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诗经疏义》·二十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元朱公迁撰。公迁字克升,乐平人。《江西通志》载其至正间为处州学正,何英《后序》则称以特恩授校官,得主金华郡庠。二说互异。考《乐平县志》载公迁“以至正辛巳领浙江乡试,教婺州,改处州。”然则英《序》举其始,《通志》要其终耳。是书为发明朱子《集传》而作,如注有疏,故曰《疏义》。其后同里王逢及逢之门人何英,又采众说以补之。逢所补题曰《辑录》,英所补题曰《增释》。虽递相附益,其宗旨一也。其说墨守朱子,不逾尺寸,而亦间有所辨证。如《卷耳篇》内,朱子误用毛《传》旧说,以崔嵬为土山戴石,公迁则引《尔雅》、《说文》,明其当为石戴土。又《七月》之诗,朱子本《月令》以流火在六月,公迁推验岁差,谓《公刘》时当五六月之交。皆足以补《集传》之阙。
又《集传》所引典故,一一详其出处。即所引旧说,原本不著其名者,如《卫风》之赵子注为赵伯循,《小雅·斯千篇》之或曰注为曾氏之类,皆一一考订。虽於宏旨无关,亦足见其用心不苟也。书成於至正丁亥。正统甲子英始取逢所授遗稿重加增订,题曰《诗传义》,详释发明,以授书林叶氏刊行之。而板心又标《诗传会通》,未喻其故。今仍从公迁旧名,题曰《诗经疏义》,以不没其始焉。
△《诗疑问》·七卷、附《诗辨说》·一卷(内府藏本)
元朱倬撰。倬字孟章,建昌新城人。至正二年进士。官遂安县尹。壬辰秋,寇至,吏卒逃散,倬独坐公所以待尽。及寇焚廨舍,乃赴水死。盖亦忠节之士,《元史》遗漏未载。国朝纳喇性德作是书《序》,始据《新安文献志》汪叡所作《哀辞》,为表章其始末。其书略举诗篇大旨发问,而各以所注列於下,亦有阙而不注者。刘锦文《序》称“其间有问无答者,岂真以为疑哉?在乎学者深思而自得之耳”,又称“旧本先后无绪,今为之论定,使语同而旨小异者,因得以互观焉”,是此本乃锦文所重编,非倬之旧。其有问无答者,或亦传写佚脱,而锦文曲为之辞欤?末有赵惪《诗辨说》一卷。惪,宋宗室,举进士,入元隐居豫章东湖。其书与倬书略相类,殆后人以倬忠烈,惪高隐,其人足以相配,故合而编之欤?倬书七卷,附以惪书为八卷。朱睦《授经图》、焦竑《经籍志》乃皆作六卷,疑为传写之讹。或倬原书六卷,刘锦文重编之时析为七卷,亦未可定也。
△《诗缵绪》·十八卷(永乐大典本)
元刘玉汝撰。玉汝始末未详。惟以周霆震《石初集》考之,知其为庐陵人,字成之,尝举乡贡进士。所作《石初集序》,末题“洪武癸丑”,则明初尚存也。
此书诸家书目皆未著录,独《永乐大典》颇载其文。其大旨专以发明朱子《集传》,故名曰《缵绪》。体例与辅广《童子问》相近。凡《集传》中一二字之斟酌,必求其命意所在。或存此说而遗彼说,或宗主此论而兼用彼论,无不寻绎其所以然。
至论比兴之例,谓有有取义之兴,有无取义之兴,有一句兴通章,有数句兴一句,有兴兼比、赋兼比之类。明用韵之法,如曰隔句为韵,连章为韵,叠句为韵,重韵为韵之类。论《风》、《雅》之殊,如曰有腔调不同,有词义不同之类。於朱子比兴、叶韵之说,皆能反覆体究,缕析条分。虽未必尽合诗人之旨,而於《集传》一家之学,则可谓有所阐明矣。明以来诸家诗解,罕引其说,则亡佚已久。
今就《永乐大典》所载,依《经》排纂,正其脱讹,定为一十八卷。
