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出了个张居正-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科道虽笼络停当,而部官有如徐学诗之类者亦可惧也。嵩又令子世蕃将各部官之有才望者俱网罗门下,或援之乡里,或托之亲识,或结为兄弟,或招为门客。凡部中有事欲行者先报世蕃知,故嵩得预为之摆布。各官少有怨望者,亦先报世蕃知,故嵩得早为之斥逐。连络蟠结,深根固蒂,合为一党,互相倚附,各部堂司大半皆嵩心腹之人,皇上自思左右心腹之人果为谁乎?此真可为流涕者也!是皇上之臣工多贼嵩之心腹,此其奸五也。

夫嵩之十罪赖此五奸以弥缝之,识破嵩之五奸则其十罪立见。噫!嵩握重权,诸臣顺从固不足怪,而大学士徐阶负天下之重望,荷皇上之知遇,宜深抵力排,为天下除贼可也。乃畏嵩之巧足以肆其谤,惧嵩之毒足以害其身,宁郁怏终日,凡事惟听命于嵩,不敢持正少抗,是虽为嵩积威所劫,然于皇上亦不可谓之不负也!阶为次辅,畏嵩之威,亦不足怪,以皇上聪明刚断,虽逆鸾隐恶无不悉知,乃一向含容于嵩之显恶,固若不能知,亦若不能去,盖不过欲全大臣之体面,姑优容之以待彼之自坏耳。然不知国之有嵩犹苗之有莠、城之有虎,一日在位则为一日之害,皇上何不忍割爱一贼臣,顾忍百万苍生之涂炭乎?况尔来疑皇上之见猜,已有异离之心志,如再赐优容姑待之恩,恐致已前宰相之祸,天下臣民皆知其万万不可也。

臣前谏阻马市,谪官边方,往返一万五千余里,道途艰苦,妻子流离,宗族贱恶,家业零落。幸复今职,方才一月,臣虽至愚,非不知与时浮沉可图报于他日,而履危冒险攻难去之臣,徒言取祸难成侥幸万一之功哉!顾皇上既以再生之恩赐臣,臣安忍不舍再生之身以报皇上?况臣狂直之性生于天而不可变,忠义之心痒于中而不可忍,每恨坏天下之事者惟逆鸾与嵩,鸾已殛死,独嵩尚在,嵩之奸恶又倍于鸾,将来为祸更甚。使舍此不言,再无可以报皇上者。臣如不言,又再有谁人敢言乎?伏望皇上听臣之言,察嵩之奸,群臣于嵩畏威怀恩,固不必问也。皇上或问二王,令其面陈嵩恶;或询诸阁臣,谕以勿畏嵩威。如果的实,重则置以专权重罪以正国法,轻则谕以致仕归家以全国体。则内贼既去,朝政可清矣。将见贼寇,前既闻逆鸾之死,今又闻贼嵩之诛,必畏皇上之圣断,知中国之有人,将不战而夺其气,闻风而丧其胆。况贼臣既去,豪杰必出,功赏既明,军威自振,如或再寇,用间设伏,决一死战,虽系谙达之颈枭济囊之头,臣敢许其特易易耳!外贼何忧其不除,贼患何忧其不绝乎!内贼既去,外贼既除,其致天下之太平何有!故臣欲舍死图报而必以讨贼臣为急也,然除外贼者臣等之责而去内贼者则皇上之事,臣感皇上知遇之厚不忍负,荷皇上再生之恩不能忘,感激无地,故不避万死,为此具本亲赍谨奏奉圣旨。

【千古一个实干家】

张居正,千古一臣。这是我认为的。那么,他有何德何能?

这正是我要跟大伙讲的。

有人说,史上只有名相诸葛亮、王安石勉强堪与之比拟,不错!这不是狂话。因为张居正这位名义上不叫“宰相”而叫“大学士”的真宰相,和那两位名相比起来,他相当的不同。不同在哪里?

那就是,他想干的,到了归终是干成了。

诸葛亮为相,到后来我看就是硬撑。实际上,他出了南阳就一直在硬撑。这里既有刘皇叔先天不足的原因,也有他自己的原因。之所以“鞠躬尽瘁”,为的甚?不就是才智不足么?

