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华民族的皇帝-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明天启五年(天命十年,1625),努尔哈赤着手进行大举征明的准备工作。正月,闻听明遣兵一万,由海上至旅顺,修葺城堡,屯驻兵士,努尔哈赤命三贝勒莽古尔泰和阿布泰、巴笃礼二总兵官,领兵六千往攻,克城,击败明兵,毁城而还。
三月初三ri,努尔哈赤召集八旗贝勒、大臣商议,yu迁都沈阳,诸贝勒、大臣以“恐食用不足,力役繁兴,民不堪苦”为由,乞请不迁。努尔哈赤断然拒绝众议说:“沈阳四通八达之处,西征明国,从都尔弼渡辽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二、三ri可到。南征朝鲜,自清河路可进。”他坚持己见,遂议定迁都沈阳。
天命十一年正月十四ri,努尔哈赤率领诸贝勒,亲统八旗劲旅,号称十三万大军,征讨明国,发动了明金(清)之间的第四次大决战。
正月十六ri,军抵东昌堡,十七ri渡辽河,“于旷野布兵,南至海岸,北越广宁大路,前后络绎,首尾莫测,旌旗剑戟如林”。大军铺天盖地,直向明国杀去。这时,身任兵部尚书、辽东经略要职的阉党党羽高第,胆小怕死,严令从锦州、右屯卫、大凌河、小凌河、杏山、松山、塔山等城撤防,尽驱屯兵居民入关,焚烧房舍,遗弃米粟十余万石,搞得锦州等城兵民“死亡载途,哭声震野,民怨而军益不振”。因此,金兵未遇任何抵抗,“如入无人之境”,二十三ri即抵达宁远城郊。宁远只有明兵万余,被金兵重重围困,孤悬关外,与外界的所有联系均已中断,“中外谓宁远必不守”。
努尔哈赤遣被俘汉人入城,谕告城主宁前,袁崇焕说:“吾以二十万众攻此城,破之必矣,尔众官若降,即封以高爵。”遭袁严辞拒绝。正月二十四ri,努尔哈赤下令,全军猛烈进攻。袁崇焕率领兵民拼死反抗,“枪炮药罐雷石齐下”,十数门大炮不断燃放,“周而不停,每炮所中,糜烂可数里”,又将被褥裹上火药,卷成一捆捆,投掷城下,发下点燃的火箭,“火星所及,无不糜烂”,击毙烧伤了大量金兵。努尔哈赤连攻两天,未能克城,伤亡惨重,“攻具焚弃,丧失殆尽”,无可奈何,乃遣三等副将武纳格率蒙古兵往攻宁远南十六里明军屯贮粮草的觉华岛,尽杀守兵七千,焚烧粮草千余堆和二千余只船。二十七ri,努尔哈赤率军撤围,于二月初九ri回到沈阳。著名的宁远之战,以明军的胜利金兵的失败而结束。
努尔哈赤死于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终年六十八岁,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葬福陵,又称东陵(在今沈阳东北)。
第二百二十零三章 清太宗
后金第二代君主﹐大清创建者。满族﹐爱新觉罗氏。出生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十月二十五ri。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在位十七年。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1626)在沈阳继后金汗位。次年改元天聪。他对内大力推行封建化的改革﹐加强zhong yāng集权﹔对外相继征服了蒙古和朝鲜﹐并对明朝频频用兵﹐步步进逼﹐将西部边界扩张至锦州﹑宁远一线。十年四月改元崇德﹐改国号大清﹐正式称帝。
皇太极在盛京立五宫——“一后四妃”,均为蒙古族的博尔济吉特氏,这是笼络蒙古族的政治婚姻。他二十二岁结婚,并生有11子、14女。
