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8·23炮击金门-第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像狡兔一样善躲藏。他的炮兵阵地,大多在深沟或高地反斜面构筑,尽量建在我炮兵不易观察的死角地带。有的炮还同时搞了2-3个掩体,狡兔三窟,便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让你不知其所在;
像变色龙一样善伪装。双方对射时,他经常引爆事先在阵地周围布设的炸药包,伪装成我方炮弹的炸点和他打炮时的发射光,使我产生观察错觉,造成判断失误;
像壁虎一样会装死。当遭我炮猛烈压制时,他便停止射击,让我误认为其已被消灭。待我刚刚停射,他突然又发炮,打我一个措手不及。另外,当他一处炮阵地遭我严重打击后, 常常耐住性子,4——10天不打炮,一动不动佯作“死亡”状,当你把注意力转移别处后,他才突然地“死灰复燃”,猛烈打炮,狠狠咬你一口;
像寄居蟹一样善机动。他的炮兵阵地多为坚固筑城,防护足够而射向受限。为了发扬火力,关键时刻他不惜冒着极大危险将火炮拖出基本阵地,不要任何防护,在临时阵地进行大角度大方向射击。自认为占到便宜,乘你尚未将其捕捉,即迅速撤缩回永久阵地中去。
像哲学家一样会抓主要矛盾。对他威胁不大的目标,仅作一般还击,甚至不还击。而对他危害严重的目标,会集中火力予以重点打击。而此种打击也常常采取发射阵地分散、炸点汇集的方法,最大限度增加我对他侦察、压制的困难。
……
刘华老人说:国民党军炮兵,花花点子可多啦,你说他凶猛如虎,还不如说他狡黠如狐。更准确点,老虎皮包了一副狐狸下水。
刘华老人还说:我们的办法就是三句话。第一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的点子办法只要管事,我们拿过来就用,如法炮制,而且不交学费,到时候用炮弹表示感谢。第二句,魔高道更高。你有高招,我们招比你还高,而且有好几手等着你呢,可以反制你。第三句,扬长避短,随机应变。1958年炮战属炮兵阵地对垒战,特别要防止墨守陈规千篇一律,机械照搬教令,拘泥于面积射的打法,做到神出鬼没不拘一格,敌变我变,我先变于敌,尽量不让对方摸到自己的规律。当时炮兵积累的经验,好多今天看仍然管用,战术技术方面的长进,比搞10次军事演习来得都要大。
金厦炮战,不光是火力、数量的拼搏,而且是战术、技艺的较量,使得竟日的厮杀,更具有了一种“大比武”的性质。交战每一方,在打击对方目标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将自己暴露,成为对方打击的目标。这很像风行于中世纪欧洲的决斗,在空前激烈、残酷、无情的对抗中,究竟何者将占据上风获得优胜,比试的是勇、狠、力,亦是智、巧、技。
双方全力以赴,均调动了全部智慧,使出了浑身解数,搬来了十八般兵器。
炮战不好玩,挺好看。
2
9月10日, 毛泽东赴江南诸省市视察大炼钢铁。于金厦海峡炮声轰鸣之际启程离京,表明拿到了美国底牌的他对战局的把握已更有底数。自然,巡视途中,他从未将战事撂在一边,在喜看各处钢花绽放铁水奔泻的同时,仍时时关注钢弹溅落铁片横飞的前线。
9月13日,他给北京手书一函:
周总理,黄克诚(新任总参谋长)同志:
送来连日金门情况三件及我军命令一件,收知。除照你们命令规定以
外,白天黑夜打零炮,每天二十四时,特别是黑夜,特别是料罗湾三里以
内,打零炮(每天二、三百发),使敌昼夜惊慌,不得安宁,似有大利。
至少,有中利小利,你们意见如何?大打之日不打零炮。小打之日,即是
打零炮。特别是黑夜对料罗湾打。白天精确地较好炮位,黑夜如法炮制,
似较有利。请询问前线研究,看可行否7
华沙谈判,三四天或一周以内,实行侦察战,不要和盘托出。彼方亦
似不会和盘托出,先要对我进行侦察。诸位意见如何?顺祝旗开得胜。
毛泽东 于武昌
后面又加注:
如同意请寄叶飞、刘亚楼,厦门前指讨论。不要勉强同意,是则是,
非则非,以实际可行者见告。
翻阅毛泽东军事论著及历次重大战役他与前线的电报往来,可见他一向研究关切的是战略大势。一般情况,他只决策宏观问题,决心既下,究竟采取何种打法那是前线各级的事,不在他的考虑之列。而这一回,他却是认认真真为前线指挥员思考了具体的战术和打法。不过,从其行文可以体会,他仍是从战略角度来设计实施“打零炮”的。
军事学上属于两个范畴的“战术”与“战略”,在实战中有时很难在二者问划出一条过于明晰的界限。当年,毛泽东为红军总结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谁能说清它是战术还是战略?
