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朝演义-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钡戎种植皇恰H兆泳昧耍攀砍辖ソゲ蝗ゴ鹄硎┠外帧D外忠猜涞们寰玻胍桓鼋新薰嶂械牡茏右黄鹬椤
杨宪进殿后,施耐庵一直在细听他与张士诚的谈话。王敬夫念了朱元璋的信后,他又听了“黄菜叶”与李行素四人的主意,心中有话,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如若是平时“黄菜叶”与张士诚议论些琐碎小事,他都会一笑了之。耐庵心想,既然张士诚请来了自己,一日三餐,有酒有肉,安排清静居室给自己住,不出一些计策,心中不安。
张士诚见耐庵笑着出班,忙问:“施先生可有何高见?”
耐庵走到王敬夫眼前,问道:“王先生,你且说说,我家主公今日是何名号?”
敬夫道:“号吴王。”
“那个朱元璋何号?”
“至多是一个元帅。”
耐庵道:“郭子兴死后,朱元璋自号元帅。可近来小明王给他升了官,唤作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岂有一个行中书省的平章对我家主公以兄相呼?”
“这个我倒不曾细想……”敬夫语塞。耐庵道:“依这等说,这便是朱元璋不恭敬处。若来求睦邻之好,那得这等口气说话?”
蔡彦夫忙说:“称呼不过是虚应礼节,当以事理为要务,施先生何必计较哩。”
“称呼上便可看出朱元璋的用心,此处为何不得计较?”
张士诚听施耐庵的话十分在理,挥挥手说:“施先生,请尽管说,我乐意听闻。”
耐庵又来到蔡彦夫眼前,问道:“蔡先生以饱学闻名,人称行走书袋,既然称呼不必计较,可先生知隗嚣的故事?”
蔡彦夫眼睛一翻,说道:“我如何不知?隗嚣是后汉天水人,《后汉书》有传,内中又有个甚么计较处?”
耐庵笑道:“内中可大有计较了。我且问问蔡先生,朱元璋将我家主公比作隗嚣,可是称誉么?”
蔡彦夫不大高兴,沉吟起来,不知如何回答。耐庵问道:“隗嚣故事,我到略知一二,不知陛下愿不愿听?”
士诚因不识字,最爱听人说书,平时听人说施耐庵颇知古今掌故,忙说:“施先生请说。”
耐庵说道:“那个隗嚣,字季孟,后汉天水成纪人。早年为王莽所重。后来有豪杰为了举事,议论立一个首领,都觉得隗嚣素有名,好读经书,就共推他为西州上将军。隗嚣占有天水、陇西等郡。后汉时的天水在今大元的甘肃行省。那时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形势如同今日。众豪杰里有一个真英雄,便是刘秀,日后开了东汉的帝业,俗称光武帝。最初,他占地不多,军马也不是最强。几年争战下来,因刘秀知人善用,将士归心,势力越来越大,终于做了皇帝。隗嚣与刘秀通好,还出兵助刘秀平了赤眉军。刘秀待他甚厚,言称季孟,曾亲手写信给他。信中有‘慕乐德义,思相结纳’的话,还有‘而苍蝇之飞,不过数步,即托骥尾,得以绝隅’的话,将天下盗贼比做一只苍蝇,将自己比做千里马。但隗嚣并不真心想归顺刘秀,想与他分争天下。若隗嚣是真俊杰,便当识时务,归顺了光武帝。隗嚣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唤王元,一番巧言,坏了隗嚣一世英名。那王元的话说得也好了。他说,从前更始帝刘玄建立西都,四方响应,天下嚷嚷,谓之太平时节到了。可不久天下仍是震荡,大王几乎无所安身。今南有子阳,北有文伯,江湖海岱,王公十数,而欲牵儒生之邪说,弃千乘之基业,羇旅危险之国,以求万全,这是跟随覆车之轨,计之不可者也。今天水完富,士马最强,北收西河、上郡,东收三辅之地,因秦旧业,表里河山。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若计不及此,且畜养士马,据隘自守,旷日持久,以待四方之变,即便王业不成,最差犹足以称霸一方。总之,鱼不可脱于渊,神龙失势,还不是同于蚯蚓。这话说得天花乱坠,那一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真个是极尽夸饰之能事。那隗嚣本是一儒人,写得一手好文章,哪得不被这等好语打动,于是执意走险,与刘秀交恶,聪明的人都渐渐离开他。隗嚣与刘秀打了几战,见势力不足,不得已向另一个叫公孙述的人称臣。公孙述那可就远远不及刘秀了,此所谓英雄失足,退而求其次。公孙述封隗嚣为朔宁王,又增兵援之。但隗嚣已是强弩之末,势不能透鲁缟。隗嚣与刘秀军马交战,将死兵散,隗嚣带着妻儿,慌不择路,逃往西城县。因连年战乱,隗嚣的日子一日不比一日,经常连饭都吃都不饱。到后来,饭都没有吃, 又病又饿,还得亲自出城找糗糒。糗糒是何物?糗者,熬大豆与米也,近于今日的粥。糒者,说文上说,糒,干饭也。堂堂大王,说不上锦衣玉馔,竟寻些粥与干饭胡乱吃了,可悲可叹呵。如早归了刘秀,哪会有今日!后来,隗嚣又悔又恨,贫病交加,郁郁而终。——诸位且说一说,朱元璋将我家主公与隗嚣相比,是赞还是讥?”
