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担
  且地理既非亲历,虽圣贤有所不知,朕殊不晓其说,想其治铨曹亦如此。既而补外”云云,与《自序》及陈应行《后序》所言,殊相乖刺。夫帝王之学与儒者异,大昌讲《尚书》於经筵,不举唐、虞、三代之法以资启沃,而徒炫博奥,此诚不解事理。然以诂经而论,则考证不为无功。盖其失在不当于经筵讲《禹贡》,而不在辨定《禹贡》之山水也。其《前论》於江水、河水、淮水、汉水、济水、弱水、黑水皆纠旧传之误,《后论》则专论河水、汴水之患。陈振孙讥其身不亲历,乌保其皆无牴牾,亦如孝宗之论。归有光亦证其以鸟鼠同穴指为二山之非。要其援据釐订,实为博洽,至今注《禹贡》者终不能废其书也。
  △《尚书讲义》·二十卷(永乐大典本)
  宋史浩撰。浩字直翁,鄞县人。绍兴十四年进士。孝宗为建王,浩以司封郎中兼直讲。即位后,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累官右丞相,致仕。事迹具《宋史》本传。此书《宋史·艺文志》作二十二卷。《文渊阁书目》、《一斋书目》并载其名,而藏弆家已久无传本。故朱彝尊《经义考》亦注云“未见”。惟《永乐大典》各韵中尚全录其文。谨依经文考次排订,釐为二十卷。案宋《馆阁书目》云:“淳熙十六年正月,太傅史浩进《尚书讲义》二十卷,诏藏秘府。”盖本当时经进之本,故其说皆顺文演绎,颇近经幄讲章之体。其说大抵以注疏为主,参考诸儒而以己意融贯之。当张浚用兵中原时,浩方为右仆射,独持异论。论者责其沮恢复之谋。今观其解《文侯之命》一篇,亦极美宣王之勤政复雠,而伤平王之无志恢复,则其意原不以用兵为非。殆以浚未能度力量时,故不欲侥倖尝试耶?
  《朱子语类》尝称“史丞相说《书》亦有好处,如‘命公后’,众说皆云命伯禽为周公之后,史云成王既归,周公在后,看‘公定予往矣’一言,便见得周公且在后之意”云云,其后命蔡沈订正《书传》,实从浩说。则朱子固於此书有所取。
  孙应时《烛湖集》有《上史越王书》云:“《书传》多所发明帝王君臣精微正大之蕴,剖抉古今异同偏见,开悟后学心目,使人沛然饱满者,无虑数十百条。”
  又云:“欲以疑义请教者一一疏诸下方。”则浩此书实与应时商榷之,亦非率尔苟作矣。
  △《尚书详解》·二十六卷(永乐大典本)
  宋夏僎撰。僎字元肃,号柯山,龙游人。时澜作是书《序》,称其少业是经,妙年撷其英,以掇巍第,则尝举进士也。陈振孙《书录解题》称是书集二孔、王、苏、陈、林、程、张及诸儒之说。以时澜《序》及书中所引参考之,二孔者,安国、颖达之《传》、疏。苏者,苏轼《书传》。陈者,陈鹏飞《书解》。
  林者,林之奇《尚书全解》。程者,程子《书说》。张者,张九成《尚书详说》。
  惟王氏澜《序》不之及,盖王雱《新经尚书义》,讳言之也。然僎虽博采诸家,而取於林之奇者实什之六七,盖其渊源在是矣。明洪武间,初定科举条式,诏习《尚书》者并用夏氏、蔡氏两《传》。后永乐中《书经大全》出,始独用蔡《传》,夏氏之书浸微。亦犹《易》并用程朱,后程废而独用朱,《春秋》并用张、胡,后张废而独用胡也。今观其书,视蔡《传》固不免少冗。然其反覆条畅,深究详绎,使唐、虞、三代之大经大法灿然明白,究不失为说《书》之善本。淳熙间,麻沙刘氏书坊有刻版,世久无传。今惟存钞帙,脱误孔多。浙江采进之本,《虞书·尧典》至《大禹谟》全阙,《周书》阙《泰誓中》、《泰誓下》、《牧誓》三篇,又阙《秦誓》之末简,谨以《永乐大典》参校。惟《泰誓》《永乐大典》亦阙,无从校补外,其馀所载,尚并有全文。各据以补辑,复成完帙。书中文句则以《永乐大典》及浙本互校,择所长而从之。原本分十六卷,《经》文下多附录重言、重意,乃宋代坊本陋式,最为鄙浅。今悉删除,重加釐订,勒为二十六卷。
