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科幻纵览-第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与理性的传统,强调要借助隐喻、象征等方式,表现模糊、片断、支离破碎的内心感受。这一点与主流文学界中现代主义的基本原则完全一致。
而前面介绍的象征类科幻,正是科幻文学与现代主义的交叉产物。
与现代主义相同的是,科幻小说也是一种主观色彩十分强烈的文学。科幻小说的创作前提不是对外部世界的调查研究,而是作家本身构造的创意。在科幻文学界内部,也一直存在着某些反现实的价值取向,也就是科幻作品越是超离现实,说明作者本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越强。这种价值取向使得科幻文学染上强烈的主观色彩。
不过,科幻小说与现代主义文学也有本质的不同,科幻文学所要表现的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性成份,而不是非理性成份。科幻小说中的新奇想象一定要有科学依据,虽然这些依据并非真实的科学知识,而是作者自己构造出来的,但这种表现手法的基础是写实的和逻辑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科幻小说内部的新浪潮运动很快就衰落下去,没有得到读者认同。我们的文学素来热衷摹写与再现,缺乏超越的笔调和恣肆的想像,是先锋小说打破了这一统天下。然而,它不久即因走向形式主义的怪圈,失却生命的血色,渐渐搞不下去了。《思潮与文体》11页,雷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新浪潮科幻”的衰落,象征类科幻在整个科幻领域里的弱小,也有着几乎同样的理由。
第六节:科幻文学与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拉美国家产生的文学流派,其特点是在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使用或者插入神奇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现象。在情节奇特,想象力丰富这一点上,魔幻现实主义与科幻小说是一致的。个别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如博尔赫斯的一些作品也被科幻界视为经典。在《科幻之路》中,也收录了马尔克斯的作品。不少科幻小说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在题材上也有内在的一致性,只是前者为神奇情节附有科学解释。
不过,产生魔幻现实主义的土壤是拉美国家的民风民俗,而科幻小说则直接从现代科学中汲取营养。科幻小说的情节虽然超现实,但却并不超自然。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相比,距离现实要近一步。与魔现实主义的隐喻象征手法不同,科幻作品常常是对现实的“明喻”。
第五卷:科幻影视概述 第一章:草创时代
一章前言
第一节:“西洋镜”时代
第二节:早期佳作
一章前言
我们不应该忘记,甚至当第一部电影在敬畏(甚至是恐惧)的观众面前闪现在屏幕上时,电影本身就是科幻。(《彩图科幻百科》252页,(英)约翰克卢特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在第二章里,笔者曾经介绍,现代科幻文学源远流长,稍晚于现代文学的诞生而诞生。对于科幻电影来说,它与电影本身的问世更几乎同步,两者的时间差可以忽略不计。
这似乎与电影本身的特点有关:它是制造幻觉的艺术,是以技术发展为重要驱动力的艺术。传统电影理论突出电影的写实、再现特点,科幻片的悠久历史则恰恰说明,电影从来就是写实与制造幻觉的综合体。
从萌芽初绽开始,科幻片走过一个漫长的爬坡过程,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终于创造出一波至今不衰的科幻片高潮,并改变了整个电影市场的格局。
而我们无论如何都要记住这个历史的开端。在“西洋镜”时代,我们能够找到最早的科幻片导演和特技大师。而早期佳作则告诉我们,科幻片从很早起就奠定了自己的风格与特点。
第一节:“西洋镜”时代
1895年12月28日,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几部他们拍摄的短片,有《工厂的大门》,《拆墙》,《婴儿喝汤》和《火车到站》。这一天是电影的生日。
就在同一年,他们还制作了最早拥有科幻色彩的影片《机器屠夫》,在这部仅一分钟长的影片里,活猪从机器的一端被赶进去,熟肉制品从另一端送出来。那不过是这一年剩下三天内发生的事情。可以说,电影诞生时,科幻类型片就诞生了。
这个时期,电影还没有属于它自己的阵地——电影院。它是作为一种魔术,在马戏团、游乐场之类的地方放映的。在上海和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它们被中国人称为“西洋镜”。西洋镜时代的电影最初只有一个镜头,稍后,象单细胞生物发展为多细胞生物那样,出现了几分钟、十几分钟长的多镜头电影。但它们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电影,因为它们没有完整的剧情。所以,那个时候的科幻片,只能说是科幻色彩的影片。