满殿文武交头接耳地议论起来,“黄菜叶”三人相互看着,面有难色。耐庵的故事说得显浅晓畅,张士诚差不多都听明白了,不由得拍椅大怒道:“直娘贼,朱元璋那厮自比光武,竟将本王比做隗嚣,叵耐欺人太甚了。速速将那个杨宪捆绑过来,我要一刀砍了他,将他的人头送给朱元璋,就当做本王的回书。”
耐庵摆手道:“不可不可。既然陛下知道朱元璋的本意,那便好了,来使不宜杀,信也不必回复。今日时势与三国并不尽同,天下豪杰纷纷,岂只是三分?如若我们与朱元璋连年不战,暂修一时之好,他便四处攻城掠地,一旦势众兵多,到了那里,我们不去惹他,他会来打我们。因此,必趁他今日势弱于我,一举平之,然后再平其他城池,夺了大元的天下,这便是陛下根本大业。”
张士诚怒气稍消,喜上心头,说道:“施先生一席话,说得我茅塞顿开。先将杨宪拘下,不日便派大军与朱元璋开战!”
第十九章
第十九章
朱元璋拜谒夫子庙徐寿辉辗转汉阳城
朱元璋见杨宪一去二十多天不归,音讯全无,十分担心。元璋派出的细作从平江城来,说杨宪已被张士诚扣下了。元璋心里纳闷,冯用平素用计都中了,为何这一次出了意外,问冯用道:“杨宪的那封信为何不能说服张士诚?”冯用摇头叹息道:“小可失策了,惭愧呵。想必张士诚那里有高人,看破我们的计策。”元璋说道:“快快着人到平江城去,再打探一下。”几个探子扮着客商,潜入平江,回来禀报元璋,张士诚几年前在平江请来了一个叫施耐庵的人,当时说破了计策。元璋大惊道:“我记下他的大名了,他日破了张士诚,定要寻找此人,看他有何等能耐,能坏冯先生的妙计。”冯用低着头,在一旁不语。
朱元璋因张士诚不愿交好,令徐达、汤和等领兵一万去攻常州。徐达打了四十余日,总攻不下,请火速增兵,元璋派大将张彪领五千兵马前去相助。徐达军驻于城西北,汤和军驻在城正北面,张彪驻军于城东南方向。张士诚见朱元璋必取常州城,命大将张德与汤路领两万余众来援。施耐庵劝张士诚道:“主公不可。张、汤二将向来以力战知闻,不善机变,徐达是朱元璋的大将,颇知兵法,且从未败北,我军当用大将严再兴、苏同佥、李伯升之辈前去,方为相当。”可“黄菜叶”担心三员大将出城,城中空虚,便说:“张、汤有勇有谋,胜战无计,有何不可!”张士诚也怕城中无大将,被朱元璋远道来袭,说道:“张德、汤路皆我大将,正与徐、汤相当,令他们去无妨。”
徐达曾听朱元璋说过,张氏兄弟的将校多起于盐贩,向来狡猾,生性好斗。不可正面交锋,当以计取胜。徐达在常州城外十八里,安排汤和作伏兵,命总管王均用率铁骑骑为奇兵,他自己则领兵马用作正兵,引他们前来。计定之后,徐达督师赶去与张德大战,刚交锋时,王均用几千铁骑横冲张德军阵,张德、汤路大惊,人马相乱,惊惶后退,半路遇到汤和一万多伏兵,张德的战马受惊,失了前蹄,将张德掀了下来,汤路背上中了两箭,受伤落马。汤和手中有两名先锋大将名唤刁国宝、王虎子,领兵追上去,活捉张德、汤路二将。徐达大喜,将张、汤二人送到应天,元璋久闻二将的姓名,亲自解开绳索,设酒食相待。二人不敢再回平江,就归降了。谈话之间,朱元璋听说他们平时与陈保二有些往来,多次出城打猎,元璋便问:“你等可知那个陈保二为何叛俺?难道是张士诚人多势众么?”