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朝好丈夫-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娘家的兄弟们可依靠,或是娘家兄弟们全指着我,哪一样好我难道还不明白?

    季青辰呷着茶,在茶盖缝里看了这赵德媛一眼,倒也看出她说这话带了三分真。

    她不禁就冷笑起来,楼云果然也不是随便订亲。

    此女见事明白,配得上宗女之名,也配得上她的县主封号:

    顺之则昌。

    “哥哥们这回如果能脱身出来,只怕更是明白几分世事,只要他们踏实谋个营生,孝顺父亲和母亲,家里就好了。家里好了我也就好了。楼大人娶我,我欢喜,他要是真不愿意娶我,我除了伤心不甘还能如何?在这当口上出了这件事,本不是我能预想的。我哭完了怨完了,只要哥哥们能上进,我也不怕将来嫁不到好夫君。可是……”

    她耐心听了起来。却听那顺昌县主哭泣道:

    “可是父亲这一去出头退亲。是非曲直却是说不清了。”

    “怎么就说不清了?哥哥们确实是不好,但一则和姐姐你并没有关系。再则,哥哥不会打杀人,楼大人一定清楚不是重罪。也不会连累他的前程。但他当初在泉州向咱们家提亲,对父亲何等的礼敬,泉州城人人皆知。姐姐你要是被退亲了,你以后可怎么办——”

    赵德明毕竟是年纪小,说到伤心处,什么话都嚷了出来,

    “更何况,大家都说楼大人上门来求亲,是因为他倾慕姐姐你。是在前年蕃商大会上见着姐姐你的样子。结果他风流不改,不过是半年,到了外夷扶桑不知又买了什么夷女,又把姐姐你忘在脑后。当初我就劝过父亲,楼大人府里有好多的美人,不要让姐姐你和他订亲,结果全家人都笑我年纪小,不肯听我一言……”

    “……”

    季青辰听得有些默然,原来楼云当初也被赵小弟嫌弃过。

    劳四娘听到“前年蕃商大会”这六相字,心里却是格登一声。

    她当然是知道,季青辰前年去过泉州,参加过蕃商大会。

    她悄悄去看季青辰的神色,却又看不出什么变动。

    她只当是自己多疑。

    “这些话都是流言,根本不能信的。”

    赵德媛泪水不断,握着弟弟的手,“我不是早就和你说过,我在蕃商大会上哪里见过楼大人?当时我是站在妈祖正殿廊下了,廊下还有柔昌、容郡夫人一起在看宝石。蕃女们也很多。楼大人断断是不可能看到我的。”

    赵德明闭着嘴,不肯搭腔。

    季青辰和劳四娘互换了一个眼色,倒也想看看赵德媛能说出什么话来。

    说到底,楼云退亲,受损最大的就是赵德媛了。

    好一点,人家说楼云是要避嫌,坏一点,也要说她家两位兄长实在不争气。下一桩亲事要是没有楼云牵线,谁又敢和她家牵扯上?

    赵德媛也不多劝,只是对弟弟道:

    “我本是女子,不能为家里立业修德,两个哥哥以往都不懂事。你的年纪却又太小。我们家看着就是往下走了。但这十几年来我们家一直平平安安。再是落泊也没人敢真的小看咱们家。你道是为了什么?”

    季青辰一边捡着不甜不酸的荔枝干果塞嘴里,一边竖起了耳朵。赵德媛虽然是在教弟弟,实则是说给她听的。

    赵小弟犹豫着道:

    “是……是因为父亲大人?”

