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科幻纵览-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过程:由最初的驴唇不对马嘴,到似模似样,再到妙笔生花。因此,文字功夫不足,对诗歌没有研究的科幻作家不敢碰这类题材。
有趣的是,大陆科幻作家刘慈欣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受这篇小说启发,真的编写了一个作诗的程序。有兴趣者不妨和他切磋一番。
留学生作家北辰在《未来诗歌大赛》中,也描写了电脑写作的故事:一场发生于未来的诗歌大赛,印象派、颓废派、意识流争相上台,胡吟乱语。观众都不买账。终于有一位参赛者朗诵了一首清纯质朴的诗。大家把赞美都投向这首诗。结果参赛者却说,诗本来是由一台电脑按程序写的,自己只是读一读而己。
在《高烧290度》中,大陆作者潘海天另辟蹊径,借电子诗人反映了文理知识体系的差异:“智能数学型机器人”本来是为计算数学难题而被创造出来,但一个不懂数字的人随意给了它一个不可解的难题,导致机器人过载,热到华氏290度,却无意于获得了作诗的能力,甚至能够“能够吸引中文系的女孩”《科幻大王》2003、七期。
第三节:有关文艺的其它畅想
历史上那些艺术大师们真正的生活是怎样的。这也给了科幻作家们想像的空间。在《诗才》中,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设想了莎士比亚如何开始自己的创作生涯……一架时间机器把二十世纪的“莎士比亚”作品带给作家本人,莎翁受此启发,开始自己的创作。在“时间旅行”一章里,我们知道这是个封闭的时间悖论。
王晋康也在《时间旅行》三题中,让时间旅行家回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亲睹瞎子阿柄创作二泉映月的那一刻。
前不久,著名作家莫言在采访时告诉记者,他计划和朋友合作,搞一本铅印的书。莫言说,如今的电脑排版和印刷虽然方便,但印出来的书怎么也没有过去铅印书那么厚重,扎实。言语前充满了怀旧之情。
到了科幻作家笔下,这种“怀旧之情”被放大了许多倍,并推延到了未来。六十年代,当电脑还没有在美国普及的时候,阿西莫夫就写下过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科幻小说……《他们那时多么快乐》,讲一个生活在三个世纪以后的孩子,从小就是电子媒体的包围中长大。有一次,他偶然从小朋友家里看到一件传家宝:一本真正用纸印刷的书。故事的情节很简单,作者把大量笔墨用在描绘了我们的这位后代,在面对一本真正的书时所产生的惊讶、感慨和惆怅之情。
第一卷:科幻讲什么? 第五编:科学与社会(5)
第五章:社会其它领域
E五章简介
第一节:人口危机
第二节:管理
第三节:体育
第四节:时尚
E五章简介
除了上面那些话题,科幻作家们还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展开自己的想像力。由于这些题材比较少见,所以集在本章里一并介绍。第一节:人口危机曾经是一个热门题材,现在可能要作相反的理解。体育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更不会在未来消失掉。时尚这个话题出现在科幻小说,说明科幻作家并不只是关心干巴巴的公式定理哟。
第一节:人口危机
“人口危机”曾经是科幻作家们热衷的题材。1968年,英国作家约翰布鲁纳创作了《站在桑给巴尔岛上》,成为人口危机预言的经典。小说描写了不远的将来会出现的人口爆炸,它席卷了整个世界,从发达的美国到贫困的非洲。小说恢谐地写到,如果一个人只需要一平方英尺的生活空间,全世界的人倒可以站满在桑给巴尔岛上。