△《诗演义》·十五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元梁寅撰。寅有《周易参义》,已著录。是书推演朱子《诗传》之义,故以《演义》为名。前有《自序》云:“此书为幼学而作,博稽训诂以启其塞,根之义理以达其机,隐也使之显,略也使之详。”今考其书,大抵浅显易见,切近不支。元儒之学,主於笃实,犹胜虚谈高论,横生臆解者也。朱彝尊《经义考》载此书作八卷,注曰“未见”。此本至《小雅·苕之华篇》止,以下皆阙,而已有一十五卷,则八卷之说,殊为未确。盖彝尊未睹此本,但据传闻录之,卷数讹异,其亦有由矣。
△《诗解颐》·四卷(内府藏本)
明朱善撰。善字备万,号一斋,丰城人。洪武中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事迹附见《明史·刘三吾传》。是编不载《经》文,但以《诗》之篇题标目。大抵推衍朱子《集传》为说,亦有阙而不说者,则并其篇目略之。其说不甚训诂字句,惟意主借《诗》以立训。故反覆发明,务在阐兴观群怨之旨,温柔敦厚之意,而於兴衰治乱,尤推求源本,剀切著明。在经解中为别体,而实较诸儒之争竞异同者为有裨於人事。其论《何彼襛矣》为后人误编於《召南》,盖沿王柏之谬说不足为据。其论《二子乘舟》,谓“寿可谓之悌弟、伋不可谓之孝子”,律以“大杖则逃”之文,固责备贤者之意。实则申生自缢,《春秋》无贬。尚论古人,亦未可若是苛也。然论其大旨,要归醇正,不失为儒者之言。其於“太王翦商”一条,引金履祥之言,补《集传》所未备。其据宣王在位四十六年,谓“节彼南山”
之申伯蹶父、皇父尹氏,皆非当日之旧人,驳项安世之说,亦时有考据。《明史》载其引据往史,驳律禁姑舅、两姨为婚之说,极为典核。知其研思典籍,具有发明。盖元儒笃实之风,明初尤有存焉,非后来空谈高论者比也。
△《诗经大全》·二十卷(通行本)
明胡广等奉敕撰。亦永乐中所修《五经大全》之一也。自北宋以前,说《诗》者无异学。欧阳修、苏辙以后,别解渐生。郑樵、周孚以后,争端大起。绍兴、绍熙之间,左右佩剑,相笑不休。迄宋末年,乃古义黜而新学立。故有元一代之说《诗》者,无非朱《传》之笺疏。至延祐行科举法,遂定为功令,而明制因之。
广等是书,亦主於羽翼朱《传》,遵宪典也。然元人笃守师传,有所阐明,皆由心得。明则靖难以后,蓍儒宿学,略已丧亡。广等无可与谋,乃剽窃旧文以应诏。
此书名为官撰,实本元安城刘瑾所著《诗传通释》而稍损益之。今刘氏之书尚有传本,取以参校,大约於其太冗蔓者略删数条,而馀文如故。惟改其中“瑾案”
二字为“刘氏曰”,又刘书以《小序》分隶各篇,是书则从朱子旧本合为一篇,小变其例而已。顾炎武《日知录》、朱彝尊《经义考》并抉摘其非。陈启源《毛诗稽古编》,但责广等采刘瑾之说太滥,犹未究其源也。其书本不足存,惟是恭逢圣代,考定艺文,既括千古之全书,则当备历朝之沿革,而后是非得失,厘然具明。此书为前明取士之制,故仍录而存之,犹《小学类》中存《洪武正韵》之例云尔。
△《诗说解颐》·四十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季本撰。本有《易学四同》,已著录。是书凡《总论》二卷、《正释》三十卷、《字义》八卷。大抵多出新意,不肯剽袭前人,而徵引该洽,亦颇足以自申其说。凡书中改定旧说者,必反覆援据,明著其所以然。如以《南山篇》之“必告父母”句为鲁桓告父母之庙。《九罭篇》之“公归不复”句,谓以鸿北向,则不复为兴。《下泉篇》之郇伯,为指郇之继封者而言。“皇父卿士”章,谓以宠任为先后,故崇卑不嫌杂陈。《頍弁》篇之“无几相见”句,为兄弟甥舅自相谓。如斯之类,皆足於旧说之外,备说《诗》之一解。虽间伤穿凿,而语率有徵,尚非王学末流以狂禅解经者比也。存此一编,使知姚江立教之初,其高足弟子研求经传、考究训诂乃如此,亦何尝执“《六经》注我”之说,不立语言文字哉!
