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聪明,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发挥孩子的创造力从而发展孩子的智力,这原本就是玩具应该承载的重要功能之一。然而遗憾的是,现在商场里出售的成品玩具,大多都有指定好的一种或几种玩法,没给孩子留下多少发挥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所以尽管价格不菲,仍称不上是好玩具。而实践证明,重金买来的玩具通常只能让孩子新鲜一时,过不了多久可能就会被打入“冷宫”。
  标准四:有益孩子身心健康的玩具是好玩具
  自从20世纪80年代电视问世以来,随着各种电影、动画片越来越多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商家们便“借风使舵”地抓住这个可乘之机,围绕着电影和动画片的主题,不断推出一批批“偶像玩具”,比如变形金刚、忍者神龟、米奇系列、机器猫、蜘蛛侠等等。当然,这其中不乏有益孩子身心发展的玩具,但也确实混杂着一些无益,甚至是有害心灵的玩具。日本动画片《奥特曼》,因为涉嫌充斥暴力、血腥,在日本本土严令禁播,可在我国竟被广泛热播,以至于我们国家许多孩子,无论男孩女孩,几乎没有不喜欢奥特曼的。孩子们不仅大玩特玩奥特曼玩具,而且还喜欢模仿奥特曼的样子玩各种打打杀杀的游戏。这种现象对孩子百害而无一利。孩子尚小,还没有是非黑白的分辨能力,他在这种情况下的喜好往往并非发自内心,只是一种无意的随从和效仿。然而,早已成年、成熟的家长心中应该有个起码的尺度和判断力,不能一味顺着孩子的意思,不能盲目追赶流行和时尚,不能把孩子的身心成长当成小事。孩子可以对什么样的玩具好说了算,而家长必须对什么样的玩具不好说了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专题17——确保有益和有效阅读,选对读物是关键
  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说:“童年读的书,比任何一个时期读的书都更能对人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孩提时,所有的书都是预言书,告诉我们有关未来的一切,就好像占卜师在纸牌中看到漫长的旅程或经由水见到死亡一样,这些书都将影响到未来。”
  然而童年的时间是十分短暂的,如何让阅读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对孩子的成长发挥最有益和有效的作用?从成千上万、林林总总的读物中选择那些最适合孩子成长的便是关键。
  选择符合孩子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书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阅读能力是有明显的年龄特征的,这就决定了不同年龄的孩子对阅读材料的需求,在语言表达、内容形式以及装帧设计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例如给3岁的孩子提供具有大段文字、情节复杂的小说,孩子非但读不下去,而且还会失去对阅读的兴趣。因此,选择符合孩子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书,是选对阅读材料的第一步。
  一般来说,
  ①孩子在1岁以前,以读图为主。色彩鲜艳、图画线条简单夸张并且绘图准确的图画书是比较合适的选择。书不要太厚,最好一本就是一个简短有趣的小故事。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对故事线索、结构和意义还不会很理解,所以应该选择那些贴近孩子生活的、情节简单、稍微有一点连续性即可的材料。例如图画书《这是什么地方?》,开始每一页都是一类物品(水果、蔬菜、饮料等),最后一页是超市的全景,结尾一句话是:“这是超市!”像这样的小故事书就非常适合1岁以前的孩子读。而带有实物照片的大卡片、挂图也是不错的启蒙读物。
  ②1—3岁是孩子学习语言的重要阶段,阅读仍以读图为主,但可以增加简短的文字,并且字号不能太小。画面要更加丰富,最好能给孩子提供发挥想象的空间。内容仍然要贴近孩子的生活,同时包含一些幻想的元素。情节性和故事性明显增强,并且要隐含一些简单的常识和寓意。例如故事书《粉裙子》,讲的是小白兔要去参加小熊的生日会,它想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于是把所有的衣服都翻出来了(此处的画面上是一年四季的各种服装,孩子可以边看边认),最后它选了一条好看的粉裙子。可今天明明下着大雪呢!但是爱美的小白兔硬是咬着牙把它穿了出去,结果把自己冻感冒了。
  ③3—7岁是拓展孩子阅读领域的关键时期,家长应该捕捉孩子的兴趣和热情,适时提供延伸阅读的材料。比如根据孩子的兴趣,选择知识性较强的读物。不过家长需要注意的是,切忌带着功利色彩一味追求知识的多而全,重点还是要看是否具有趣味性和富有想象力,并且最好能有较好的文学美感。另外,这一阶段的书,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文字量开始递增,但仍要图文并茂。
  ④如果说,7岁以前的孩子处于喜欢读童话和寓言故事的幻想期,那么,7—14岁就是孩子热衷于探险性的、感情色彩浓厚的、超越现实生活经历的故事的浪漫期,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选择相关图书,例如魔法丛书《哈利?波特》。
  选择能够满足孩子好奇心的书
  从3岁开始,孩子对知识的渴求会越来越强烈,他开始喜欢“刨根问底”,渐渐对宇宙天体、大自然等许多未知领域产生好奇。这个时候,如果阅读材料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并且家长经常鼓励他通过阅读去寻找答案,那么伴随而来的,将是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变得越发喜爱阅读。而带着好奇心这一内在动机的阅读无疑会最大限度地提高阅读技能。可见,抓住孩子的好奇心选择阅读材料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刺激阅读和增强探索欲的好办法。