不过,到了二十世纪末期,有越来越多的征兆表明,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会使人口出生率自然下降。于是,科幻作家们转而描写另一种人口危机。中国科幻作家郑军在短篇《人口危机》中,便描写了富裕的日本正在变成一个缺乏孩子的社会:
日本人口负增长已经出现了三十个年头。生育指数目前已经降到0。31,也就是平均每三个家庭还不足一个孩子。为驱散这种沉沉暮气,日本政府没少下力气。比如为愿意生育的夫妇提供减免税等优惠政策。每年首相和各县知事们都要亲自接见一些愿意多生孩子的“英雄母亲”。如今,“英雄母亲”的标准已经降为两个孩子就行,据说双胞胎的母亲很快也会拥有成为“英雄母亲”的机会。
第二节:管理
在中文科幻小说中,出现过寥寥几篇纯粹社会科学题材的科幻小说。七十年代末曾经有一篇短篇科幻小说,名叫《奇葩怒放的沃土》,描写了一次发明创新奖的评奖活动。一个个发明家带着自己的发明走上主席台向评委和听众介绍,都是超越当时科技水平的新玩意。如珠穆朗玛索道、步行机、思维传感,等等。但最后获大奖的,却是一位发明了“系统化管理方法”的老学者。理由是,没有他的这套管理方法,人们的工作效率不能大幅提高,所有这些物质的发明创作也无从谈起。这篇小说反映了体制改革初期人们的热盼,以及“三论”在中国的流行。
第三节:体育
体育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它也没有躲过科幻作家的好奇心。早在1911年,科幻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1884、8、16……1967、8、19)就在其全景式的未来预言小说:《大科学家拉尔夫124C41+》中,预言了夜间体育比赛的情形:
“白天,太阳当空。因为阳光刺眼的缘故,有一支球队总会处于不利的位置。但是在晚上,在头顶上方强大的固定灯光的照耀下,每支队伍所处的位置都是一样的。”
现实生活中,第一场夜间体育比赛于27年后出现在棒球场上。
六十年代,前苏联作家伊果里创作了短篇《足球迷奇遇》。小说描写了一个俄国人来到某狂热于足球运动的南美国家。到处都是电视转播的球赛。可是,在一个小酒馆里,老板偷偷地告诉他,其实这个国家里已经没有真正的足球比赛了。由于球迷们都爱在家里看球赛传播,俱乐部的收入越来越少,球员能力下降,吸引力也下降。于是俱乐部们只好将球员们的动作输入电脑,靠电脑合成复杂的球赛过程。现在大家看到的都是虚拟的足球赛。
如今,南美国家的球迷倒是仍然前往体育场看看球,不过,如果你走上大街,从那些游戏厅里看到电子游戏“FIFA”的影子时,是否会想起伊果里当年的预言。
前不久,长距离游泳高手张健的壮举轰动了整个中国,而科幻作家的笔下还曾经出现过长度更为惊人的游泳赛。八十年代初,郑文光创作了《泅渡东海》。一个男运动员不间断的游过整个东海。不过,那并不是真正的运动员,而是一个在事故中“脑死亡”,而身体健全的运动员。那副身躯成了科学家的实验品。
1986年,美国科幻作家伊恩沃森发表了《大西洋游泳赛》:选手们必须横跨大西洋,赛程长达2450英里,大致需要三个月。参赛的选手倒都是真正的人,每国一位代表。在小说里,他们带着各自的意识形态跳进水里,沿途中你争我斗。而且,他们还背负着本国货币的涨跌,因为世界上无数的人在以他们为赌注。
凌晨的《火舞》是一篇火星背景的科幻小说,但主题却不是火星开发,而是滑翔运动。故事中,人类已经大量移民火星。一位叫吴阳的年轻人酷爱滑翔运动。他认为,只呆在人工环境下的移民不能算火星人,只是移居了火星的地球人。小说结尾,吴阳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背着滑翔伞在火星大气里自由飞翔。但是,火星大气密度仅有地球大气的百分之一,小说只写到吴阳凌空飞出,把冒险的后果留给读者去猜想。
