰望星空的时候,毫无例外地我的那些知识就会发酵,产生莫大的感慨:人真是渺小而不值一提呀,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我跟很多人谈起,大家都有同感,看来此情此景有此问题,可是大家凡人的共同规律,就像火烧到手指,手指一定会缩回一样。不仅于此,在忙于生计之余,我时不时都会困惑,我做的这些到底有什么意义?然后好像被设计好的一样,总是瞬间又被各样事务支吾开。我相信每个人在清醒或者迷迷糊糊的时候,都会产生这些感觉。
  我很早就开始着手研究这些问题。因为我喜欢宇宙学、历史、哲学、佛教和思考,所以我就从我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经过二十多年的断断续续,感觉似乎稍微有了系统性的认识,就整理出来。又不敢自称是哲学研究,但又确实是我凡人之心里对世间的真实看法,故称之为软哲学。
  引言   庄周和水母
  我造了一个故事,作为开始。我曾经单独把这个故事拿出来,给数个朋友看过,大家觉得还是有些启发的,并且看完之后,心里面多少会涌起一些异样的感觉。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信心,希望众凡人们看了,能够有所认同:一日庄周乘舟游行,身顺自然之风,心和天然之规,欣欣然四处环顾,视线所及无不适合心意。正在得意之间,突然看到水母,其行也飘舞动魄,其形也近乎无迹,庄子心中涌起前所未有的感触。
  庄子问:你是什么?
  水母答:我叫水母,已在地球上生息数亿年。
  庄子问:你简单得就像海里的水泡,我几乎不能把你和海水区分出来。我很困惑你到底是什么?
  水母答:我的身体近98%为水分,我和海水不能分离。你可以把我看成是在海里移动的水泡。其实天下万事万物,包括你在内,又何尝不是宇宙的“水泡”。
  庄子说:你与海水迹近不能区分,而我们为道之人,却是卓尔不群,你可以很容易就从人群中发现我们。即便如此,我们和宇宙的关系也许还是就像你与海的关系。
  庄子问:你们何以如此简单,却能生生不息?
  水母答:与海的最大沟通和联系,是我们的这个物种经历各种磨难而始终生息不已的原因,我们与海同寿。同时也因为这种与海的极大沟通,我们才如此简单,也使我们每个个体寿命不过一年。
  庄子说:我们求道之士就不同了,我们特立独行,不合流于社会,我们的寿命因此而较常人为长,但我们的“道”就不知道能不能长久了。你和我生存的办法多么的不同啊。
  庄子问:怎么才能成就这种慑人心魄的舞姿?
  水母答:因为没有了“自我”,紧紧把握着海水的流变,顺势而为,恬然淡泊,只此而已。
  庄子感叹道:我孜孜以求的,没想到如此简单的水母达到了。你的存在印证了深刻复杂的道理,你的成就登峰造顶,而你的自我则浅淡无迹。人生当如水母!
