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中国近代史-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此,我自不会在此时参与战争。既要引导孤立主义者,以扩军备战,又要压制军队和国会的好战势力,使之不要暴走。这真是个麻烦事。

十一月份,嘲笑中国谨小慎微的希特勒吃到了苦头。从来没有想过在冬季作战的德国人,连防寒的被服都没有准备。德军被大批大批的冻伤,前线已经停止进攻,而把仓库改建成营房。但没有取暖设施的仓库,气温也在零度以下。德军久战不下,又逢此打击,身穿单衣在寒冬里作战,士气十分低落。

古德里安报告说,部队开始发现“严重冻伤病员”。13日,气温降到零下8度,“越来越觉得缺少冬衣了。枪炮和人一样受到了严寒影响。由于坦克履带防滑用的尖铁没有运到,一路冰雪,行动困难。天冷使得大炮上的瞄准镜失去了效用。发动坦克时得先在底下点火烘烤一阵。由于天气太冷,机关枪打不响。结果人心惶惶……”

相比之下,困守在莫斯科的苏联人,虽然也缺乏燃料,却要比德军要强上许多。但莫斯科里缺乏粮食,经过两个月的围城以后,莫斯科正在变成第二个列宁格勒——饥荒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人们用墙壁纸加工的面粉充饥,莫斯科河就是生命线。运来了大批的给养和兵员。也运走大批的居民和设备。但其运力远不足以满足众多人的生存。

莫斯科41年的冬天,前所未有的悲惨,城里的苏联人大量的饿死,城外的德军成批的冻死。

10月23日,中国国防部宣布,国防军为了检验新编部队训练情况,决定在十一月中下旬,在哈萨克地区,举行各兵种联合军事演习。

随后,国防军演习部队开始源源不断的开赴哈萨克。

美英等国一致对中国的这一举动,表示“严重关注”,认为违反了中立立场。

中国迫于国内外的压力,再次宣布,此次演习选择哈萨克,是由于哈萨克的地势广阔平坦,适合演习需要,请苏联放心,中国会严守中立立场的。

问题在于,斯大林怎么也放心不下。废话,放在谁身上,也不会放心,放心的是傻子。

苏联受此影响,被迫向边境地区增兵。斯大林气的要吐血,每向边境增派一名士兵,就要少向莫斯科派一名士兵。

但不派又不行,中国国防军在哈的驻军很快就超过一百万了,如果苏联没有举措的话,中国真打过去。一切就全完了。苏联就算是虚张声势,也不得不向边境派出援军。哪怕全是新兵,那也得派。但一派兵,就要有物资,就要有装备,就要消耗运力……

这严重影响了苏联的反攻计划。

PS:俺今天更了六千字,也算是纪录了...

正文 第128章[全]

11月中旬,德军投入所有兵力,开始了最后的进攻。德国人冒着零下20℃的严寒,疯狂进攻,并迅速取得成效。

19日德军第一次在莫斯科市区,建立了一个稳固的桥头堡。

德军进入莫斯科以后,最注意搜索的战利品,不是什么金银珠宝,也不是其它贵重物品,而是最普通的御寒衣物和燃料。

这时候,德国人也顾不得,那衣物是男女老少的衣着,只顾往身上裹。对零下20℃穿单衣作战的人而言,没有什么比衣物更重要的。很快德军的衣着就向难民化发展,花花绿绿,穿什么的都有,德军不得不下令,要求将军装穿在外面。

缴获虽然是杯水车薪,仅仅满足了部分德军的需要,却极大的激发了德军进攻的热情。“前进一步生”,就是德军的真实写照。

苏联人迅速发现了问题,他们把多余的衣物运往后方,或就地销毁。总之,就是不让德军得到这些重要的战略物资。

同时,苏联人拼死的战斗,寸步不让,生死不是个问题。莫斯科守军的半数都是本地人,后面就是家人,残暴的德国鬼子竟把死人剥个精光——真是闻者伤心,见者落泪。

老毛子也玩命了,“战死在阵地上”、“后退一步是家人”是最流行的宣传,此口号深入人心。

战斗更加激烈了。在莫斯科有房子——虽然破点儿,有衣服——虽然乱点儿,谁也没有退路。在寒冬里,被赶出莫斯科的人必死无疑。

12月1日,德军的一支小部队离克里姆林宫仅500米。

然而,持续不断的大风雪,积雪封锁了铁路线,阻断了后勤给养运输和部队调动。德军多数人没有冬衣,很多人连御寒的房屋也没有,燃料供应也糟糕透顶,机枪打不响,大炮打不准,坦克开动前,需要烤半个小时的火……

12月初,莫斯科气温降低到零下40℃,

12月13日,苏军勉强凑够了兵力,从莫斯科南、北两翼展开反攻。

尽管德军的作战意志极为坚决,但持续激烈的战斗、大风雪、严寒耗尽了德军的士气和战斗力。苏军击溃进攻莫斯科的德军,把他们赶出了莫斯科。苏军兵力不足,朱可夫就集中兵力,打击敌军一部,取得了不小战果。