上面这些,都还是现实中已经存在的体育项目。在科幻电影《未来战赛》(Future sport)中,编导设计出一种全新的运动……“Future sport”。直译就是未来运动。这种运动集滑板、手球和橄榄球于一体。街头黑帮菲尼克斯发明这种游戏,最初是为了用不流血的方式解决帮派斗争。后来被商人包装成职业体育。在NBA破产后,成为世界第一大运动。而菲尼克斯训练出来的高手拉姆齐成为这项运动的代表人物。
“北美联盟”和“泛太平洋联盟”为了争夺夏威夷,即将开始世界大战。拉姆齐挺身而出,呼吁双方用一场“Future sport”比赛来解决夏威夷的归属,以免生灵图炭。这个建议竟然得到各方接受,一场和平战争代替了真正的战争。
第四节:时尚
时尚……让我们用这个轻松的话题来结束全书吧。
在科幻喜剧《回到未来》的第一集中,有一段与整个故事无关,但却非常能表现主题的情节。少年马蒂在1955年,努力令自己的父母相爱,以保证自己的存在。大功告成后,马蒂欣喜之余,在舞会上表演了摇滚乐。不仅观众瞠目结舌,而且乐师们也目瞪口呆。演奏完毕,马蒂面对观众说,你们还没听过这个,但你们的孩子会喜欢它。这便是科幻作品里处理时尚演化的例子。
在《神经漫游者》里,深受东方经济文化影响的作者吉布森把许多东方消费品作为未来时尚的一部分。单是中国产品就有“青岛啤酒”、“颐和园”香烟,等等。
王晋康在《类人》中,谈到了未来人们的取名时尚。或许是对前一段时间,两字姓名重名率很高的启发吧,在《类人》的二十一世纪末,汉族人都取四个字的名字。于是就出现了“司马林达”、“鲁段吉军”这类名字。
与小说相比,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更适应表现视觉方面的时尚:服装、发型等等。在《第五元素》中,时代背景是二十三世纪,那时候的人们留着阴阳头,穿着我们今天无法欣赏的衣服。
*** *** *** *** *** *** ***
本书就象软件,被修改了许多版本。每修改完一遍后,就发新发现几个题材没有被包括进去。日后还得再改。科幻是一条永不干竭的河流,我们从这里捞出来的东西,肯定永远少于它蕴育出来的。
第二卷:世界科幻文学史 第一章:萌芽时代
本卷正文
第一章:萌芽时代
第二章:早期探索者
第三章:不朽的宗师
第四章:科幻的洗礼
第五章:主要国家的科幻“黄金时代”
第六章:在和平中大发展
第七章:新浪潮运动
第八章:低潮与亮点
第九章:“塞伯朋克”流派
第十章:漫卷全世界
第一章:萌芽时代
A一章前言
第一节:传奇的源流
第二节:寓言的源流
第三节:“科普”的源流
A一章前言
1818年,年仅二十岁的英国女子玛丽雪莱(Shelley Mary Wollstonecraft )创作了世界上第一部纯粹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标志着这个影响深远而又饱受误解的文学品种正式诞生。当代英国科幻作家奥尔迪斯(Aldiss;Brian W)在自己的科幻史著作《万亿年的狂欢》(1973年出版)中,最先把科幻文学诞生的标志性事件追溯到雪莱夫人这部作品的出版。这一见解后来为包括中国科幻文艺界在内的世界科幻同仁所公认。1998年,北京经济广播电台、湖南经济广播电台和四川经济广播电台还以这个历史事件为选题,组织了《庆祝科幻文学诞生一百八十周年》的三地联播节目。
当然,确立一个标志性事件,仅仅是历史研究的需要。没有一个现代文学品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小说《弗兰肯斯坦》里那个用人体碎片拼凑起来的丑陋巨人“降生”之前,世界各地早就出现过具有科幻风格的文学作品,其上限甚至可以追溯千年之久。
