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繁荣-第1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该布满了这种“齿蚁”。
就在考察队员纷纷猜测“齿蚁”们打算就这样把风虫的尸体驼走的时候,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风虫的尸体突然分裂成了很多块,从每一块的里面都爬出了大量的“齿蚁”。原来他们刚才是从下面钻到了风虫的尸体中并将其切割了开来。
“不过好像用不着如此麻烦吧!”一名考察队员不以为然地小声嘀咕道:“直接从上面分割不就行了,难道它们不知道从上面切开更容易吗?”
听到这么说,赵一飞笑着解释道:“不能这么想,要知道每种生物进化的环境不同,其必然会带上环境的烙印。‘齿蚁’这么做肯定有它的道理的,可能它的祖先只懂得从下向上咬,并不知道还可以从上向下咬呢。毕竟不同尺度范围的动物能够看到的局部是不同的,由此而产生的行为也会有着极大的区别的。”
听到赵一飞这么说,队员们纷纷地点头同意。是的,就像从某种环境中出来的人喜欢分析问题的角度会于从其他环境中出来的人有着很大不同一样,动物也一样具备这种不同。
在众人一边观赏一边议论着“齿蚁”如何切割并运输风虫肉的时候,不知道是听见了赵一飞与考察队员的对话,还是只是无意之中,“齿蚁”中在外围没有参与工作的几只有意无意地盯着赵一飞等人,虽然看不到敌意,但从它们的大眼睛中也看不出任何的善意。
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齿蚁”们已经完成了对风虫的切割,并开始往“伏地树”草原下面运送。由于是同路,在小队讨论之后,赵一飞决定先跟过去看看。毕竟这是在“女娲2号”的陆地上从来没有发现的新物种,如果能够从中发现一些端倪的话,那么显然有助于解开“女娲2号”元素匮乏的原因。若能够趁机同时搞清楚“女娲2号”是否同地球一样在近期内发生了大规模的地磁突变的话当然更加理想了。
显然“伏地树”草原的外延只是布满了大片的地衣状叶片,以及一些长得极其矮小的茎干支撑着它们。如果整个“伏地树”草原就是这个样子的话,那就说明卢纲等人在第一次探测的地方有问题,而如果“伏地树”草原是按照原来预估的越往中间越深的话,那么很可能整片整片的“伏地树”草原本身就有问题。毕竟要想支撑两百米左右的高度的话,一般的植物是根本做不到的。跟不要说“女娲2号”的引力要比地球大得多了。
不过还好每个人都装备得有减压装置,以至于在如此大的地心引力下还可以自由地行走,不至于还没有进行考察就累趴下了。当然了,远程航天公司平时的身体锻炼和称作“后羿”系列飞船对骨骼的无意识强化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虽然看起来个体不大,但“齿蚁”的行动速度确实没得说。除了少量的看起来像是首脑的“齿蚁”外,还有一部分好像是护卫的“齿蚁”没有背负风虫肉,而剩余的占据了“齿蚁”总数绝大多数的看起来都是劳动力。它们的肢体居然非常的灵活,八条腿总是能够保证四条腿支撑着地面,而另外的四条腿却支撑着背上的风虫肉。真的难以想象它们的节肢居然可以全方位旋转,这要比地球上的蚂蚁高级多了。而且在如此快速的前进速度下,这些劳动力们居然能够如此完美地保持身体和风虫肉的平衡,更是让远远跟着的赵一飞等人赞叹不已。
大概是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在“伏地树”那密布的茎干间穿行,“齿蚁”群摆出了长长的一字长蛇阵。从望远镜中看到,在队伍的最前头是大约几十只身强力壮的“齿蚁”,它们的职能大概和地球上蚂蚁群众的兵蚁相似,负责在没有合适的路线前进的情况下咬断一些茎干,为后面长长的队伍留下足够的空间来。当然,从观察的结果来看,它们的工作效率是极高的,至少不会耽误后面队伍的前进速度。而具有自动定位功能的声波放大仪里也越来越频繁地传来它们咬断“伏地树”茎干时发出的“咔嚓咔嚓”声,听起来个人一种非常不舒服的感觉。