  △《禹贡说断》·四卷(永乐大典本)
  宋傅寅撰。寅字同叔,义乌人。尝从唐仲友游,仲友称其职方、舆地尽在腹中。是编其所著《禹贡图说》也。案朱彝尊《经义考》有寅所著《禹贡集解》,二卷,通志堂尝刊入《九经解》中。而《永乐大典》载其书,则题曰《禹贡说断》,无《集解》之名。又《经解》所刊本称原阙四十馀简。今检《永乐大典》,不独所阙咸在,且其《五服辨》三千馀言,《九州辨》千数百言,较之原注缺文多至数倍。又《山川总会》及《九河》、《三江》、《九江》四图,《经解》俱误编入程大昌《禹贡论》中,与其书绝不相比附。而《永乐大典》独系之《说断》篇内。盖当时所见,实宋时原本,足以援据。而《经解》刊行之本,则已传写错漏,致并书名而窜易之,非其旧矣。书中博引众说,断以己意,具有特解,不肯蹈袭前人。其论《孟子》“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为古沟洫之法,尤为诸儒所未及,洵卓然能自抒所见者。今取《经解》刊本与《永乐大典》互相勘校,补阙正讹,析为四卷,仍题《说断》旧名,而於补阙之起讫,各加注语以别之,庶几承学之士得以复见完书焉。
  △《书说》·三十五卷(内府藏本)
  宋吕祖谦撰。祖谦有《古周易》,已著录。是编《文献通考》作十卷,赵希弁《读书附志》作六卷,悉与此本不合。盖彼乃祖谦原书,未经编次,传钞者随意分卷,故二家互异。此本则其门人时澜所增修也。原书始《洛诰》,终《秦誓》。
  其《召诰》以前,《尧典》以后,则门人杂记之语录,颇多俚俗。澜始删润其文,成二十二卷。又编定原书为十三卷,合成是编。王应麟《玉海》云:“林少颖《书说》至《洛诰》而终,吕成公《书说》自《洛诰》而始。”盖之奇受学於吕居仁,祖谦又受学於之奇,本以终始其师说为一家之学,而澜之所续则又终始祖谦一人之说也。澜,婺州清江人。厉鹗《宋诗纪事》收其诗一篇,而不能举其仕履。考周必大《平园集》有祭澜文,称“从政郎差充西外睦宗院宗学教授”,而澜《自序》则称以西邸文学入三山监丞,盖作是书时为监丞,其后则以教授终也。
  吴师道曰:“清江时铸字寿卿,吕成公同年进士,与弟鋹率群从子弟十馀人悉从公游。若沄、若澜、若泾,尤时氏之秀。成公辑《书说》,澜以平昔所闻纂成之,今所行《书传》是也。”然则是书一名为《书传》矣。又朱彝尊《经义考》是书三十五卷之外,又别出时澜增修《书说》三十卷,并注曰“存”。今三十卷者未见,不知所据何本也。
  △《尚书说》·七卷(内府藏本)
  宋黄度撰。度字文叔,号遂初,新昌人。绍兴间登进士,宁宗时为御史。尝劾韩侂胄误国,又劾内侍杨舜卿、陈源,又奏吴曦必反,以正直称。累官礼部尚书、龙图阁学士。谥宣献。事迹具《宋史》本传。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其笃学穷经,老而不倦。晚年制阃江淮,著述不辍。时得新意,往往晨夜叩书塾,为友朋道之。其勤挚如此。所注有《书说》、《诗说》、《周礼说》。《诗》与《周礼》说今佚,惟《书说》仅存。此本乃明吕光洵与唐顺之所校。前有光洵《序》,述度始末甚详。当度之时,吴棫《书裨传》始出,未为世所深信,尚不知孔安国《传》出於梅赜托名。故度作是编,其训诂一以孔《传》为主。然梅赜当东晋之初,去古未远,先儒旧义,往往而存。注《尚书》者要於诸家为最古,度依据其文,究胜后来之臆解。至於推论三代兴衰治乱之由,与夫人心、道心、精一、执中、安止、惟几、绥猷、协一、建中、建极诸义,亦皆深切著明。以义理谈经者固有取焉。
  △《五诰解》四卷(永乐大典本)
