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科幻纵览-第1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第二节:科学家的生活方式
在过去的某个时期里,科学被当成一项神圣的事业,而科学家也被当成一群圣人。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只有歌颂,谈不上客观地研究。而随着科学走下神坛,成为一种普通的社会职业,科学家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一个研究和分析的对象。对于以科学家为主要人物的科幻文学来说,描写他们的生活方式,无疑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科学工作者是人,所以他们的生活方式中的大部分和普通人无疑。而在他们自己特殊的生活方式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他们与众不同的追求和价值观,莫过于那种无功利的求知欲。在其他人眼里,这种无功利的探索欲望似乎是不可理解的愚蠢。
在科幻文学的开山之作《弗兰肯斯坦》中,玛丽雪莱就在主人公身上,描写了这种典型的“科学家动机”。弗兰肯斯坦求学期间,听学者瓦尔德曼讲课。后者歌颂了一番科学前辈的伟大贡献,而这对于弗兰肯斯坦来说就是一种鞭策:我一定要取得更大的、远远超过前人的成就,沿着前人留下的足迹走下去,我一定要另辟蹊径,探索未知的神力,向世人揭示造化的最深邃的奥秘。《世界科幻名著故事精华本》191页,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建功利业的心理古来有之,而科学家对功勋的理解,显然大异于其他人。
凡尔纳和威尔斯两位科幻宗师平素与科学工作者交往甚多,在他们的笔下,科学家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和真实。在《地心游记》里,凡尔纳创造了狂热的李登布洛克这一人物形象。他在地心探险的过程中有许多次身临绝境,九死一生,但支持他冒险的动机,却不是神秘宝藏或者新殖民地,而仅仅是求知。在《环月旅行》里,巴比康等三个冒险家被射向月球,几乎与自杀无异。炮弹轨道被突遇的小行星改变,不得不飘流在太空,但巴比康和尼却尔这一对冤家却置生死于度外,安然地观测起月球来。以往的文学作品描写了武士或者革命家面对死亡的镇定,科幻小说无疑给这个英雄主义行为的名单上添了一份内容。
在《太阳系历险记》中,“罗塞特”这个人物拥有更多的现实色彩。他是一个中学物理教师,后来迷上天文学,没有人欣赏他,罗塞特就自己进行研究。在十九世纪时代,科学的经济投入还不太多。业余科学家往往能够取得重大进展。罗塞特是全世界惟一一个发现“加利亚彗星”的人,并且随着它进入太空。在由三十六个地球人组成的加利亚小社会里,罗塞特的形象十分鲜明。其他人都在为返回地球、寻找食物、处理人际关系,搞清周围环境、甚至乘机扩张本国领土费尽心机,而罗塞特只关系这颗卫星本身。他无家无室,毫无牵挂。饮食起居十分简单,如果不是面临饿死,还不会发出求救信,并最终被人们发现。
小说中有一个典型情节:罗塞特想知道加利亚的比重。但他没有最基本的工具:弹簧秤和尺子。他们费尽心机与奸商伊萨克周旋,终于从他那里借来弹簧秤和三十三枚银币:(银币的直径和重量是标准化的。)再经过一番复杂的计算,罗塞特终于完成了他的杰作:估算出彗星的比重和成份。接着,小说家以“突降”的修辞手法描写道:
“‘那么这位脾气古怪的学者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精力算这些庞大的数字呢?本…佐夫问。
