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之帝王传奇-第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敲打敲打?什么意思?”我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让贾似道略微感到惊讶,一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自打我上次视察水师后,贾似道便嗅出一丝端倪,难道这次要来真的了吗?
在皇权相权之争中,随着我的强势崛起,贾似道也觉得自己对于朝中的掌控力变得越来越弱,虽然还不至于到无能为力的地步,但已经不像理宗后期时代一般得心应手了。这正如两位武林高手之间的对决,在气势上我已隐隐约约占据了上风。
而历史上的贾似道和我的策略一样,也是一步一步地试探宋度宗的底线,并且不断跨越,导致宋度宗一味退让,信心崩溃,干脆交出朝政。这虽然和宋度宗先天不足有关,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其意志力的薄弱。随着宋度宗的弱势,后权和中立派也就不再看好皇权,要吗迎合相权,要吗漠不关心,甚至颓废退隐,最终逼得宋度宗整日享乐,三十多岁便一命呜呼。
“陛下,臣陆秀夫有本启奏。”
就在贾似道有些不知所以之时,陆秀夫适时出班上奏,打断了场面的尴尬。
贾似道无奈中忙道:“是,陛下,老臣会遵循陛下旨意敲打敲打禁军。”
“恩,陆爱卿,何事?”
“陛下,近日大雨导致粮食急剧减产,而陛下动用我朝储备平息米价,又恰逢蒙古军队集结,倘若爆发战争,就会使朝中军备粮草不足,为避免这种情况,本着开源节流的原则,臣提议缩减厢军编制。”
“缩减厢军?”我表面上还是故作惊讶道。
“正是,陛下,当今我朝厢军数目庞大,各地厢军之和已超过禁军,然大多是老弱病残,而且吃空饷者极多,厢军原有的防御和镇兵作用大都由镇边军承担,加上训练不得其法,只能当做役兵使用。”
中国历代的军事制度中,宋代的军队体制可谓是最为复杂多变的,其主要分类有“正兵”和“民兵”两种,名称上也分有禁兵、厢兵、乡兵、蕃兵、弓手等。宋朝采用的是募兵制,先入厢军,经过训练后再补充到禁军中。厢军的主要职能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内镇压(地方巡检和治安)和对外防御;二是屯戍,三是为禁军提供兵源。在北宋时期,厢军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到了南宋后期,随着朝廷的腐朽,厢军渐渐沦落为役兵,类似今天的工程兵,但工程兵的数量竟然超过了作战部队,这就是不可思议的了。
“爱卿有何详细方案?”
陆秀夫道:“陛下,臣以为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首先要重新核定人数,坚决杜绝空饷行为,其次要裁撤老弱病残,第三可以抽调部分厢军充入地方府衙,维护当地治安,余者经过考核,留在厢军,担当役兵或辅助兵;第二步再全面取消厢军编制,合格者编入禁军或镇边军,不合格者清退。”
“陆爱卿,详细方案上折于朕,朕自会好生考量。”
“陛下,此事不妥吧。”马廷鸾出班奏道,“这一来厢军建制乃太祖钦定,二来万一地方发生暴乱,何以应对?”
“马爱卿,朕问你,为什么会发生暴乱?”
“这个嘛,是因为有些不怀好意的刁民带头闹事。”
“是,的确有些刁民闹事,这些刁民人数极少,只是为什么会有很多人会跟随呢?”
马廷鸾想了想道:“其因有二,一是那些刁民极具煽动性,二是跟随之人吃不饱饭。”
“恩,马爱卿之言有理。纵观历史,我朝的暴乱算是最少的,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暴乱出现,就是因为我朝的经济相对发达,我皇室先祖以民为本,百姓大都可以安居乐业,自然就会使跟随之人远较前朝为少,这也就是古人所云,仓廪实而知礼节。师臣,你说是吗?”