早在世界电影的“西洋镜”时代,科幻片就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1899年,法国明星公司拍摄了《她》。改编自赖德哈格德的同名科幻小说。这是第一部由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原著描写一个隐居在非洲腹地千年之久的白人部落。不过,改编片只有两分钟长,无法叙述原著里复杂的故事。
1901年,法国帕西公司拍摄了《飞行机器》。它是最早使用分屏技术的电影。从这个时代开始,由于要制造许多幻想画面,科幻片为世界电影贡献了许多特技手段。而这部拍摄于莱特兄弟驾驶机首飞前两年的电影,也展示了那个时代的飞天热潮,以及科幻艺术持久的精神——面向未来。
正是电影诞生那一年,早期电影史上的天才梅里爱便闯入这一行。他拍摄了《小丑和机器人》、《X射线新手》、《天文学家之梦》、《月球之旅》等多部科幻色彩的短片,展示了他那奇异的想象力,以及对特技技术的执着追求。最早的电影特技,如停机再拍、两次曝光,以及使用模型等等,都由他首创。
1902年,梅里斯推出了经典科幻片《月球之旅》。这部影片取材于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和威尔斯的《首次登上月球的人们》,将两部原创合二为一进行改编:一颗炮弹将地球探险家送上月球,几经奇幻之旅后回到家乡。这部片长21分钟的早期电影尽管无法容纳两大科幻作家的构思,但却是当时最长的电影。正是这类电影培养了最早的电影观众。后来,梅里爱还把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搬上银幕。
第二节:早期佳作
1916年,德国电影放映公司制作,长达六集,总共四百分钟的科幻片《侏儒元首》与观众见面。这个时候,电影已经有了完整的叙事形式。尽管还处在默片时代,与现代电影还有一步之遥。但就是在这个幼年时期,第一波科幻片的高潮已经到来。
最早给科幻电影带来艺术内涵的,是那以前出现的一些经典科幻小说。有些作品被多次改编。如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英国作家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威尔斯的《隐身人》、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神秘岛》等等,都被各国影人搬上银幕。其中,影片《化身博士》在解放前还在中国放映过。尽管编导在改编原作时不可能完全保留其艺术魅力,但小说本身出色的思想内涵还是多少能保存下来的。
1926年,德国宇宙电影公司推出了默片时代最伟大的科幻巨片《大都会》,这部影片的影响力远远超过科幻艺术领域,被视为二十世纪十大影片之一。影片耗资达7百万马克,拍摄时间长达16个月,动员演员多达三万余人,最后完成的影片长达四个小时。所有这些纪录不仅在当时,也保持了几十年之久。
《大都会》虚构了未来都市里阶级斗争的激烈场面。并以机器人“假玛丽亚”作为电影的主要角色。它代表了电影界内部在科幻艺术领域的原创能力,也把科幻电影的艺术性提高了一大步。这部电影情节完整,主题深刻。画面、音乐极富美感。更由于可以提供大制作的经费,其宏大场面令人难望。一扫科幻电影仅仅涉及魔法而与艺术无缘的历史。
在那个时代,能够体现电影界原创能力的科幻片还有《赌徒——马布斯博士》、《西方先生在布尔什维克国奇遇记》、《人魔》、《叛国者》等。受当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影响,出现了描写跨大西洋海底隧道的影片《隧道》,和海上机场《FPI不回答》等电影。
当时,华人的形象也出现在科幻片里,不过是以反角的形式。在美国米高梅、国际影片公司合拍的《傅满洲面具》里,主人公傅满州发明了死光,并试图统治世界。
虽然没有规定,一个编剧或者导演只能搞一种类型片,但如果某人长期浸淫于某种类型片,无疑会让他有更多的经验。在梅里爱之后,德国的弗里茨兰成为另一个专长于科幻片的导演。他的杰作当然是《大都会》。除此之外,他还制作过《赌棍马布斯博士》、《月中女人》等科幻片。兰在科幻片的布景、道具、场面调度等方面的经验,就是从一部又一部科幻片里积累出来的。后世如库布里克、斯皮尔伯格,詹姆斯卡梅伦等“专业科幻导演”都可以从这位先驱身上找到灵感。
值得一提的是,二十世纪最初的几十年里,尽管饱受战乱和政治动乱影响,但德国电影却处在领先位置上。尤其是科幻片,更留下许多佳作。相比之下,二战以后,德国(包括前西德)科幻片却被扫到角落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令人婉惜。
第五卷:科幻影视概述 第二章:在美国形成规模
第二章前言
第一节:早期美国科幻电影
第二节:形成体系与规模
第二章前言
翻开报纸,经常会看到感慨外国科幻片之豪华的文字。其实,所谓“外国科幻片”是不确的。被人们谈论的,只不过是美国科幻片。更确切地说,是最近几年上演的美国科幻大片。|Qī…shu…ωang|
尽管美国的科幻小说在全世界已经堪称主流。但美国在科幻电影方面的优势,远比它在科幻小说方面的优势更大。在科幻小说领域,世界各国作家作品加在一起,可以凑上半壁江山。而在科幻电影领域,世界各国科幻片都是美国的学徒。
可以请本卷的读者回答这么一个问题:不管是第三世界的巴西、印度、墨西哥,或者曾经的世界大国前苏联,或者今天的俄罗斯,还是和美国同属发达国家阵营的日本、英国和德国,你曾经看到过他们的科幻片吗?如果看过,加在一起能超过十部吗?