    “确是如此。我们家全靠着父亲品性柔和,为人公正。他在族里谦恭待人,几十年来在本家为兄弟们主持公道时从不偏倚,宁可亏了自己家,不叫兄弟们受委屈。母亲身为宗妇也从没有因为这些琐事和婶婶们拌嘴。便是楼大人,外面传说他是在蕃商大会上见过我的,才来求亲。我却知道,他必定是听打了我父亲的名声,才觉得哥哥们本质纯良,将来还有可以教导的余地,他才愿意和我们家结亲……”

    赵德明这才恍然大悟,知道楼云对赵秉林的礼敬,原来还不是看着三姐的份上,反倒是因为父亲的为人,确实有叫人看重的地方。

    “三姐……”

    这赵小弟,因为两个兄长不服管教,父亲一味劝说无法警戒教训儿子,结果弄到了如今的局面。他本来是有些埋怨父亲无能的。

    季青辰嘴里嚼着荔枝干果,几乎要托着腮,侥有兴致地听着当事人说起那段订亲往事。

    要知道,在谢国运此类人的眼里,在她面前吹得天花乱坠的,全都是楼云如何地在蕃商大会被她一语中的,打动真心。

    然后又家将四出,在泉州城里找了个天翻地覆,全是为了要找她。

    而在她飘然远去的情伤之中,楼云终于发现了顺昌县主,却误以为是她。这才订了亲。

    总而言之,在谢国运嘴里这完全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屁!

    她怎么可能相信?(未完待续。。)

125 无奈废棋

    季青辰看着赵德媛和弟弟赵德明说起当初订亲的事,她自然心知,楼云是泉州城的四品监官,顺昌县主是有封号的宗女。

    他们之间的婚事怎么可能是这样的闹剧一般?

    大宋官宦人家之间说亲的规矩是三媒六聘,楼云就算在蕃商大会上认错了人,却未必就是订亲订错了人。

    他那样步步多思的人,任凭谢国运和阿池在她面前说了无数的话,他自己却在鼓楼上一言不发。

    他要订亲,怎么可能不看对方的出身、人品,还有父母兄弟?

    如果楼云上有父母,他的母亲为他订亲时,也许还会先看赵夫人的品性和为人,通过女亲戚见见顺昌县主本人,才作决定。

    但他楼云是无父无母,和她季青辰现在一样。

    所以她深知,他就算没见过顺昌县主,他就算在蕃商大会上见过的人是她季青辰,但他订的人却必然是开国男赵秉林家的第三女。

    古书也写过,婚礼者,结两姓之好。

    论家中教养,楼云真正看重的,还是赵家的家主赵秉林。

    “官家是君,但也是赵家的兄弟。” 赵德媛正了色,赵德明听到她开始议论官家,也肃了脸,摆出士人的规矩拱手而听,

    “我知道这是谮越了。但我不怕说这一句,便是在父亲面前我也是这样说的。我是女子不知道朝廷大事,我只知道这回的铜镜案是信郡王他们那一支兄弟错了。官家没有错。论理。赵家的兄弟起了争执,自己家里闹起来的时候,先要讲个是非曲真。然后才讲一个不失人情——父亲以往不就是这样教我们的?”

    季青辰听着,实在不能不诧异赵德媛如此去理解铜镜案里,宗室们犯案的事情。

    但似乎也并没有什么说不通。

    她其实也是听说,官家在太后七十寿日上的推恩,本是一种对宗室的回报。

    为的是当初官家登基的事情。

    官家当初可是逼宫,在太后的支持下请病中的父亲退位,才住进了宫城里的垂拱殿。

    宗室们的各位宗子。在官家登基时先后上书表示支持,官家当然是会有回报的。

    顺昌县主的封号,也是她爹赵秉林极有眼色的上书换来的。

    至于楼云和赵秉林的交情如何。这却是她不知道的了。

    “只有先秉公处置,定下一个谁是谁非,兄弟们才会心服。妯娌们才不会抱怨,便是孩子们看着长辈们这样的为人行事。自己也能明白做事的道理。比起让他们背上一百本书上的教训还有用处。这是我女子的见识。

    赵德明虽然年龄小。在自家船上已经听过姐姐哭泣说过了一遍,此时仍然是点头称是。

    “三姐教训的是。”

    季青辰也终于开了口,点头道:

    “县主请继续说。”

    “……多谢季坊主。”