“啊?是,陛下圣明。”贾似道似乎还没缓过神来。
“远古圣人曾道,君轻民重,这是什么含义?朕以为这就是在告诉大家,任何朝代都像一座宝塔,塔基就是天下百姓,而朕就是塔尖,你们呢,你们都是塔基和塔尖的连接点,只要民为重,塔基坚固,连接处不断,这座塔就能屹立不倒。我华夏数千年的历史,哪一朝的亡国之君不是自乱基石呢?从遥远的夏商周到曾经辉煌过的汉唐盛世,都是如此。”说到这里,我提高声音继续道,“各位爱卿,你们务必记住这点,为官者当胸怀百姓,才能使我朝长盛不衰。我们不能只去嘲笑历史,更重要的是不能重蹈覆辙,历史告诉未来,只有从中吸取教训之人,才能笑到最后。”
我越说越激动:“自朕登基以来,已历半年,朕将先帝所留藏书全部通读,从中明白不少治国之道。朕不瞒各位爱卿,起初之时,朕觉得信心严重不足,我朝外有蒙古强敌,内有不和之音,实在难以为继,然,到了今日,朕却是充满信心。原因有三,这第一嘛,就是来自先帝之梦,先帝在梦中告诉朕,如果我朝能够中兴,当日便会有日有食之现象。第二,在读完这些书籍后,朕明白了为君之道,结合现状朕也弄清了我大宋的优劣势,各位爱卿,想必你们都认为我朝不如汉唐盛世吧,汉唐的确昌盛,但是汉唐的外患都是些氏族联合体,还不能称之为国,而我朝历经辽,金,蒙三大实实在在的国家政体,至今仍然不倒,就足以证明我朝的优势,只要我们能够扬长避短,中兴我朝指日可待。第三,便是在朝以及在野的各位忠贞之士,比如先帝旧臣贾爱卿,何基何爱卿等,中坚如各部尚书大人,新人如文天祥,陆秀夫等都是不世之才。朕十分欣慰有各位之助,你我君臣同心,何愁大事不成?”
第127章 试枪
第127章 试枪
“臣等愿追随陛下中兴我朝。”
绝大部分朝中大臣在听完我激情洋溢的演讲后,内心也是异常激动。能够作为一名中兴之臣,自然会流芳百世,这对于他们而言,不就是一生的理想,一生的追求吗?就连廖莹中也觉心潮澎湃,感叹不已。
我见气氛膨胀,从龙椅上突然站起,一撇衣角,大声道:“为我大宋之崛起,哪怕前面是万丈深渊,哪怕是荆棘密布,朕也会毫不犹豫地向前迈进。”
这几句话就像是我的登基宣言,尽管晚了半年之久。
一时之间,我仿佛觉得自己的天子之剑已经在手,一种无敌的气势自然散出,瞬间便笼罩了整个大殿。我不再言语,就这般静静地看着众人。
短暂的沉寂后,大殿里爆发出一阵响声。
“为大宋之崛起。”
大臣们再次齐声应和道。
贾似道虽然面无表情,但也感觉到我这种帝王的气势,嘴里嘀嘀咕咕,也不知在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古人无论忠奸,毕竟少了千年的见识,而且受时代的局限,相对于现代人来讲,还是淳朴很多,在我慷慨激昂的言词中形成共鸣,不管真假,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而言,特别是对于有些年龄的老臣来讲,终于看到了一个睥睨天下的明君出世。
宋朝的皇帝,特别是到了临安南宋时期的帝王,大都不够强势,虽然国家的富裕程度达到封建社会的高峰,但在很多人眼里,赵氏皇族在很多方面都显得碌碌无为。自从公元960年太祖帝一条棍棒打下万里江山,近三百年来屡受辽金蒙等外族的入侵,使得疆土不断沦丧,最终只能偏安一方。无论在朝还是在野的有识之士,都是万分痛心,岳飞的《满江红》可谓对此最好的呼声,何时才能还我山河,才会有朝天阙的捷报传来告慰陆翁(陆游)。
咸淳元年闰五月的初一,很多大臣看到了希望。
“退朝。”小七的声音今天似乎也是十分响亮。
在前往火药司的路上,我让沈墨去青年卫叫上文璋。
云伯飞虽然还是一脸疲倦,但却是眉开眼笑:“皇上,看看这支火枪。”
我拿起火枪,首先掂了掂分量,大约有十公斤,口径约为25…30毫米,全长1。5米,在枪托的外侧开了一个凹槽,槽内装一根蛇形杆,杆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构成扳机,可以旋转,并有一个夹子夹住用化学液体浸泡过的能缓慢燃烧的火绳。枪管后端装有一个火药盘,同第一批的一百支火枪相比,还改进了枪托并加装了护木以及在枪管的前端增加了瞄准器。
云伯飞接过火枪介绍道:“皇上,这个点火装置是臣参照了皇上赐予臣的图纸,加以修改后研制出来的。在发射时,扣动扳机,机头下压,燃着的火绳便会进入火药盘点燃火药,然后将弹丸射出。此枪的有效射程可达八十米,最远距离可达两百米外,在有效射程内,可以射穿目前我朝所有的铠甲。”
“发射速度如何?”