皇太极继位之初﹐后金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外部受到明朝﹑蒙古﹑朝鲜的包围﹐处境孤立。内部由于贵族分权势力的矛盾﹐冲突ri益严重。他虽继承了汗位﹐但实际上是同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按月分值”政务。权力分散﹐事事掣肘﹐徒有“一汗虚名”。为了加强zhong yāng集权﹐推进封建化的改革﹐皇太极采取各个击破的手段﹐打击﹑削弱分权势力﹐提高汗权。天聪四年﹐皇太极以阿敏弃守滦州﹑永平(今河北卢龙)﹑迁安﹑遵化四城的罪名﹐将其终身幽禁。五年﹐莽古尔泰同皇太极发生口角时﹐竟拔刀相向。皇太极遂以“御前露刃”之罪﹐革去莽古尔泰大贝勒衔。至此﹐四大贝勒﹐仅剩他和代善两人。六年﹐皇太极终于废除了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共理政务的旧制﹐改成自己南面独坐﹐取得了汗的独尊地位。另外﹐皇太极仿照明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统治机构﹐以取代八旗制度所行使的国家权力。三年﹐建立了由满汉知识分子组成的“文馆”﹐职掌“翻译汉字书籍”﹐“记注本朝政事”﹐为皇太极推行汉化运筹帷幄。五年﹐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国家行政事务。十年﹐又将“文馆”扩充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统称“内三院”﹐负责撰拟诏令﹑编纂史书﹑掌管和起草对外文书与敕谕﹑讲经注史﹑颁布制度等。稍后﹐又建立了都察院﹐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皇太极通过这套政权机构﹐把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中。
在经济上﹐由于努尔哈赤晚年在辽东实行”抗拒者被戮﹐俘取者为奴”的政策﹐汉人纷纷逃亡和暴动﹐生产凋敝﹐社会动荡不安。为了缓和ri益尖锐的社会矛盾﹐皇太极执政伊始﹐便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的方针﹐把原先努尔哈赤所推行的汉人每十三壮丁编为一庄﹐按满官品级分给为奴的政策改为每备御止给壮丁八人﹑牛二头﹑以备使令﹐其余汉人分屯别居﹐用汉官管理﹐使大量汉族奴隶取得了”“民户”地位﹐成为后金政权下的个体农民。天聪五年﹐皇太极颁布《离主条例》﹐其中规定“凡奴隶主犯有私行拓猎﹑擅杀人命﹑隐匿战利品﹑jiān污属下妇女﹑冒功滥荐﹑压制申诉等罪﹐许奴仆告发﹐准其离主”。这一条例﹐限制了满洲贵族的某些特权﹐有利于奴仆争取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皇太极注意体恤民力﹐凡有妨农务的工程﹐一律不复兴筑﹐使百姓能“专勤南亩﹐以重本务”。经过几年的努力﹐农业有了较大发展﹐粮食基本上能够自给﹐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皇太极在国内大力实行改革时﹐并没有放弃努尔哈赤对外进行扩张的政策。他认为要战胜明朝﹐首先要征服蒙古和朝鲜﹐这既可以解除后顾之懮﹐又可以利用他们的力量﹐共同对付明朝。天聪元年一月﹐皇太极不宣而战﹐命阿敏﹑济尔哈朗﹑阿济格等人﹐率三万大军进入朝鲜﹐迫使朝鲜签订《江都和约》。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又以朝鲜“屡败盟誓”﹐“助明害我”为由﹐亲率十万大军入侵朝鲜﹐包围南汉山城。国王李被迫投降﹐称臣纳贡﹐允诺与明朝断绝往来﹐并将王子送沈阳为人质。对蒙古﹐皇太极则采取“慑之以兵﹐怀之以德”的政策。首先争取受察哈尔林丹汗欺凌的科尔沁﹑喀喇沁等部的归附。天聪二年﹐达成共同征讨林丹汗的协议。经过几次征战﹐林丹汗势力大衰。八年﹐林丹汗在青海大草滩出痘病死。九年初﹐皇太极命多尔衮等率jing骑一万人渡黄河西进﹐至托里图﹐俘获了林丹汗子额哲及其部众一千余户﹐统一了漠南蒙古。为了笼络蒙古封建上层分子﹐皇太极用联姻﹑赏赐﹑封王封爵﹑定外藩功臣袭职例﹑崇奉喇嘛教﹑与xi zàng僧俗头领建立联系等手段﹐赢得了蒙古诸部的支持和效忠。
