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皇清秘史-第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天外绮霞横海鹤,月边古树艳红桃”,皆是乾隆的御笔,字句颇为工稳。秋云又拉二格格去看古铜牛,说那牛背上选乾隆御笔所画的铜牛铭。二格格也很高兴便同过十七孔桥,到了八方亭。见亭子西面上,悬着乾隆御笔的题诗。秋云忙拿过笔砚来二格格抄道:“长河漾舫不多时,湖入昆明信所之,适有黄花吹帽落,遂教青雀绕梁迟,肩舆联览诗中景,举笔难成景里诗,底事对山绕逸兴,田功夹岸看来宜”。二格格抄完,那亭内清风吹来,四面通达,秋云怕二格格素来体弱,不能经风。就对二格格说道:“二格格若再在这儿息了,咱们都成了风里灯,有些受不住啦,咱们看铜牛去罢!”
二格格笑了,便迈步走到东堤,向北一转,来到铜牛旁边,只见那镇海牛四围有白石栏杆圈住,牛头向南面湖,周身作黄黑色,背上刻有篆字铭,是乾隆的手笔,二格格认得篆文,便念道:“夏禹治河,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制寓刚戊,象取厚坤,蛟龙远避讵数龟吞,凑此昆明。流万顷,金写神牛,用镇悠永。巴邱淮水,共绩同条,人称汉武。我慕唐尧,瑞应之符,逮于四海。敬兹降祥,乾隆乙亥。”
二格格念完,秋云也写好了,笑道:“二格格,真亏你有这能耐,像这样的篆字,同洋文差不多,弯弯曲曲的谁认得哪?”
二格格笑了一笑便向回走去,按下这边不表。且说光绪帝,自乐寿堂退出,回到玉澜堂。那玉澜堂在昆明湖东北角上,乐寿堂即在其东,宫门内东配殿,名曰霞芬室,西配殿名曰藕香榭,西边是夕佳楼,楼后背后是昆明湖。午前非常凉爽,由正殿旁间穿到后院的正殿,就是宜芸馆。皇帝即住在殿内,东西名为思风长扇,藻绘呈瑞。宫门前有子母石两方,形状奇异,临湖又有一亭,名曰知春。这座宫院虽偏在湖角,却能眺望全湖风景,又在万寿山东麓之下。每逢夏令,西北凉风吹来更为凉爽,别有一种天然的雅趣,皇帝回到玉澜堂,便命太监传谕,召翁同,孙家鼐,孙贻经,夏同善,四位上书房师傅,和满文教习松桂,翰林院学士徐致靖,内阁学士张百熙徽君李善兰等八人到玉澜堂午膳,翁同等谢恩已毕。然后太监将酒饭摆在藕香榭,请翁师傅等到了藕香榭,吃完午饭,又回到玉澜堂叩见皇上谢恩。皇帝这时,已用过午膳,就命翁同等同游。皇帝出了玉澜堂,翁同等在后面跟着先到藕香榭看过赵子昂画的八骏图。然后又由藕香榭到排云门。穿过排云殿,慢慢走上朝真台,上了石阶,来到佛香阁。那佛香阁共分三层,高约九丈,六面亭子,中供释迦牟尼佛立像,法身约高二丈以外,赤金雕塑,华丽庄严。皇帝见那佛香阁高出云霄,是万寿山山顶最高之处,不觉叹道:“咱们登峰造极,高则高矣,但是这一个佛香阁,也不知费了多少人工,与多少金钱,实在可叹。”
翁同等揣知圣意,不敢插言。皇帝在阁上站了一刻又下阁来,向东走去。走不过几十步,便到宝云阁,那宝云阁是一座铜殿,殿作方形,所有窗垣梁瓦,以及殿内供桌,全是红铜铸造成功的。皇帝进殿细看一遍,便问松桂道:“此殿是那一朝所造,你知道吗?”
