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历史的b面-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郑庄公之外,南唐开国君主李NB06C是一位擅长收拾有威胁于自己政权的弟兄的君主。李NB06C原名徐知诰,他有个弟弟叫徐知询。当徐知诰任吴国侍中的时候,弟弟徐知询则坐镇金陵,手握重兵。没有人能料到,侍中徐知诰此时就胸怀远大,立志称王了。可是,他思前想后,要称王需先有实力,这一点他自己没有,而弟弟徐知询有,所以从此他就谋算上了徐知询。不久,徐知诰听说吴越王钱NB06D送给徐知询许多玉器宝物,器物上大都有绘凤雕龙。他想,这些图案本是天子才能使用的,徐知询公然使用,真是天助我也,这岂不是一个很好的授人以柄的口实?于是他便上奏吴皇杨溥,说徐知询擅用龙凤器,有不臣之心,应该及时制止。这杨溥原本是徐知诰一手扶植起来的,哪有不从之理。就这样,当徐知询还蒙在鼓里的时候,就被亲生哥哥以皇上的名义罢免了,而他的兵权也因此轻而易举地转移到了哥哥徐知诰的手上,并从此为徐知诰谋取帝位奠定了实力基础。与郑庄公相比,徐知诰没有郑庄公对待共叔段那样明确的怂恿倾向,但他对弟弟的关注和监视以及适时出击却与郑庄公大有异曲同工之妙。似乎不难理解,在拥有相当地位的徐知诰看来,外人均不足道,在抵达至尊的道路上,真正可以掣肘和构成威胁的是他的亲弟弟徐知询。正因为如此,他才死死盯住了弟弟,也制服了弟弟。
对待宗室中的对手实施欲擒故纵手段者还不能不提及唐太宗李世民。世民最终杀死哥哥建成、弟弟元吉登上帝位,这是事实。但在此之前,李世民却一直被建成和元吉视为必除的心腹大患。李世民的才识和胆略很早就在反隋起义中得到表现,并且深得父亲李渊赏识。而建成和元吉却对此愈发感到不安。据历史记载,建成和元吉曾多次想除掉李世民。一次,他们在酒中下毒,差一点使世民丢了性命;另一次建成设下“鸿门宴”,企图伏兵刺杀李世民,只因建成临阵胆怯而未果;更有甚者,一次建成和元吉设计要把李渊和李世民一起囚禁在一座别墅中,让他们永远不见天日。建成和元吉的计划一次次败露,李世民只是暗记心中,表面上却不动声色。这样,李世民不但使建成和元吉不断失去各方面的信任,也同时促使他们一脚深似一脚地继续冒险。直到“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看到有利时机终于到来,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和坚定不移的果敢除掉了建成和元吉,从而以相当充分的理由和完全超出对方的优势开通了自己走向权力巅峰的道路。
协调宗室:3。宽严有度
一般说来,古代帝王君主在即位垂统之前,其行为的功利性和血腥味是明显而浓重的。而一旦君位坐定,对于宗室内部发生的越轨行为虽然也都保持清醒而敏锐的警惕,惩戒的手段也从不发软,但宽严界限就不能不认真考虑了。所谓宽严界限就是一个度,宽严适当,这个度把握得好、把握得准,对于维护皇权,就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这个度把握得不好,不但会失去众人信任,还有可能牵带出危害政权稳固的负作用。所以,这一点对于帝王君主也是十分重要的。
比如西汉景帝时,吴、楚七国发动叛乱,景帝派周亚夫以武力镇压之,结果七国削平,人心大悦,后世盛称景帝,历代史不绝书。而景帝的父亲汉文帝就遇到了比七国之乱虽小但却十分棘手的麻烦问题。文帝的异母弟淮南王刘长勾结匈奴、闽越,密谋推翻文帝。当阴谋泄露之后,刘长被文帝召到长安,下狱。负责审理此案的丞相、御吏大夫都认为刘长罪行确凿,罪当弃市。而文帝却想借此表示自己的宽容大度以邀人心,就下令有司免除刘长死罪,仅削去爵号,放逐四川,以期刘长改过自新。很明显,这个处理已经是相当宽大了。由长安往四川,一路上,淮南王坐在严密封闭的闷罐子囚车中,尽管身为囚犯,但因身份特殊,仍然让他随身携带若干名宫女前后服侍。