“一个字(五分钟)内可以发射五到十次。”
这种枪可以称得上是半机械式点火装置的火枪了,虽然还远不如燧发枪,但也是可以适用于战争的火绳枪了,其先进的半机械式点火装置至少领先了欧洲两百年的时间。
“沈先生,你也看看。”
沈逸秋从云伯飞手中接过火枪,看了看赞道:“已经超过属下的想象了。只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枪管的坚固度是否能够保证?”
“是啊,能保证吗?”我也关心这个问题,万一枪管炸膛,后果便会不可想象。
云伯飞点点头,对我道:“关于这枪管一事属下已有解决办法。”
“伯飞,说给大家听听。”
“皇上,要打造内壁光滑平直且不会爆膛的枪管,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精铁的品质,一是钻铳工艺。这精铁嘛,微臣从皇上的物术简要中已经弄明,需要减少生铁中的含碳量,也就是皇上所说的钢,在和兵器监以及工部的不少匠师谈论后,臣已找到了冶炼钢的方法,而钻铳技术,得自沈先生和全老弟的帮助,臣也已经制造出简单的铳床。如此一来,枪管的制造就基本没有问题了。”
“恩,很好,走,去试枪。”我压抑住兴奋道。
“皇上,让臣来试枪如何?”文璋高兴道。
我看着云伯飞:“云爱卿,可以吗?”
“当然可以,文璋将军,我来教你。”
大掌事陈东平带着我们来到火药司靠近落石山的一处空白场地。
云伯飞左边挂着一个装引药用的梯形铁边小壶,右边斜着装弹丸的皮盒,里面有个白色小瓶,是装发射药用的,每瓶装一发的药量,这样可以避免士兵在战场上因紧张,而装多或装少发射药。
“首先将引药倒入引药锅,并合上引药锅盖。”云伯飞一边演示一边讲解道,“然后拧开装发射药的小瓶,将发射药从枪口倒入,再将弹丸枪口装入,随后从枪管下抽出通条,捣实弹丸和发射药,点燃火绳,把火绳固定在火绳夹上,一眼闭,一目睁,做瞄准状,对准目标,扣动扳机。”
为了使大家看清过程,云伯飞的动作极其很慢,说得也很详细。
“复杂,真的是复杂。”我暗自想到。
文璋在云伯飞的指导下,完成了发射准备,言道:“臣文璋准备就绪,请皇上下令。”
“好,文璋,预备,放。”
随着我一声令下,文璋扣动扳机,只听见“嘭”的一声,八十米外披着铠甲的靶子上冒出一阵烟雾,眼力极佳的袁棘,文璋等人已经看出在铠甲的左下端露出一个洞口。
“打中了。”文璋高声喊道。
我可不像文璋这般兴奋,而是对着袁棘道:“先生,如果在近距离,你能躲开吗?”