安石大人,浪漫主义者也,人品、文采无可挑剔。然而书生治国,昧于事理,所谓新政,有类王莽,只赢得个“抝相公”诨名儿,遗笑千古。且新政一出,开启了党争,朝中小人借“新党”之名胡来,官员群体的敦厚之风一扫而空。说北宋江山就断送在他手里,也无不可。

而张居正怎么样?

他上台之初,帝国机构臃肿,官僚因循,效率极为低下。你看,“法令、章程,一切的一切,只是笔纸的浪费。……成日办公,其实只是办纸!”文件发下去,各部门归档,“从此匿迹销声,奇%^书*(网!&*收集整理不见天日。”(朱东润语)国家机构成了大小官员在此混饭吃的空壳子。

惟有张居正目光如炬。他不想学王安石头撞南墙去行什么“新政”,既乱了朝纲,又惹是非。他的办法是——老祖宗纸上写的,你就得给我办到。

你听这几句话:“车之不前也,马不力也,不策马而策车,何益?”

不对吗?车跑得慢,是马不用力。拿着鞭子你就得揍马!改制改制,改个*制?关键是人。人不给你卖力,任你什么制度都没用。

张居正,他抓住了一个庞大帝国的软肋——效率。

这位古代的效率专家,创造了奇迹。

其实,他也创制了“新法”,首要的一个就叫“考成法”。考成,就是考核工作成绩了。不听你说了些什么,单看你做成了没有。汇报汇报,不看材料,请拿实实在在的干货来。

“考成法”再辅以高压,立刻见效。瞒报虚报的,跟着就有雷霆打击接踵而至。官员们哪个再敢敷衍?”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明史张居正传》)

真是令人神往啊!

张先生仅仅在朝中做了十年“大佬”,帝国机器就又开始飞转了。“帝国官僚的效率达到了极点”。(黄仁宇语)有明一代,国祚277年,这尾巴上的零头77年,不妨说就是赖张先生一人之力才得以延续的,这是不少史家的共识。

关键是,小老百姓从中也受益不小。这方面我将在后面慢慢谈。

这样的宰相,这样的大臣,你能垢病他什么?他不忠于国家么?他眼中无视民间疾苦么?他专权是为了私利么?你没有这样的证据。固然白璧也有微瑕,可是,道德清白而无能的人,于民又有“何益”?

在根本没法重新铸造的一个庞大体制下,张居正,作为一个人臣,已经把他扭转积习的能量发挥到了极致。

对他,我服。我独服!

【明朝其实很有意思】

老辈子时候,大戏开演前,没等主角出来,先得敲定场锣鼓。咱们这里,也准备先敲它几家伙。不然你会体不到,这大明帝国近300年历史的后半期,出的这个张居正是个何等厉害的角色。

说到“我大明”,那是极有特色的一朝,在历史上独占一份的物事特别多。

先说它是中国史上唯一一个农民起义领袖造反成功而开创的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穷得赤条条的一个农民。历朝历代中,几乎所有开国皇帝都是豪门贵族出身,因为无论起兵还是篡位,毫门出身都是必不可少的雄厚资本——当开国皇帝可不那么简单。这中间,只有两个是老百姓,汉刘邦和朱元璋。然而严格地说,刘邦也不是平头百姓,他是个亭长,有职务,虽然是个帝国最末等的小官,也就相当于镇长或者管理区主任,但正经是个小干部。

朱元璋却是个纯正贫农,17岁那年,家乡濠州钟离县(安徽凤阳)太平乡遭灾,几天内他连死老爹、老妈和大哥,居然“死无葬身之地”!穷得真是够可以的。想帮人当长工,也没人要。这家伙当时还没这么堂皇的名字,“元璋”,还宝器呢!那时他叫“朱兴宗”,其实,这才是个好名字,好到跟他的后来名副其实。

他农民当不成了,去当了四年多游方和尚,雅名“托钵僧”,其实就是要饭的和尚了。这期间走四方,广交朋友,加入了秘密造反团体“明教”。这个团体,神秘兮兮的,有时候人们也叫它“白莲教”或“弥勒教”。史载,明教是早期的“摩尼教”,来自波斯,唐时就进入了中国,教规是晚上不熄灯(帮助光明战胜黑暗),不吃大葱,礼拜天(密日)晚上聚会一次。老朱对这个团体挺有感情,据说他后来建国取的国号“明”与此有关,看来还是个不忘本的人。