‘不为什么’塞尔瓦达克说,‘这是他的乐趣’”《太阳系历险记下卷》320页,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如果说,凡尔纳笔下的这些人物还有浪漫的英雄主义色彩的话,威尔斯笔下的学者更接近真实。在《首次登上月球的人》中,他塑造了科学家凯沃的形象。凯沃极其智慧,发明了可以屏蔽引力的凯沃物质,但却不知道要用它作什么。同伴贝德福德是个破产商人,对此非常不解,百般询问,凯沃才说他这么刻苦研究是为了追求名声。但贝德福德看破了他的自圆其说:“我记得有一次,我问起你为什么要进行这些研究,你说你想要获得皇家学会会员的学位,想使你制造出来的那种东西称为凯沃物质,还有一些诸如此类的事情。你自己很清楚,你并不是为这目的而制造那些东西的,但在当时我的问题出其不意地触动了你,你也觉得应该有个看来像动机的东西。实际上你进行研究是因为你不干就受不了。那是你的怪癖……一百万人里面很难找到一个有这种怪癖的人……”《威尔斯科幻小说集摩诺博士岛》248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如果说凯沃还只是一个有怪癖的憨人的话,那么在《摩诺博士岛》里,威尔斯就把这种探索欲推进到了极端,塑造了冷酷无情的摩诺博士的形象。摩诺博士因为活体解剖,被逐出科学界。他干脆远离文明社会,来到荒岛上继续实验。这项长达十一年的实验可以说毫无功利动机可言。摩诺博士不仅不能用它来换钱,甚至无法在科学界发表他的成果。但他对此毫不介意。在鲜血、碎肢和实验动物的惨叫中冷漠地进行着自己的研究,最终死在自己创造的豹人爪下。一个世纪后,雷尔教派的实验,似乎证明威尔斯塑造的这类人物并非不存在于现实中。
不仅如此,威尔斯还描写了职业科学家在适应能力方面的缺乏。在迪福等早期“伪旅行小说”作家的笔下,多有那些“天人合一”的角色。他们流落在外时,仅凭自己的一双手,就能取得粮食、建造住所、打造船只。甚至凡尔纳笔下也不乏这样的流浪英雄。但威尔斯在《摩诺博士岛》中,塑造了无能的普兰迪克的形象。威尔斯在这篇作品里的许多处都言明,普兰迪克的无能,正是他受了长时期的科学教育,视野停留在书本上,不知道怎么在大自然中求生。甚至,威尔斯还提到了当时起源于瑞典的“工艺教育”。那是一次旨在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教育改革。普兰迪克感叹道,自己受教育的时候,工艺教育还没有开始,不然自己不会这么笨。历史发展到今天,鲁宾逊那样的英雄完全不存在了,现实生活中的人基本都是依靠庞大社会体制和科学技术才能生存的。而在这其中,书斋里的科学家或许更为典型。
在这部杰作里,威尔斯还描写了科学家的一种动机。这种动机不算高尚,也不属卑下,反而更能说明科学家是一群特殊的人,那就是用研究科学来逃避现实:我把全部时光都致力于读书和化学实验,我度过了不知多少个明月当空、繁星满天的夜晚,去研究天文学。尽管我不知道怎么会有,也不知道为什么有,可是在光辉闪烁的日月星辰的天体,的确有一种无限平静和保护之感。我觉得在物质浩瀚和永恒的规律中,而不是在人们日常的忧虑和罪恶及烦恼中,我们体内存在的多于动物的任何东西,都必定会寻得它的安慰和希望。同上,140页
到了二十世纪后半叶,科学已经完全体制化了,那种天使或者魔鬼般的科学家形象,也不再出现于科幻小说中。他们更多地被塑造成一种寻规蹈矩的职业人格,只是在科学方面比较专业而己。在克莱顿的《侏罗纪公园》和《失落的世界》里,科学工作者只是大企业的雇员。他们对科学有兴趣,受员工道德的约束。中国的科幻小说则塑造了在另一种科研体制下,科学工作者的职业人格。八十年代有一本有代表性的长篇科幻小说《古星图之谜》(黑龙江作家程嘉梓著),里面主要篇幅所描写的,都是现实生活里中国科研院所的工作程序和内部环境。科学家们对神秘古星图的研究兴趣,和他们在长期职业生涯里形成的许多性格特征相比,退到了次要位置。
