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科幻纵览-第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相比于主流文学,科幻文学创作更为艰难的地方也正在于此。主流文学作家可以设计一个蓝图,然后找到现实的建筑材料。而科幻作家不仅要设计蓝图,甚至要从制造材料开始自己的创作。这后一份工作,就是超现实的细节描写。
超现实描写,即描写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当然,即使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其中的人和物也并不存在于现实中,也是虚构的。但那些艺术形象的原形是现实的。作者以蜜蜂的方式,采来酿成自己的蜜。而在超现实描写中,原形根本不存在。比如外星人、机器人、宇航飞船内景等等。这些都只能产生于科幻作家的头脑中。他们必须自己先制造原料。
第四卷:科幻的艺术规律 第六章:超现实描写(2)
第二节:科幻式倒叙
最具有科幻色彩的超现实描写,莫过于科幻式倒叙。本节所讨论的“倒叙”,不是小说结构理论中与“正叙”相对应的“倒叙”,而是指科幻小说的一种特殊叙述方法。科幻小说可以把故事安排在未来。从故事发生的时间开始,作者可以倒过来,把今天尚未发生的事情当作已经发生的事情来描写。由于那些事件尚未发生,所以肯定也是超现实的。
如果是现实题材的作品,作者在描述自己的预期时,只能用“或者”、“可能”,“希望”之类的字眼,但对于科幻作者来说,他可以用十分确实的词汇描写自己心中的期望。这种科幻式倒叙,甚至是科幻小说在表现手法上的优势。
“科幻式倒叙”最早是由英美科幻作家提到的,虽然他们并没有使用这个词汇。在英语语法里有时态的分别,于是,在英语科幻小说里,这种倒叙表现为用“过去时”而不是“将来时”来描写实际上没发生的事情。由于在语法上有明确地表现,所以他们较早地关注到这个问题。
只要是将虚拟背景定在未来的作品,那么必然会有大量的倒叙,作者往往也意识到这种倒叙手法的优势。比如,在《类人》中,作者王晋康就经常用倒叙的方法宣传自己的观点。下面这段对话发生在“类人之父”何不疑与侦探小说家斯契潘诺夫之间,就突出地反映了科幻小说的倒叙优势:
这段历史两个客人都很熟悉,但回忆起这段令人眼花缭乱的剧变,两人仍陷于一种怀旧的历史情绪。斯契潘诺夫轻叹道:“是的,历史发展得太快了,反对意见还没来得及汇聚起来,就被历史潮流冲走了。”
“是啊,从历史上看,体外授精、试管婴儿、克隆人、人脑嵌入电脑芯片,人类的基因改造……这些都遭到了顽强的抵制,惟独类人诞生时反而没有激起多少涟漪——反对者已经无计可施了!已经见多不怪了,已经听之任之了。当然,类人的出现确实使人类处于不尴不尬的地位。人类是万物之灵呀,是上帝之子呀,是神权天授呀,人类智慧是宇宙进化的极致呀……忽然人类有了逼真的,不,是完全不失真的仿造品!人类现在是腹背受敌,前边是已超过人脑的电脑,后边是用泥土(元素)组装出来的人造人!《类人》14页
另一段何不疑的谈话,也充分体现着倒叙的力量。:
“现在人类对类人的歧视,不过是人类自恋症的临床表现。这种自恋症太顽固啦,不过它已经遭受过三次大的打击。第一次是哥白尼发现,人类居住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第二次是达尔文发现,万物之灵的人类是猴子的后代;第三次是我和同事们用非生命物质组装出了真正的人。第三次打击是最致命的,现在的种种喧嚣只不过是这种自恋症临死前的反弹。它的寿命不会长久的。”
事实上,回到作者创作的时代里,关于人类自我改造的两种观点正在针锋相对地斗争中,而作者则在科幻小说“判定”了它们的胜负,借以表达了自己的信念。
黄海则在科幻小说《银河迷航记》里,用科幻式倒叙表达了对祖国命运的期望:他曾经在巨型人造卫星太空站上面俯视大地,看见中国大陆与宝岛台湾,亮丽诱人,古老的中国文明曾经一蹶不振,终于在一阵发愤图强后,重新创造了更进步的文明……他怀念那一次的中国之旅,爱好自由和平的中国人民,以他们的智慧和斗志、经过一度剧烈的改变后,多少世纪以来的不断努力,已把中国建设成一副全新的面貌。《台湾科幻小说大全》431页
其实,许多作家也曾经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法抒发过自己对祖国命运的期望。然而,把那些文字和这段文字稍加对比,就可以看到,后者所表达的信念之强烈和坚定,是用现实手法达不到的,因为它直接把希望变成了现实!这正是科幻式倒叙的表现力!
