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如果这就是宋史-第2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事实上就算搞出来了也没用,富良江宽阔的水面上漂着400多艘交趾人的战船,宋军的主力是西北人,他们基本都是旱鸭子,上了水面难保赤壁的故事不在古越南上演。
种种猜疑之中,郭逵下达了几项命令。第一,派人砍大树,尽最快速度造超级大木筏;第二,收集大块石头,给投石器备粮;第三,全军在江边呆两天,然后退向兜顶岭。
第一条命令让军队泄气,明显是临时抱佛脚,就算造出来够用的大木筏,难道想用这东西去跟战舰打仗?第二条命令忽略,宋朝军队一直在军械上领先于全世界,准备点石头砸交趾人,这活儿很开心;第三条最让人看不懂,全军退向兜顶岭,那是原路返回了。可就是撤军,也没必要抬着木筏、背着石头走路的吧?!
尽管郁闷,大将军的命令还得执行。奇迹就在执行中发生了,等着宋军逐步原路退回,而且在退却的过程中人数显示越来越少时,突然间交趾人的军舰发疯似的冲向了北岸,上边爬满了交趾兵,他们快速过江,主动挑战来了。
郭逵等的就是这个。他算得准准的,以交趾人既贪又狠的性格,宋朝人如果强攻富良江,他们会一味死守;如果宋军示弱,像现在这样在天险面前退缩,想收兵回国,他们一定会贪小便宜过江追杀。如果杀得足够多,还会顺势再杀回宋境,来个二次抢劫。
郭逵在山上冷冷地看着交趾人在江面上像蚂蚁搬家一样的忙,把壮丁运过来、运过来、再运过来,直到南岸没人了,他才觉得火候到了。事后证明他当时有多冷静,有多么的凶残。让所有的交趾人都过来,一个不留!
总攻开始,宋军伏兵四起,分工明确。有抄敌后路分割包围的,过了江的交趾人被挡在江边无法回逃;有装弹发炮轰击交趾人军舰的,那都是些木船,在攻城军械的打击下像门板似的碎成满江的木片;大木筏最后上阵,一部分宋军乘筏追向逃走的敌舰,要一举覆灭交趾的水军。
最激烈的战斗爆发在江边的陆军格斗里,交趾人过江的人数相当多,足有数万人,由李乾德的太子李洪真率领。宋军全军皆起,围住了狠狠打,郭逵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尽此一役,把交趾人的军队全杀光。战后清点他做到了,当天交趾人的死尸被扔进富良江里,江水被阻断近三日无法流动。
那些死尸里,就有交趾太子李洪真,郭逵真正做到了寸草不留,唯有这样才能告慰邕州城里近8万百姓,还有苏缄……只是全胜之后,他还是要面对宽阔的天险富良江。
高天流云写历史——如果这是宋史(1323)
(2010…03…15 16:52:33)
世上有种人很奇妙,他们做事时总让别人看不透。其实原因很简单,世上绝大多数的人都在全力以赴地向某个愿望狂奔,只有极少数的人会在奔跑中提前看到目标的后面隐藏着什么,从而突然间停住脚步。
比如富良江畔的郭逵。
空前巨大的胜利,别人看到的是进一步越过富良江,杀进交趾都城,杀光烧光彻底覆灭这个养不熟的小国,来个一劳永逸。可他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军队,心立即就冷了。
杀敌一千自伤八百,宋朝入交趾的作战部队大约近10万人,负责运粮的民夫有20万。这些人中战斗减员很多,更多的死于瘟疫、疾病、饥饿。严重的水土不服,让剩下的士兵也变得虚弱,这时不顾一切地强攻,过了江之后战况会怎样?