'注':要我在这里搞明白地形,设计个合理的战役,真真是为难我了,大家将就看吧,有好的意见,可以给我发短信,也可以在书评区留言。

牵一发而动全身。苏军的兵力不足,推迟了进攻的时间,又不能进一步扩大战果,德国人就获得了喘息之机。对德军来讲,最大的问题在于补给。德国没有为寒冬作战作战准备,缺乏御寒的被服,也没有能在大雪中运往前线的手段。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产棉大国,问题出现以后,德国人也只好找上门来,并要求从中国购买运输机。

我真是坠落了,资本家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就会出卖吊死自己的绞索。我不是个资本家,但在德国人开出五倍的价钱,要求现货供应的时候,我还是批准了从空军调拨现役运输机的方案。

好吧,就算是更新换代了,我安慰自己。

尽管批准了德国人的要求,但我不可能把运输机都卖给德国,也有许多地方需要保密。于是,飞机在迅速进行了改装——就是把一切需要保密的违禁物品全部拆除。

12月16日,第一批383架运输机被交给德国人。一同交货的,还有一批1200架战斗机,这是德国人为了护航而购买的。五天以后,第二批238架运输机被交给德国人。

至此,我已经把中国空军中可以出售的运输机,倒卖的一干二净。这样友善的举动,总的来说,使中德关系大为缓和。希特勒不提“中国出工不出力”,“胆小如鼠”什么的,开始盛赞“中德友谊”。

至于被服等物资,不算什么。德国人的需求量是很大,但在把市场上的现货扫荡一空,又调集了部分国防军储备以后,还是凑齐了大部分。其余也会在短时间内完成交货。

德国人立刻向前线空投了大批棉衣,并宣告随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物资,被运往前线。

12月19日,冬衣初次被空投至中央集团军群莫斯科突击集群。

这一批的数量不是很多,连突击集群也不能满足。德国至前线较远,中间需要进行几次转场,而前线没有修建可以起落大型飞机的机场,飞机需要装载更多的燃油,以便于往返。前线燃油紧缺,有的飞机还要运输燃油。

但有些时候,希望更能鼓舞士气,德军官兵收到下发的冬衣以后,欢声雷动,士气大增。

在此后的一周中,德国人调集所有运输机,向苏德战场空运了三百五十万套冬衣。并在随后的一个月里,向前线空运了十八点九万吨高热食品、燃料、弹药等重要物资。

趁此良机,德军稳固了战线,莫斯科仍处于德军的包围中,苏军仅在南线取得较大进展。随后的酷寒暂时中止了大规模的战斗。

关于军用运输机对德出口一事,我其实没有多少选择余地。

德国大使卡姆胡贝尔边通过外交部,正式提出了购买要求;边直接找到了生产厂商,给出了一个动人心魄的价钱。听说是五倍的售价,各大飞机生产商宛如闻到了血腥味的鲨鱼,迅速把其余的事情一手操办好了。

军火贸易是与政府打交道最多的生意,在政府的影响很大。国防部面对以一架旧飞机——都是五年内装备的,换两架新飞机的交易,非常动心。对德销售也没有什么障碍,德国提出购买的,都是已经获得对外销售许可证的飞机。

正因为参与各方都能从中获利,报告才会在短短时间,就送到了我这里。

拒绝显然是不可能的,希特勒发出的电报,由卡姆胡贝尔递交给我。如果拒绝,就太不友好了,势必会大大影响中德关系。领导人的感觉左右国际关系,是很常见的事。

同意的话,事情会怎样?

我考虑更多的是,苏德战争结束后的情况。

德国也许会进犯中国,也许不会。一般来说,前者的可能性小,后者的可能性大。德国需要时间来消化苏联,还在与英美战争中。

然,国与国之间唯有利益。

不需要德国有动机,也不需要德国有行动,德国有实力就足够了。(中国威胁论,不就是源自于此嘛!)如果德国与英美和谈——无法消灭就合作乃是常理,相约进攻中国的话,那就很麻烦了。

当然,这个可能性很小,中德关系不是很差的话,应该不会。但也很难说,纳粹是种族主义者,这就很微妙了。只是独裁有个最大的缺陷,就是独裁者的意志即为国家意志。这多少有些不确定性。

算了,想的太多,太复杂了。

不管如何考虑,削弱德国总是这对中国有利的。

然而,以上思考都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下,那就是德国必须取得实效苏德战争的胜利。

因此,我的依据简单说,就两条:一是帮助德国取得苏德战争的胜利;二是在苏德战争中削弱德国。

综上所述,我最好的选择,就是保持德国战线不崩溃的同时,使苏德战争持续更长时间。

如此一来,事情就很清楚了——飞机必须得卖。如今的世界已经面目全非,我可不敢保证,德军不会像拿破仑一样,一败涂地。

确信无疑,苏联是中德两国共同的敌人。如果德国一败涂地,中国也不会有好日子过的。

所以,我不仅批准了德国的购买要求,还一路绿灯,为之提供了各种方便。时间紧迫,也正是直接报告到我这里的原因之一。

反正,仗打成现在这样子,德军速战速决,是没戏了。苏德战争必然会持续要42年。以苏联的情况看,斯大林就算把苏联打成一片废墟,也不会投降。而巷战是消耗战中,最公平也最残酷的。武器装备差距再大,彼此之间的死伤也不会相差很悬殊。