袁棘想了想道:“三五米之外,臣能躲开,七八米之外,蓝羽能躲开。”
“呵呵,这年头像你们这般身手的可不多啊。”
“陛下,只是这火枪的准备时间太长了,似乎。。。。。。”
“先生,火绳枪主要是运用在战场,如果是武林人士的较量,那还是用处不大的。不过,以后会有更加先进的枪械出来,那就很难说了。”
“是,陛下。”
我知道像袁棘这样的武林高人对火枪自是不屑一顾,当下也不去说破,对文璋道:“文璋,倘若几百支火枪同时发射,会是什么效果?”
“臣,臣可不敢想象那种场面。”
袁棘这时也想道,面对一名枪手好躲,如果几十支火枪同时开火,自己是否还能全身而退?
“哈哈。”我笑道,“假设一百名蒙古骑兵向你冲来,你一声令下,开火,这些敌人也得倒下不少吧。”
“是啊,不过,这火枪准备时间太长,当第二次第三次射击时,敌人可能就会冲到眼前了。”
“恩,这是火绳枪的一大弊端,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降低这个弊病带来的风险,一是采取三段式射击方式,二是各兵种的相互配合。当然,这也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射击过程即复杂又缓慢的问题。”
文璋好奇地问道:“皇上,恕臣无知,什么是三段式射击,兵种又需怎样配置?”
第128章 云氏火枪
第128章 云氏火枪
据传说,三段式射击是明朝开国将军沐英发明的。当时的远程武器比如弓箭,火器等都需要填充时间,为了解决这个时间差的问题,沐英将军经过反复实践,发明出来这种射击方式,取得了巨大的效果。
我解释道:“我们可以将火枪手排成九排,每三排为一组,其中每一组的第一排跪着,第二排半站立,第三排直立,同时发射,第一组射击完毕后退到后面装弹,第二组上前变为了第一组,继续射击,如此循环,就基本上保证了不间断的射击,这种方式就叫做三段式射击。虽然有了这些补救方法,但还是避免不了敌人,特别是对方的骑兵冲到火枪手面前的情况发生,这时火枪手将无法抵挡,所以火枪手必须和使用冷兵器的士兵混合编成营。”
文璋想了想道:“臣明白了,这种方法的确有效,当剩余的敌人冲到近前时,再改由其他兵种出战迎敌。”
“恩,没错。我们来试想下,在百米开外有一千名蒙古骑兵冲来,文璋你这里也是千名士卒,假如每排有五十名火枪手,一组就是一百五十名,当敌人冲到眼前时,估计每一组只能发射一到两次,按一次计,就是四百五十发,如果能造成对方一半的伤亡,那么敌人就会有七百多人冲到近前,而我们只有五百多名其他兵种的士卒,势必会陷入劣势;按两次来计,就是九百发,同样给敌人造成一半的伤亡,那就会有五百名敌军冲到眼前,这就和我方士卒相当。如果每排是一百名或者两百名火枪手呢?又会出现不同的状况。”
文璋皱起眉头道:“皇上,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火枪要发射两次似乎太难了,况且即便能发射两次,在同样的人数下,我方的短兵相接战斗力还是不如对方。”
“文璋,决定战争的关键因素还是人。火枪运用于实战,是未来的方向,这点你无需置疑,其中的战略战术却是需要仔细研究,在一个字(五分钟)内发射十次是最基本的,必须做到,你好好想想,想好了再上折于朕,不要拘于常规思维,比如,是否可以中途设置障碍,以延缓对方骑兵的速度,又比如,火枪手的比列以多少为合适等等。”说到这里,我脸色突然变得严肃起来道,“文璋,我朝军队依托城池,还能和蒙古相持,在野战中却远非其敌,但是,朕不愿意看到,你带出来的军队同样也是如此,野战不堪。蒙古兵是人,你的兵同样是人,为什么就会输呢?”
文璋心里一凛,跪下道:“皇上,放心,臣的队伍一定会达到皇上的要求。”
“恩,文璋,朕再教你一条战争语录,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这句战争名言出自后世的一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