追溯科幻文学的源头,必须涉及它的定义。因为我们要从许多没有标明科幻小说字样的文献中,找到其中的原始科幻。这样,标准是什么就有决定意义。当然,在本书中,标准就是前面的科幻定义。但如果其他研究者采用了另外的定义,往往会带来歧意。
另外,科幻并非铁板一块,自身就是个五花八门的小天地。所以,科幻也绝非只有一个源头。笔者在本章里,至少为科幻文学寻找到了四个源头:传奇的源头、寓言的源头、“科学文化”的源头。
第一节:传奇的源流
传奇文学源远流长。从古代起,就被说书人到处传诵,以取悦世人。在这些作品里,我们可以寻找到科幻的源头。它必须是有明确作者的,神话史诗因此被排除在外。它必须有超现实情节,并且是在自然观的范围内展开这些情节的。
《一个真实的故事》,被许多西方科幻作家认为是西方科幻小说的最早萌芽,它正好符合这三个界定。作者卢奇安(Lucian)生活在公元二世纪时古罗马的叙利亚行省里。这部作品其实是一部讽刺作品,作者用夸张的笔法,反讽了包括《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在内的一些当时的“主流文学”作品。
抛开这种创作意图不管,卢奇安在《一个真实的故事》里虚构了大量非人的异族,描写他们与人类、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战争。这与今天科幻小说里的外星人题材极其相似。卢奇安在创作时基本上没有束缚在当时已经形成的神话体系中,而是另辟奚径,独立创作。正是这种独立创作的明确意图,使得《一个真实的故事》比自发形成,多年积累出来的古代神话更适合作西方科幻文学的远祖。
到了十五世纪末,欧洲人开始大规模的远洋探险,即所谓“地理大发现”时代。从征途中归来的探险家们带回了细节不清的记忆片断,慢慢演变成关于遥远地方的各种传奇故事。于是,极具幻想性的“伪旅行小说”开始风行起来。这类小说是作者虚构的关于未知世界的故事,也可以说是今天科幻文艺中“外星文明”类题材的先驱。只不过在当时,地球本身就有足够多的未知领域供作者驰骋其想像力。伪旅行小说中出现了《鲁滨逊漂流记》、《地下世界之旅》(挪威作家霍尔伯格创作)、等代表作品。
若要论及现代科幻小说的直接源头,则是产生于18世纪末英国的哥特式小说。这些小说以恐怖、暴力、神怪、魔法为主题,由于情节通常发生在一个哥特式的古堡里,所以得到了这么个名字。它也是典型的传奇小说。
第一部哥特式小说是华尔浦尔创作的《奥特朗托堡》(1764),以后陆续出现了《僧人》、《尤道弗的神秘事迹》等代表作。勃朗特的名作《呼啸山庄》也有浓厚的哥特小说色彩。由于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小说类型,哥特小说后来跨出国界,对霍桑、爱伦坡等美国作家产生了影响,并间接影响到二十世纪的超现实主义文学运动。就是到了今天,西方的一些流行的恐怖小说和恐怖影片还有浓郁的哥特式风格。第四卷里,笔者会介绍“太空哥特剧”类型作品,算是这个古老文学样式在今日科幻中的新变种。
总之,哥特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产生了众多影响,其中之一就是科幻小说的诞生。有趣的是,与后世科幻文学重视未来、科技进步的主流倾向恰恰相反,哥特小说着重表现的,却是面临工业化的欧洲人对中世纪社会“浪漫生活”的追念。
第二节:寓言的源流
寓言往往是有明确作者的。它被创作出来,主要是它的隐喻,而非表面故事。但是,从本书现象学式的科幻定义出发,仅具有科幻外有的,当然也就是科幻小说了。更何况,在今天的科幻小说,寓言式科幻已成洋洋大观。
科幻小说的寓言源头,主要是西方的乌托邦小说。在这些小说里,哲学家们虚构了非常完整的异域世界。这其中,最有名的当然是托马斯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