随着越来越深入,地势确实开始渐渐地变低,慢慢地“齿蚁”群已经无法从上面完整地观察到,只能若隐若现地在某些“伏地树”叶子没有覆盖到的地方发现它们的一些身影。
赵一飞等人也没有闲着,由于“齿蚁”的行动速度非常的快,所以A队成员们也只能够紧赶慢赶地跟在后面。如果不是当初有改进后的辅助负重装置,再加上“女娲2号”上大气含量中氧气的比重要高于地球的话,恐怕绝大多数A队成员已经累得跟不上了。
想想也真的很惭愧,身体要比“齿蚁”高大得多,从负重程度来看,每一块“齿蚁”背负的超过身体重量估计至少有5—10倍的风虫肉,却要比考察队员走的还要快。人类的身体强度确实不是强项,如果没有发达的大脑的话,恐怕人类真的无法站立在地球生物进化之树的顶端。一边走着,赵一飞一边无聊地想着这些乱七八糟的念头。
随着渐行渐深,慢慢地“伏地树”变得高大起来。赵一飞所率领的A队已经被它们没过了头顶。由于上面密布的“伏地树”树叶遮住了绝大多数的“阳光”,光线也随之暗了下来。不过还好的是,根据仪器显示,虽然这下面几乎只有很少的光线能够透下来,却并不缺乏氧气,这里的氧气浓度甚至比“伏地树”叶面所在的地表处还要高一些,不知道是为什么。
看起来“伏地树”这种植物真的非常的奇怪,面对着这些数据,赵一飞一边走一边分析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伏地树”的生存环境非常的奇怪,一方面是低洼处的氧气浓度要高于叶面处,另一方面叶面本身强大的造氧能力和上表面固氮下表面排氮的效率都太高了,以至于造成了其叶面上下之间氧氮比例明显变化。
那么,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情况呢?它只能说明这个星球的气候状况非常的稳定,至少很少有大的风暴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才会发生“伏地树”的叶面因为环境变化而迅猛地生长,以至于产生了大量有害的烈性麻醉剂。
而根据这些日子对“女娲2号”的考察来看,也确实没有遇到较大规模的气象变化。尽管有的时候会有暴风的产生,但规模却远远不能和地球上的风暴相比。不过就算是这样的小风暴的产生,也会造成大批的“伏地树”死亡。相信如果不是这种自然的平衡的话,具有极强改造自然能力的“伏地树”恐怕早已遍布“女娲2号”,到时候所有别的生物都难以生存了。
虽然在“伏地树”草原下方的幽暗之处也散布着一些动物的尸体,不过确实非常的少见。而今能够发现的一些也只能算是它们身上的一些牙齿和骨骼之类的东西能够的一部分保存。其它的部分大概不是被勤劳的“齿蚁”切割运走,就是成为“伏地树”的肥料了。
由于下方的亮度已经非常的弱了,A队成员们只好打开随身携带的冷光电灯。清冷的灯光照射在“伏地树”越来越粗大的茎干上面,显得这一切是那么的恐怖。不过还好众人都是经历过太空考察的,也算是见多识广的人了,反而不会在意这些的。
这个时候躯体的小巧就显示出了很强的优势,“齿蚁”们可以自由地在粗大的茎干间绕来绕去,虽然走得路线要曲折多了,但开道的“齿蚁”已经基本上不需要再去撕咬清障了。
而由于光线的缺乏,在“伏地树”草原的下方也没发现有什么不需要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看来至少在这一点上,地球植物与“女娲2号”植物是非常相似的,都需要光合作用来提供足够的生长能量。