什么是能做到的,什么是做不到的,一个指挥官必须心里有数。可要是不过江,他个人就惨了,宋朝派出这样规模的军队,付出这样大的代价,为的就是灭国,其它的所有结果都不考虑,他敢在这种叫劲的时候撤退,小心回国就判刑。
就这样,宋军在他的沉默中留在了富良江北岸,像是休整,像是随时都能杀过江去。在这种平静中,郭逵等到了他想要的东西。
李乾德紧急派人过江送来了投降书,连带着一船一船的物资、人口,那都是他在宋朝抢回来的。服得不能再服了,他发誓永远做宋朝的顺民。
郭逵不再犹豫,下令撤军。这时全军高兴,只是有人好心地提醒,这样回去,将军你自己会很危险。郭逵一笑,我不能抓住李乾德报答陛下,这是天意。与之相比,我更不能让十余万将士、民夫为我的官运去冒险。
当年酒楼读书的少年仍然洒脱倜傥,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问心无愧就好了。
宋军回国,此战除了没能攻进交趾首都,抓到李乾德之外,所有的目标都达到了。战后盘点,交趾人杀了16万以上的中国平民,中国军队杀了他们近8万以上的军队。两相对照,两个国家的性质,两国军队的性质一目了然。
这个讨厌的种族,到宋室南迁之后压力突然增大,那时才是他们受罪的时候。
高天流云写历史——如果这是宋史(1324)
(2010…03…15 17:23:56)
郭逵回国,果不其然被文官系统弹劾。用意是相当地善良,一来可以为死去的将士们讨个说法。在文官的心里,郭逵实在是指挥无方,耗费了如此军力物力,居然不能覆灭这样一个小国,实在是无能。必须严惩;第二,这也是对郭逵本人的爱护。
他出征前就是宣徽南院使了,如果立功回来,狄青当年的枢密使位置还跑得了吗?为了防止这种悲剧重演,也要打压郭逵。
尤其是这种呼声道出了宋神宗本人的怨气,他是满心满意要杀光交趾人为邕州百姓报仇的。试想他连辽国、西夏都不能忍受,怎么会包容交趾这个小丑国家?郭逵真是让他郁闷到死。
郭逵被贬为左卫将军,西京洛阳安置,此后10年里不得升官。
这样的结果很厚黑,和近7年以来宋朝的主流风气不符。王安石哪儿去了,他为什么不为郭逵讲话,身为首相怎能容忍这样的冤屈事发生?
王安石已经不在了,郭逵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十二月班师,在两个月以前,十月份时王安石罢相,回到金陵江宁府。
重回南方当年初起步的地方,7年一梦终于醒来,王安石走了。这时的走,和当时的来,都是对宋神宗的支持。就像郭逵从富良江畔撤兵一样,王安石当时同样面临着决择。如果他想留,他仍然是大宋首相,天子阶下第一人,宋神宗绝对不会赶他走。
他们的关系,仍然是牢固的。像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所编造出的“上益厌安石”,“安石叹息,天下事只从得四五分也得好矣”等谎言,根本不值一驳。就以王安石失去信任,哀叹宋神宗不听他的话了,四五分的听从都没有这句来说,就错乱无聊。
他们在这段史书里为了抵毁王安石,同时还记载着另一件事。宋神宗和王安石那次为了天上闪慧星,民间有饥苦的事吵架,王安石立即称病回家,不再办工。神宗派人去请,王安石的亲信们就劝,为了获得权力,要把以往神宗不同意的事都报上去,逼他答应,从此确立权威。
王安石照办了,宋神宗为了让他工作,全都照办。那么请问,既然全都照办了,王安石怎么会哀叹“天下事只从得四五也好”?
矛盾百出,漏洞百出。
王安石的离去,完全是为了宋神宗着想。这时王雱死了,助手离散,满朝大臣放眼望去都是敌人。他留下只会给帝国添乱,让反对派整天围着他吵架。活儿谁干?国家怎么办?那样真是贪恋权位,让人齿冷了。而他离去,一天的云彩都散了,留给宋神宗的是一片广阔清新的天地。
国库充裕了,政令刷新了,军队强大了,熙河收复了……下面的路,要由29岁的宋神宗自己去走了。
朋友们大家好
(2010…03…15 17:29:55)
朋友们大家好,宋史第五卷至此完成。我将用10天的时间来分章节、起章节名。
感谢大家的支持,10天后老时间恢复更新。
这期间抽空把过年时看书想到的一些问题写成随想,与大家分享。希望得到朋友们的意见。
涉及面挺多的,有古文,有今议,也有电影电视剧什么的。呵呵,我喜欢什么都聊聊。
休假中~
(2010…03…19 00:07:51)
朋友们大家好,章节名起好了,大家看还成吗?诚征意见~
第一章 宋朝病人
第二章 谦谦君子,从此绝迹
第三章 惊天动地的……龌龊
第四章 流云方寸间
第五章 众里寻他千百度
第六章 法儒不同炉
第七章 指点江山,激扬人物
第八章 千年疑团说青苗
第九章 多面司马光
第十章 士大夫阶层
第十一章 东明县事件
第十二章 宋朝第一策论
第十三章 北宋三人行
第十四章 千夫所指复熙河
第十五章 冏之王唐炯
第十六章 异域铁血铸辉煌
第十七章 王安石罢相全景回放
第十八章 人只为己,天诛地灭
第十九章 辽国分水岭
第二十章 习惯性诬陷
第二十一章 陌上花落怨阿谁
第二十二章 巅峰悄然退
随想的小文章请稍等两天,忙于骑车,真的想再玩几天~呵呵
小随感
(2010…03…26 17:15:36)
一点小随感
过年时偶然才看到了于丹写的《论语心得》,有些话不吐不快。在说事之前,先得有个前提。我知道当时有近20多位学者,最差的名头也是教授,曾反驳于丹,说她歪曲了《论语》的本意。
说于丹把那句著名的“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解释成儿童和妇女是需要爱护,得精心呵护的。
比较雷人,我还没看到那儿,不知道于丹是不是真的这么说了。但是就算她说了,我个人也不想理会。因为我的前提是——《论语》的最终解释权只有孔夫子本人,以及集成这本书的最初传的弟子。除了他们之外,其他所有的人,包括历代的经学大宗师们,也都只是根据自己的意会来加以阐释。