张、汤二人道:“保二性情豪爽,不象是朝三暮四的小人,他说平生最恨头领们不知约束士卒,他降了后,詹将来和李将军贪财好财,抢了他在山寨时聚积的金银财宝,保二一气之下捉了那两个人投了吴王。”元璋道:“原来恁地,保二那厮为何不给俺说,他若直说,俺必为他主持公道,他也不会反叛了。”朱元璋这回真的生气了,詹、李二将是元帅徐达的部属,元璋下令自徐达以下,皆降一级,并致书徐达:“虐降致叛,常州劳师无功,此吾所以责将军,其勉思以补前过,否则,必罚无赦。”徐达因此愧疚不已,终日惶恐,上书三次向朱元璋谢罪。
李善长见天下豪杰都争着给自己封王,小明王给自己主公一个行中书省平章的名号,好象很轻,他与冯用、陶安、李习、宋思颜等人商量,也要尊奉朱元璋为吴王,众人十分赞同。元璋得知此意,心中高兴,但自己的人马比不过张士诚,名份上称王有什么益处呢?他似乎不太愿意。冯用明白朱元璋的意图,眼下他不想称王,又不甘心只做了中书省平章,建议朱元璋称公,位次于王。朱元璋十分欢喜,假意谦让一回,文臣和武将接连上书,朱元璋推辞不得,半推半就做了吴国公。朱元璋因身价高了,便将应天城中各衙门等级相应拔高,大多仿大元官制。以应天城中的元御史台为公府,置江南行省,朱元璋亲为总事,以李善长、宋思颜为中书省参议。以李梦庚、郭景为左右司郎中,以陶安、李习、侯原善、杨原杲、阮弘道等为员外郎。置江南行枢密院,以元帅汤和摄同佥枢密院事,置帐前总制兵都指挥使司,以冯用为都指挥使。置左右等翼元帅府,以华云龙、唐胜宗、陆仲亨、邓愈、陈兆先、张彪、王玉、陈本等为元帅。还设置五部都先锋、省都镇抚司、提刑按察司、兵马指挥司、置营田司。好一番忙碌。
朱元璋在应天城中日子久了,想到城外去游观一回。陶安说:“东南多山水佳绝处,如新近得取的金坛、句容之间有一茅山,相传说西汉时咸阳人茅氏兄弟慕名来此采药炼丹之处,自古即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称,是道‘第一福地,第八洞天’哩。山上有看不尽的名峰奇洞古泉。徐达所据的镇江有金山、焦山、北固山,也是好景色。那里还有一座招隐山,山上有一座读书台,相传说梁朝太子萧统读书处。主公不妨登临。”
元璋笑道:“你所说的奇山异水,俺很想看一看,可眼下四方未定,登山临水的时,俺的心思总不会在山水上面。——但俺却要去一个好去处,你们不妨猜猜。”
常遇春说:“主公想必去句容。”
元璋问道:“你如何知我要去句容?”
遇春笑道:“那里有一座千年古刹光明寺,据说是唐朝所建,香火很盛。”
元璋笑道:“和尚的寺庙眼下就不必再看喽。”
众人猜了几处,都没有猜中。元璋说道:“你们猜不中的。俺想去镇江,不是看山,徐达说那里有一座孔子的庙,俺从小读过他的书,真是一个圣人呵,俺得专程去拜谒。那个镇江城子里还有一个贤人叫秦从龙,在朝廷做过校官,后来做到了江南行台的侍御史,为了避兵乱,告老回乡,就住在镇江,这是冯先生俺说的。俺得去访一访。”
陶安听朱元璋说完,惊呼一声,肃肃地整了整衣冠,纳头便拜,朱元璋怔了,心中纳闷,便问:“陶老先生,俺要去镇江,你如何就要行此大礼?”
