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科幻纵览-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美国科幻界和英语读者的范围。这部作品描写了一个雌雄同体的外星种族,每月有一段时间随机地变成男性或女性。这种外在的雌雄同体实际上是人类心灵世界雌雄同体的直喻。《黑暗的左手》是性别矛盾这个传统题材在科幻小说中的体现。
第二卷:世界科幻文学史 第六章:在和平中大发展(1下)
在面向未来的美国,弗兰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1920——1986)是一位少有的复古派的科幻作家。他醉心于在浩翰的星际背景下,描写剑法、巫术、骑士精神和宫庭阴谋。《沙丘》系列是他的这些创作思想集大成之作,也是当代的科幻经典。这个系列的第一部《沙丘世界》出版于1963,当时仅仅是一部影响一般的长篇科幻。后来又出版了续集《沙丘先知》(1965)和《沙丘的孩子们》(1976)。第三卷成为精装本科幻小说中的第一部畅销书,作者才算大功告成。后来,作者又出版了第四部《沙丘神皇》(1982)。不过这第四卷书被评价为是专门迎合文学评论家的作品,在文学评论界和在读者中间的反应恰成鲜明对比。
赫伯特在《沙丘》中塑造了一个完全沙漠化的行星阿拉基。这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但因为出产能使人形成预知能力的香料而成为宇宙间的宝藏。在类似于中世纪的银河国家里,皇帝和贵族都在谋取这个行星,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明争暗斗。八十年代以后,《沙丘》先是被改编成电子游戏,后是被搬上银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在当时的美国,还产生了一位很奇特的科幻作家保罗利尼巴格(1913——1966),以笔名科德威纳史密斯而广为人知。当孙中山在美国从事革命运动时,利尼巴格的父亲与之成为好友,并担任孙中山的法律顾问和辛亥革命的一个筹款人。因为这种交情,孙中山也成了利尼巴格的教父。二战中,利尼巴格因为这些关系,在中国国民政府内任职,同时也担任美国情报部门的工作,并因此而过着神龙不见首尾的神秘生活。
这些经历给了利尼巴格特殊的视角。1950年,他开始创作科幻小说,代表作有《与鼠龙对局》、《扫瞄员白白活着》、《在老地球下面》等等。独特的眼光使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奇特。利尼巴格的成功代表着科幻文学作为文化融合体的性质。
詹姆斯冈恩除了教学与理论研究外,在科幻小说创作方面也有独道之处。以笔者所见,他是一位被过于重视的科幻理论家和被过于忽视的科幻小说作家。冈恩那些涉及自然科学的科幻小说,因袭了传统题材。而那些涉及社会科学的科幻小说则有很大创见,他可以说是极少数在社会科学幻想小说上进行了积极尝试的作家。冈恩在《夕阳园历险记》中描写了代际矛盾,在《日日如圣诞》中描写了过度消费问题,在《长生不死》中描写了医疗体制对社会资源的过度侵占。在《玩具熊》中描写了过度社会分工带来的问题。社会科学幻想小说历来是科幻文学的弱项,反之,它也是科幻文学的下一个突破点。而冈恩的这些作品可以给人们提供很好借鉴。
同时,冈恩又是科班出身的文学理论家。他的作品在文学技巧上精雕细刻,富于艺术鉴赏价值。这种写作风格,使他的作品很难成为流行文化,但更适合“小资”的阅读趣味。
正是在二战后到七十年代这个阶段,科幻文学成为美国社会中持续的、普遍的文化成份,一两代人在科幻小说的氛围中长大,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明显不同于前辈,并且把这种不同带到成熟后的创业中去。完成了许多“科幻”般的事业。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经回忆说,他在学生时代,读过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于是立志要研究“历史数学”,成为社会的预言家。后来因为现实中没有这个学问,便从事了非常近似的经济学。比尔盖茨曾说,他们那代青年热衷于计算机行业,很多人正是为了把少年时从科幻小说中发现的世界变成现实。
受科幻文学影响极大的,还有一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宗师马斯洛。他曾经与《美丽新世界》的作者赫胥黎交往,并且喜欢读科幻小说中的“乌托邦小说”:虽然曼纽尔指定学生读古典著作如柏拉图的《理想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马斯洛自己却在读科学幻想小说。他从那些涉及到科学、社会倾向以及未来“乌托邦”式的问题富有想象力的探索中行到了乐趣。对于他来讲,写这类小说的一些优秀作者显示出一种对新思想的富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关注。他将这些小说推荐给学生,其中包括他特别感兴趣的阿尔道斯赫胥黎的《岛屿》。《马斯洛传》259页,华夏出版社。