  英国DK公司的“背靠背”儿童科学丛书、韩国的“趣味动物乐园”、美国科普图画书名著“神奇的校车”、英国的“儿童目击者”系列,都是非常好的选择。对大一点的孩子,诸如《十万个为什么》、《宇宙探索》、《中国儿童百科全书》等通俗、易懂的科普书,也都是帮助孩子解决诸多“为什么”以及不断满足和促进孩子探索欲的合适的读物。
  选择充满奇思妙想的书
  前面说过如何让阅读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这里说说来自读物本身的妙处。有些阅读材料本身就渗透着各种出人意料的奇思妙想,孩子读了不由自主地就会进入一个充满想象的世界,以致思想和灵魂在无形中便能受到绝好的熏陶。
  《神奇的蓝色水桶》:小女孩沙娜有一个蓝色的水桶,她把它装满了水,然后把手放了进去,接着是脚、整个身体、玩具小猫、小狗、小兔子、小熊……每放一样东西,书里画面上的水桶都会变大一些,变成水缸、游泳池,直到最后一只(玩具)鲸鱼的加入,普通的水桶完全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于是鲸鱼们开始比赛谁先游到对岸……最后一页是沙娜托着腮的画面,告诉读者这一切都是沙娜想出来的。这本书从一开始就给了孩子一双想象的眼睛,使得孩子从一个小小的水桶里一步一步,慢慢看到一片博大的海。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一个纯真可爱、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小女孩爱丽丝在河边看书时睡着了。梦中她因追逐一只兔子而掉进了兔子洞,从此开始了漫长而惊险的旅行,直到最后与扑克牌国王、王后发生顶撞,急得大叫一声,才从梦中醒来,结果发现自己还在河边。这部童话以其离奇的幻想、风趣的幽默、昂然的诗情,被公认为世界儿童文学的不朽之作,每一个时代的孩子都不该错过。
  《哈利?波特》:送信的猫头鹰、交头接耳的画像、恶作剧的幽灵、美丽神秘的人马、各种口味的糖果、骑着飞天扫帚在空中打球……这一切都满目新鲜,却又似曾相识。童年时代,哪个孩子不曾梦想自己在天上飞来飞去?谁不希望一觉醒来餐桌上能变出一大堆吃不完的好东西?只是这些古灵精怪的想法支离破碎又模糊不清,并且总是在头脑中一闪而过,很快就不知去向。幸好有了罗琳这位天才“魔法妈妈”,她像女巫一样悄悄将孩子的梦一一捡起,并且精妙细致、井井有条地展现出来。那么何不让孩子借此彻彻底底地目瞪口呆一下,再痛痛快快地天马行空一回呢?
  诸如此类的儿童文学作品有很多,它们对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是事半功倍、难能可贵的,家长可以参照上面所列的几本书的特点并根据孩子的个人喜好,寻找、选择一些给孩子读。
  专题18——“挫折”有时更能让孩子快乐起来
  现在很多人提倡应该对孩子从小开始进行“挫折教育”,就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故意让他“吃点苦”、“受点罪”、“碰点壁”。对这个主张褒贬不一。暂不去追究挫折是否能直接影响到成才,单说对孩子性格和情绪的作用,还真就像心理学家马斯洛讲的那样:“挫折对于孩子未必是件坏事。”因为挫折有时确实更能让孩子快乐起来。
  不经历风雨,不会有见到彩虹的快乐
  生活,不只有“阳光明媚”,也有“风雨雷电”。但因为风雨过后才会出现令人赏心悦目的美丽彩虹,所以不经历一下风雨,永远收获不到那些难得一见的风景和那份与众不同的快乐。既然如此,那么就不要一直让孩子生活在家长温暖的怀抱里。张开你的双臂,让孩子独立地走出去,去迎接“风雨”,去征服“风雨”,过程或许痛苦,但结果一定快乐。
  令人“费解”的妈妈
  有一位妈妈,在自家小区内的一所幼儿园里工作。按说这样的条件,对有小孩的年轻妈妈是最便利不过的了,正好自己上下班和接送孩子两不误,并且白天也能顺便照顾孩子,多让人羡慕啊!可这位妈妈,却在女儿刚到入托年龄(2岁半)的时候,就舍近求远地把孩子送到离家大约要40分钟车程的一所“无亲无故”的幼儿园。
  在被问到为什么这样做时,这位普通的妈妈用最简单、最质朴的语言说道:“我不想让孩子在还不懂事的时候就开始享受优越。”就这样,和其他每天在家、单位、幼儿园之间疲于奔命的许多年轻家长一样,这位妈妈一直不辞辛苦地接送着女儿,直到孩子入学,从没换过幼儿园。她说:“每次看着‘风里来雨里去’的弱小的女儿,确实很心疼。尤其是我自己工作的关系,总要等到班上的孩子都被家长接走才能去接自己的女儿,很多时候我去接她的时候,已经只剩她一个人了,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不过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从小就很独立,学会了独立地和老师、小朋友相处,独立解决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时遇到的困难……所以尽管我们大家都辛苦了一点,但看到孩子每天都开开心心的,一点没有那种娇生惯养的‘恶习’,就觉得很欣慰。”
  彩虹总在风雨后,快乐常在挫折后。适当地给孩子创造点“受委屈”的机会,对孩子有利无害。“处处谨小慎微”、“时时过度保护”,不但会限制孩子的成长,也让孩子永远享受不到“见到彩虹”的快乐。
  专题19——劳动,既光荣又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必须让孩子知道生活里有一个‘困难’的字眼,这个字眼跟劳动、汗水、手上磨出老茧是分不开的。”如果家长因为爱孩子而事事包办代替,那么这样的爱表面上虽然是在让孩子享福,但时间久了,只能换来孩子“生在福中不知福”,不仅会养成孩子“好吃懒做”的习惯,还会剥夺孩子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的权利。下面有两位截然不同的家长,看看你更像谁?