不过随着越来越深入,动物的尸骨居然变得越来越多了。各种各样没有见过的骨骼架子经常会出现在众人的眼前,有的非常的庞大,仅仅倒毙的骨骼就有两米多高,有的则非常的小巧,只有不到普通人的手掌大小。看到这些骨骼,赵一飞等人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勤劳的“齿蚁”,没有它们的话,这里恐怕也将是腐尸遍地了。
不过让众人异常奇怪的是,这里居然没有发现任何活着的动物出现。
静寂的“伏地树”草原下方,这里居然干净的连根掉落的树枝都没有。不知道这是不是也是“齿蚁”的功劳,还是别的什么动物专门负责“打扫卫生”。
如果不是考察小队带着有声波放大仪的话,恐怕在这种幽暗的环境之中早就跟丢了快速前进的“齿蚁”群了。听着它们有节奏地踏在地上的微小声音放大后的“嘭嘭”声不绝于耳,不知道为什么,赵一飞等人居然生出了一种亲切的熟悉感。
不知道为什么,根据海拔仪显示现在众人已经深入到“伏地树”草原下方50多米深了,几个小时的连续行走让众人普遍感到疲惫异常。可恶的是,那些“齿蚁”居然没有一丝一毫要停歇下来的意思,仍然在前方不断地前进着。
这究竟是什么样的生物?它怎么能够从如此遥远的距离外面如此有目的地发现风虫的尸体?难道在它们的后面还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指挥它们?还是有着别的什么原因?此时的赵一飞脑海之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问号,有关于“齿蚁”的,有关于“伏地树”的,更多的则是关于这颗神秘的“女娲2号”星球的。
又走了将近1个小时的路途,这段路途的坡度显然要更大些。在这种情况下,负重比很高的“齿蚁”显然不如身材更加高大的人类那么有优势了。它们的速度也开始有所放慢,这倒是给了赵一飞率领的A队一个赶上它们的大好机会。
虽然同样地疲惫异常,但赵一飞还是鼓励众人稍微加快点速度。实在不行的话,身体好的就帮助身体差一些的分担一些。毕竟“齿蚁”这种神秘的生物有着太多的谜,而如果能够发现它们的巢穴并从中找到揭开“女娲2号”行星的谜底的话,那就太理想了。
当然了,每一个小队都希望自己能够揭开“女娲2号”的谜底。不只是赵一飞的A队如此,负责考察海洋生物的B队和负责考察风虫的C队都希望自己所在的小队能够揭开“女娲2号”之谜。即使自己不能够完全揭开,至少能够做出最大的贡献也是好的。
不过让赵一飞的A队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它们紧赶慢赶地似乎就要追上前方的“齿蚁”群时,一件突发的事件完全打乱了他们的计划。
由于不小心,一名考察队员没有看清楚路便迅速地踏了过去,结果却发生了意外。只听他一生惊呼,结果便向下方的陡坡滚了下去。还好这一片“伏地树”的茎干虽然十分的巨大,但分布却越来越稀疏了,至少从他的呼声中可以发现他应该没有受伤。
随着越滚越快,赵一飞等人也只好首先想办法救他,再也顾不上跟着“齿蚁”前进了。
由于每个人的身上负重都比较重,就算是想要赶过去阻止他继续下滑,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更不要说他下滚的速度要远远快于其他人步行的追赶速度了。
迫不得已之下,张元只好把身上的装备抛给了“静静”,让她暂时替自己拿着。没有这负重的他顿时变得异常地轻巧起来,几个窜纵便靠近到了那名考察队员的附近。不过就在张元打算用手拉他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那名队员突然直直地掉了下去。
没来得及拉到遇险考察队员的张元急忙把手收了回来,同时双脚紧紧地钉在了地面上。如果不是有着极好的武术能力的话,现在的他恐怕也随着惯性掉了下去。冒了一身冷汗的他似乎有些自责,如果自己刚才早一点冲过来的话,恐怕那名队员就掉不下去了。
