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李时珍评传-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柏·集解》校点本第三册,第1913 页)
竹,《本草纲目》将它列入苞木类。关于竹的繁殖及所宜肥料:“根下
之枝,一为雄,二为雌,雌者生笋。其根鞭喜行东南,而宜死猫,畏皂刺、
油麻。”竹的病害:“六十年一花,花结实,其竹则枯。”竹的种类甚多,
其中皆虚,而有实心竹出滇广;其外皆圆,而有方竹出川蜀。交广由吾(梧)
竹长三四丈,可作屋柱。竹大至数围,可作梁栋。可以为箭矢者,谓之矛
竹、箭竹。有的可供观赏,有的可造笛,有的可织席,有的可织布,有的可
作舟。
我国古代以农立国,历代学者重视农业研究,写过不少农学著作,留下
丰富的农业、林业知识。李时珍广搜博采,根据研究药物的需要,同时积累
了农业、林业的大量资料。《本草纲目》虽是药学著作,从另一角度看,它
够得上是中国16 世纪农林知识的汇编。
四、对矿物学的研究
《本草纲目》金石部,记载金石药物137 种,分为4 类,金类28 种,玉
类14 种,石类75 种,卤石类20 种。研究金石类药物涉及许多金属、非金属
及矿物知识。将金石类独立成编,显然就是我国16 世纪的矿物知识大全,故
最早引起两方注视的是《本草纲目》的金石部。金类,论及金、银、铜、铁、
锡、铅等金属的产地、开采、冶炼方法以及它们的化合物。玉类,论及白玉、
青玉、珊瑚、玛瑙、云母、石英等的产地、种类、特性。石类,论及丹砂、
水银、雄黄、理石、滑石、石脑油(石油)、金刚石等的产地、提炼方法、
物理、化学特性等。卤石类,论及食盐、卤碱、朴消、消石、蓬砂、绿矾等
的产地、提炼方法、性味、功效等。李时珍在研究金石药物过程中,除了涉
及矿物知识,还涉及冶金、化学知识。《本草纲目》对于祖国重要金属矿产
的分布地域以及找矿的方法也有不少论述。例如,“草青茎赤,其下多铅”
的记载(引自《地镜图》),对于植物找矿的方法就有启示。(《铅·集解》
校点本第一册,第470 页)以银为例,可见其关于矿物论述的梗概。
关于银的产地:“闽、浙、荆、湖、饶、信、广、滇、贵州诸处,山中
皆产银。”
关于银的提炼:“有矿中炼出者,有沙土中炼出者。”
关于共生矿和植物找矿知识:“《管子》云:上有铅,下有银。《地镜
图》云:山有葱,下有银。”
关于银的种类:银有17 种,分真银、假银。真银有四种:天生牙,生银
坑内石缝中,状如乱丝,色红者上;生银,生石矿中,成片块,大小不定,
状如硬锡;母砂银,生五溪丹砂穴中,色理红光;黑铅银,得子母之气。“此
四种为真银。”假银有13 种之多,又分二类,水银银、草砂银、曾青银、雄
黄银、硫黄银等,“皆是以药制成者”。还谈到所见域外银四种,有波斯银、
新罗银、林邑银、云南银。(《集解》)
关于其他药物对银的特殊作用。“荷叶、蕈灰能粉银。羚羊角、乌贼鱼
骨、鼠尾、龟壳、生姜、地黄、慈石,俱能瘦银。羊脂、紫苏子,皆能柔银。”
(《气味》)
还论述了用银器辨别毒物的问题,指出:“银本无毒”。“今人用银器
饮食,遇毒则变黑;中毒死者,亦以银物探视之。”(《发明》)
关于铜,李时珍分析了它的种类及成因。他说:“铜有赤铜、白铜、青
铜。赤铜,出川、广、云、贵诸处山中,土人穴山采矿炼取之。白铜出云南,
青铜出南番,惟赤铜为用最多,且可入药。”还有黄铜和响铜。“人以炉甘
石炼为黄铜”。关于发现铜的方法,“《管子》云:上有陵石,下有赤铜。
《地镜图》云:山有慈石,下有金若铜。草根黄秀,下有铜器。”铜与其他
物质发生作用,引起变化。“苍术,粉铜;巴豆、牛脂,软铜;慈姑、乳香,
哑铜,物性然也。”(《赤铜·集解·气味》校点本卷一,第465 页)
《本草纲木》金石部所列药物中,都有关于金、银、铜、铁、锡、铅等
金属的冶炼知识,虽然远非化学分析,但对研究我国冶金科技史仍有参考价
值。
铅,又称金公,乃五金之祖,能伏五金。“朱砂伏于铅而死于硫,硫恋
于铅而伏于硇,铁恋于磁而死于铅,雄〔黄〕恋于铅而死于五加。故金公变
