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2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否有能力来执行和平解决的条款。可是,他有陆海军首领的支持,同罗斯福进行会谈时,随行人员中有一名陆军大将和一名海军大将以及陆海军的副参谋长。有这些将领参加会谈将使他能够抑制军内亲轴心派的反对。他再次敦促美国从速安排这种会议,勿再拖延。
近卫之所以焦急,是因为他心里明白,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在日本,反对向美国作任何让步的激动情绪正在高涨,同时,在陆军和海军界,有越来越多的人要求停止日美会谈,发动战争,理由是,美国政府只是在拖延时间,以便完成它自己的各项准备工作,并使经济方面的禁运起着削弱日本力量的作用。形势越来越逼着近卫必须采取某种方法迅速作出一个决定。经过反复讨论,草拟了一份“御前会议国策执行大纲”,9月6日,该大纲在一次扩大的御前会议上批准通过。这就进一步确定了7月2日御前会议作出的各项决议,并规定,同美国、英国、荷兰作战的准备工作在10月底之前完成。在这期间,外交谈判工作仍继续进行,可是,“到10月初,还没有理由能指望对方会同意我们的要求……我们就立即下决心,准备同美国(还有英国和荷兰)打仗”。那份“国策大纲”附有一张表,上面写着日本的最低要求和能作出的最大让步。总的说来,这些条件与日本以前提出的建议一样,但在语气上比以前生硬,显示出日本对中国和东南亚的政策有强硬起来的迹象。
在这期间,野村于9月6日向赫尔递交了日本的建议,赫尔用不以为然的眼光看了一下。他认为,日本这时正在缩小它原来打算作出的让步。他对日本关于三国公约的措词不满意。他特别反对日本在中国永久驻军。9月11日,野村告诉丰田说,美国政府惮于美国公众的舆论和预计中国会作出的反应,不会支持这样的中日媾和条件,即规定日本军队驻扎在中国的某些地方,象日本与汪精卫政府之间签订的条约那样。野村指出,美国人在同中国人进行了会谈之后,在这一点上态度已经比以前强硬了。赫尔建议,日本必须同意在缔结和约后两年之内,全部撤出在中国的军队。野村认为(虽然他的想法错了),双方已有希望在其他问题上达成协议,因此,他竭力劝说东京同意美国提出的从中国撤出日本军队的建议,因为在他看来,如果不作这一让步,就没有达成协议的希望。但是,日本陆军首领却顽固地坚持,日军决不能从一些特定地区撤出。如近卫后来指出的,有一部分内阁成员支持他们这样做。9月18日,杜曼与近卫的私人秘书牛场在东京进行了一次会谈,在会谈过程中弄清楚了,是野村9月4日那种不合宜的举动把事情搞糟了,因此,在9月20日,又召开了一次联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又草拟了一份总的协定草案,包括中日媾和的具体条款。日本对华媾和的主要条件于9月23日由野村递交赫尔,其余部分在10月1日交出。
有关美日协定的一般性建议于9月25日交给格鲁,两天后,又由野村交给赫尔。这份新的方案以9月6日御前会议通过的那个方案为蓝本。中日媾和条件包括这样一条,即“根据现有的协定和惯例……在必要的一段时期内,日本的陆军和海军留驻在中国的某些地区。”9月27日,丰田在与格鲁会晤时,再次催促近卫与罗斯福的会谈应从速举行,时间最好是在10月10日至15日前后。他暗示说,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近卫内阁有可能倒台,这样,日美两国缔结协定的最后机会将就此消失。格鲁向罗斯福和赫尔发出类似的警告。9月29日,他向国务院发了一份长电,指出日本政府之所以不敢事前作出明确的保证,特别是关于三国公约的保证,是唯恐松冈的支持者把这件事透露给德国和透露给日本的亲德分子,因为在日本外务省内,仍然留任着一些支持松冈的人。格鲁认为,近卫会给罗斯福一些保证,使三国公约实际上成为一纸具文。格鲁还认为,近卫亲王是真心实意想逐步履行赫尔提出的、并且经他本人同意的四项基本原则,从而使日本总的政策能够与美国的政策协调起来。格鲁明白表示,有人认为日本人无论如何不敢冒险同美国打仗,他不同意这种看法。他提醒说,如果近卫内阁倒台,继任者将是一个军事独裁政权,这个政权将“缺乏那种能避免同美国发生正面冲突的性情或气质”。因此,格鲁坚决认为,罗斯福…近卫会晤是值得举行的,即使这次会晤不能达成一项完全令人满意的协定。
赫尔的看法却相反,因为他既不信任近卫,也不信任任何日本人。他认为,日本人需要的只是一个笼统的协定,之后,他们自己就可以随心所欲来加以解释。赫尔对总统说,自从美国在原则上同意近卫关于召开这种会议的建议以来,日本人已经逐渐赖掉近卫8月28日所作出的那些比较大方的保证。赫尔这时建议,在重新强调美国总统希望举行一次会谈的同时,美国政府应当向日本政府指出这一点,并要求对方恢复原来的态度,重新开始讨论一项原则性的协定。9月28日,罗斯福同意了赫尔的意见。