    赵德媛心知终于用对了方法,打动了这位季坊主——听说这位坊主也有两个弟弟。

    尽管这位季坊主仍然没有为她出头的意思。

    她握着赵小弟的手,转头看季青辰,道:

    “官家在这件事上是没错的。蕃商是外客,客人到我家来,只有殷勤款待的理。结果自家兄弟们去抢了客人的货。杀了客人的仆从,还强抢了客人的美妾。官家岂能不处置?楼大人是按官家的旨意行事。信郡王那一系的兄弟赵秉诚是主谋。七位涉案的国公里有四位也是他们那一系的四房、十二房的叔伯。父亲却听信了信郡王的话,要去退亲?”

    季青辰表示,宗室之间的事她听说过,打听得也不少。

    但要和赵德媛这样完全分得清哪一系哪一房,那是绝不可能。

    “官家会不会怪罪父亲,我已是不配揣测。”

    赵德媛含泪说着,

    “我也是有私心。不退亲,我担心楼大人以为我们家赖婚。退亲,我只担心彩礼没办法退给楼大人,白叫外人笑话咱们家卖女成婚。我也担心父亲惹怒了楼大人,让两个哥哥将来没办法重新翻身。弟弟又还小——”

    她终于是低了头,不叫人看出她眼中的绝望惶恐,泪中带笑吐出一句话,

    “便是楼大人另寻了好人家给我,人家却只是碍于他的面子。如此勉强配来的婚事,哪里又能和睦。我纵是贤顺百倍,我也过不好日子……”

    “三姐……”

    赵德明此时也只有扁着嘴,双眼擒泪,再也说不出话来。

    “还请季坊主上禀楼大人,赵德媛虽托身赵姓,却德貌有亏,本不配与大人婚配。但我却不是不明是非曲直。只求楼大人顾念我父亲实在是爱子情深,这才乱了分寸。这门婚事还是请楼大人自行决定吧,我无有不从……

    “……”

    外面飘起了雨,丝丝落落飞在了城南桃花渡前的河面上。两条河船早已经停下,并停在了四月的落花水色中。

    季青辰起身,让船娘打了油伞,亲自送了这对姐弟离舱,她站在船头看着他们回船。

    她的心情也不太平顺。

    这赵德媛见事明白。仅凭她自己,居然也不是配不上楼云。

    “大娘子——”

    果然,她一转头,就看到劳四娘脸上隐隐透出来的喜色,“大娘子,何不结好这位县主?”

    她隐约觉得头痛。

    劳四娘的话她明白,既然赵德媛是个讲人情的女子,她的品行、容貌、家世也足以匹配楼云。那现在她就应该趁着她落难的时候,先送些吃食过去,表示一下交情。

    然后亲自请她去季园去居住。

    以她两姐弟现在的尴尬之境,赵德媛就算是犹豫,最终还是会答应的。

    住在季园,她当然更要好吃、好用、好穿戴地供着,然后亲自送了她去京城见楼云。

    有她做推手,这门婚事在现在的局势下,当然是容易成事的。

    这样不仅楼大人她巴结上了。更重要是“楼夫人”她也巴结上了。

    就生意投资而言,顺昌县主这“楼夫人”出身宗女,将来下堂的风险极小。

    而这位夫人成婚后在宗室里的人脉完全可以借着丈夫而越结越厚,到最后这些人脉不就是她季青辰的人脉?

    她看着劳四娘的眼神,知道她是恨不得她马上跳到对面船上去,借着这难得的时机和赵德媛深加结纳才好。

    “我看这位县主,是个厉害人。”

    她只是淡淡说了这一句,

    “她提起铜镜案,不过是看着我是个蕃商出身。自然不愿意眼看着宗室打杀抢掠了蕃商却没有人主持公道。在这件事上,我是要站在楼云那一边的。”

    就算她和楼云素不相识,撞上这顺昌县主,都有可能起了心去通风报信。

    劳四娘连忙点头,笑道:

    “是。大娘子。另外唐坊在京城里被楼大人排挤为难的事情,她也应该是听说了。”

    赵德媛要是不精明不能拿主意,将来哪里能指望她在楼云面前说得上话?