  从来“不让”儿子洗袜子的妈妈
  这位妈妈从来不让宝贝儿子做任何家务事,儿子完全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妈妈从来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儿子从来都觉得这很正常。
  一天有人问这个小男孩:“你的袜子谁给你洗呀?”小男孩说:“妈妈。”那人又问:“要是妈妈不在家呢?”小男孩说:“那就是爸爸洗。”“那将来你长大了不在爸爸妈妈身边怎么办?”“请保姆呗!”小男孩理直气壮地说。
  从来“不给”儿子洗袜子的妈妈
  这位妈妈从儿子2岁时起就不再给他洗袜子了,确切地说是不当着儿子的面给他洗袜子,而是让儿子自己洗。
  2岁的孩子哪会洗袜子呀?没错,孩子是不会洗,他的动作与其说是在洗袜子,不如说是在水里玩袜子。但是这位妈妈仍然坚持让他洗,并且每次孩子洗完,她都大加赞赏道:“洗得真干净,真棒!”孩子听了总会特别高兴。随着孩子一点点长大,给自己洗袜子就变成了习惯。不仅如此,他还总是主动要求给家里其他人洗袜子,而妈妈也“不客气”,孩子要洗,就让他洗。于是,孩子就这样洗着,快乐着。
  那这一家人还不整天都得穿着脏乎乎的袜子?那倒没有,因为每次趁孩子睡熟后,妈妈都会偷偷地把袜子重洗一遍,一直到孩子小学三年级。
  生活中总是有这样截然不同的家长,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能看到截然不同的孩子吧。
  众所周知,瑞士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瑞士的家长们绝不让自己的孩子养尊处优。十五六岁的女孩,初中毕业后就要到别人家做一年女佣,上午劳动,下午上学;男孩到一定的年龄也要参加劳动,体会挣钱的艰辛。在美国,四五岁的小孩就要靠帮忙做家务来赚取零用钱。其他许多西方国家,包括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孩子们也都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受家长有意对他们进行的劳动训练。实践证明,孩子并没有因为承担了部分劳动而产生痛苦和压力,反倒增添了劳动带来的自我价值感和荣誉感,所以这样的孩子成长得很健康、很独立、很光荣、很快乐。
  专题20——习惯——左右聪明的生活力量
  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
  小男孩不服气:“您是赫赫有名的大哲学家,我只是个孩子。您犯得着就为这么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来谴责我吗?”
  “但是,我已经不止一次看到你做同样的蠢事。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了。”柏拉图说,“你会因此养成一个害你一辈子的坏习惯。”
  是啊,事情虽小,然而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有研究发现,一个人一天的行为当中,大约只有5%是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为全部属于习惯性的。好习惯,让人受益终生;坏习惯,让人受害终生。难怪叶圣陶为所有老师和家长们留下了一句让人刻骨铭心的至理名言:“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一切从习惯开始
  习惯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养成的;习惯不只有一种,既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无论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从生活的点滴小事中渐渐养成的。
  那么如何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呢?
  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样的习惯算得上是好习惯
  就培养一个聪明的孩子而言,善于倾听的习惯、善于表达的习惯、善于运动的习惯、善于动手的习惯、善于游戏的习惯、善于阅读的习惯、善于思考的习惯、善于提问的习惯、善于探索的习惯、善于创造的习惯、善于准时睡觉准时起床的习惯、善于合理饮食的习惯,这些都是要让孩子努力养成的好习惯。
  其次应该知道好习惯要从孩子多大时开始培养
  如果说某些习惯在胎儿期就开始养成了,你会信吗?来看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
  好早起和爱晚睡的婴儿
  瑞典有一位叫舒蒂尔曼的医生,曾对新生儿的睡眠类型进行了实验,发现新生儿的睡眠类型是在妈妈怀孕后几个月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