一路迤逦而行,沿途官员只需在淮南王乘坐的囚车门上加个封印,下一站验收再加封印后即可放行,所以一路无需开封检验。谁知囚车到了雍县,雍县县令好奇,非要开封验看,想一睹淮南王爷尊容。不料打开囚车一看,淮南王早已绝食自尽而死。汉文帝的本意只是想教训一下这位放荡不羁的弟弟,没想到他气性太大,竟然弄出了事端。这一来,不想杀弟却落下杀弟恶名。因此,他勃然大怒,下令将雍县以前沿途各县长官以渎职罪全部论死弃市。宗室兄弟外连夷狄,图谋造反,按规矩论罪处死是理所当然的。文帝为表示他无为政治的宽大,也表示他对这个同父异母弟弟图谋不轨的惩治,人虽死了,但文帝的态度还是亮明了。
汉文帝对待兄弟体现了宽严有度的原则,清康熙帝对待儿子也表明了同样的心迹。本来皇子允NB671早在两岁时就被册立为太子,但允NB671长大成人以后,渐渐肆意妄为
起来,他对人残暴,恣意凌辱大臣,挥霍无度,还常常干预他不应干预的朝中事务。有一次,康熙出征途中染病,允NB671前去探望,当见到征战中生病的康熙
面容憔悴、身体消瘦时,允NB671不仅毫无忧戚之意,反倒暗自欣喜。
这一切都被明察秋毫的康熙看在眼里。但作为一代明君,具有超凡能力和容人之量的康熙并
没有因此而加罪太子,而是继续对允NB671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弃恶从善、改过自新。但是终于
有一天,康熙发现允NB671连日鬼鬼祟祟,行迹可疑,白天监视自己的举动,晚上悄悄靠
近御帐窥视。这一下康熙真的有点失望了。于是在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四日,在塞外通往北京的布尔哈苏台,康熙宣布了废黜允NB671太子的决定。这位做了三十多年太子的允
NB671终于没能继康熙而登上帝位。从康熙对待太子允NB671
的全过程看,康熙始终掌握着一个合适的度,即在不威胁到自身的安全时,他并
不愿意随便废黜这个太子。但允NB671的作为实在让他失望了。
协调宗室:4。不温不火的软控制
宗室中为争夺最高权力而演成刀枪相向、血溅宫墙的残酷斗争,多为不得已而采取的极端手段。其实政治也是一门艺术,作为“政治演员”的帝王也有AB角色和艺高艺拙之分。唐太宗李世民挟父杀兄虽告成功,但他却不能算是政治艺术操作中的好演员。魏文帝曹丕就比他表演得出色多了,而曹丕的出色之处就是对待有可能对己构成威胁的宗亲兄弟多采用不温不火的软控制术。
许多人都知道,虽然曹丕于政治方面略胜其弟曹植一筹,但曹植始终是他心中一道使人不悦的阴影。曹植文才过人,诗赋属文方面常使曹丕在公开场合尴尬不算,曹操竟差一点把曹植立为太子,这更使曹丕难以释怀。所以,曹丕在用尽心思继父为王后,一直把曹植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曹植虽然为人不拘小节,但除掉他又难以找到过硬的借口。因此,对症下药,曹丕对曹植采用的是慢性消磨的控制使用法。曹丕上台后,先把曹植由陈思王降封为鄄城王,之后又把他打发到离京城很远的雍邱。不久,再降封为东阿王。几年中数次改换封地,而封地每况愈下,还常派人监视限制曹植的行动自由。有一次,曹丕猫戏耗子式地向曹植发难,要曹植在行走七步中写出一首诗来,不然就得杀头。曹植不愧是位文学天才,竟然七步成诗,诗云:“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此诗意在劝谏曹丕看在一母同胞的份上,不要无缘无故加害于他。史载曹丕听后面有惭色,因此没有对曹植“行大法”。但是,此后曹丕对曹植的迫害并没有停止。曹植远离京城,每次进京求见,曹丕都以各种理由搪塞阻止。直到曹丕死后,曹NDE43继父为帝,在对待曹植的态度上,奉行的仍然是其父文帝那一套。据载,曹植曾多次上书曹NDE
43,要求给他一点机会,以便为国建功立业,但最终都是软钉子碰回。所以,曹植后半生一直心情抑郁,下情无由上达,终于在41岁时郁郁而终。