第三节:科学界内部的社会学
现代科学工作主要由“科学共同体”来承担。这个科学共同体本身就构成一个小社会。有自己的结构、组成和游戏规则。科幻小说也反映着科学界内部的社会关系。其中有良性的、正面的,也有恶性的,负面的。奇Qīsuū。сom书
科学家、科学团队之间的竞争是科学界里普遍存在的现象。虽然每项科学发现最终都属于全人类,但它由谁得到,却事关荣誉和利益。科幻作品里面,这种竞争往往成为情节主线。比如大陆科幻作家查羽龙的《光明之箭》,就描写了两个科学家团队在“超光速火箭”研发上的竞争。美国科幻电影《龙卷风》描写了两个团队在龙卷风研究课题上的竞争。
竞争是科学界内容正常的规则,而对他人成就的剽窃则是违背游戏规则的行为。在威尔斯的小说《隐身人》里,天才格里芬发明了隐身术,被他的老师剽窃,这件事成为他敌视社会的一大诱因。在科幻电影《地心抢险》(《The core》)中,也有“官方学者”约翰斯剽窃“民间学者”爱弗森的成果的情节。
第六卷:科幻与科学 第六章:沉重的科幻主题——反科学思潮(1)
第一节:什么是反科学思潮?
第二节:自发怀疑时代
第三节:反乌托邦名作
第四节:其它例证
第一节:什么是反科学思潮?
我们高速行驶时,不能无限制地加速,否则一定是毁灭。人类不知道刹车,这是最可怕的,我们今天桌子上的电脑比十年前美国国防部电脑的运算速度还快,一旦人类依赖了这些非自然属性的东西生存的时候,就是人的灭顶之灾。《经济观察报生活方式增刊》21页。
这是一部科幻小说的主题吗?不,这是古董收藏家马未都面对记者采访时讲的话。文人对科学或许永远持质疑态度。而主要由文人发展起来的科幻文学,也从未脱离开这个氛围。
在中国的主流语言环境下,反科学这个词容易使人联想起“反动”、“倒退”、“蒙昧”等色彩。当然,这与定义和翻译方法也有关系。反科学一词是对英语词汇anti…science的翻译,而anti…science这个词在西方学术界也很少有明确的定义。不过,学术界在使用这个概念时,多半指那些对科学持怀疑态度的观点。
为了廓清这个概念,北京大学的田松将反科学思想与反科学行动区分开来。“反科学思想是人类思想的重要部分,反科学思想的对立面并不是科学,而是唯科学(主义)……”而反科学行动则是“用科学之外的标准来衡量科学的结论,以科学之外的理由(政治的、宗教的),动用科学之外的力量来限制、干涉、压制及破坏科学的行为。”田松《唯科学反科学伪科学》
据田松介绍,现代反科学思潮包含了形形色色的门类,“来自人文知识分子的、宗教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生态主义者的、女性主义者的、后现代主义者的甚至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的反“科学”思想;也包括伪科学;霍耳顿甚至把“科学主义”也包括进来。由此可见,anti…science一词的所指集极其复杂、混乱,有些元素只有很远的关系,甚至相互矛盾。“同上。
周阳春对“反科学”的含义也作了类似的说明:“……它不是科学本身的真伪和好坏的区分,它也不反对科学……它主要不是来自于科学的外部,而是来自于科学内部的一种自我反思。是因为20世纪以来,科学恶性膨胀而引起的一种恐惧、逆反情绪。”《科学精神与现代反科学思潮》175页
综上所述,可以这样理解“反科学”一词:它代表着一个松散的思潮,并没有系统理论,也没有成形的组织;它是对科学自身敝病的理性反思,基于事实作出的思考,而不是恶意的谩骂歪曲;它是思想而不是行动;一般而言,它能够引导人们反思科学本身的价值。
其实,如果笔者对“反科学”一词的内涵没有理解错的话,使用“科学怀疑论”来标识这种思潮或者更符合汉语的语言环境,只不过,“反科学”已经是约定俗成的术语了。下面的内容里,笔者也只好继续使用这一术语。