能说清的是,战略构思需要谋略,战术设计也要讲谋略。毛泽东离开北京之后,一直在脑子里转的,不是“力挫”,而是“智胜”。
毛泽东的指示在高层总是得到坚决贯彻的,尤其是军事方针。高级将领们对最高统帅历来心悦诚服五体投地,“毛主席比我们站得高看得远”是将军们从肺腑深处说出来的话语。
中央军委接信即电示厦门前指:
我们完全同意主席的指示精神。
对金门蒋军,要确实开展零炮运动,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停,“使敌昼
夜警慌,不得安宁”,“特别是黑夜,特别是料罗湾三里以内”。
隔几天大打一次,若情况有利或形势需要亦可连续大打两三次。总之,
要有计划,有步骤,有节奏地进行炮击。大打时,对蒋军运输舰艇和岛上
军事目标都打,但打料罗湾时不要超出三里以外,切实避免误击美舰。大
打之日若情况需要,亦可在大打完毕之后,打必要的零炮。
厦门前指亦即向各炮群发出通知:
各级指挥员必须充分认识零炮运动的重要意义。零炮运动不只限于一
般性的扰乱射击,而是一个带全面战役价值的极为有效的积极措施。白天、
夜晚都应捕捉有利目标,主动打击敌人。如:暴露的人员、车辆、交通要
道、仓库、高炮阵地、雷达、机场、坑道口、指挥所、观察所、码头以及
已为我确实掌握了的遮蔽地形后面隐藏的重要目标等。以少数的火炮、弹
药、突然袭击的打法,日以继夜地进行打击,积小胜为大胜,杀伤敌人,
破坏其物质力量,造成敌人更大困难,动摇与挫败其部队士气,达到在政
治上打击和瓦解敌人之目的。
部队基层的思想向来是最为活跃的,特别是在前线的战壕里,战士们对“指示”往往只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其意义和可行性,对口味的就说“好”,不大对心思的也提意见。
接到“指示”后,某炮连士兵们窃窃私语,都觉得“打零炮”没得意思,对敌人的惩罚太轻微了,不疼不痒的,远不如急促射、齐射、面积射,几十门上百门大炮、每门打个几十发上百发来得痛快、过瘾。
指导员认真对待,认为对敌斗争的气可鼓不可泄,有必要专门上一堂火线政治课开导动员,讲一讲“打零炮”的重要意义。想厂一宿,他终于为自己的理解想出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大规模打击好比是扇敌人的嘴巴,打零炮好比是弹敌人的脑壳。扇嘴巴是警告教训敌人,弹脑壳也是警告教训敌人。同志们想一想,你们脑壳如果整天挨弹会是一种什么滋味?