即便不了为了宣传作者的思想,单纯从介绍人物命运或者故事的前因后果,科幻小说也大量涉及到超现实的倒叙描写。比如,黄海在科幻小说《银河迷航记》里,有一段文字介绍了主要人物,克隆人罗伦凯的身世:“记得你出生在火星殖民地罗威尔市的时候,是多么大的一件新闻,你已洽谈室了今后一生该走的路,人们把加诸在我身上的期望与赞美,转投在你身上,因为你是我的化身,你继承了光荣传统,请你好好保重,后会有期。”《台湾科幻小说大全》426页。
表面上看,这很类似于现实题材或者历史题材的小说里,一位父亲给儿子的遗言。现实题材小说或者历史小说中也有大量的虚构人物,作者也为他们虚构身世。但在这里,因为这个身世发生在相对于我们的“未来”,所以它在逻辑上是超现实的——迄今为止从未有人类婴儿出生在火星上。
某些科幻小说更是利用倒叙手法,全景式地构造未来的人类史,特色十分鲜明。比如,田中芳树在《银河英雄传说》中,从未来倒叙,构造了人类未来八百年的历史,郑军在《时代之舱》中,构造了人类未来一千年的历史。这一手法的极至,当属英国作家斯特普尔顿的《最后和最初的人》。在这部经典里,作家整整虚构了人类十亿年的历史!
第四卷:科幻的艺术规律 第六章:超现实描写(3)
第三节:虚拟背景的文学理论价值
不仅科幻小说家爱创造虚拟背景。在其它幻想类文学里,虚拟背景也司空见惯。托尔金在《指环王》中构造的“中土”,几乎独立于小说原作之外,成为一个流行的虚拟世界。而中国新派武侠作家共同创造的“江湖格局”,更是小说里虚拟背景的典型。
科幻作家们为什么要创造虚拟背景呢?仅仅是为了满足上帝般的造世欲望吗?当然不排除许多作者有游戏的性质。但更多的作者非常认真地构造虚拟背景,是换一个方法来描写现实。
那么,虚拟背景仅仅是幻想类文学才有吗?完全不同。现实主义小说家并非没有构造过自己的虚拟背景。比如,美国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就构造过一个“约克纳帕塔伐县”及其首府“杰佛逊镇”。到一九四五年为止,福克纳出版的十七部作品里,有九部长篇小说里的故事完全发生在这个虚拟背景里。这个地图上不存在的县虽然再现了密西西比河北部牛津城和拉发埃蒂县的景色,但毕竟是作者的虚构。而《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也不存在于真实世界里。
不过,完全创造一个自己的虚拟背景,而不是在大家公认的现实背景下展开故事,这种写法在现实主义作品里毕竟是少见的。于是,在以现实主义作品为主要参照系构造的文学理论中,对“虚拟背景”的研究也几乎是空白。
第四卷:科幻的艺术规律 第七章:语言问题(1)
上七章前言
第一节: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的交融
第二节:科幻小说中的话语环境
第三节:科幻式修辞
上七章前言
论文和小说,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这曾经鲜明地分属于两大领域的现象,在科幻创作中,势必交融在一起。构成了科幻小说中的一个独特问题。本章的内容就是分析这些问题,它们的出现和解决方法。本章分别从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的交融、科幻小说中的话语环境、科幻式修辞这三个方面,讨论科幻创作中特有的语言问题。
第一节: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的交融
我们可以把一篇文学作品比作一个人:主题是他的灵魂。人物和情节是它的躯体、血肉语言就是它的外表。对于科幻小说而言,它确实有着一副独特的外貌。
《宇宙塌缩——奥伯斯佯谬》、《基因导弹》、《赫尔墨斯定律》、《虚拟人》、《全息传真机》、《表情控制器》、《安德洛默达品系》……这是一些学术论文,或者产品说明书的标题吗?不,这是一些科幻小说的篇名!篇名是一篇文学作品的脸面。对于一位从不阅读科幻小说的人来说,这样一些“面孔”肯定是难以辩认的。这就涉及到科幻文学中很重要的问题——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的结合。
要分析科幻小说中的语言特色,首先要了解一下语体的知识。“语体,是指人们在进行各种特定的交际任务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不同的语言风格类型,它是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是随社会交际领域的不断发展面逐渐发展变化的。”(《实用汉语修辞》449页)。
语体首先分为口语口体和书面语体。在书面语体中,又分为政论语体、事务语体、科技语体和文艺语体四种。与科幻小说创作最为相关的,是科技语体与文艺语体这两种。它们在四种语体里恰恰分处两极:科技语体是与口语距离最远,最精确的语体;文艺语体则是与口语距离最近,最生动的语体。
科技语体最能体现思维的抽象性,具有典型的符号化特点。科技文章中不仅有本民族文字,而且夹带着大量符号、数字、图表,等等。文艺语体则最能体现思维的形象性,优秀的文艺语体实例,往往是那些选择了大量感性材料,充分调动读者感觉记忆的篇章。