而这个时候拿着灯光的赵一飞等人才陆续赶到。看到这一情况,赵一飞安慰道:“老张,先别想这些,我们赶快想办法下去救他。不知道有没有生命危险。”
听到赵一飞和众人都在这么说,张元也从刚才的负面情绪中迅速地解脱了出来。是的,首先救人要紧!与其在这里浪费时间后悔,还不如马上想办法下去行动。
于是把携带的绳索系到一颗看起来非常结实的“伏地树”茎干上,派卢纲带着几名考察队员守在这里,张元、赵一飞和“静静”三个人顺着绳索滑了下去。为了担心下面有什么意外,三个人还特地带有小型氧气瓶和其它的一些急救设备。当然,武器也是必不可少的。
根据海拔仪的显示,到达悬崖底部的时候居然深度再度增加了将近100米。担心地看着海拔仪上的读数,赵一飞非常担忧那名掉下来的考察队员出什么意外。毕竟这么高的高度如果摔下来的话,就算是侥幸不死的话,恐怕也会重伤残废吧。
不过奇怪的是,在这下面居然没有发现一丝一毫那名考察队员摔下来的痕迹。拿着冷光灯照遍了周围几十平米的范围,仍然是一无所获。无奈之下赵一飞三人在商量了之后决定通知卢纲等人多等一段时间,并借机好好休整一下。而自己三人则继续向前面寻找。
在绳索下方用萤光粉作好标记后,赵一飞等人放心地向前方摸索而去。由于萤光粉在有光线照射的情况下可以发亮,回来的时候就不用担心迷路找不到绳索了。
继续前进的过程中细心的“静静”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那就是地面上确实有东西移动过的痕迹。由于“静静”的是电子眼,相对来说不像人类眼睛那样受环境限制明显,故此在具有很高的系统辨识情况下这种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据“静静”的估计,掉下来的考察队员应该在半空中被什么挂住了。然后甩了很远才掉下来。虽然地表发现有遗留下来的点点血迹,但却无法从里面判断出来该队员的伤势如何。
不管怎么样,能够有线索就是好的。在用无线电通知了上面的卢纲等人让他们循着张元留下的标记跟上来之后,赵一飞一行三人继续循着细微的痕迹向前跟进。
整个“伏地树”草原的下面太让人奇怪了,这里面好像是极其的有序,而这又与人类所能接受的生物界明显的不同。毕竟在人类科学看来,巨大的物种品种和数量冗余造成的紊乱是保证生物圈存在和演化的先决条件。如果失去了这一前提,那么生物圈在整体上就是非常脆弱的,一旦发生较小的突变的话,那么后果很可能就是大规模的毁灭为代价,直到新的能够具有相当稳定性的生物圈得以重新建立起来。
由于携带的设备很少,赵一飞等三人前进的速度很快。这不是出于别的原因,而是为了救人心切,毕竟根据“静静”的观察和三个人的分析,失足的考察队员不是自己想这个方向前进的,而是好像被什么生物拖拽着前进的,以至于留下了越来越明显的痕迹。如果说开始的时候考察队员还只是被抬着或者背着的话,那么现在就已经是拖着了。
那么现在要么可能是那种遭遇失足考察队员的生物已经没力气抬着或者背着,要么就是该队员已经基本上失去被抬着或者背着的意义了。其隐含的原因就是可能已经失去了生命,或者“好心”的不明生物认为他已经没救了,而不再采取重视的态度。
不过就在赵一飞一行三人已经走了一个多小时后,眼前却渐渐地出现了丝丝的亮光。这怎么可能?已经习惯了黑暗的三人都感觉有些不适应,这种地方怎么会有亮光?而且这种亮光居然还不是从上面透下来的,而是那种生物自身发光器官释放出来的冷光。
看到这一情况,赵一飞马上判断到前面大概真正到了生物多样性区域了。估计前面的区域才是“女娲2号”大陆生物的主体之所在。像风虫那种生活在星球表面的动物反而只是“女娲2号”上的异类。虽然心里面奇怪为什么会这样,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