后来,在科幻小说的启发下,马斯洛创造了“优心态文化”的概念(Eupsychia)。那是由一千个“自我实现者”在远离人世的地方构造的社会。马斯洛当然不是真的要建设这样的乌托邦,而是用这个虚拟的社会和现实中的“匮乏性社会”相对比。这个启发于科幻小说的概念成了马斯洛后期理论的重要部分。
当然,一样小说两样读,兴盛年代的科幻小说在读者心目中留下的,也不都是好的结果。七十年代末,一个阿拉伯富翁家庭的青年也读到了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深为作品中浓厚的救世主情结所打动,认定自己就是引领人类走出腐败时代的先知。这个人就是后来的恐怖大王本拉丹。而他恰恰把自己的恐怖组织称为“基地”。据称,这个组织里有不少科幻小说爱好者,他们甚至在一个美国科幻作家的个人网站上用BBS传递恐怖情报。
世界科幻小说多处萌芽而仅在一处生根的历史,与科幻小说本身的特点有直接关系。首先,科幻小说是到目前为止惟一一种强调世界性重于强调地方性的文学样式。虽然在科幻小说史上也出现过大批种族主义作品,或者宣扬战争,叫嚣法西斯主义的作品,但经过时间筛选而为后世读者视为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能够站在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作品。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文化熔炉,美国是最利于这个世界性文学生根的地方。许多美国科幻作家本身便是第一代或者第二代移民。他们一方面带着自己原先的社会烙印,另一方面接受文化融合的熏陶。
与之相反,我们的东邻日本目前每年出版科幻类图书在高峰年代达五百余种,单就出版数量来说已经算是一个“科幻大国”了。日本也拥有一些职业科幻作家。但他们的作品由于过分重视“民族传统”,除了星新一、小松左京、田中芳树等个别作者外,在世界上普遍缺乏影响力。
其次,科幻小说强调进步和未来甚于重视历史和传统,这也与美国社会的整体风气是相吻合的。这一点不仅中国不及,就是在文化传统上一向瞧不起美国人的欧洲人也是一样。法国人对其传统文化敝帚自珍,同时也把凡尔纳开创的科幻传统丢掉一旁,迄今只是一个年出版科幻类出版物在六部至四十部之间的“科幻小国”。德国等其它国家也是如此。整个欧洲仅有英国由于同文同种的原因,其本国科幻与美国科幻密切联系并得到发展。
当然,美国的科技实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美国科学家关注的问题,往往也就是世界科学的前沿问题。巴西科幻作家或者印度科幻作家如果设想超一流的科技发明出现在他们的国度里,总给人以不真实的感觉。中国作家也面临着这个问题。而美国一流科幻作家也能够方便地与当地科学家们交流。这些都是其它国家科幻界所不具备的。
除了这些内在原因,美国社会也给科幻文艺的成长提供了外在环境。纵贯整个二十世纪,在世界各大国中,也只有美国没有受到战火侵扰,这使得美国科幻创作的传统得以保存下来,而不象其它国家那样,暴烈的政治运动和战火经常打断刚刚萌生的科幻幼芽。大量欧洲文化精英为了躲避法西斯迫害来到美国,也充实了它在各方面的人才库。许多美国科幻作家都是第一代或者第二代移民。这可以说是美国科幻最终成功的一个外在原因吧。
美国科幻文艺的发达也与美国商业文化的发达有关。科幻文学自诞生以来一直被排除在主流文学之外,上不得庙堂。没有商业化作基础,科幻文学便无法形成必要的社会影响。而一个美国作者创作商业化作品,至少要比其它国家的作者较少心理压力。其成功的可能也要比其它国家的作家更大。科幻文学只有借商业渠道才能自立,这可以说是一个尴尬,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自豪。
第二卷:世界科幻文学史 第六章:在和平中大发展(2)
第二节:美国科幻向全世界扩张
二战的硝烟散尽,美国的文化随着美国的士兵和美元散布到世界各地,其中之一就是美国的科幻小说。如果说二战以前,世界主要大国的科幻文学还能够保持独立成长,相互竞争的势头的话,二战终结了这一切。除了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等国拥有政治文化壁垒外,西方国家的科幻创作大都经历了一个再次诞生的过程,那就是:放弃本国的科幻传统,以美国科幻为范本,兴起新的科幻浪潮。
1923年,日本爱媛县松山镇诞生了一个叫矢野彻的人。二战时,矢野彻成为“皇军”的一员。随着日本的败北,矢野彻流入失业大军。但他有幸在美军基地里找到一份收集垃圾的工作。就在一堆堆垃圾中,矢野彻发现了美军官兵带来的大量科幻小说。被这些小说漂亮的封面和插图吸引的矢野彻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来学习英语,几年后便开始尝试翻译,其选择面涉及了海因莱恩、斯特金、赫伯特等人的科幻经典。这些作品逐渐受到从废墟中重建家园的日本人的喜爱,培养了一大批本土科幻爱好者。从他们中间产生了星新一、光濑龙、小松左京等现代日本科幻小说的骨干作家。
矢野彻不仅从事翻译工作,自己也创作科幻小说。后来,矢野彻成为第一个访问美国的日本科幻作家,并且协助成立了日本科幻作家协会,担任主席一职。