10月1日,赫尔对胡适说,同日本进入正式谈判阶段的希望一直是微乎其微的。他再度向胡适保证说,如果有朝一日能进入这个阶段,美国会同中国全面地磋商一切有关的问题。10月2日,赫尔把美国答复日本9月6日建议的复文交给野村。美国宣称,这些建议是使华盛顿感到“失望的根源”,因为它们似乎在“缩小和限制……'四项'原则的应用范围。”复文指出,对这四项原则的应用,不能有任何限制或例外。复文还对日本建议中所使用的某些限定性字句提出质问,并且要求进一步加以澄清。
这一答复确实把召开会议或签订协定的希望一扫而光,并且决定了近卫内阁的命运。东条领导的陆军这时提出,如果到10月15日仍不能达成一项协议,就应当执行9月6日通过的那项决议,并且决定开战。海军方面意见分歧。显然,及川想收回赞成开战的决议;但是,他既然在御前会议上已经默然同意过这个主张,就不敢公开表示要收回,因此,他提议由近卫作最后决定。近卫打算向美国让步,因为他觉得,日本能否战胜美国,这是值得怀疑的。在他看来,日本最好还是迁就美国的要求,特别是从中国撤出日本军队的要求,并且避免开战,保持自己的海军力量完整无损,再看一看欧洲战争的结果究竟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但是,东条顽固地拒不同意从整个中国撤出日本军队。他宣称,日本在中国事件中牺牲巨大,有权并吞中国的领土;但是,这样做违背近卫的原则,必然行不通。所以,对日本说来,至少一定要在中国的某些地方获得驻扎军队的权利。再则,东条认为,美国本身渴望在远东称霸,日本越是迁就,向它让步,它就越傲慢专横。因此,东条的结论是,日本如被逼得无路可走,就非打不可。东条认为,近卫对日本赢得胜利的希望抱着过分消极的态度;东条说,要是说日本存在种种弱点,那么美国也是一样。
因此,日本内部在商量国事方面出现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东条有权否决任何倾向于让步的决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海军方面抱着不冷不热、半心半意的态度,他没有力量来通过一项明确的、主张开战的决议。所以,他在10月14日提出,近卫内阁应全体辞职,然后由东久迩亲王来组织新阁,新内阁将不受9月6日决议的约束,并且有权作出新的决议。10月15日,近卫先同木户商量,随后又同天皇本人计仪。天皇说,他赞成和平,如果真的由亲王担任首相,他一定下诏令亲王奉行和平的政策。但是天皇诘问,在那种情况下,陆军能同意这种决定吗?东条被问到这一问题时,答道,他不能保证陆军会听话,但是,无论如何,除了皇室的成员之外,任何其他人肯定做不到这一点。木户认为,这样的回答带有威胁的性质,于是,宫廷方面决定,东久迩不宜担任首相。木户想让及川担任首相,但是近卫担心,如果这样做,陆军将会哗变。近卫认为,最好让东条本人任首相。这将使责任全部落在陆军肩上。此外,倘若东条终于决定继续同美国会谈的话,由他出任首相或许有助于会谈得到成功,因为这将为签订任何协定排除掉华盛顿指出的那种障碍,华盛顿一直说,由一个文官出身的日本首相作出的任何保证是一无用处的,因为日本陆军会阻止他遵守这种保证。木户同意近卫的意见,几位前任首相举行了秘密会议,最后也表示同意。于是,近卫内阁于10月16日宣布辞职,次日,东条将军就当上了首相。
东条在担任首相的同时,不仅保留了他以前陆相的职务,而且还接管了内务省。把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手里,而这个人又是一个现役的陆军大将,这种做法是存心向日本国内和向全世界表明,不管过去人们对近卫抱有过什么怀疑,新任的首相是拥有足够的权力来贯彻任何将要决定的政策的,不论这是为了和平还是为了战争。选择东乡茂德担任外相也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他始终如一地致力于改善日苏关系,他被任命为外相显然是为了向苏联表示和解的姿态,也是日本不打算联合德国去进攻苏联的迹象(德日联合进攻苏联的可能性,曾经使华盛顿感到惊恐)。外务次官西春彦也是一个日苏问题专家。他是东乡的朋友,又和东乡在莫斯科同过事。
东条被任命为首相的时候,通过木户的关系得到天皇的一个手谕,授权他可不必受9月6日御前会议决议的约束,从而使他能够继续同美国进行会谈。因此,新任外相东乡就能够向那位曾经两次请求召回的野村大使说明,“新内阁同前任内阁一样,也是真诚希望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调整日美关系的”。但是,接下去他又预兆不祥地说:“我国在表示态度和阐明立场方面,实际上已经尽所欲言。我们觉得,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无法采取进一步积极行动的地步,只好敦促美国重新考虑其意见。”