这时候已经是元朝气数将尽的时候,修黄河把人修得人心思乱。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刘福通在颍州(阜阳)起兵,天下果真就开始乱了。八月,“芝麻李”在徐州响应,连他自己在内聚了八位壮士,一举拿下徐州城(元代的地方防卫也真是太差),立马扩兵10万。转年二月,大财主、“明教”兄弟郭子兴(就是朱元璋后来投义军的东家)在濠州起兵响应,几千娃娃兵,占了濠州。这三支队伍,都是红布包头,史书上称“红巾军”。因为他们平时有烧香仪式,所以当时老百姓叫他们“香军”。

此时老朱早已结束游历,回到了他当和尚的皇觉寺,呆了三年了。这三年,风调雨顺,他就和大伙种几亩“庙产”土地过活,填满肚子而已。他有个儿时的朋友汤和,入了香军,写信来劝他入伙。老朱警觉,赶紧把信烧了,但是仍有同寺的和尚知道了。此时。元军不敢去碰香军,正在乡里四处骚扰,抓瞧着不顺眼的“嫌疑人员”报功。朱兴宗,危险了!

去投香军?没那个贼胆。跟朋友商量,朋友说“与其让官家还锁拿,不如反了算了”。他还是犹疑不定,现在是保脑袋要紧,哪里能想到将来居然能坐龙庭?于是,求助于神,投币占卜三次。第一次问:“逃走如何?”结果一阴一阳,不利。再问:“留下如何?”结果也是一样。三问:“投效香军如何?”结果,两次皆阴,大吉!据老朱后来的说法是:“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皇陵碑》)岂止是“不妨”啊,一条金光大道就在眼前!朱和尚就此迈出皇觉寺,怀揣一块红布,奔向濠州,这才有了后来的大明帝国。

此一去,金戈铁马,血雨腥风……

此一去,逐鹿中原,狂流如注……

就这样,青年农民朱元璋把陈胜老前辈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落到了实处。

前后历时16年,一个贫家子弟就在征战之中登上了皇位。1368年,正月初四,老朱在应天称帝,建年号洪武,国号为“明”,改应天府为南京。当年投军时他年仅24岁,到如今,也不过才40岁。5年后,洪武大皇帝发三路大军,进击元的残余势力(现在只能叫做“北元”了),一口气把他们打回姥姥家去了。这江山,终于稳稳的坐定。

这个农民皇帝的传奇一生,可谓绝好的一个励志范本。我劝诸位在职场打拼的年轻人,弃一切励志读物而不用,只读《朱元璋传》就够了!朱元璋的启示,对你们大大的有用。

首先,当年对于前途的选择太重要了。留下来,是“等死”。逃走,无异于反迹已露,天网之下,又有何处可逃?这是“找死”。只有“就凶”,也就是冒风险,才能杀出一条血路。

成功,就是要冒风险的。无论如何不能“等死”。此之谓“胆小不得将军做”。呃,不对了,是“胆小不得皇帝做”。[ ·电子书下载乐园—wWw。QiSuu。cOm]

其次是专注。我们现在的个人事业,与朱皇帝的宏大事业比起来,其规模、其难度、其风险系数,百不及一。他老人家16年就能大功告成,我们如果积15年之功专营一事,又何愁不成?

朱元璋赤贫、奇丑、大字识不得几个,素质决定,当了皇帝,也是个农民。这农民皇帝治理国家,自有他奇特的一套,这个我在后面会提到其中的一部分。

这位农民皇帝的后继者,也大多极有特色。大明十七朝,后面那十六个皇帝,正经有几个人的表演能让人目瞪口呆。我这里来数一数,从第二个开始——

有被造反的叔叔掀翻,至今不能考证其下落的失位皇帝(建文帝);

有不甘心被削藩、扯旗造反杀进京城夺了鸟位的谋逆皇帝(成祖);

有被太监王振鼓动、率50万大军御驾亲征,末了做了瓦剌俘虏的战俘皇帝(英宗);