由于同文同种,美国科幻进入英国的广度和深度自然大于其它国家。不过,二战时最早进入英国的科幻杂志却是被作为远洋船的压舱物的一部分拉到英伦三岛的。后来,由于美国科幻市场规模远远大于英国,英国科幻作家们纷纷为美国出版商写作,使英美科幻实际上成为一体。
1951年,美国科幻大举进入德国,开始了德国的“现代科幻时代”。1952年,美国科幻译作在法国开始产生大量影响。其它西欧国家也在差不多的时间里成为美国科幻的“殖民地”。
由于政治和文化壁垒,前苏联大致是在七十年代末才开始接触美国科幻的。前苏联的科幻作家惊异于美国科幻小说中奔腾的想象力,还为此进行过“近科幻”与“远科幻”的讨论。到后来,甚至戈尔巴乔夫也成了美国科幻作家的拥趸。
在南美,蒙泰罗把美国科幻小说引入巴西。
到了七十年代,“美国出口科幻小说,就象出口可口可乐一样。”这句美国科幻评论家詹姆斯冈恩在《科幻之路》中写下的话,虽有些夸张,但与事实相去并不远。
这股世界科幻文艺美国化的浪潮于七十年代末进入中国,并且在九十年代开始占据统治地位。那是《科幻纵览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要介绍的内容。
世界科幻文艺的美国化,其效果应该从正反两方面来评价。首先,科幻文艺只是在美国才走向系统化和职业化。其它各国基本是以业余作者或兼职作者的创作为主,在作品数量和质量上无法与美国相比。对于科幻爱好者来说,他们自然要选择更好的作品。因此,美国科幻的流行,更多地反衬了其它国家科幻文艺的不成熟。
其次,美国科幻界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从创作到出版,各方面都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对于其它国家来说,学习美国科幻,意味着跳过摸索阶段直接进入成熟阶段。所谓后发优势,一定是要建立在引进和学习的基础上的,而不能企望躲在深山老林里修练成绝世高手。在许多国家里,本土作家早期的科幻探索被后人视为“古典科幻”,而从美国科幻的引入才开始该国“现代科幻”的历程。世界各国大部分当代科幻作家往往都是在美国科幻文学,而不是在本国早期科幻小说的基础上开始自己的创作的。
再次,美国科幻中洋溢着对科学和进步的追求,这是其它国家所缺乏的。在法国、日本这样传统包袱较重的国家里,甚至在与美国同文同种的英国,科幻作家们经常在作品中体现了向后看的倾向,试图体现所谓民族文化传统。但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并不受其它国家科幻爱好者的重视,甚至在其本土都抵御不过美国科幻的影响,这说明,歌颂科学和进步已经成为科幻文艺本身的特质。
负面影响不必多说。实际上在二十世纪的后半期,美国之外许多国家里的科幻作家都在作同一件事,就是把本国科幻创作从美国科幻模式的阴影下解放出来。虽然科幻文艺所推崇的科技、进步和全球化是人类共同面对的现实,但不同国家的人自然有不同的立场,不可能都站在美国人的角度看待这些问题。这些立场也应该反映在本国的科幻小说中。
其实,就是美国人也不喜欢其它国家出现的那些“仿美科幻作品”,因为看这些作品不如看原汁原味的美国科幻作品。所以,其他国家科幻小说很少被译到美国,即使被翻译,在美国也很少有销路。
不过,尽管各国科幻作家都在努力地将科幻本土化,尽管虽然世界各地科幻文艺都有星星点点的创新,但除了六十年代出现在英国的不成功的“新浪潮”,还没有出现足以与美国科幻相抗衡的力量。
第二卷:世界科幻文学史 第六章:在和平中大发展(3上)
第三节:主要科幻大国的战后发展
本节仍然要从前苏联开始,这不仅是因为前苏联本身便是一个科幻大国,而且由于政治壁垒的保护,前苏联的科幻小说受美国科幻的影响很小,长期以为自成一体。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前苏联科幻文学曾经是新中国科幻小说的主要渊源,是第一代中国科幻作家的师傅。
斯特鲁格斯特兄弟是战后苏联最有影响的科幻作家。哥哥阿卡迪(1925——)是研究英国和日本文学的专家,弟弟鲍里斯(1933——)则是计算机专家。他们的创作组合堪称科学与文学的结合典范。两个人最早发表的小说出版于1959年。1963年发表的《远虹》是一部出色的灾难科幻小说。1964年出版的《作神难》已经成为世界科幻的经典之作,并被搬上银幕。这部作品描写了一批地球的星际探险家们来到一个处在中世纪时代的外星文明中进行科学考察的故事。按照规定,他们不得影响当地的文明进程,但目击当地的黑暗现象,探险家们又无法容忍自己仅仅处在旁观者的位置上。这部作品因为被视为影射苏联社会的现实而广受争议。不过,由于当时的苏联社会政治空气比较宽松,斯氏兄弟的创作生涯并未受多大影响。在《第二次火星人入侵》中,火星人仅仅凭借谎言就征服了彼此勾心斗角的人类。这部作品被视为优秀的科幻讽刺小说。
以天文学和宇航为主要题材的叶菲列莫夫是前苏联又一位世界级科幻大师。1958年,他的大作《仙女座星云》得以出版。小说描写了公元3000年世界大同时代,类似于互联网的通讯网联系着所有智慧生物。两个相隔二百八十光年的男女在这样的背景下相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