所以我看的不是于丹把《论语》解释成了什么样子,我看的是她通过《论语》想说明的那些道理。
这些,才是她这本书的精要。
好了,切入主题,先说一下她的头两章。一,天地人之道;二,心灵之道。
这两章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学术的精华之所在,于丹先是这样开场:“我们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
“神圣神圣,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样的人;而圣是接近土地的,是像杜甫那样的人。”
“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一种审美理想的化身。”
等等等等,不一一列举了。从上面可以看出,于丹很诗性,她的确写的是自己的心得,无论是什么,她都要从自己的出发点、感觉上去往上靠。
李白是天空的,杜甫是大地的。无非就是想说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厚。她非得说成天、地之别……这通常上是距离名词,不是感性词好吧。
与西方不同,中国的哲学是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
这句话很让人无语,是凡看过点西方哲学的人,都要承认,其重点就在于庄严与理性,与中国所谓哲学相比(很遗憾,中国古代那点东西,最多只能是朴素原始型的哲学),就像中医与西医的区别。想看病?那就必须得拿手术刀剖开了研究,绝对没有半点按手腕子听脉跳,再拿心思去猜的可能。
而我们的祖先们,喜欢的就是坐在大地上,庄重地声称要“天人合一”。至于天是什么,人家愿不愿意和人类合一,怎么合一,就不管了。
哪个庄严,哪个理性?
好了,这些都不必较真,还是那句话,跳过一切,看她想说明的道理。她着重说了心态。于丹说事,喜欢举各种例子。
文章里的例子超多,比如——“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
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于丹得出的结论是——“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所以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失业,婚变,朋友背叛,亲人离去等等这些事情,它对你是大事还是小事,没有客观标准。”
分析一下,先说这个小故事本身。它很老套了,各种心灵鸡汤类杂志,比如《读者》之类的早就广为流传。其实这是个骗局,只要是读点佛经,有点脑子的人都会摇头苦笑。为什么呢?老和尚看着很高,20里之前,过了河就把美女从身体到心灵都放下了。
他用来教育小和尚,感觉很高明。
可是,之所以要放下,根源在于当时放在了心里。也就是说,老和尚背美女过河时,他从心灵到身体都觉得这是个美女!
这就出大事了,犯戒就是犯戒,那比犯罪还可怕。犯罪只要服刑就算了结,而犯了戒是要转入轮回,不得超脱的。
正确的方式是,老和尚告诉小和尚,他从来就没背过女人,他背的是众生。和蚂蚁、母猪没区别的东西。何来放下不放下?当时就没注意过。
再说她得出的结论,所谓的“心态”。让你的胸怀无限大,于是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这简直让人气得发疯。说来心态这个词真是万恶不赦。
人生在世,只能凭着自己的知识,自己的性格,说到底就是自己的感觉去认知这个世界,去应付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从这个准则上,就可以得出唯一的结论——准确。
不准确,就必定会出错。
像于丹说的:“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失业,婚变,朋友背叛,亲人离去等等这些事情,它对你是大事还是小事,没有客观标准。”
借用圣经里的话,这真是恶魔才说得出口的谎言。无论是像“失业,婚变,朋友背叛,亲人离去”这样的大事,还是今天买菜时多花的两块钱这样的小事,都有它们的唯一性,决不会、更不应该去根据所谓的胸怀大小而有所变化。
照她这样说,大富豪就不在乎几个铜板吗?两个实例,华人首富李嘉诚曾经在停车场趴到地上,把自己超豪华房车下面的一块硬币捡起来;目前纵横神州大地,无所不在的温州太太炒房团,她们都是身价超大的阔太太,可是在屋子里放着床,工人说要80块钱的手工费,她们二话不说,操家伙自己就干了。
这才是真理。
无论在谁的面前,一块钱就是一块钱。人生更是这样,必须直面。危险来临,问题到了,如果我们紧张了,说明它的危险性大到了让我们必须紧张。这种紧张是可贵的,让我们自然而然地提高警觉,发挥力量。
我也举个例子,说明讲究“心态”的操蛋。
中、韩足球对抗。中国队上场之前,领导讲话,以我为主,放松心态,正常发挥……这真是个疯子!韩国人那边都两眼血红,不惜动用各种场内外阴招了,中国这边还要放松,这纯粹是找死。
于丹在第二章“心灵之道”里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宋朝苏轼在《留侯论》中也曾经论述过勇敢,他把那种真正的勇敢叫做“大勇”。他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于丹得出的结论是——“在苏轼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