野村对美国重新考虑其意见一事不抱希望,10月22日,他又可怜地恳求免除自己的职务。他声称,美国政府虽然了解他的诚意,但也了解他在日本国内是何等缺乏影响。他又悲痛地说,“我不愿意这样伪善地干下去,欺骗别人”,这句话的意思是指欺骗日本人民,使他们相信日美两国达成协议是可能的。但是,东乡的回答却是极力劝他坚守岗位。11月2日,东乡又通知野村,联络会议已开了好几天,讨论日美关系问题,11月5日将召开御前会议,作出最后决定。他接着又说,“这将是我国政府在改善外交关系方面的最后一次努力。……当我们恢复谈判时,形势迫使我们一定要立即达成一项决议”。两天后,东乡又电告野村说,日本政府已经决定提出最后一次反建议,这一建议如果遭到拒绝,会谈将会就此决裂。“于是我们两国之间的关系确实将濒临混乱的边缘”。东乡接着说,日本为了和平,对美国已经作了大多的让步。他说,这是日本“可能进行的最后一次廉价交易”,再要杀价,日本就不干了。不过,东京还是力劝野村继续竭尽所能严格执行东乡的指示,一俟接到御前会议作出决议的消息,就得使罗斯福和赫尔明白日本决心无论如何要达成一项最后决议。与此同时,东京还向野村发出两份电报。一份把日本反建议的内容告诉他,另一份通知他,东京已派来栖三郎(前任驻柏林大使)前去协助他。
11月5日的御前会议正式决定,如果到11月25日日美会谈还不能取得成就,日本就同美国和英国开战。在那种情况下,日本将把自己准备开战的决定告诉德国和意大利,要求它们同日本一起打美国,并要求它们同意不单独媾和。但是,如果德国要求日本进攻苏联,则日本将答复它,眼下还不可能这样做,并将坚持这个立场,即使这样做会使德国暂缓参与对美国作战也罢。的确,御前会议曾作了这样的决定,万一日美之间发生战争,日本将努力为德苏两国进行调解,罢兵言和,以期恢复日本与德国之间的交通。
御前会议还通过了其他一些决议,准备在战争爆发之后执行,其中有一项是要同暹罗签订一项协定,规定暹罗应同意日本军队通过其领土,作为交换条件,日本保证暹罗独立并同意暹罗在缅甸和马来亚得到一部分领土。对重庆的中国国民政府,日本不打算正式宣战,但是,日本将占领外园在中国的租界和租借地,并以可能交还外国管辖的这些地区为诱饵,向蒋介石再作一次和平试探。
那份被东乡称为建议A的最后和解建议,授权野村代表日本政府保证在整个太平洋地区,包括中国在内,在贸易上实行一视同仁的原则,条件是,这个原则同时也应当适用于全世界。关于三国公约,野村将向美国政府清楚地说明,日本不打算扩充它的自卫势力圈,并且向美国重申,日本的意图是要防止欧洲战争扩大到太平洋地区。一旦中日和约缔结以后,原来驻在中国的日本军队,一部分在一段“适当时期”内继续驻在华北、内蒙古和海南岛。如果对方问起“适当时期”的含义时,野村奉命只“含糊地”答复说,大约二十五年。驻在中国其他地区的日本军队将在和约签订后两年之内撤走。野村还奉命声明,日本政府尊重法属印度支那的领土完整,当中日两国恢复和平时,或者当中国事件圆满结束时(指重庆政府崩溃),日本军队将从印度支那撤出。然而,东京方面告诉野村,日本政府有一个原则,切望不要把这种保证写进同美国签订的任何正式协定中。
东乡在对这些建议的条件作解释性的说明时声称,虽然其中提出要在世界范围内在贸易上实行一视同仁原则的问题,但是,实际上日本政府所需要的只是一项区域性的协定。东乡认为,要在这一点上达成谅解并不难。在看了野村的汇报之后,他还相信,有关如何解释三国公约的问题,将很快能达成协议。他认为,在争论的三个主要问题中,建议A已经完全同意了美国对其中两个问题的要求。但是,他也说清楚,第三个要求,即从中国全部撤出日本军队的问题,是无法接受的。他说,对这个问题,日本这时正在提出它可能作出的最后让步。
万一日本不能按照建议A立即同美国达成协议,东乡还准备好所谓建议B的第二套条件,作为代替,以“防止发生什么事情”。根据第二套条件,两国政府将同意:任何一方不得侵入东南亚或南洋的任何地方,但法属印度支那除外;两国在从荷属东印度获取它们所需要的原料中,互相合作;两国关系应恢复到彼此采取冻结措施之前的状况。建议B还要求美国同意供应日本所需要的石油,并且保证不从事任何妨碍日本谋求同中国媾和的活动。如果需要的话,建议B可以包含建议A的头两点,以及日本同意在实现和平之后从中国撤军这一笼统的诺言。
11月5日,东乡通知野村把建议A递交美国政府,并告诉他,未经与东京磋商,不得拿出建议B。东京再次提醒野村,时间非常短促,形势极其危急,但是向他指出,不得造成这种印象,使美国认为日本是在发出最后通牒。另外又指示他不要以条约的形式来起草协定,因为如果是条约的话,那就需要美国参议院批准。东乡相信,美国政府也希望避免这样做,而是赞成缔结一个“行政协定”。日本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