松桂奏道:“此乃高宗纯皇帝所造,从前是在热河,后来移到此处的,从前乾隆年间,纯皇帝每逢初一十五,必派喇嘛在此铜殿内诵经。”皇帝又指着阁后一块石碣问道:“这块石壁,是干什么用的。”
松桂奏道:“此乃喇嘛诵经时,悬挂佛像用的。上面所刻的诗句,如“山色因心远,泉声入目凉”
等句,当时都传诵天下的。”
()
皇帝听着点点头,又向西走,转过浮岚暖翠石洞,云松巢,邵窠等处。走了好大工夫,才到五方阁。这五方阁无甚新奇景致,不过是一个方亭殿阁,皇帝又由山路向后山游览,绕到花城阁,盘坐莲台等处,只见东山坡地,有一座琉璃宝塔,是系西藏宝塔式造的。翁同奏道:“那塔里现供着观音大士,及十八阿罗汉的铜像非常精致那些铜像,原是在前山坡大报恩延寿寺供奉着的,因为改修排云殿,所以移到此处。”
皇帝点点头问道:“山下是什么所在?”
翁同奏道:“山下就是介寿堂,请皇帝到介寿堂休息。”
皇帝笑道:“师傅累了吧。”
翁同忙跪奏道:“臣年虽过,体气尚健,悉恐陛下跋涉多劳故有此请。”
皇帝忙将翁同扶起,笑问孙家鼐等说道:“翁师傅待朕,真可谓处处小心,无微不至了。记得朕年幼之时,最怕雷声。那一年夏天,忽然雷霆大震,甚是可怕,朕吓得掩耳惊跑,奔到翁师傅的怀内,翁师傅替朕掩着耳朵,朕心方定。今日回想此事,犹觉翁师傅保护朕躬,十分可劳呢!”
翁同又忙跪下,奏道:“陛下言重了,这是臣子应尽的责任,请陛下勿提起。”
光绪帝笑道扶起翁同。徐致靖奏道:“翁师傅齿德兼隆,实为臣等所共佩。”
光绪皇帝便将领纽上一串宝石十八子摘下,向翁同道:“朕赐师傅宝石手串一挂,以志今日师生游园之盛。孙师傅等,候朕出宫,再行颁赐。”
翁同奏道:“此乃陛下御用之物,臣不敢领受。”
皇帝将手串挂在翁同领纽上。翁同慌得匍匐在地,叩谢圣恩孙家鼐等又一同跪下谢恩已毕。这才起来随着皇帝前行,转过万佛楼,向介寿堂而来。皇帝到了介寿堂,早有内务府的乐工伺候着。皇帝入座之后,即命太监等,取来小凳,命翁同等坐下闲谈,翁同等叩头谢坐。皇帝说道:“皇太后今天游览南湖各处,不要朕随侍,所以今日我们君臣才有此乐,这也是皇太后体贴人情之处,可见皇太后圣意周到,昨日携带各府官眷,一同游园,诸位大臣,随同在后,甚为不便。所以今日特意开游览,双方都便了。”
翁同道:“这正是皇太后慈恩高厚,我皇帝德泽优隆,所以臣等得有今日之乐,真是感激不尽了。”
正是:帝德优隆乾坤大皇恩广沛雨露深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九十六回 光绪帝大开群臣宴 西太后参拜灵雨祠
话说光绪帝正与群臣谈话,忽有总管太监李文泰上殿奏道:“天已不早了,皇上在何处晚膳。”
皇帝道:“就在此处很好,用完晚膳,朕还得到乐寿堂请安去呢!”
李总管答应退出君臣们又谈了些历代政治得失的故事。李善兰是熟悉外国历史的,又谈了些英法德奥战争的历史。后来又大谈起欧洲文学与宗教的源流。皇帝听得津津有味,不觉已到晚膳的时候总管李文泰又上殿跪奏:“请皇上用膳。”
皇帝道:“朕与师傅一同吃,可给师傅们设座。”
李文泰领旨,忙下殿去,吩咐小太监等传御膳房,与师傅们预备座位。不多一刻,预备停当,皇帝便命众师傅们坐下,君臣同桌共饮。席间君臣们又谈起辞章之学,皇帝忽然说道“朕于辞章之学,不甚研究,但今日朕拟以诗句下酒,每人各联一句,不知诸位师傅以为何如?”
翁同等尚未回奏,倒先忙坏了李善兰,抢先奏道:“回皇上的话,臣向来不会做诗万万不敢遵旨。”
孙家鼐奏道:“皇上如何以诗下酒呢?”