看来,中国在42年怎么也要参战了。不知道美国是什么时候出兵非洲的,但我绝对不会等到苏联失败后才出兵,罗斯福必也如此。英国人倒不用放在心上,隆美尔三个师已经把英国人打了个落花流水。

我揉了揉额头,把飞机的事放下,大体原则确定,我就完成任务。

不是我考虑太多,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多想想是不行的。中国为德国提供现役飞机,本身就是个很敏感的问题。

当然,空军会先把飞机淘汰掉,以两倍的价钱卖给飞机生产厂商;厂商不用付现金,只须在六个月内提供双倍的飞机给空军;厂商再把飞机以五倍的价钱卖给德国。表面看,这是一次普通的商业行为。

但是,考虑到交易时机、时间和交易物品,谁也不会相信这是个普通交易。最简单的说,这也代表了中国的倾向性。好在中国对苏德战争的态度,历来有着明显的偏差。各国只是把这当作另外一个坏消息,表示“严重关注”而已。

我对此也早有心理准备,外交部发言人声称“这是一起普通的商业行为”,敷衍了事。想想整个西伯利亚,那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我怎么会选择支持盟国——苏联,自是不会。

不过,世界上的聪明人多了,我能估计出美国采取的行动,别人也能估计出中国的行动。况且,中国的倾向性是这么鲜明。

从罗斯福和丘吉尔的通话,一直到普通的报纸评论,都认为,形势不妙,中国在42年参战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尽管有着这样的坏消息,美国对苏联的援助,还是在迅速增长中。

美国对苏联的援助,不是很上心。美国人对苏联的信心不高,很担心提供的物资一到苏联,就会落入德军之手。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美国还不如英国提供的援助物资多。而英国此时却全是仗着租借法案,才维持下来的。

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英国还陆续支援了几百架战机给苏联。这不是什么国际主义精神,也不是说,英国人对苏联更有信心,丘吉尔更不是共产主义战士——他是反共的先锋。

还是那句老话,国与国之间唯有利益。

丘吉尔深深明了,唇亡齿寒,苏联的失败,就等于是英国的失败。消除后顾之忧,全力向西的德国,绝对不是英国可以抗拒的。

进一步讲,即使在美国的支持下,保住了英国本土。从长远来看,美国的利益在欧洲,英国的利益何尝不是如此,一个统一的欧洲,只会降低英国对欧的影响力,令其沦为一个边缘国家。从一个大国,沦落为二流国家。

相比之下,美国人缺乏切身之痛,舆论并不支持苏联,态度就暧昧了许多。

罗斯福也在战争之初也宣布要支持苏联。但在六七月份,也只是出售普通物资。九月,苏联证明了自己有能力与德国一战,消除了美国人的担心,赢得美国人的钦佩,对苏联的援助才真的落到实处——第一批军事物资运抵苏联。十月,罗斯福才宣布苏联享受租借法案的优待。

老实说,苏联打到如今,真是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德军的战斗力,谁人不知,评价恐怕还在拿破仑时期对法军的赞誉之上。法国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现在的欧洲第一就可以当成世界第一。但法国在德军的进攻下,四周就投降了。德军的评价之高,也是可以想象的——“世界第一”。而且,是远远超过第二的世界第一。

而苏联苦战了半年,败而不溃,消灭的德军,超过了欧洲所有其它国家战果总数的许多。怎么看,苏联红军的战斗力,也应该排在世界第二,至少也会排在前三名。

俗话说,一美遮百丑。

我曾说过,美国人有很深的英雄主义情节——中国也有,但中国人更喜欢悲剧英雄——美国人既钦佩苏联的战斗力,就自发地为其种种行为进行辩解。比如,大清洗,苏联消除了第五纵队的威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了赢得时间;等等。事情往往就是这么无厘头,苏联打破了闪电战的神话,取得某种程度上的胜利,其形象忽然就高大起来。

过程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

苏联取得了美国的支持,租借物资潮水般的涌入苏联——斯大林修建的北方三港,这时发挥了很大作用。

此时此刻,就算中国对苏联宣战,美国也不会停止对苏联的支援。无它,苏联的战斗力获得了信任,它不会轻易垮台,只要苏联坚持下去,就可以牵制消耗德国,就能为美英等国争取时间,而时间是最宝贵了。美国迫切需要时间,把工业实力,转化成军事实力。

41年底,世界各国“严重关注”中国在哈萨克的大规模军事演习“勒石”行动。

与此同时,中国却秘密进行了三次影响深远的实验。

PS:不好意思,拖到现在,今天还有一章.

正文 第129章[全]

“漫天奇光异彩,

有如圣灵逞威,

只有一千个太阳,

才能与其争辉。”

《罗摩衍那》是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之一,又被印度人称为“最初的诗”。上述几句话就是节选自《罗摩衍那》之中,普遍用来描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