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铁血东北军-第2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话一出,图哈切夫斯基和伏罗希洛夫皆是一惊,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从未向敌人屈服过的斯大林竟然向张学良,这样一个东方的年轻军阀妥协了。

    斯大林同志,你不可以!“图哈切夫斯基已经急上心头,两只眼睛更是显露出了些许的猩红色。

    图哈切夫斯基,你想把十多万苏联红军将士往火坑里退吗?”斯大林目光如剑地看着他,厉声呵斥道。

    尽管有千般不满,但图哈切夫斯基还是闭上了嘴。

    虽然他不像伏罗希洛夫那样,把斯大林奉若神明,但是,让他当面顶撞斯大林,这位苏共的最高领导人,他还是没有那个勇气的。

    更何况,十多万苏联红军和两座城市在张学良手上,国际上还要面临西方世界的压力。

    估计换成是他,除了暂时的妥协,也没有别的办法。

    很好。“张学良脸上露出了一抹得意的神色。

    看来斯大林元帅还是个重情义,识大体的人,那么我们就赶快把协议签下吧,我也好收钱收货,你也好接回你的将士和城市。”

    看到斯大林的目光瞟向了库图佐夫的浮雕,张学良自然清楚,前者在想些什么。

    你想当库图佐夫,可惜,我不是拿破仑。“
第四百七十七章 条约签下
    经过一番不动声色的激烈交锋,斯大林终于在这份《奉苏条约》,这份近乎丧权辱国的条约上签了字。

    《奉苏条约》的大致内容是:中东铁路主权及铁路沿线附属权益归中国(奉系军阀)所有,苏联不得过问;外蒙古系中国领土,中国(奉系)在外蒙古常年驻军;苏军必须撤出外蒙;伯力和双城子系苏联领土,奉军必须三日内撤出;北纬五十度,色楞格河以北地区,系苏联领土,东北军不得进入;在战争中奉军所俘获的苏军战俘,必须释放回国。

    此外,苏联还要给予张学良三十亿卢布和数万吨的军事物资,作为要回战俘的赎金!

    看到斯大林脸上那副比死了爹娘还痛苦的表情,张学良心里简直乐开了花。

    斯大林元帅,我还有一个要求。“什么?“斯大林面色铁青,额头上的青筋已经渐渐地暴起了。

    忍痛签下这份条约,已经让他有了一种被狠狠抽了一个耳光的感觉。

    此时此刻,他真怕张学良心血来潮,突然又提出什么苛刻的要求来。

    很简单,不需要你割地,也不需要你赔款。”张学良惬意地笑了笑,双眼眯成一条弧线。

    中国有句老话,叫狗急跳墙,我自然知道见好就收,不会把你*得太急。“张学良凝视着斯大林那已经杀机涌动的眼睛,毫不掩饰地说。

    我只希望,你好人做到底,再送我一辆载货量大的军用卡车,让我把你给我的你那批轻武器,那两百把莫辛纳甘步枪,五十把*沙冲锋枪,两百把托卡列夫手枪,三千发子弹装上去,我要亲自开车运走。”

    你要亲自开车运走那批轻武器?“斯大林眼睛微微睁大,漆黑的眼珠子滴溜溜地转动了起来。

    图哈切夫斯基和伏罗希洛夫也不约而同地睁大眼睛,瞳孔中写满了疑惑。

    自己开车把武器运走,从莫斯科到最近的黑龙江省,也要上百公里的距离,这一路上要耗费多少汽油,多少食物,多少淡水?张学良这么做是为什么?难道他是对我们苏联的不信任吗?”

    想到这里,图哈切夫斯基若有所悟地吐了口气。

    如果换成自己,这一路上又是遭到列车爆炸又是遭到暗杀,恐怕自己也会对当局产生不信任吧。

    少帅这是要干什么?如果是我,直接让老毛子派飞机把我送回家算了,这少帅竟然还要自己开车回去,真不知道是在想些什么?“朴天义更像个丈二的和尚,心直口快的他一句”傻冒“差点就骂出口了。

    但是,对方是张学良,东北三省的军政首脑,接连让苏联和日本两个大国吃亏的不凡人物,自己,和自己的那个地下抵抗组织是惹不得也碰不得的。

    而且,一路上的血腥杀戮,出生入死已经让他对张学良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崇拜与信任,不知不觉中,他潜意识里已经把张学良当成自己的领袖了。

    野狼和风影月则是一脸的平静,都在旁若无人地抽着烟。

    他们没有好奇,更没有提出任何疑问。

    因为,他们知道,张学良这么做肯定有他的道理。

    不是,如果我对你们苏联不信任的话,你觉得,我还会大老远地跑到莫斯科来和你谈判吗?”张学良悠然地从嘴里吐出了这么一句话,若有若无的笑意让人难以琢磨。

    好的,我答应你。“斯大林冷哼一声,几乎是咬着牙说的。

    图哈切夫斯基,你负责把少帅送出莫斯科。”