曹植虽然一生心情不畅,但总算得以寿终正寝,落了个囫囵尸首。他之所以能够完尸而去,从曹植方面讲,是因为他生性为文学家,未在政治上对曹丕构成真正的威胁;从曹丕方面看,他对曹植不睬不理,进行不温不火、无过也无不及的软控制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协调宗室:5。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中国的宗法政治有诸多弊端。行政中如果疏远宗室,那你的统治就已经离灭亡不远了,君不见秦王朝乎?如果太过分重用宗室,又往往遇到尾大不掉的麻烦。那么帝王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那是见仁见智,各有不同的。而“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阳奉阴违,上下其手,不失为有效办法之
一。〓
唐玄宗初年,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势力极大,朝中大臣甚至包括宰相多是她罗织的党羽,到处生事干预朝政。当时担任宰相的刘幽求是玄宗的亲信,他与羽林军首领张NB06E
密谋,打算用羽林军为玄宗除掉这帮政敌。经与玄宗商量,玄宗欣然赞同。可是张NB06E行动不慎,走露了消息。此时的唐玄宗还处在太平公主的控制之下,他怕事发
之后会被太平公主赶下龙辇,就灵机一动,来了个先发制人。他首先揭发刘幽求、张NB06E
离间骨肉,然后把刘、张二人下狱听审。这一来,玄宗这方面就先自堵住了太平公主的嘴巴,使太平公主无法再找自己的麻烦。而在审理结案时,玄宗又以刘幽求以往有功唐室为由,仅将刘、张流放边地,从而使刘、张二人免遭一死。〓
很明显,玄宗先自揭发刘幽求、张NB06E
实属不得已而为之。以后一旦形势允许,他还会重用这两个人。但如果不是玄宗随机应变,“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恐怕刘、张二人的性命都难免要葬送在太平公主手里。
明建文帝朱允NB938也颇善此道。他刚一上台,就面临祖父洪武帝遗
留下来的藩镇势力强大而危及朝廷的问题。于是建文帝在齐泰、黄子澄的建议下着手削藩。削藩一开始,就激起燕王朱棣等诸侯的猛烈反抗。势力强大的燕王立即起事,以“清君侧”“靖难”为名向建文帝发起攻击。以刚践祚不久的建文帝之力一时无法对付气势凶猛的燕王,于是建文帝也像唐玄宗一样,当机立断罢免了齐、黄二人的官职,并将二人罪过昭告天下。燕王的起兵一时失去了目标。而随后,建文帝仍然按部就班地让齐、黄二人出谋划策,继续实行他的削藩计划。由唐玄宗和明建文帝的例子看,阳奉阴违,上下其手,作为保护亲党对付宗室政敌的办法之一,常常是很有效果的。
中国古代的君主帝王,既是一国之主,又是一家一宗之主;处理朝政,既关乎国,又关乎家。这样,在处理自身与宗室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往往表现出公私兼顾的复杂。但君主帝王一旦践位,他衡量事物和人事关系的标准就首先要从政治利益角度考虑,对于宗室中人,他们也不得不如此。只是比起纯粹的政治计较,君主帝王对于宗室更容易多少放宽一些尺度和多少增加一些弹性罢了。
利用外戚:1。打出外戚牌
古代帝王是权力金字塔的顶尖,高则高矣,但他的高高在上也必须靠各种基础支撑。因此,帝王不仅要培植亲信,调动大臣,同时也要合理安排宗室,充分利用外戚,一个台阶接一个台阶,少了哪个台阶,这金字塔也难保不倾斜甚至倒塌。
外戚者,皇后、皇太后一姓之亲戚也。他们主要与母系一支有关。这支力量如果利用得好,对皇帝基业也有举足轻重的卫护作用。当然,怎样利用,如何利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帝王,也就有不同的“术”。