皇太极深知满族要想入主中原﹐必须取得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因此﹐他十分重视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明朝降官降将的作用﹐对他们采取招降收买政策。天聪三年﹐首次考试儒生﹐网罗了两百名汉族知识分子。此后又多次举行考试﹐分别优劣﹐量才录用。五年﹐大凌河战役后﹐对大批降将赐以庄田﹑奴仆﹑马匹﹐并委以官职。天聪七﹑八年间﹐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沉志祥等明朝将领纷纷自愿来投﹐皇太极对他们封王封侯﹐宠荣备至。随着蒙古的臣服﹐明朝将领的降顺﹐皇太极逐步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大大增强了军事力量。
天聪十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从此全力以赴地对明朝发动进攻。是年秋﹐他命阿济格统兵入关﹐掠夺人畜十八万。崇德三年﹐又命多尔兖﹑岳托率军入关。攻破城池五十多处﹐虏获人口四十六万﹐金银百余万两。为了从正面打开山海关﹐自五年三月起﹐发动了锦州战役。明廷派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十三万大军往援锦州祖大寿。皇太极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大败明军。七年二月﹐松山城陷﹐洪承畴被俘﹐祖大寿在锦州投降。至此﹐明朝在关外仅剩宁远一孤城。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在宫中猝然病死﹐葬沈阳昭陵(沈阳北陵)。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第二百二十零四章 清世祖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八年八月二十六ri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2月5ri,享年24岁。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庙号世祖。
顺治即位后,由叔父多尔衮辅政。顺治七年,多尔衮出塞shè猎,死于塞外。14岁的福临提前亲政。顺治帝天资聪颖,读书勤奋,他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倚重汉官。为了使新兴的统治基业长治久安,他以明之兴亡为借鉴,jing惕宦官朋党为祸,重视整饬吏治,注意与民休息,取之有节。但他少年气盛,刚愎自用,急躁易怒,当他宠爱的董妃去世后,转而消极厌世,终于匆匆走完短暂的人生历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
关于顺治皇帝和母后的关系,《清史稿…后妃传》仅有四句话的记载:第一句是“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这是例行公事;第二句是“赠太后父寨桑和硕忠亲王,母贤妃”,这也是例行公事;第三句记载:“太后万寿,上制诗三十首以献”,这仍是例行公事;第四句记载:“上承太后训,撰《内则衍义》,并为序以进。”仅仅以上四句话、60个字而已。而同一篇传记,记载康熙同他祖母关系的则有715个字。从中透露出顺治同母后的关系并不太协调。可能有的冲突是:
第一,顺治小时候贪玩,母后管教过严,这是家庭中的常理。
第二,顺治的皇后是母后和叔父多尔衮给指定的。小皇后出身蒙古科尔沁贵族,从小娇生惯养,顺治不喜欢。虽然勉强成了亲,但婚后经常发生口角。顺治不顾母后和大臣的反对,强行废掉了皇后。直到顺治病危的时候,被废的小皇后想要见他一面都不行。后来再立一个皇后,顺治还是不喜欢。在皇后问题上母子有矛盾。
第三,顺治喜欢董鄂妃,爱得死去活来。太后干涉,母子又发生矛盾。矛盾最激烈的就是第四个,顺治放着皇帝不做,要出宫做和尚,母后当然坚决反对。
第五,母后同多尔衮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也让小皇帝心里不愉快。总之,母子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太好。
同皇叔的关系