化最多,一变而成胡粉,再变而成黄丹,三变而成密陀僧,四变而成白霜。”
这些知识当然是从古代炼丹术总结而来的,却充分揭示了铅的各种化学变
化。
《本草纲目》还论及铅矿工人的职业病问题。指出:“铅生山穴石间,
人挟油灯,人至数里,随矿脉上下曲折所取之。其气毒人,若连日不出,则
皮肤痿黄,腹胀不能食,多致疾而死。”(《铅·集解》校点本第一册,第
470 页)
古代注重炼丹,多与铅打交道,故对铅的各种变化及毒性有较深了解。
这些知识都是从长期科学实验中积累起来的。
对我国石油的发现、开采、使用的历史,《本草纲目》也有记载。《石
脑油·集解》写道:石脑油即石油,以前名石漆、猛火油、雄黄油、硫黄油。
关于它的产地写道:“石油所出不一,出陕之肃州、鄜州、延州、延长、广
之南雄,以及缅甸者。”张华《博物志》载,延寿县南山产石漆,燃之极明。
《西阳杂俎》载,高奴县有石脂,可燃灯。《昨梦录》载,猛火油出高丽东。
李时珍说:“此数说者,皆石脑油也。”关于石油的用处,土人多以燃灯;
沈括曾扫其煤作墨,光黑如漆,胜于松烟。段成式说,石脂可采以膏车;康
誉之说,猛火油边人用以御敌。关于我国从明朝开始由官家开采石油的情况,
李时珍写得很明白:“国朝正德(1506—1521)末年,嘉州开盐井,偶得油
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沃之以水则焰弥甚,扑之以灰则灭。作雄黄气,
土人呼为雄黄油,亦曰硫黄油。近复开出数井,官司主之。此亦石油,但出
于井尔。”(校点本第一册,第570 页)《博物志》为晋朝张华(232—300)
所撰,可见我国在公元3 世纪已发现石漆;唐朝王冰称它为”龙火”,其特
性是:“得湿而焰,遇水而燔,光焰诣天,物穷方止。”明正德末年,已由
官家主持采用,比西方人于1859 年始首次发现石油的时间要早得多。
我国的食盐有海盐、井盐、池盐等不同种类,它们的产地何在是研究经
济地理学所关心的问题。《本草纲目》对明代以前我国食盐的主要产地,有
详细记载。《食盐·集解》写道:“盐品甚多,海盐,取海卤煎炼而成,今
辽、冀、山东、两淮、闽、浙、广南所出是也。井盐,取井卤煎炼而成,今
四川、云南所出是也。池盐,出河东安邑、西夏灵州,今惟解州种之,疏卤
地为畦陇,而堑围之,引清水注入,久则色赤,待夏秋南风大起,则一夜结
成。海丰、深州者,亦引海水入池晒成。并、成、河北所出,皆碱盐也,
刮取碱土,煎炼而成;阶、成、凤州所出,皆崖盐也,生于土崖之间,状如
白矾,亦名生盐。此五种皆食盐也,上供国课,下济民用。”对五种食盐的
产地及制盐的方法部作了说明,这是研究明代盐业史的可靠资料。
李时珍对古代金属、非金属矿物的论述,从采掘、冶炼、检验,明其变
化,知其特性,标其有毒无毒,汇集了我国大量矿物学、冶炼学、化学知识,
故《本草纲目》绝不能单纯以本草学著作看待。
人类的自然知识是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卓
越的科学家取得成功的奥秘之一,就在其善于继承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品,
加以发扬、创造。《本草纲目》中包含的广泛的博物学知识,以及他对古代
博物学的贡献,正是如此。
第七章 李时珍的文学素养
李时珍是一位科学家、思想家,同时兼有诗人和文学家的才华。他的著
作中,经常引诗咏药,别有风味;以生花之笔,描绘药物特性,妙语联珠。
他于文字训诂造诣颇深,方言、转语,顺手拈来,运用自如,不愧为语言大
师,其文学素养令人钦佩。
一、善于吟诗引诗咏药
李时珍好诗、工诗,写过不少诗篇,在他70 寿辰那年(1587),曾选编
为《所馆诗集》。“ (音科)所”一词,源于《诗经·考槃》,表露其
宽和的胸衿,也反映了好诗的情怀。诗集惜已失传,至今仅留下两首。
一首七言律诗,题为《吴明卿自河南大参归里》。明卿为时珍知己,兴
国(今湖北阳新县内)人,同时珍隔江相望,交谊甚笃。吴因抨击好相严嵩
而遭削职还家,时珍以此诗慰藉敌人,诗云:
青锁名藩三十年,虫沙猿鹤总堪怜;
久孤兰杜山中待,谁遣文章海内传?