△《读诗私记》·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李先芳撰。先芳字伯承,号北山,监利人,寄籍濮州。嘉靖丁未进士,官至尚宝司少卿。《明史·文苑传》载王世贞所定广五子,先芳其一也。是书成於隆庆四年。所释大抵多从毛、郑,毛、郑有所难通,则参之吕氏《读诗记》、严氏《诗缉》诸书。其《自序》曰“文公谓《小序》不得《小雅》之说,一举而归之刺。马端临谓文公不得郑、卫之风,一举而归之淫。胥有然否。不自揣量,折衷其间”云云,盖不专主一家者,故其议论平和,绝无区分门户之见。如说《郑风·子衿》,仍从学校之义,则不取宋学。谓《国风》、《小雅》初无变正之名,则不从汉说。至《楚茨》、《南山》等四篇,则《小序》与《集传》之说并存,不置可否。盖《小序》皆以为刺幽王,义有难通,而《集传》所云,又於古无考,故阙所疑也。虽援据不广,时有阙略,要其大纲,则与凿空臆撰者殊矣。朱彝尊《经义考》载先芳有《毛诗考正》,不列卷数,注曰“未见”,而不载此书。其为一书两书,盖不可考。然此书亦多辨定毛《传》,或彝尊传闻未审,误记其名欤?
△《诗故》·十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朱谋《土韦》撰。谋《土韦》有《周易象通》,已著录。是书以《小序》首句为主,略同苏辙《诗传》之例,而参用旧说以考证之,其曰《诗故》者,考《汉书·艺文志》,《诗类》有《鲁故》二十五卷,《齐后氏故》二十卷,《齐孙氏故》二十七卷,《韩故》三十六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颜师古注曰:“故者,道其旨意也。”谋《土韦》是编,盖用汉儒之旧名。故其说《诗》,亦多以汉学为主,与朱子《集传》多所异同。其间自立新义者,如以《小星》为亵御入直,以《斯干》为成王营洛,周公所赋之类,未免失之穿凿。然谋《土韦》博极群书,学有根柢,要异乎剽窃陈言。盖自胡广等《五经大全》一出,应举穷经,久分两事。谋《土韦》深居朱邸,不藉进取於名场,乃得以研究遗文,发挥古义也。经术盛衰之故,此亦可知其大凡矣。
△《六家诗名物疏》·五十四卷(内府藏本)
明冯应京撰。应京字可大,号慕冈,盱眙人。万历壬辰进士,官至湖广按察使佥事。事迹具《明史》本传。是书因宋蔡卞《诗名物疏》而广之。《江南通志》称其“少业诗,钩贯《笺》、疏,作《诗六家名物疏》”是也。其徵引颇为赅博。
每条之末,间附考证。如“被之僮僮”,郑《笺》以被为髲髢,《集传》以为编发,应京则据《周礼·追师》,谓编则列发为之,次则次第发长短为之,所谓髲髢,定《集传》之误混为编。又如《郑风·缁衣》,《集传》以为缁衣、羔裘,大夫燕居之服。应京则据贾公彦《周礼疏》,以为卿士朝于天子,服皮弁服,其适治事之馆改服缁衣,郑《笺》所谓所居私朝,即谓治事之馆。凡此之类,其议论皆有根柢,犹为徵实之学者。惟所称六家乃谓齐、鲁、毛、韩、郑《笺》、朱《传》,则古无是目,而自应京臆创之。且毛、郑本属一家,析而为二,亦乖于传《经》之支派。以非宏旨所系,亦姑仍其旧名焉。
△《诗经疑问》·十二卷(内府藏本)
明姚舜牧撰。舜牧有《易经疑问》,已著录。是编释《诗》,兼用毛《传》、朱《传》及严粲《诗缉》,时亦自出新论。如辨成王未尝赐周公天子礼乐,其说颇为有见。又论三经、三纬之说,谓赋、比、兴乃通融取义,非截然谓此为赋,此为比,此为兴也。惟截然分而为三,於是求之不得其说,则将为赋而兴又比也,赋而比又兴也,而寝失其义。其说亦足解轇轕之谈。舜牧於诸经皆有疑问,惟此编说《诗》为差善。《自序》称所疑凡经数十年,重加订问,前此误解,亟与辨正。盖其用力较深也。惟不信古人字少假借通用之说,於龙光、伴奂之类,皆径以本字解之,强生论辨。是则隆、万以后儒者少见古书之故。亦足见诂训不明而欲义理之不谬,无是事矣。