有被“夺门之变”的复辟闹剧深更半夜赶下台的“废”皇帝(景帝);

有终身依恋比自己大17岁的半老徐娘万贵妃,其余皆百事不问的甩手皇帝(宪宗/成化);

有自己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镇国公”玩玩,造**窟“豹房”、在扬州遍搜寡妇处女**乐的胡闹皇帝(武宗/正德);

有沉迷于道教、信任大奸臣严嵩,差点被一个宫婢(宫里的丫环)用绳子勒死的仙家皇帝(世宗/嘉靖);

有色中饿鬼、淘空了身体,登基仅仅一个月就吃错了药一命呜呼,连年号都险些捞不着的短命皇帝(光宗/泰昌);

有30年不上朝、不见朝臣,国家大事去他娘的怠工皇帝(神宗/万历):

有信任奸侫太监魏忠贤、一心一意玩木匠活儿的巧匠皇帝(熹宗/天启);

最后一个就是,励精图治却猜忌刻薄、干啥啥也不成,结果终于亡了国,在李自成攻破北京之际,和一名司礼太监做伴儿吊死于煤山上的倒霉皇帝(崇祯)。

你们看看,这都是些什么角色!尤其是后面一些的,做个普通人,都觉得他们神经有问题,不要说做了一国的皇帝。当然,后面也有几个开明、理性的,但在位时间都不很长。

这就是明朝。

皇帝,多半很古怪。但臣子,却出了一批又一批名臣,或高风亮节,或有谋有勇,或精明干练,其事迹正经是可圈可点。有的人的名字,到今天也可说是妇孺皆知。

君与臣,就这么别着劲儿,共撑起了一片天下。中间令人叹息的事情,不少。

虽然明代开国盛世后不久,就一连七八个皇帝非昏即庸,把朝臣惊诧得像看耍猴一样,又不敢怒,又不敢笑,更不敢怀疑皇族的遗传基因恐怕出了一点问题。

但相比之下,名臣系列总是为大明挽回了一点面子。无怪乎当代有人说,明朝的臣子才最像臣子,这个群体最讲究为臣之道,不怕打*股,不怕戴枷示众,争先直谏,就怕皇帝不恼怒。特别是有那么几个忠于正统、忠于礼法的,简直就近于偏执了。

这个名臣系列,从开国时排起,可谓星光熠熠:李善长、刘基、宋濂、方孝孺、李东阳、王阳明,后来更有海瑞、杨涟、左光斗……或德或才,无不有过人之处。与张居正前后脚登上最高政治舞台的,就有张璁、夏言、徐阶、高拱、申时行,也都无不是能臣干员,是处理行政事务的老手。国家要是没有他们,还能不能正常的转动,还真是难以想象。

其他名气略低一点、不为后世匹夫所知晓的能臣,就更是车载斗量了。

物以类聚。在这个队伍里面,出了一个出类拔萃的张居正,也就不足为怪。

他所生所长的这个朝代,文治武功,虽略逊于前朝后代,但也是巍然一世界超级大国。

失地400多年的燕云十六州,是我大明收复。极北之地库页岛(现今俄罗斯的萨哈林岛,旧俄著名小说家契诃夫曾旅行至此),是我大明版图内疆土。俯首向我称臣的藩邦数量之多,前朝人不敢想象。常来上国进贡的,有朝鲜、琉球、安南(越南)、真腊(柬埔寨)、暹罗(泰国),还有一个“八百媳妇”(真是好国名!该国拥有八百个村寨,位于今日泰国北部的清迈府、清莱府地区。相传其大酋首有八百个老婆,每个老婆把守一寨,国名就由此而得);声威远被所达的地方,还有马来西亚、爪哇、文莱等地。

这样一个舞台,不可谓不大,不可谓不风光。

要想在这个庞大帝国的权力中心,“当国十年”而巍然不动,且政绩卓著造福后世,这不是旷世奇才是什么?

【英雄有时候也起于草莽】

好了,我们的英雄此时应该出场了。不过,我要先讲讲他的出处。尽管民间有“英雄莫问出处”的说法,但这位盖世无双的大英雄实在是令人好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