  第一篇 理—“事物”蕴藏张力——凡人的究本探源
  凡人不自量力,不钻营谋生,研究世间的“理”干什么?这可能是凡人们最易产生分歧的地方。
  一派凡人,愿意随着生活的流转而流转,对他们而言,这个世界没有意外,喜怒哀乐被视为自然的东西,不用也不想搞清楚,这可是最纯粹的凡人。
  另一派凡人,虽然自己没有惊天动地,但是特别喜欢和推崇那些不同寻常的人和事,老爱看人物传记,谈论国家大事,评论人物风骨,心里有着不可磨灭的志向,这一派是有志向的凡人,有志向的凡人可是有机会跳出凡人界的呀。
  纯粹的凡人有理就过有理的生活,无理就过无理的生活,有没有理无所谓,研究它有什么用?有志向的凡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理由,他们渴望改变命运,还经常要争论谁对谁不对,没有“理”那就没有依据。
  我本人喜欢纯粹的凡人。但我也支持研究“理”,反正不在“理”上花时间,就会在烦恼上花时间。我这纯粹凡人,井底之蛙,反倒同情起大志凡人,虽我同类却真可怜呀,成天不休止地折腾。
  真正说来,我对大志凡人的同情,起于其身体力行的“理”的追求,而不是其多大的丰功伟绩。再说了,有了丰功伟绩,也就不是凡人了。在我眼里,最大的“理”就是人活着的意义,最大的“志”就是敢于搞清楚这个最大的理的努力。
  对于大志者,无论是凡人还是伟人,都给人这样一个映像:“大志者行于世间,机缘恰当,则其所成就纵横四海、蔚然壮观。时机不合,也不会沉沦消沉、寂然无声。”所谓大机大成、小机小成,无机亦求成。古往今来,大志者往往为人所不理解,其豪气干云屡屡为好事者所讽刺:到死都是一抷黄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翻开史册细细揣摩,大志者毫不气馁的追求,无不彰显着人所特有的主观性和强大的意志,体现着主观与环境、主体与命运的抗争。无论大志者是否明确意识到,我认为,实际上他们所追求的核心在于体会人生的意义。其所成就并非其目的,而是探索人生意义的过程中的自然产物。所以,我特别关注大志者,尤其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志者,因为研究他们的所作所为,有助于理解人活着的意义,满足我对“理”的好奇。
  这有点不务正业,凡人也敢破位去探探伟人虚实?没办法,谁叫咱凡人作的事里确实解不出人活着的意义呢,所以要好奇,就不能自卑,再说顺便也可以平衡一下心理,总不能凡人老是被伟人利用,也要勇敢点去利用一下伟人,就算是纸上画押也好过什么也不做的沉默。
  解开这个“理”,探索人生意义和命运问题,关键是从本源处着眼。这里,我编了一个场景,来解释一下这个本来无须多费笔墨的观点。在旧石器时代的一个洞穴里,聚集着一批北京猿人,他们在研究钻木取火的问题。随着研究和争论的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不同的派系。有一些猿人联想到空气当中有某些气味时,木棒似乎可以更容易着火,虽然没有多少依据,却偶然恍惚印证了气味的作用,这些猿人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气味派。有一些猿人觉得给木棒涂上不同的颜色似乎影响取火的难易,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复杂的颜色派。更有一些猿人,觉得参拜某些图腾可以影响取火的成功,从而发展出了狂热的拜神派。钻木取火对于北京猿人来说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大问题,这些北京猿人抓住了根本问题但没抓到问题的根本。在现代,这个场景并没有多少改变,对于很多问题,没有抓住本源,我们一样有气味派、颜色派、拜神派……。
  人生的意义,其本源处在哪里?
  一说到意义,肯定就不能从单一孤立的方面来确定。比如确定“香”的意义,离不开“臭”,如果世界上没有“臭”,只有纯粹的“香”,我们也就失去了对“香”的辨别,那也就无所谓“香”了。同样,人生和命运,主要是指主观方面而言,其意义不可能从单纯的主观来确定,确定主观的意义,一定离不开客观。人生的意义也只能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上寻找。在物理和数学上的专业训练,使我感觉到把人生意义的本源归结到从主客观的关系上寻找,似乎逻辑上有欠缺,不过勉勉强强也说得过去,就苟且一下了。况且我是凡人,我怕啥。
  我研究主观与客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称之为“量子化”现象。我为这个发现,高兴得几天都不能睡好觉,到底是凡人,受不了大刺激。“量子化”是什么呢?这可是个专业术语,考虑到隔行如隔山,还是有必要解释一下。大家都知道“光”,天天都在用,实际上光是带电粒子之间发生作用的中介,并且它们之间只能通过光来做中介而不是有直接的关系,比如两块石头碰撞之后分开,产生这排斥力的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直接接触,而是在相互距离达到一埃左右还没有接触到的时候,交换大量的光而产生的。更有意思的是,参与带电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光,是以光子的形式参与,也就是一份一份的能量包,而不是大家直觉上想象的,从这一大片光里任意连续分割出一部分来参与相互作用。类似于物理学上两个粒子的作用是通过一份份能量包来完成,主观与客观相互影响的“量子化”现象,表现在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倾向于使用一件件相对完整的“事物”。平常我们所说“看谁笑到最后”,就形象地说明主观在接受影响时,是倾向于等待某个事件完整之后。更深一步说,究根结底,主观和客观本身无非也是各种“事物”集合而成。