皇帝笑道:“我们几个人联句,以三击为令,三击之后,不能说一句的或说出而不合韵的,皆应罚饮三杯。”
李善兰更慌了忙又奏道:“臣已奏明在先,臣是不会做诗的,请皇上免臣出丑罢。”
皇帝笑道:“李先生的算学高深,可称中国第一,朕现有一法,李先生不能做诗也可免做,但须负一种责任。”
李善兰忙问担负何责。皇帝笑道:“就是派你专司笔画,全局的人,无论是谁,说出了一句诗来,你就用心算法,算前那一句诗七个字的笔画,如果说到下句,上句的笔画尚未算清,或有错误,可得罚你三杯。”
李善兰奏道:“这个责任,臣恐不能担负,万一句句都算错了全罚起来,岂不要将臣醉死了吗?”
皇帝笑道:“李先生不要推辞,有罚必有赏,如果你算得不错,朕就照那诗句的总数,每年加给你的俸银。”
李善兰听说有赏,便不辞了。皇帝又问:“谁作录事?”
张百熙奏道:“松桂书法敏捷,似可胜任。”
松桂听了,正合其意,忙奏道:“奴才愿为录事,奴才但求圣上免联句。”
()好看的txt电子书
皇帝道:“那可不成,你是翰林出身,不能与李善兰相比。”
松桂奏道:“奴才是满文进士,汉诗句是不会做的,求皇上开恩。”
皇帝答应了。翁同奏道:“请皇上先赐诗句。”
皇帝不加思索,就吟道:“红屿青林阁道重。”
皇帝指着翁同说道:“就由师傅联下吧。”
翁同道:“皇上才思敏捷,文藻缤纷,臣不敢敬续。”
皇帝道:“师傅不必谦抑,快联下句罢!”
又问李善兰:“共是多少笔画。”
李善兰奏道:“六十五画。”
皇帝又问松桂道:“色福(满洲语师傅)记下。”
松桂写完。皇帝用筷子打了桌子三次,翁同忙起吟道:“凌霄霞彩满千峰。”
李善兰道:“七十一画。”
松桂又记下了。皇帝用筷子又敲了三下。孙家鼐忙起立吟道:“牙墙锦莫飞丹凤”。李善兰笑道:“更多了,七十八画。”
松桂道:“李先生你可别算错了,不然要罚的哪!”
皇帝的酒令,又敲起来,孙贻经忙站起吟道:“翠殿金波隐亦龙。”
李善兰道:“更了不得啦,多上加多,共是八十一画。”
皇帝又发令,夏同善起立吟道:“墙外柳阴当槛静。”
李善兰道:“这回少了,六十一画。”
皇帝酒令又起,张百熙起吟道:“筵前花影入杯浓。”
翁同道:“好句!”
李善兰道:“六十七。”
松桂道:“多少?”
李善兰道:“六十七画。”
松桂还要说话,皇帝道该色福吟诗了。说着就发下令来。松桂慌得手足无措,忙奏说道:“奴才是不会做诗的,奴才算受罚喝酒。”
皇帝说道:“这可不成,大家都要赖着不做诗,朕这酒令,就不能行了。”
松桂不敢违旨,想了半天,才慢慢说道:“奴才也有了。”
皇帝说:“快说!”
松桂吟道:“此身疑是来天上。”
皇帝笑道:“好一个来天上,亏你想得出。”
李善兰笑道:“松色福的诗,好不好我可不懂得,但是笔画真是太少了,只有四十四画。”
皇帝又敲酒令,轮到徐致靖吟道:“瑶岛风光仿佛逢。”
李善道:“比松色福多两笔,共四十六笔,八句已完了,共是五百零八字。”
皇帝笑道:“朕每年加一倍赐薪,就赏李先生一千二百两银子吧。”
李善兰叩道谢恩。皇帝又道:“今天联句,君臣甚欢,翁师傅的诗才甚大,请再做一首。”
翁同领旨,即席吟道:“钧天广乐播南薰,宝幄楼船剑佩分;石涧鸣泉林际落,玉箫雅奏水中闻。槐烟密幕依严幛,藻影连牵写细纹;共喜升平邀帝泽,岂同汉武燕横汾。”
皇帝阅毕,大加赏赞,君臣同乐。筵席已毕,皇帝便乘轿回去,翁同等在介寿堂门外跪送。皇帝便到乐寿堂跪请慈禧太后圣安,奏明,明日回宫。次日皇帝辰刻便回宫去了慈禧太后次日仍在湖中游乐,皇后大公主等,照例随侍。太后在鸥舫中坐了半日,才回乐寿堂安寝。隔了三天,皇帝又到园请安,面奏道:“北洋大臣李鸿章,敬献浅水汽轮三只,派员齐送到京,明日即可由长河下水,浮至湖中呈献。”
皇太后大喜,说道:“李鸿章真能办事,我这里正想要一只汽轮,他竟早替我买好了,可赏给他紫翎,以示奖励。”
皇帝答应了。太后又道:“我想这颐和园工程浩大,修理得颇好,总是奕匡之功,我想晋封他为亲王。”
皇帝奏道:“奕匡在军机办事也很出力,子臣谨遵懿旨,明天即以奕匡在军机处参预军国大事宣力有年,奉懿旨晋封亲王。”
太后笑道:“今天晚膳后,即可发表。”
皇帝退出。即命军机处拟旨,并赏崇礼太子太保冲。奕匡、崇礼忙着进园谢恩。庆王府三格格也谢过了恩,一宿无话。第二天皇太后用完早膳,李莲英飞跑进来,跪奏道:“老祖宗,李鸿章献的火轮开到了,奕匡等在宫门外候旨呢!”