为精确起见,使用科技语体必须严格符合书面语言的规范,以求同原则,撰写标准的、规范的文字。从生动着眼,使用文艺语体则经常要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打破现有的语言规范,用求异方式,构造个性色彩的表达效果。编制计算机语言程序的朋友都有体会:用这些程序校对论文最容易,校对新闻报导次之,校对文学作品几乎不可能。因为文学作品恰恰最大程度地突破了语言规范。
许多文学理论家都探讨了两种语言的区别:新批评派的始祖之一瑞恰兹认为,科学语言与诗的语言的区分就在于,科学语言是“指称性”的,而诗的语言是“情感性”的,前者的目的是指引读者认识客观事物,后者的目的却在于引起读者的一种情感式态度。……燕卜荪认为,科学语言语义单纯,而文学语言语义复杂。布鲁克斯认为,科学语言证明境单一,而文学语言综合综合冲突经验等等。《文学理论要略》童庆炳主编,‘4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问题在于,传统文学理论家看到的作品,恰恰是不包含,或者极少包含科学语言的“纯文学”作品。而这样一对完全相异的语体,却经常要在科幻小说中碰面,并且必须融合在一起。科幻小说里要出现大量的科学技术知识,其中许多涉及小说的核心内容,推动着情节主线的演进。而且,它们中有许多更是在大众的常识之外,属于各专业领域。如果不解释清楚,不要说绝大多数不熟悉这些知识的读者无法理解作品,就是其他科幻作家也会不知所云。
如果一部科幻作品是以科学家为主要人物,以科研机构为主要背景的话,这种任务就更为复杂。这样的作品不仅充满了科技知识方面的术语,也要包含大量科研机构、科研程序、科研工具的名词。
当然,除了科幻小说外,在科普文章写作中,作者也必须将这两种语体融合使用,以便解决了一个生动性与准确性的结合问题,好的科普文章可以在不引起误解的情况下,生动地把枯燥的专业知识传达给读者。可以说,学习优秀科普文章在这方面的经验,是科幻小说作者的重要借鉴。但科普文章不包括情节和人物两个小说的基本因素。如何在特定的情节与人物的限定下,在叙事的前提下融合两种语体,这是科幻小说作者的特殊课题。
首先是情节因素。如果使用旁白来介绍科技知识,那么无论长短,在介绍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情节发展上都是“零时间”,等于中断打断了故事的进展。在顾均正的科幻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因为介绍知识背景,引起情节停滞的现象。因而,作者必须掌握好知识介绍和情节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在紧张激烈的情节片断里,尽可能不插入介绍性旁白;或者使用尽可能简短的文字。而把必须很长的介绍性文字放在节奏缓舒的地方,甚至可以人为地用这些文字来平衡情节发展。
其次是人物因素。专业知识经常在科幻小说的人物对话中出现。这些对话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专家和专家之间的对话。在这种情况下,对话者常常用简称、行话来代替给外行人看的标准概念。专业辞典、百科全书,论文和专著中的词汇当然是标准的。但业内人士往往还有一套行话,俗称。而并不使用这些精确术语。或者,出现大量的省略,双方不需要作过多的解释。在不少科幻作品中,两个科学家之间进行交谈,仿佛教师对学生在讲课。这样虽然能让读者看得明白,但无疑破坏着作品的真实性。
还有一种对话出现在内行和外行之间,这也是科幻作者们最爱使用的对话方式。因为科普式、解释式的语言最容易在这种地方使用。很多时候,科幻作者刻意安排一个外行,让解释者和倾听者之间保持知识差距。
这个时候,还要注意符合,并能体现人物性格。不能千篇一律地象教师授课那样去讲,因为不是所有人物都爱滔滔不绝,或者在任何场合下都愿意侃侃而谈。
在王晋康的科幻佳作《类人》中,有这么一段情节:中国科学院智力研究所的司马林达突然自杀。两名警察来到该院专家公姬司晨家,了解司马林达最近的表现。公姬司晨知道这两名警察的专业知识有限,尽可能地打比方,来证明司马林达是因为悟透宇宙规律而自杀。但在解释时,又免不了保持着知识精英的高傲。警察小丁无法理解他的讲述,以为他在暗示司马林达的自杀是因为失恋。公姬司晨听罢,突然下了逐客令,认为两名警察的知识水平不适合办这种“高智商”的案子。
从那以后,这两名专案警察又走访了许多和司马林达有关的人,其中既有歌星乔乔和养蜂人等非知识阶层的人士,又有一些专业知识分子。作者通过这些不同人士的口,剥丝抽茧般揭示出司马林达的死国。而这些交谈都符合人物的知识水平。这些不同的语言习惯,是作者创作实力的体现。初学者往往“众口一词”:所有人物都用同样的口吻交谈。
在《黑钻石》中,王晋康更是用一个文科出身的女士作为叙述者,讲述她的丈夫,一个天才物理学家的故事。两个人生活了几十年,但仍然无法走入对方的内心世界。这位妻子尽可能想去描述丈夫的所思所想,但仍如隔靴搔痒。这篇小说为了表现这种隔膜,必须高度处理好文艺语言和科学语言的交融问题。该篇可以视为科幻作家处理这个问题的佳作。
另外,谈话的场景也要有所选择。大部分这样的谈话被安排在一个安全、平静的场合,允许人物之间进行长谈。如果危机当头,或者是其它必须马上采取行动的时候,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