△《诗经世本古义》·二十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何楷撰。楷有《古周易订诂》,已著录。其论《诗》,专主《孟子》知人论世之旨。依时代为次,故名曰《世本古义》。始於夏少康之世,以《公刘》、《七月》、《大田》、《甫田》诸篇为首。终於周敬王之世,以《曹风·下泉》之诗殿焉。计三代有诗之世,凡二十八王,各为序目於前。又於卷末仿《序卦传》例,作《属引》一篇,用韵语排比成文,著所以论列之意。考《诗序》之传最古,已不能尽得作者名氏。故郑氏《诗谱》,阙有间焉。三家所述,如《关雎》出毕公,《黍离》出伯封之类,茫昧无据,儒者犹疑之弗传。楷乃於三千年后,钩棘字句,牵合史传,以定其名姓时代。如《月出篇》有“舒窈窕兮”、“舒忧受兮”
之文,即指以为夏徵舒。此犹有一字之近也。《硕鼠》一诗,茫无指实,而指以为《左传》之魏寿馀,此孰见之而孰传之?以《大田》为《豳雅》,《丰年》、《良耜》为《豳颂》,即属之於公刘之世。此犹有先儒之旧说也。以《草虫》为《南陔》,以《菁菁者莪》为《由仪》,以《缗蛮》为《崇丘》,又孰传之而孰受之?大惑不解,楷之谓乎?然楷学问博通,引援赅洽。凡名物训诂,一一考证详明,典据精确,实非宋以来诸儒所可及。譬诸蒐罗七宝,造一不中规矩之巨器,虽百无所用,而毁以取材,则火齐、木难,片片皆为珍物。百馀年来,人人嗤点其书,而究不能废其书,职是故矣。
△《待轩诗记》·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张次仲撰。次仲有《周易玩辞困学记》,已著录。是书前载《总论》二篇,其馀《国风》以一国为一篇,二《雅》、《周颂》以一什为一篇,《鲁颂》、《商颂》亦各为一篇。大抵用苏辙之例,以《小序》首句为据,而兼采诸家以会通之。其於《集传》,不似毛奇龄之字字讥弹,以朱子为敌国,亦不似孙承泽之字字阿附,并以毛氏为罪人(案承泽《诗经朱传翼自序》,称:“王弼乱《易》,罪深桀、纣;毛氏之罪,亦不在王弼之下。”),故持论和平,能消融门户之见。
虽凭心揣度,或不免臆断之私,而大致援引详明,词多有据。在近代经解之中,犹为典实。卷末别有《述遗》一卷,有录无书,目下注“嗣刻”字,盖欲为之而未成也。今并削其目,不复虚列焉。
△《读诗略记》·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朱朝瑛撰。朝瑛有《读易略记》,已著录。是书朱彝尊《经义考》作二卷。
此本六册,不分卷数。核其篇页,不止二卷。疑原书本十二卷,刊本误脱一“十”
字,传写者病其繁琐,并为六册也。朝瑛论《诗》,以《小序》首句为主。其说谓亡《诗》六篇,仅存首句,则首句作於未亡之前,其下作於既亡之后,明矣。
所见与程大昌同,而所辨较大昌尤明白,足决千古之疑。然其训释不甚与朱子立异。自郑、卫淫奔不从《集传》以外,其他说有乖迕者,多斟酌以折其中。如论《楚茨》为刺幽王之诗,则据《荀子》以为恰在鼓钟之后,或幽王尚好古乐,故贤士大夫称述旧德,拟《雅》、《南》而奏之,以感导王志。论《抑》为刺厉王之诗,则据《诗》文“其在於今”一语,以为当为卫武公少时所作。大抵皆参稽融贯,务取持平。其以《生民篇》姜嫄巨迹为必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