太后闻奏,喜得心花怒开,命轮船快开进来,我在长廊去看。李莲英答应,连忙飞跑出去,传了太后的懿旨。太后也忙着出殿,来到鸥舫落坐。那三只汽轮,已驶到湖心。太后见那三只船,彩画鲜明,光华夺目,驶行起来,非常之快。这时汽轮已靠在岸边,太后命皇帝先上船查看舱内陈设。皇帝上船查过,回来复奏道:“子臣查得此船,修造异常精细,机器亦极灵快,铺垫窗帘等物,均系上等货质,而且陈设器具亦颇讲究,同内廷相差无几。李鸿章办事认真,用心周密,可以请皇太后传旨褒奖。”
皇太后大喜,即命传旨嘉奖李鸿章,并赏给紫翎、素貂褂、宝石顶等物。皇帝遵谕回宫照办。太后又命李莲英试坐第一船,奕匡试坐第二船,世铎试坐第三船。李莲英应命分乘,只听汽笛一声,三轮开驶,向西南方行走。转眼间已到苏堤,又向正南正东循着龙王堂到玉澜堂转舵向西,仍驶回欧舫面前停住。李莲英等下船,跪向太后奏道:“各船行驶都极平稳。”
太后便命皇帝乘第一船,皇后及各重要福晋格格们同乘第二船,太后与各重要命妇们乘第三船,其余不重要的官眷们,皆乘中国造的船只在后面跟着。太后等分乘各船游了一回,十分高兴,直至日落西山,方回乐奉堂歇息。太后问起李莲英:“为什么李鸿章的心思这般灵巧,就料到我要买轮船?”
李莲英忙爬在地下磕奏道:“奴才罪该万死,是奴才听得孙毓汶太太奏知老佛爷,说上海有一种浅水汽轮,非常精巧,奴才见老佛爷天颜大喜,料着老佛爷必想买这东西,奴才便打了一个电报给李鸿章,将老佛爷的圣意说明,李鸿章才买来的。”
慈禧太后听了李莲英的话,不但不怒反而赞美起来,向李莲英说道:“你这孩子,真是处处留心,办事精密,我赏你二品衔。”
李莲英忙叩头谢恩而退。第三天上谕下来,李莲英着赏给二品衔,满朝文武,都向李总管道喜。慈禧太后后又传懿旨,赏给北洋解送汽轮委员,船长郑汝成三品衔,押送兵丁,各赏银二十两,所有在御汽轮上的舵工,除各加赏银五十两外,均在园内当差,奕匡忙命各舵工等,均在汽轮上,向皇太后叩头谢恩。次日奕匡又奏请设立轮船公所,并保驾记名副都统胜林,充当总办,奉旨着照所请办理,并选聪颖年壮太监一百名,学习驾驶诸法。次日皇帝早朝之后,又出城到颐和园来,进乐寿堂请安,慈禧太后对皇帝说道:“入夏以来,未见霖雨,各种花木,都现枯乾之象,大庄稼在地,亦待雨甚急,我拟于明日回宫求雨。”
皇帝奏道:“子臣已齐戒多日,并据军机大臣等面奏,城内外各官庙,已一律设坛求雨,请太后放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