不过,学术界提及反科学思潮,多半只涉及现代。而一种思潮的萌芽时代,肯定有相当长的历史。可以说,自近代科学产生伊始,对它的怀疑和批评就没有中断过。而在科幻小说里,这种批评也有充分的表现。
第六卷:科幻与科学 第六章:沉重的科幻主题——反科学思潮(2)
第二节:自发怀疑时期
以二十世纪初为界,反科学思潮在科幻小说中的表现截然不同。一来科学在此之前总体处于上升时期,它带来的许多问题还没有充分显示。二来唯科学主义并未出现,也只不过有一点萌芽而已。所以,那时候的作品,对科学的怀疑和批评往往出自直观经验,针对的也是具体的问题。
最早以文学作品形式表达对科学之怀疑的,是十七世纪英国讽刺大师斯威夫特。他那只讽刺巨笔不仅指向王权、教庭,而且也指向科学。斯威夫特对当时科学界的活动状况非常熟悉,所讽所批往往实有其人,确有其事。比如,列文虎克通过他研制的显微镜,在雨水中发现了纤毛虫和勾虫,斯威夫特就作诗讽刺他:
跳蚤,自然主义者们这样说,
它们身上有小跳蚤在折磨它们,
还有小小跳蚤在将小跳蚤撕咬,
如此往复,以至无穷。
(美)韦斯特福尔著,《近代科学的建构——机械论与力学》90页,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笔者所找到的作者生平资料都来自文学史,对他和科学界人士的交往或者一笔带过,或者干脆未提及。所以,在这方面能够介绍给大家的十分有限。但是,能够讲出下面这段话,说明斯威夫特不可能没和科学界人士直接打过交道:“他们不大懂得以理服人,对待持异议的人表现得十分情绪化。他们的意见若是正确还有情可原,但这样的时候太少了。”《格列佛游记》143页,北京燕山出版社。
在《格列佛游记》中,斯威夫特专门虚构了一个勒皮它飞岛,来讽刺当时英国皇家学会的学者们。说到此处,读者要了解英国皇家学会的历史。它正式诞生于1660年,几乎是斯威夫特同时代的产物。当时的英王查理二世只给了它一个皇家的名义,而没有物质投入。但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皇家学会享有高度的学术自由,不受政府干涉。这与当时大陆国家如法国的官办学会有本质不同。最初,有许多科学爱好者加入学会,使得它象一个热闹的俱乐部。但正是在这种自由学术空气的薰陶下,皇家学会大大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发展。到了十八世纪,已经使英国成了科学的中心。至于皇家学会成为一个德高望重的职业科学家组织,那还是更晚的事情。这段真实的科学史表明,皇家学会对科学有着正面的、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些作用并不存在于斯威夫特以此为题材的小说情节里。
在《格列佛游记》里,勒皮它飞岛位于日本东面的大洋深处,直径7837码。它的核心有一个长六英码,最粗三英码的磁石,悬空在金刚轴上。它与地球磁场形成的巨大斥力可以使它悬浮、上升、转弯。这个背景,使此段游记可以名正言顺地作为早期科幻小说来研究。这个飞岛的形象十分深刻,以致于三百多年后,日本卡通大师宫歧俊将它改造成表现另外主题的卡通影片。斯威夫特为什么要让他讽刺对象住在这么个飞岛上?据说是为了嘲笑当时皇家学会制造飞行器的热情。
在这个勒皮它飞岛上,科学家占居统治地位。斯威夫特首先挖苦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学者们任何时候都有可能陷入沉思,走路会撞墙、撞人,或者会中断正在进行的谈话。他们要雇佣名叫“拍击官”的仆役。这些人手拿末端佩有皮囊的短棍,时时跟着主人,看到他陷入沉思,便拍击他们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