    和此女交结就是白费功夫。

    “她是觉得,民不与官斗,楼云越是排挤我,我反倒更是要讨好才对。就算我这文林郎的官品是韩参政的面子,我也应该去结好楼云才对。”

    季青辰沉思着,“楼云现在也需要她这门亲事。”

    赵德媛也许并不太清楚朝中政争的事情。

    但这位县主生长在泉州宗室里的教养常识,远不是普通平民女子可以相比,足以让她认定,她季青辰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她季青辰要是和楼云没有月光树林里的那一段,她也愿意帮这位县主把这件婚事办成。

    楼云看她不顺眼,她一个外来人,她敢看楼大人不顺眼吗?

    劳四娘不知道她是不是在唐坊和楼云有了什么不和,正要相劝,却又听季青辰道:

    “前年的蕃商大会上,我也见过县主。”

    劳四娘脸色微变,也就把眼中的热情消去了一大半,迟疑道:

    “大娘子的意思……”

    季青辰知道这妇人能干。

    现在赵德媛求到她船上来的的结果,全是劳四娘一步一步安排到她面前来的。

    她季青辰只要一伸手,就能摘到“楼夫人的好姐妹”这枚现成的大果子。

    赵德媛何尝不知道自己有可供她季青辰利用的地方,才会厚着脸皮求到这个陌生人面前?

    但同样,她只要稍提一句前年的蕃商大会,劳四娘就应该能明白:

    她刚才一直百般推托和楼云去接近,是事出有因。

    “生意上的事情倒也罢了,我是不好为了楼大人的婚事去拜见他的。”

    “……大娘子去年在蕃商大会上,见过楼大人了?”

    劳四娘寻思着,赵德媛姐弟也说了那蕃商大会上的事情,她就算听不明白,却早就觉得有问题。

    “……我就站在顺昌县主身边。大家都戴着帷帽,要不是她自报家门,我也没认出她。”

    她叹了口气,不再拐弯抹角,

    “谢国运和我说,楼大人弄错人了。”

    “弄错人?大娘子的意思是——”

    劳四娘半张着嘴,呆看着季青辰。

    从她的眼神里,劳四娘发现自己理解没有错,震惊得半晌说不出话来。

    季青辰看着这妇人的神色,只见她一时极喜,一时又极沮丧,知道她是舍不得眼前“顺昌县主”这枚棋子成了废棋。(未完待续。。)

126 不远不近

    “倒是让四娘你的好算盘都落了空。可惜了……”

    季青辰也万分婉惜这份好谋划没有结果,劳四娘心里正乱着,也只能点了头。

    “以后,和王纲首那边,咱们不用指望了。楼大人这边,咱们也不要太用心结交。”

    她微微笑着,拉着劳四娘的手,

    “我们在大宋立足,虽然仅靠自己是难了些。但现在的开局已经极好了。”

    “大娘子说的是。”劳四娘自然是个明白人,沮丧只是一时,马上也笑了起来。

    无论如何,大娘子援建的楚扬运河西河段在预想之前就使用上,固然让唐坊措手不及,

    但至少更容易让本地商人们接纳唐坊。

    至少,愿意初步接纳她季青辰,把她当成一个有中土血脉,对大宋无害又确实会做生意的归正商人。

    尽管,她的需要远不是如此。

    “你放心。”

    季青辰思索着,回忆当初由黄氏货栈送过来的河道帐册,

    “河道上的分利,他们也许是要排挤咱们。但我记得当初捐修那段河道的,可不是咱们一家。一则,黄纲首是有份的,他捐的是粮食。二则,楚州一带的富民中上户是有份的。他们捐的是砌石物料,还有出役人工。毕竟那段河道附建了通到他们田地的分水渠。按朝廷的前例,各地水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