陶安道:“仁道不振,百有余年。今日主公于乱军之际,不惮路途凶险,去镇江拜谒夫子,一知主公是仁义之人,二知孔孟之道不久复将大行于世。我本读书人,主公尊孔圣人,我岂能不行大礼?”
朱元璋忙扶陶安起来,说道:“陶老夫子说得好,仁道不兴是很久了。仁道不行于世,那天下难以太平哩。”
朱元璋的二侄儿狗儿、外甥保儿、义子柴舍,今年都有十六七岁了。元璋给狗儿取名朱文正,保儿跟他爹爹姓,名唤李文忠,按柴舍的本姓取名沐英。元璋觉得他们都快长大成人了,要让他们见见世面。他唤文正、文忠同去镇江,让常遇春领了几百精兵护卫。朱元璋进城时,徐达等将校们都出城相迎,元璋让徐达先不必申张,拜谒了夫子庙,再与城中百姓父老相见。
元璋穿了一身洁净衣裳,不佩兵器,与徐达、常遇春、冯用、李善长、朱方正、李文忠以及小先锋等十余人悄然来到孔子庙。庙祝是两个老儒士,见人徐达元帅领了一行人前来,便知不同寻常,忙恭敬相迎,领入庙内各处瞻仰。
庭院内有几株榆树,十分茂盛,还有三株古柏,虬枝苍奇,都是宋朝人所植。路面是青石铺就,没有铺石的地面微微有些湿润,长些细苔。庙里幽静,微微有不知名的花香,并无闲杂人等。庙祝迎元璋一行去正庙,元璋在门外整理衣裳,肃然而入,向庙祝讨了几炷香,对着孔子像长揖,众人跟着作揖。元璋将香插了。庙祝说道:“庙台上有四配,那是孟柯、曾参、孔伋、颜回,旁边的是十二哲牌位、七十二贤人。”元璋仔细瞻观,一一作揖。
在庙里盘桓了小半个时辰,徐达请元璋到城中旧官衙中歇息。元璋步出孔子庙时,门外围了许多人,看他们的衣冠,都象是读书人。元璋微微笑道:“下官朱元璋,幸会镇江学子。”读书人看见朱元璋的状貌,想不到他竟如此年轻,而且笑容里有些不怒而威的气象,一边赞叹,一边向两边让开。庙外数十步开外是一条小街,左右街坊听说朱元璋来了,都涌上街来看。朱元璋等人也不骑马,各自牵马缓行。元璋微笑地看着街头百姓,点头致意。百姓不敢靠近,远远地看着,不时指指点点。朱元璋徐达道:“你入镇江时,军纪整肃,与民无犯,今日我来镇江,镇江百姓方才给我好脸色看。”徐达道:“小将无能,全是主公节制有方。”元璋笑道:“这可是你的功劳,不可全推给俺。”
一行人走到大街上,两边都是多层木楼,底层是店铺,楼上是家居。街坊上闻风来了许多人。元璋正行走间,忽然觉得头上有水滴下,以为是楼上人家晒衣,手一摸,黑乎乎的,再看衣上,有几处墨污。元璋抬头一看,楼廊上不见人影。常遇春与几个亲兵吃了一惊,拔出剑来,楼下门面关闭着,遇春敲了几下,无人开门,一脚踢开,与张焕、郑泊冲进去。满街的人都噤不出声,远远地看着。元璋笑道:“无妨无妨,想必是楼上人家教子写字,洗砚时顺手泼水到楼下,让下官中了彩头。”他用手擦拭墨汁,额头和面颊上全是墨痕,象戏台上的黑花脸,街坊上有人吃吃地笑。
少顷,常遇春与小先锋从门内提着两个后生的背领出来,将他们按倒在元璋眼前,说道:“便是他们二人在楼上泼墨!”张焕、郑泊推他们跪下,二人跪下便站起,小先锋又按他们下跪,二人硬是强项不跪。朱文正上前踢了他们几脚,二人一声不哼,张焕用力踹二人的后腿弯,让二人强跪。朱元璋见二人被折腾得差不多了,才摆摆手说:“张焕,且让他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