白雪诗歌千古调,清溪日醉五湖船;
鲈鱼味美秋风起,好约同游访洞天。①
诗中对吴公为官30 年,刚正不阿而遭罢官,深表同情;安慰他与其兰杜
孤芳于山中,何如吟诗为文传之海内?日醉五湖,诗传千古,远比混迹官场
清高;约二三好友朝夕同游,共馔鲈鱼,信为人生乐事。劝慰故友之深情,
粪土官宦之气概,跃然纸上。
另一首七言绝句,为赞刘雪湖《梅谱》而作。雪湖亦时珍好友,浙江会
稽(姚、淛二水所经地)人,明代著名画家王冕的高徒,以写雪梅著名,亦
工诗。时珍得其《梅谱》,寄诗称赞:
雪湖点缀自神通,题品吟坛动钜公。
欲写花笺寄姚淛,画梅诗句冠江东。②
诗中盛赞刘公点缀梅花独具神韵,其题画之诗亦久为诗坛名家所倾倒。
打开《梅谱》,爱不释手,急展花笺寄诗遣怀,以博诗画冠江东的老友一晒。
此诗赞美雪湖诗画之高雅,反映了二人的深厚情谊,流露了李时珍的诙谐风
度。
从以上二诗,不难想象李时珍广交士林,吟诗品画的高雅情趣。李时珍
的诗文雅兴,尤为突出地反映在他“搜罗百氏”而汇集的历代名家咏药诗中。
翻开中国文学史,很难找到以咏药闻名的诗人。文学史家从未编集过吟
药诗,分析吟药诗的艺术特色。只有《本草纲目》为我们提供了宝贵资料。
《本草纲目》中,李时珍为了说明药物产地、性味、主治的特点,经常
引用名家诗篇。全书引诗咏药有数十处之多,独具一格,耐人寻味。
李时珍常引《诗经》名句,证明某药早已为人注意。著名诗人李白、杜
甫、白居易、刘禹锡、张籍、王维、苏东坡等人的作品,或引全诗,或引名
句,顺手拈来,阐明药性药理,读来令人赏心悦目。
薤名藠头(读叫头),是韭蒜一类蔬菜。其药性是温是冷,众说不一。
李时珍主性温说,引杜诗为证。“按杜甫《薤诗》云:‘束比青刍色,圆齐
玉箸头。衰年关膈冷,味暖并无忧。’亦言其温补,与经文相合。则冷补之
说,盖不然也。”(《薤·发明》校点本第三册,第1591 页)的确杜甫的诗
句:“衰年关膈冷,味暖并无忧”,正是薤性温补的有力明证。读者印象深
刻,历久难忘。
百合,其根如蒜,《名医别录》注明它有止泪功效。李时珍引用唐代王
维诗云:“冥收到百合,真使当重肉。果堪止泪无,欲纵望江目。”(《百
合·发明》校点本第三册,第1681 页)送别江干,孤帆远影,珠泪纵横,冥
收百合,以备止泪,是很自然的。名人诗句,验证百合止泪之功,格外生动。
百合可止眼泪,车前子则可治眼病。唐朝诗人张籍的诗被李时珍引用。
诗云:“开州五月车前子,作药人皆道有神。惭愧文君怜病眼,三千里外寄
闲人。”(《车前·发明)校点本第二册,第1070 页)时珍看中此诗的药学
内容:(1)车前子果有治眼良效;(2)以开州产者最佳;(3)以五月采收
为宜。
草,别名禹余粮,一种海边野生植物,其子可食,久食健人。灾荒年
月,可作度荒食粮。李时珍希望找到一首草诗,求之不得,乃借用明人方
孝孺《海米行》。他说:“按《方孝孺集》有《海米行》,盖亦草之类也。
其诗云:‘海边有草名海米,大非蓬蒿小非荠,妇女携兰昼作群,采摘仍于
海中洗。归来涤釜烧松枝,煮米为饭充朝饥。莫辞苦涩啖不下。性命聊假须
臾时。’”(《草·集解》校点本第三册,第1489 页)在李时珍心目中,