  宋杨简撰,简有《慈湖易传》,已著录。昔韩愈称“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宋儒如吕祖谦《书说》,亦先释周诰而后及虞、夏、商书。盖先通其难通者,则其馀易于究寻。简作是书,惟解《康诰》以下五篇,亦是意也。简受学於陆九渊,好举新民保赤之政,推本於心学。又当《字说》盛行之后,喜穿凿字义,为新奇之论。措辞亦迂曲委重,未能畅所欲言。然如《康诰》言“惠不惠,懋不懋”,则归重於君身。“服念旬时”,则疑孔《传》三月为过久。《酒诰》“厥心疾很”,指民心而言。《召诰》“顾畏于民碞”,谓民愚而神可畏如碞险。《洛诰》“公无困哉”,谓困有倦勤之意。皆能驳正旧文,自抒心得。至如先卜黎水用郑康成、顾彪之说,封康叔时未营洛邑用苏氏《书传》之说,“复子明辟”之训诂、“圻父薄违”之句读用王氏《书义》之说,又能兼综群言,不专主一家之学矣。此书世久失传。《文渊阁书目》作一册,焦竑《经籍志》作一卷,朱彝尊《经义考》以为“未见”。今从《永乐大典》各韵中案条薈萃,惟阙《梓材》一篇,馀皆章句完善。谨依《经》文前后,釐为四卷。
  △《絜斋家塾书钞》·十二卷(永乐大典本)
  宋袁燮撰。燮字和叔,絜斋其自号也,鄞县人。淳熙辛丑进士,官至显谟阁学士。谥正献。事迹具《宋史》本传。燮之学出陆九渊。是编大旨在於发明本心,反覆引申,颇能畅其师说。而於帝王治迹,尤参酌古今,一一标举其要领。王应麟发明洛闽之学,多与金谿殊轨。然於燮所解“儆诫无虞”诸条,特采入《困学纪闻》中。盖其理至足,则异趣者亦不能易也。其书《宋史·艺文志》作十卷,陈振孙《书录解题》称为燮子乔录其家庭所闻,至《君姡А范埂T虻笔北疚淳怪椋曳鞘种I芏ㄋ哪辏渥痈讨孟笊绞樵骸8侵仄浼已В灰晕闯赏赅现C饕妒ⅰ肚娭裉檬槟俊飞写嫫涿罴宜怠渡惺椤氛吆蔽乓ぁV疽嘞。手煲妥鹱鳌毒蹇肌纷⒃啤拔醇薄=袷ゴ┎梢疟啵潴琶匚模璨槐铣觯刮炊檬鞘橹蚱湄靡印=鞔印队览执蟮洹匪兀杉啻危赂椿咕晒邸R云苑保嵨皇怼s疾匈嫾颍聪造朵蚊恢牛嗫稍欺浦列乙印G亲殖缜⑽嘌袅睢S脎葡嗉潭洌聪造妒馈9省端问贰返衅涞芨Υ涣⑶谴>菡娴滦闼髹啤缎凶础罚欺朴凶铀娜耍瞧洳樱υ蚱涫遄釉啤
  △《书集传》·六卷(通行本)
  宋蔡沈撰。沈字仲默,号九峰,建阳人。元定之子也。事迹附载《宋史·元定传》。庆元己未,朱子属沈作《书传》。至嘉定己巳,书成(案此据《自序》年月,真德秀作沈《墓志》称数十年然后克成,盖误衍一数字)。淳祐中,其子杭表进於朝,称《集传》六卷、《小序》一卷、朱熹《问答》一卷,缮写成十二册。其《问答》一卷久佚。董鼎《书传纂注》,称淳祐经进本,录朱子《与蔡仲默帖》及语录数段,今各类入《纲领辑录》内。是其文犹散见於鼎书中,其条目则不复可考。《小序》一卷,沈亦逐条辨驳,如朱子之攻《诗序》。今其文犹存,而书肆本皆削去不刊。考朱升《尚书旁注》,称古文《书序》自为一篇,孔注移之,各冠篇首。蔡氏删之而置於后,以存其旧。盖朱子所授之旨(案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朱子《书古经》四卷、《序》一卷,则此本乃朱子所定,先有成书。
  升以为所授之旨,盖偶未考)。是元末明初,刊本尚连《小序》。然《宋史·艺文志》所著录者亦止六卷,则似自宋以来即惟以《集传》单行矣。元和异孙《十一经问对》称吉州所刊《蔡传》,仍以《书序》置之各篇,初不害其为蔡《传》。
  盖一家之版本,非通例也。沈《序》称二《典》、三《谟》经朱子点定,然董鼎《纂注》於“正月朔旦”条下注曰:“朱子亲集《书传》,自孔《序》止此。其他大义,悉口授蔡氏,并亲稿百馀段,俾足成之。”则《大禹谟》犹未全竣。
  《序》所云二《典》、三《谟》,特约举之辞。鼎又引陈栎之言曰(案栎此条不载所作《书传纂疏》中,盖其《书传折中》之文也):“朱子订传原本有曰:正月,次年正月也。神宗,说者以为舜祖颛顼而宗尧,因以神宗为尧庙,未知是否。
  如帝之初等,盖未尝质言为尧庙。”今本云云,其朱子后自改乎?抑蔡氏所改乎?