  环顾周围,人之所思、所为、所喜、所苦、所求、所成就,无不指向一个共同点,就是“事物”。人生就是各种“事物”集合(包括我们的身体、发生的各种事件、以及由此而生各种心境)的发展轨迹。所以,我觉得我找到了解开“理”这个问题的本源,那就是“事物”这个概念。在整个人生构造里,“事物”是最基本组成单元,是解析人生意义的钥匙。
  “事物”对于人所有的活动而言,甚至对于整个宇宙,都是最基本的单元。我们知道,马克思《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影响深远的刻画,就是从对“商品”这个最基本单元的解析开始的。同样,最大的理始发于最小的单元,其中“事物”是绕不过去的门槛。
  推理到这儿,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虽然很小,但是我却觉得非常关键,到底我找到了抓手。当我迫不及待,要进一步扩大战果的时候,却碰到了巨大的屏障。翻遍了我能够找到的材料,对于到底什么是“事物”这个看似很容易回答的问题,漫无头绪,似乎大家都没有担心过“事物”的含义。这个对象被当作是现成的、准备好的、不可进一步解释的东西,实际上都在逃避这个问题。但在使用“事物”这个词的时候,却简直是随心所欲,包罗万象。在我们的字典里,“事物”像孙悟空一样千变万化、可大可小、可简可繁,大到囊括寰宇、小到微细粉尘,形态千差万别。没有办法了,看来我一介凡夫,要挑战一下自我了,一定要穷究下去,给“事物”一个清清楚楚、站得住脚的答案。这可是关乎人生本源的大问题,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气味派、颜色派、拜神派。
  第一章 沙子和沙堆,身边的秘密
  我很喜欢咱们中国古代的文章字句,像《诗经》、《离骚》、《易》等,虽然很难懂,但总有那么一种古、拙、自然的感觉,并且是越古老越有味道,特别是配合繁体字来阅读,简直就是享受。很多人知道我这个爱好,大力推荐屈原【天问】,此篇文章被很多大家称为天下第一奇文。我琢磨了几遍屈原【天问】,发现屈原·天问开首这几句“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谁能及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非常适合于描述“事物到底是什么”这个困惑,只不过把“之”原来代表的天道偷换成“事物”。万事万物,从古到今,是谁定义并流传下来的?万事万物,千变万化、瞬息而逝,怎么来界定?万事万物,没有定形,在世界中显得迷迷朦朦,谁能够把握得住?万事万物,如同虚无中的幻象,怎么认清它的本质?
  实际上,无论“事物”如何晦涩难辨,我们总能把它直觉地辨识出来。一颗粉尘在阳光下瞬间闪过,我们也可以立即指出是什么东西。看来我们直觉上辨识“事物”的能力非常强大,但一旦要从理性上诘问“事物”是什么,我们立刻就像哑巴吃黄连,有苦讲不出了。
  我强烈地感到,这万事万物,就如同海中漂舞着的水母。看看前面杜撰的庄子与水母的故事,就不会觉得这个比喻很唐突。为什么这么说呢?自然有我的道理。水母几乎就是水,就像从海水划割而出的“水泡”,既离不开海水又区别于海水,与其生活的海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在海中游动的水母,似有似无、迷朦鬼魅,但依然可以从海洋中辨识出它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事物”。那么,万事万物,飘舞在世界当中,与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是世界又非世界,和“宇宙之泡”没什么两样。所以,“水母”之于大海和“事物”之于世界,其关系是非常类似的。
  有了“事物”=“水母”的启发,我找到了研究“事物”的两个基本出发点:第一、这个世界是无穷无尽的各种联系的海洋;第二、在这无限联系的海洋里,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诞生了认知。比这两个还基本的更一目了然的假设,我没找到,或者说超出了我的能力。
  如果众凡人问,你这里已经假设了存在“认知”,为什么不再找到更基本的假设,由之推导出认知必定诞生?我研究过这个问题。有人提出过一些很奇妙的想法,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大宇宙学家惠勒的说法。惠勒可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黑洞这个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