美国科幻片的一枝独秀,一方面体现了电影的工业化特征。小说创作毕竟是手工作坊。一个作家有天赋,再加上勤奋,象莱姆那样,尽管生活在小语种国家里,也可以享有世界声誉。但影视作品要有一整套创作、发行机制才能够与观众见面。“科幻小国”里可能有不少人产生过天才的构思,但这些灵感都只能放到抽屉里。不唯中国如此。
另一方面,这也是影视工业国际分工的结果。尤其是最近二十年,各国纷纷拆掉意识形态壁垒,导致影视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大流行。对于类型片来说,各国优势自然不同。象印度的歌舞片、中国的武侠片、日本的卡通片,都是各国的优势片种。科幻片就是美国的优势片种。
本卷二、三两章,主要介绍美国科幻片形成如此优势的历程。二战以前的美国科幻片归于早期美国科幻电影。到了二战以后,美国科幻片逐渐形成体系与规模
第一节:早期美国科幻电影
二战以前,科幻片便在美国大量涌现。不过,那时候的美国科幻片和今天的香港科幻片差不多,都是只拥有某些科幻元素的电影。本质上是恐怖片或者悬念片。
当时,电影特技手段贫乏。仅有化妆术比较成熟。于是,象《隐身人》《弗兰肯斯坦》、《化身博士》等原创便被反复改编。因为它们都可以靠化妆来讲述基本的科幻构思。而且,这些十九世纪的小说也给了美国电影人以艺术上的基础。当时,电影仍然没有摆脱小说和戏剧绝定性的影响。
与此同时,新一代美国本土科幻作家已经产生。但是,象阿西莫夫、海因来因、范沃格特这些人,都还只在科幻的小圈子里有影响。科幻史上著名的“黄金时代”便在未被好莱坞所认识的情况下发展起来。可以说,科幻小说被搬上银幕,平均起来总要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差距。比如,这几年里,菲利普迪克的原作被大量搬上银幕,而他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去世了。(这种不同步和今天中国科幻圈的情况十分相似。中国科幻作家已经完成了不少佳作。但中国影视界要认识他们和他们的作品,恐怕还要一段时间才行。)
《金刚》是美国科幻原创上不多的成功例子。白人世界知道有大猩猩这种动物存在,还是这几百年的事。这种臂力巨大,与人逼似的动物,给了恐怖电影极好的灵感。那时候,好莱坞拍摄了许多大猩猩袭击城市的电影。而《金刚》把大猩猩放大到几层楼高,显然远远超越了生物学现实。“金刚”在帝国大厦顶端与双翼飞机格斗的场面,成了科幻电影的经典画面。
有一则信息可以作为花絮录于此节。当时,身为演员的里根曾经主演过一部科幻片,名叫《空中奇案》。片中,美国人发明了“惰情发射器”,可以放射某种射线,令敌方的远程武器失效。外国间谍图谋盗窃,被里根主演的美国特工阻止。这是一部由二流演员主演的二流电影,资料已很难收集。(资料来源,《经济观察报》2004、6、14、55版)
第二节:形成体系与规模
二战以后,科幻电影开始复苏。大量科幻经典的再拍摄成了其中一个重要力量。这其中,完成于1953年的《星际战争》成为影响最大的一部。这部影片改编于威尔斯的《两个星球的战争》,除了将背景由英国改为美国外,也根据将近半个世纪的科技发展改变或添加了一些内容。不过情节整体上延续了原来的故事。
从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幻电影发展到今天,是一步步积累起来的漫长过程。以今天的眼光看,它的叙述手法已经很幼稚了。特别是影片开始时,用了很大一段内容介绍太阳系各行星的自然状况,试图说明为什么火星人最后选择地球作为入侵目标,这种科普式的情节已经完全不存在于今天的科幻电影里了。
《星际战争》除了赢得大量观众外,还创下一个纪录:第一次有科幻片的身影进入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名单。尽管只是一个边缘的“最佳剪辑奖”。
1960年,导演奇才库布里克将黑色幽默带入科幻电影中,拍摄了名片《奇爱博士》。这部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苏联在军备竞赛中消耗大量资金,支持不住。于是研究了终极武器“X”。这种武器一旦遇到美国的核袭击,便会自动爆炸,将放射性尘埃散布于整个地球达九十三年。苏联准备在某次党代会上向全世界公布这种武器,以取得威慑效果。恰逢此时,美国某空军司令杰克里帕因为自己性功能不良,怀疑苏联在美国的饮水系统里投了毒,遂自作主张,派几十架轰炸机对苏联进行核袭击。为了防止美国总统干预,还切断了空军基地与外界的联系。
美国总统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办法。特吉德桑将军力主将错就错,干脆彻底毁灭苏联。总统出于责任感,还是接通了美苏热线,通知苏方进行防御。结果,大部分轰炸机被成功召回,四架被苏联击落。而由康格少将带领的一架轰炸机误打误撞,越过重重防线,把核弹投了下去。
至于电影名称中的“奇爱博士”,在影片中并没有多少戏,但却是画龙点睛之人。他是德国纳粹党的忠实信徒,但又是专业科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