草值得重视,应列入救荒本草。
樱桃,小儿最喜吃。多食易生病。《本草纲目》引用《儒门事亲》中故
事,舜水一富家,有二子,好食紫樱,日啖一二升。半月后,长者发肺痿,
幼者发肺痈,相继死去。感叹道:“呜呼,百果之生,所以养人,非欲害人。
富贵之家,纵其嗜欲,取死是何?邵尧夫诗云:‘爽口物多终作疾’,真格
言哉!”(《橱桃·发明》校点本第三册,第1800 页)不特樱桃如此,一切
果物都当食用有节,否则物极必反,难免受自然规律的惩罚。把“爽口物多
终作疾”,当作格言,实为医家真知灼见。
萝卜,可治大麦面毒。《本草纲目》引用一首民间歌谣来证明。《洞微
志》载一故事,齐州有人病狂,说在梦中见一红裳女子引入宫殿,小姑令歌,
歌云:“五灵楼阁晓玲珑,天府由来是此中,惆怅闷怀言不尽,一丸萝卜火
吾宫。”(《莱菔·发明》校点本第二册,第1617 页)后经道士点明,此人
犯大麦毒作病,以药及萝卜治之果愈。道士得秘方,编为歌谣,故神其说。
李时珍特别抄来,以备医家参考。
《石胡荽·发明》中引用《王玺集要》中一首民歌,说明鹅不食草(即
石胡荽)治疗眼病的功用。歌曰:“赤眼之余翳忽生,草中鹅不食为名。塞
于鼻内频频换,三日之间复旧明。”(校点本第二册,第1392 页)李时珍作
了科学解释:“鹅不食草,气温而升,味辛而散,阳也,能通于天。头与肺
皆天也,故能上达头脑,而治顶痛目病。其除翳之功,尤显神妙。”
《蚤休·集解》引俗谚云:“七月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痈疽如遇者,
一似手拈拿。”(校点本第二册,第1201 页)李时珍说:“虫蛇之毒,得此
治之即休,故有蚤休、螫休诸名。”俗名七叶一枝花,生于深山阴湿之地。
惊痫、疟疾、痈肿者宜之。民歌俗谚,多是群众总结切身经验而来,李时珍
不拘一格,广泛引用,反映他撰著《本草纲目》汲取了大量民间验方。
《本草纲目》的《鹿茸·发明)一条,引用《澹寮方》所载一首道人所
唱的民歌,著明”斑龙丸”治一切虚损、耳聋目暗、眩运虚痢之效。歌曰:
“尾闾不禁沧海竭,九转灵丹都漫说。惟有斑龙顶上珠,能补玉堂关下穴。”
(校点本第四册,第2848 页)当年此方一出,朝野遍传。李时珍在《鹿茸·附
方》中详载斑龙丸的构成药物,主要成分为鹿茸、鹿角胶、鹿角霜。
《本草纲目》引用的咏药诗歌,远不止此。欧阳修诗中谈银杏,杨万里
诗中写枇杷、状鲈鱼,陆龟蒙以诗讽鸦舅(乌柏),刘禹锡以诗咏枸杞等,
时珍随手征引,使本草著作妙趣横生。人们常见咏山水诗,咏花鸟诗,咏物
诗,咏史诗,游仙诗,而咏药诗从来罕为读者注意。时珍是诗人,特别关心
咏药诗。故于名人诗集、野史、笔记中广为搜求,纳入本草巨著。李时珍《濒
湖脉学》全用韵语写成,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述脉学科学内容,令人
读来朗朗顺口,易诵易记,经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