    什么?我?“图哈切夫斯基有些愣然了,像个灵魂被掏空地傻子一样,呆呆地站在原地。

    斯大林同志让你去,你就给我去,磨叽些什么?”伏罗希洛夫没好气地冷哼一声,转身离开了。

    这个斯大林忠实的“红色元帅”,总是不忘记打击一下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同时借机抬高一下斯大林,以博取斯大林的欢心。

    关内的天气,此时正值被风萧瑟,大雪纷飞。

    河南境内,陇海铁路沿线的柳河车站上,一个会议,正在紧锣密鼓地召开着。

    会议室的正中央,一个四十三四岁,细眉毛,深窝眼的中年人正襟危坐,他的身后,是一张硕大的中原地区的作战地图。

    油亮的光头在微弱的阳光下散发着诡异莫测的光晕,深陷在眼窝中的眼睛不时地流露出一种深沉的,令人难以琢磨的目光,让参加会议的一众人员都不由自主地从心里感到一阵寒冷。

    一身笔挺的黄呢子军服恰到好处地穿在他的身上,三颗金光闪闪的将星给他增添了几分威严与霸气。

    你们倒是说说,我们现在该怎么办才好?“光头的中年人”腾“地一下站起了身子,目光玩味地扫过一众与会人员的脸。

    现在,冯玉祥的军队已经以夺取徐州为目标,在陇海线发动了七路总攻,但是在陇海线以南,就兵分左中右三路,左翼为孙良诚、吉鸿昌部,自睢县进攻归,向宁陵以北地区发动进攻;中路为孙连仲部,由太康进攻归德,右翼孙殿英右拓城进攻马牧集。

    铁路正面的晋军、铁路以北的刘春荣及鲁西的石友三部也同时出击,郑大章的骑兵更是深入蒋军后方,展开一系列的袭扰活动。

    现在,负责中路进攻的孙连仲已经将防守河堤岭的蒋军击溃,,进至勒马集;孙殿英部也已经*近马牧集,蒋军左翼已经后撤。

    唯有宁陵以北,蒋军有重兵把守,且装备了大量的大口径火炮,才勉强与吉鸿昌部相持。

    轰轰轰!城外依旧炮声隆隆,枪声大作。

    会议室里的一众人员都能隐约听到激烈的枪声和士兵中弹的惨叫声。

    也就是说,柳河、归德已经岌岌可危。

    我认为,我们现在应该由陇海正面向归德以南退却,缩短战线,暂避冯逆锋芒,你们认为呢?”光头的中年人神色严峻地说,目露不敢之色,用有些颤抖地手指了指地图上画了红圈的一些位置。

    委员长,我们现在还没有到非退却不可的地步,如果强行后撤,我军必然阵脚大乱。“一个四十岁上下,面部富态圆润,目光如炬的中年人站了起来。

    这个人,正是出生云南,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在日本陆军大学深造过,被外国人称为中国三个半参谋长之一的杨杰。

    这一句话,无异于一枚重磅炸弹在会议室中爆炸。

    与会众人无不用惊诧的目光望着这位出生于云南大理的白族汉子。

    杨参谋长,你有什么好办法?”蒋介石眉毛微扬,连忙问。

    别看他表面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实际上,他的心,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

    如果冯军攻破宁陵,占领归德的话,那么西北军就会和津浦线上的晋军连成一片,先前济南会战所取得的战国就会化为乌有,如果津浦线的晋军再趁势南下的话,占领定陶、菏泽的话,那么蒋军的后路就会被切断,自己也有可能成了冯玉祥的俘虏。

    委员长莫慌。“杨杰不紧不慢地说,略微黝黑的脸上依旧是波澜不惊。

    冯玉祥主张稳打稳扎,非有十足的把握绝对不会轻易冒进,只要我们下令让鹿邑、涡阳、夏邑、永城一线的将领严防死守,作战数日,且后勤物资和兵员得不到及时补给的冯军必然难以取得进展,至于柳河,我们再把附近仅有的两个营压上去,稳住阵线,在看情况而定,另外,委员长还可以致电南京的何应钦和部长,让他尽快调拨一部分兵力物资,再把驻守南京的教导师调来;同时,我们还可以从津浦、平汉两线调集一部分兵力到陇海线正面,伺机发动反攻,津浦线上的晋军傅作义、戴玉玺、王靖国部已全面崩溃,晋军军心已经动摇,对我军已无致命的威胁,而桂军也已退出长沙,所以现在,虽然从表面上看,冯玉祥是在军事上占据了优势,但是,在政治上,他已经近乎孤立了。”杨杰目光炯炯,一针见血地说。

    此言一出,众人皆哗然,因为,他们都是把目光重点放在了军事斗争的表面,根本没有把问题想得这么透彻。

    很好,就按你的意思办。“蒋介石脸上的阴霾登时散去了不少。

    委座,出事了!”一个年轻的士兵拿着一份电文,急匆匆地跑了进来。

    又出什么事了?“看着这个士兵那心急火燎的样子,再听听外面震天动地的炮声,蒋介石的内心再次涌现起一种不安。

    难道是宁陵失守?”
第四百七十八章 纠结
    蒋介石小心翼翼地拿起电文,仔细看了看,眼睛里先是流露出了一丝喜色,紧接着,又变得有些迷惘、沉重。

    参谋长杨杰、军政部陆军署长曹浩森皆是一脸愣然;一众幕僚更是连大气都不敢出。

    他们都不知道,蒋委员长究竟是高兴,还是恼怒。

    没有一个人知道,电文的内容究竟是什么?