一农村战士起立说:指导员,原来俺以为打零炮对敌人的惩罚没多大劲儿,蒋介石可逮到机会睡大觉了。现在明白了,打零炮其实是让蒋介石根本没法睡觉呀。要让我挑拣,我宁肯挨俩巴掌完事,也不愿连睡觉都被别人弹脑壳哩。
全连哄堂大笑。
战士的可爱就在于此,有时候,你讲一卡车道理他们也未必听得进,而一两个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贴近实际的比喻却一下子就打开了他们心头之锁。只要他们一旦思想通了,任何任务你都不必发愁不能够完成。
炮连全体遂欣喜愉快干劲十足地投入到“打零炮运动”中去。
“打零炮”与惊风狂雨铺天盖地大面积的威力射不同,它实施的是小火慢功描眉绣花般对小目标的精度射。一个钉子一个钉子拔除,要求的是一个“准”字。昼夜不间断地打炮, 贯彻的是一个“扰” 字。不定时无规则地发射,讲究的是一个“活”字。急促射、齐火射、面积射虽大气磅确,但容易滥芋充数,打上没打上谁也搞不清。“打零炮”不行,“中靶”与“脱靶”立竿见影,看得清清爽爽,要求战术技术必须精湛,逼着你苦练出一身过硬功夫。
事实上,“零炮运动”一经付诸实施,在部队立刻便形成了热潮,炮兵们都说:“大打、放排炮过瘾,小打、打零炮上瘾。”“零炮运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人民炮兵的发展史上亦占有一席重要之地。
经过千百次战斗,前线逐渐形成了一套“打零炮”的章法,主要是:
对敌营房、指挥所,一般是在起床、午夜、黄昏、吃饭时间以不等间隔采用排急促射实施突然袭击,达到让你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的扰乱目的;对道路口、交叉路口,一般昼夜以不等间隔进行单发或排的齐放对其封锁,让你车辆人员通过时胆战心惊,不知何时炮弹会从天而降;对白天已重点压制过的敌炮兵连,在夜间经常给予突然的零炮袭击,让你不能放心平安地加修工事、搬运炮弹;对敌活动频繁的场所,火炮事先准备装定好诸元,进行等待射击,随时可能开火,打他个措手不及;对敌空投场,采用连集火,只要炸点偏差不大,不立即重复射击,而采取无规律的间隔射击,让他摸不到规律;进行零炮射击的游动单门火炮在临时阵地上停留时间不长,经常选择三、四个临时炮位适时变换,使敌人找不到目标而无法进行射击;当游动炮变换了发射阵地后,在旧阵地上布置部分炸药定时爆炸配合零炮的行动,以迷惑欺骗敌人;游动炮的指挥,将权力下放至连,当发现目标后,由连直接指挥射击,既保证射击的及时性,也锻炼了连指挥员的射击技能;除依靠侦察兵外,也广泛发动群众捕捉敌人目标,熟悉敌人的活动规律,以求打得准,打得狠。
零炮运动的直接战果如何?莲河炮兵群9月23日的战斗总结写道:
十天的零炮战斗中全群共选目标183个,射击404次,消耗弹药6427发,
命中目标109发。其中,1分群打坏51号观察所一个,命中5发,起火3分钟,
另命中009号、008号岸炮,186、132高地步兵掩体,812、113号炮兵阵地
各1发; 2分群对蔡厝营房射击起火1次,命中1发的有222号目标、小桥,
命中了3发的有洋宅营房、小见公路,在洋宅公路上还打翻吉普车一辆;3
分群打翻汽车1辆,直接命中1发的有马山左侧碉堡、马山直射火炮,命中
2发的有592、597、探照灯418号,打死敌炮兵2名;5分群打坏吉普车1辆,
摧毁马山直射火炮1门(掩体倒塌, 火炮变形)。打毁伙房3座(132高地
上2514号命中2发已摧毁, 后屿伙房命中3发着火18分钟,马山伙房命中2
发),蔡居营房命中56发,有6发将房子打穿。另外马山直射火炮3次命中
6发, 140高地直射火炮2次直接命中7发(摧毁情况待查),140高地观察
所命中5发, 后屿观察所命中3发(一部分被摧毁)。后屿坡探照灯命中2
发(伪装网被打烂)。
以上可以观察和统计的战果被6000余发炮弹去除,命中率大概难以言高,但如果加上不可观察和统计的战果,前指对10天的战绩仍是相当满意的,因为零炮运动不仅仅歼灭和杀伤了敌人,而且疲惫惊扰了敌人,基本达到了以小量火炮弹药最大限度控制封锁金门使其补运难济的目的。
金门国民党前线记者最初报道说:“近来匪炮发弹数骤减,显示其弹储明显不足,运输难题多多,其攻势已呈强弩之末……”后来则又说:“匪炮最近采取了一种‘蚊子战术’,来无影去无踪,声东击西,飘忽不定,不知何时会突然叮咬一口。于国军虽无大碍,却相当扰人讨嫌。”
前线炮兵则说:我们的战法叫“大炮打游击”,打着了给他一个措手不及,打不着也得吓他一夜尿几回裤档。
第十天,侦听机里传来一名金门军官歇斯底里的声音:操他妈,这过的什么鬼日子嘛,吃不上睡不安,不叫我走,老子早晚得宰几个人!