福临的登极,既是有幸的,又是不幸的。说他有幸,是因为他小小年纪,大福降临,成了皇上;说他不幸,是因为他做个儿童皇帝,无权无势,形同傀儡。他与叔父多尔衮的关系也是双重的:没有多尔衮的支持,他无法登上皇帝宝座;但是只要有多尔衮在,他就要生活在皇叔摄政睿亲王的yin影里,有名而无实。
未成年的小皇帝,起初还有两把保护伞:一是两黄旗大臣的效忠,二是有皇兄豪格作为坚强后盾。摄政睿亲王多尔衮经过几年谋划,运用各种手段对这些小皇帝的保障,同时也是自己的阻碍的政治势力,逐个加以翦(jiǎn)除。
多尔衮在宣誓辅政之后,就一步一步地将朝政大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第一步,取消了军国大事由八旗贝勒共议的制度,而由两位摄政王决断。这样一来,二位摄政王就凌驾于诸亲王、郡王、贝勒之上。
第二步,独揽大权。谕告各衙门办理的事务,有需要向睿、郑二王报告的,都先向睿亲王汇报。这样一来,多尔衮实际上成了“首席摄政王”。
第三步,分化黄旗。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一ri,多尔衮利用都统何洛会等讦告豪格,把豪格定罪幽禁。通过这个案子,将豪格进行降罚。对像索尼这样豪格的两黄旗亲信,或处以死刑,或籍没家产,或贬官远放。而对首先讦告者,给予升官、晋爵。这就严重地分化、削弱了两黄旗。
第四步,整死豪格。豪格的存在,对于多尔衮来说,是最大的政治威胁。先是,尽管豪格被废降罚,但在清军入关用人之际,还是让豪格随军从征。豪格作战勇敢,立下大功。顺治在běi jing登极,分封诸王大臣,复封豪格为和硕肃亲王。不久,派豪格西征。豪格下西安,平陕西。又击败大西军,shè死张献忠。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凯旋归京,即被讦告。多尔衮藉此又将豪格定罪,下狱。三月,豪格猝死,年仅39周岁。一说豪格带了大军凯旋的时候,到了卢沟桥,在宴会当中,被用弓弦给勒死的。还有一种传说是在凯旋的时候多尔衮设伏兵把豪格给杀了。多尔衮杀掉豪格后,还霸占了豪格的妃子作为自己的福晋。
经过一番经营,多尔衮真正做到了大权独揽,小皇帝也真正成了孤立无援。多尔衮的尊号从“叔父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顺治五年再尊为“皇父摄政王”,成了名义上的“太上皇”,实际上的皇帝。而小皇帝的处境则危如累卵,只有仰人鼻息,任人摆布了。
多尔衮摄政王做了七年,在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死于喀喇城。第二年正月,顺治亲政。二月就宣布多尔衮十大罪状。籍其家产,罢其封爵,撤其庙享,诛其党羽。不仅如此,传教士卫匡国《鞑(d…)靼(d…)战记》一书记载说:据传多尔衮的坟被挖了,多尔衮的尸体被抛弃荒野,还用棍子打多尔衮的尸体,用鞭子来鞭尸。更有甚者,把他的头割下来,令他身首异地。我们不评论这件事情是不是过分,但是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顺治对多尔衮之恨可谓咬牙切齿。
同爱妃的关系
《清史稿…后妃传》记载顺治帝有两后、十五妃。但他的婚姻生活是个悲剧。
顺治先后册立两位皇后。
一位是他母亲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由多尔衮做主定婚、聘娶。顺治亲政,册为皇后。二人xing格不合,顺治废掉皇后,降为侧妃。
另一位是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年十四,聘为妃。六月,册为皇后。她不久又受到顺治帝的责斥。但这位皇后能委屈圆通,又有太后呵护,才没有被废掉。
顺治真正视为国sè天香、红粉知己的是董鄂妃。顺治帝对董鄂妃可谓是一见钟情,至死不渝。有几件事可以说明少年天子对董鄂妃的恩爱逾常。
顺治帝的出世遗诗
天柱山藏经阁前门楼中的清顺治帝的出世遗诗,笔调充满对人世间的生死离别的绝望,看破红尘的大彻大悟,虽谈不上佳作,但是却字字发于肺腑,叫人感慨,能出自一位封建帝王之手实在是难得。古代的帝王都脱不了长生不老、千秋万代的干系,而顺治帝却能从中顿悟令人敬佩。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