    除了正在看电文的蒋介石。

    电文的内容不是别的,正是张学良平安无事,并且在克里姆林宫和斯大林进行了洽谈,签订了《奉苏条约》的事情。

    张学良对苏作战的胜利,可以说,是自鸦片战争近百年来,中国在对外战争中取得胜利,《奉苏条约》更是第一个对中国有利,让外国丧师失地的“不平等”条约。

    名义上,张学良及其麾下的东北军是隶属于南京政府的战斗序列,归他蒋介石指挥,所以,张学良打了胜仗,至少,在明面上是他蒋介石打了胜仗,他的威望也一定空前高涨,这对于冯玉祥等只有空洞的救国口号,而没有拟定过任何具有实际意义的纲领,更没有正儿八经对外作战过的,还处于封建化的军事集团来说,自然有着难以企及的优势。

    如果加以宣传利用,他蒋介石的威望必定大增,必定有大批人心倒向南京政府,如果再趁热打铁,对西北军的一些摇摆不定的将领进行利诱的话,那么肯定有相当一部人会倒冯投蒋。

    还有就是,张学良既然平安归来,那就表明苏联方面的事情已经解决,东北军就可以放开手脚干预关内局势了。

    自己也就可以对张学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这个年轻的军阀站到自己这边来;有了东北军,这支打败了苏联红军的生力军加入自己的阵营,那么,打败冯玉祥、阎锡山等人只是时间问题了。

    但是,新的问题也就此产生了。

    张学良能重创苏联人,就表明,东北军的战斗力不容小觑,甚至可能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央军。

    《奉苏条约》的签订,使得外蒙古彻底被纳入了奉系军阀的势力范围,而且张学良此人又颇得英法美等列强的青睐。

    对抗苏联,收回中东铁路,收复外蒙的事情更是让张学良民族英雄的地位不可动摇。

    可以说,现在的张学良已是羽翼成熟、兵强马壮,声望,更是如日中天。

    也就是说,这个张学良,已经很难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了!

    这是信奉强权*,“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蒋委员长所不能容忍的事。

    风依然在刮,雪依然在下。

    宁陵北部,此时已是炮声大作,弹片横飞,雪地里更是布满了血肉模糊的尸体和一根根找不到主人的残肢断臂。

    蒋军不少工事已被西北军的火炮炸得四分五裂,一颗颗没了主人,被炸得残缺不全的脑袋,一根根花花绿绿的肠子,就这么直挺挺地挂在工事掩体的残垣断壁上。

    吼吼吼!西北军的大口径火炮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怒吼声。

    一棵棵带着火焰的炮弹破膛而出,呼啸着向蒋军阵地扑去。

    百余名蒋军登时被炸得血肉模糊,血淋林的胳膊,还在蠕动着的腿,乱糟糟地飞上了天。

    在炮火的掩护下,一群西北军士兵挺起中正式步枪,快步向蒋军的阵地冲去。

    兄弟们!瞄准冯逆的贼兵!给我打!“蒋军机枪阵地里,一个二十出头,四方脸,三角眼的上尉军官怒目圆睁,扯着嗓子大叫道。

    哒哒哒!蒋军的数挺马克沁水冷机枪,捷克式轻机枪,一齐叫了起来,雨点般袭来的子弹立即将西北军士兵撂倒了一大片。

    蒋军炮兵也纷纷调整了射击诸元,瞄准西北军正在冲锋的部队开了火。

    克虏伯火炮,这种在普法战争中就已经崭露头角的杀人机器,怒吼起来真的是山摇地动,仿佛天地都为之变色。

    一颗颗硕大的炮弹,仿佛流星一般落下,把正在冲锋的西北军完全覆盖住了。

    几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声过后,数百名西北军士兵华为了黄土,他们原本所在的地方,更是华为一片火海。

    该死的!蒋军的火力真是太猛了!”一个三十五岁上下,面容富态圆润的中年人紧锁着眉头,右手渐渐地握成拳状。

    他的脸白净斯文,似乎丝毫都没有受到战火硝烟的影响,一副黑框眼镜正稳稳地架在他的鼻梁上。

    如果不是他那一身笔挺的军装和别在腰间的手枪,不知道的人还真以为他是个学究,而不是个军人。

    不过,他是军人,他眼眸里流露出的铁血杀伐气息无不在向世人昭示,他是个军人,而且是个在战场上出生入死过数次的军人。

    他就是吉鸿昌,早年随军北伐,在原来的历史上与冯玉祥组建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吉鸿昌。

    想想这些日子打的仗,他感到有些窝囊,心里,更是充满了怨气。

    原本的计划是,他和孙良诚的部队本来是做预备队使用,布置在洛阳、新郑一带,以策应后方,若蒋军进攻津浦线,他们则直取蚌埠,若蒋军自平汉线进攻,他们则转向武胜关,策应两路正面部队,以转移攻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