不能说明一切,但也说明了一些。
毛泽东曾有“纤笔一枝谁与似, 三千毛瑟精兵”的题词,以形容他本人9月13日在武汉的挥毫泼墨,如何?吾以为并不过分。
3
炮兵射击由于地形的起伏和地球曲率的影响,在火炮发射阵地通常是看不到目标的。火炮瞄向目标的表尺和方向等诸元,全靠指挥所根据阵地坐标和目标坐标进行计算后赋与。而靠各种手段获取目标坐标就需炮兵侦察,所以侦察兵素有“炮兵的眼睛”之称。
炮兵侦察的另一任务是修正偏弹。由于弹丸运动的路线,为惯力、重力、空气阻力这三种力的合力所决定,故真实的弹道并非对称抛物线,而是一条构成要素十分复杂的不对称曲线。加之风向风力阴晴雨雪的影响,远距发射首发命中的可能性极小,产生偏弹反而是正常现象。这就需要前沿侦察兵一而再再而三地对炸点指示修正,直至获得满意的结果。
迅速准确的测定或修正,一般须有两个以上的观察所同时工作,炮兵称为“交会观察”。其实,这是一个简单的“三角”问题。两个点之间,只构成“线”关系。三个点,相互才构成了“角”关系。“线”仅有长度,“角”方可定位。与人长着两只眼睛才能摄取物体准确影像的道理近似,交会观察所的“左观”和“右观”,好比是大炮的左眼和右眼。
战斗打响,“眼睛”要是瞎了,开炮只能唬麻雀。“眼睛”要是患了“近视”、“远视”、“斜视症”,炮弹只能“敲边鼓”。
某种意义上,炮战双方是在打侦察兵的本事和功夫,看谁家的观察更敏锐更准确更快捷。
没有金钢钻,甭揽瓷器活。
不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甭想当侦察兵。
伴随现代科技的飞跃发展,兴起于70年代炮兵侦察射击自动化指挥系统使炮兵发生了自二次大战以来“最伟大的一场革命”。激光、红外、雷达、声测、热成象等高科技侦测仪器与高速计算机的完美结合,使炮兵多年来梦寐以求的“首发命中”正在变成现实。例如,敌方炮弹一出膛,己方的炮瞄雷达便将它捕捉,在其运动弹道上任意寻找两个点,计算机便可将发射它的敌方火炮坐标准确求出,并同时求出己方火炮之诸元,反应竟然快到敌方炮弹尚未落地时,我们炮弹已经发射,且炸点精度不会超出10米的程度。 有专家说, 如将美军目前装备的“塔克法”、法军的“阿迪拉” 、 英军的“菲斯”、挪威的“奥丁”等最先进炮兵侦射指挥系统用于1958年,海峡双方仅需发射各自总量1/15的炮弹,便可获得同等效用的战果。
1958年的侦察兵没有赶上好时候,他们只能手把望远镜、方向盘、炮队镜、测距仪等传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