外戚愿意为皇帝卖命那绝对是在情理之中的,俗话说:“看姑娘待姑爷”是也。试想汉高祖刘邦当年在鸿门宴上危急万分,樊哙闻讯,怒闯军营,以“死且不避”的威势慑服杀人不眨眼的霸王项羽,为刘邦趁机逃走创造了条件,那岂不是看在妻子吕NB06F
和刘邦夫人吕雉是亲姊妹的份上?所以,反过来对于帝王方面来说,功成之后,适时地打出外戚这张牌,对于维护和巩固皇权也是大有用场的。就说刘邦,他在平定天下后,于高祖六年分封时,第一批就封了吕后的哥哥吕泽和吕释之。20天之后,才封赐功居群臣之冠的萧何和张良。随后,居然又把吕泽部下的两个不大起眼的将领也给封了。而此时功勋卓著尚未封侯的还大有人在,如曹参、陈平就是。他之所以这样做,与其说是吕后枕头风的效果,倒不如说是刘邦有意打出外戚牌更加真实。
无独有偶,汉武帝时,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卫青、侄子霍去病都立有不世军功,也都受封甚夥。那段时期,可以说没有外戚差不多就没有汉武帝北抗匈奴的功业。关于这一点,汉武帝本人绝不会不明白。唐玄宗时,皇帝宠幸贵妃杨玉环,杨氏一家这张牌被打得更响。杨贵妃的大姐被封为韩国夫人,三姐被封为虢国夫人,八姐被封为秦国夫人,族兄杨NB070为鸿胪卿,杨NB071为侍御史,杨国忠为右丞相,领四十余使。大
有一女为妃,举家为官之势。你如果认为这是唐明皇一时的心血来潮,那无论如何都是于理不通的。
不仅如此,有些帝王在为太子选择顾命大臣时甚至也不忘打外戚牌。像汉武帝临崩前,遍观群臣,觉得惟霍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于是遗诏霍光以大将军身份辅佐年仅8岁的幼主汉昭帝。这霍光原是卫皇后姐姐的儿子,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弟,为皇室外戚毫无疑问。据史书记载,霍光受命时已“出入禁闼二十余年”。他侍奉昭帝13年,后来又废昌邑王,迎立汉宣帝,“威震海内”。《汉书》中记载,他辅佐昭帝期间,“百姓充实,四夷宾服”,是西汉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个重要人物。可见,汉武帝临终前打出霍光这张牌并没有打错。
还有,唐代初年有个长孙无忌,他是唐太宗李世民之文德皇后的兄长,高宗李治的舅舅。当年他曾与李世民一起策动玄武门事变,帮李世民夺得了帝位。太宗临终又托孤于他。他做宰相长达三十余年,又兼任太尉,位极人臣,可以说他为唐王朝大业奠基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可见,唐太宗的这张外戚牌也没有打错。
现成的外戚常常成为君主帝王利用的力量,而有实力的大臣也常常被君主帝王拉拢成为外戚,于是重臣兼外戚更使君主帝王感到放心,这张牌的意义也就更大。像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就这样做过。秦始皇准备出兵讨伐楚国,先派大将李信出征,李信带领20万人马出征楚国,结果大败而归。于是秦始皇又派王翦出征。王翦非要秦始皇派兵60万,方才答应出征。因为此时王翦年事已高,身体有病,他有充足的理由推脱这次率兵征伐。事到临头,秦始皇不想改变征伐楚国的计划,就一口答应了王翦派兵60万的要求,而且还出乎王翦意料之外地把女儿华阳公主许配给了王老将军。事情是这样的:秦始皇同意让王翦率兵60万出征楚国。三天后,王翦从颍阳出发,率60万大军浩浩荡荡南行,刚走出不远,忽然见前方迎来一队人众,一串长长的车队后面闪出一辆彩车,当即一位宦官走上前来高声宣读秦始皇将华阳公主嫁给王翦的圣旨。这一切使王翦既感到突然,又觉得滑稽。出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