  则《序》所谓朱子点定者,亦不免有所窜易。故宋末黄景昌等各有正误、辨疑之作。陈栎、董鼎、金履祥皆笃信朱子之学者,而栎作《书传折衷》,鼎作《书传纂注》,履祥作《尚书表注》,断断有辞。明洪武中修《书传会选》,改定至六十六条。国朝钦定《书经传说汇纂》,亦多所考订釐正。盖在朱子之说《尚书》,主於通所可通,而阙其所不可通,见於《语录》者不啻再三。而沈於殷盘、周诰,一一必求其解,其不能无憾也固宜。然其疏通证明,较为简易。且渊源有自,大体终醇。元与古注疏并立学官(见《元史·选举志》),而人置注疏肄此书;明与夏僎解并立学官(见杨慎《丹铅录》),而人亦置僎解肄此书:固有由矣。
  △《尚书精义》·五十卷(永乐大典本)
  宋黄伦撰。《宋史·艺文志》载有是书十六卷。陈振孙《书录解题》亦著於录,称为三山黄伦彝卿所编,知为闽人。此本前有余氏万卷堂刊行《小序》,称为“释褐黄君”,则又曾举进士。然《闽书》及《福建通志》已均不载其名,其仕履则莫能详矣。其刊书之余氏,亦不知何时人。案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称,世所传九经本,以兴国于氏及建安余仁仲本为最善。又林之奇《尚书全解》亦惟建安余氏刊本独得其真,见之奇孙畊所作《跋》语中。此篇所称余氏,当即其人。是在宋时坊刻中犹为善本也。其书薈萃诸说,依经胪载,不加论断。间有同异,亦两存之。其所徵引,自汉迄宋,亦极赅博。惟编次不以时代,每条皆首列张九成之说,似即本九成所著《尚书详说》而推广之,故陈振孙颇疑其出於伪托。
  然九成《详说》之目仅见《宋志》,久经湮晦,即使果相沿袭,亦未尝不可藉是书以传九成书也。其他如杨氏绘、顾氏临、周氏范、李氏定、司马氏光、张氏沂、上官氏公裕、王氏日休、王氏当、黄氏君愈、颜氏复、胡氏伸、王氏安石、王氏雱、张氏纲、孔氏武仲、孔氏文仲、陈氏鹏飞、孙氏觉、朱氏震、苏氏洵、吴氏孜、朱氏正太、苏氏子才等当时著述,并已散佚,遗章剩句,犹得存什一於是编。
  体裁虽稍涉泛滥,其裒辑之勤,要亦未可尽没矣。其书传本久绝,朱彝尊《经义考》亦曰“已佚”。今从《永乐大典》各韵中采撮编缀,梗概尚存。惟《永乐大典》之例,凡诸解已见前条者,他书再相援引,则仅注“某氏曰见前”字。其为全录、摘录,无由考校。今亦不复补录,姑就所现存者釐订成帙,分为五十卷。
  存宋人《书》说之梗概,备援证焉。
  △《尚书详解》·五十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陈经撰。经字显之,一云字正甫,安福人。庆元中登进士第,官至奉议郎,泉州泊幹所。著有《诗讲义》、《存斋语录》诸书,已佚不传。是编《宋史·艺文志》作五十卷。今钞帙仅存,检勘卷目,犹为完本。宁宗之世,正蔡氏《传》初出之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