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第2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是,一切都是欣欣向荣,却是和这些河南来的流民没有什么关系了。
碍着张守仁的面子,他们是没有办法再去扛活,也不能找长工做,大伙儿知道,就算张守仁不出头,真的打起来,到底是本地人多,而且本地民壮都入了义勇大社,是半军事组织,兵器什么的都是很精良的……真打起来,铁定是他们这些河南人吃亏。
但不打出一片天来,就只能天天猫在这儿,缩在这些本地人看都不看的窝铺里头,吃的是稀粥,饿是饿不死,但这么长大的汉子,每天三顿稀粥顶什么用?哪一天不是饿的肚皮咕噜直响!
“唉,伏虎哥,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啊。”
“咱们鄣德,这一冬又是一场雪没有下,一府六县都是遭灾,看吧,咱们是回不去,过一阵子,准保还有新的逃荒的过来。”
“过来又怎么着?不死不活,也就饿不死罢了。”
“也不要说这样的话,山东老乡够厚道,浮山营的张大人也够厚道啦。这一冬,漫说这鞑子破城咱们都知道是啥下场,就算没破城,要不是有张大人和浮山营,咱们这些外地人,饿死冻死多少是个头?”
“咱又不是说张大人,就是焦燥……”
“谁不焦燥?可惜两眼一抹黑,当初就知道顺着官道大路,一直逃荒到这济南来,其实该往南头更走远些,听说南直隶那个富裕,咱们到那边,没准有个奔头。”
“嗯。”杜伏虎一直躺着听着,这会子也是坐起来,目光炯炯的道:“活人岂能叫尿憋死?咱们又没有家口,就给老少爷们趟趟路去,要是南边真富,叫人回来慢慢接人过去,济南这儿,我是一天也不想呆了。”
“对,咱们说走就走,明儿一早天一亮就奔南,中不中?”
“当然中了。俺听人说过,沿着官道一直走,下兖州过济宁,沿着河道到宿迁,淮安,扬州,过江就是江南,那是富的流油的地界。织厂多,用工多,不愁没活路。”
这些流民,都是壮棒的小伙子,在济南憋的也是难受,济南这里南来北往的客商多,时间久了,他们的见识当然也是与日俱增,此时在济南呆不住,便是真的一心想南下觅活路去了。
第四百零七章 立木(1)
“伏虎兄弟在不?”
正说的热闹,外头却是有个妇人说话的声响,杜伏虎一听就听了出来,连忙从半人多高的草窝铺里钻出去,毕恭毕敬的躬下身子,见礼道:“见过张家大嫂。”
他是身体长大的汉子,躬了身子也是比那张李氏高出不少来,不过态度倒是十足恭谨,把这种身高体壮的威压无形中减弱了不少。
“伏虎兄弟,俺家那口子请你过去,说是有正事要办。”
尽管杜伏虎十分恭谨,但张李氏对这样的昂藏大汉还是有十分的忌惮,对他身后的那些河南流民,也是有一点畏惧和提防。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寻常妇人,见识也就是如此了。
尽管杜伏虎是见过太多了,但他对张德齐是十分尊敬的,对这个秀才相公的胸襟和人品都十分敬服,对张德齐能在张守仁身边效力,更是十分的羡慕。
眼下这个妇人眼中的那一点提防和畏怯,还是叫这个河南汉子情不自禁的把头向上抬了一抬……但想起张德齐对自己的栽培和重视,杜伏虎又在第一时间把头低下,勉强笑应了一声:“好勒,嫂子,俺们这就过去。”
“好,他在等着你们。”
说了两句,张李氏也不敢停留,这就转身离去。
在杜伏虎身后的一群流民也都是满心不是滋味,一个小个子挠了挠头,苦笑道:“俺们在家,也是务庄稼,漫说咱这一辈子,祖宗十辈子也没做过作奸犯科的事,到人家的地头上,一个个都是拿这种眼光看咱,没说的,早走早好。”
“先不说废话,看看张相公有什么事要咱们帮手。”
这些天来,张德齐也是叫这些河南流民帮过不少次忙,修整房舍,平整院落,都是些力气活,张家收入高了,祖上传下来的院落也收拾的象个模样,不能辱没了祖先,几次三番的下来,大家对张德齐的脾气也摸透了,是有点秀才相公的傲气,但人很真诚,没有那种骨子里瞧不起人的架子,对人也大方,最少伙食上是管饱的,酒没有,肉和饭管够。
一想到能吃顿保的,这些流民也就都是眉开眼笑,顾不得计较张李氏刚刚的态度了。
相隔不远,也是没一会功夫就到了地方,进了院落后,大伙儿也很自觉,不朝内里走,就是站在院子大门到正堂之间的空场上头。
没过一会,就是看到穿着长衫的张德齐踱了出来,在他身后,则是张德齐的岳父母和妻舅几个人,这些河南人都识得,知道张家的亲戚除了老爷子外,别人品行都不大好,瞧不起人,所以众人也就是朝着张德齐打了个躬,齐声道:“秀才相公好。”
“大伙儿好,吃过早饭没有?”
“嘿嘿……”
张德齐的问题,叫众人都是脸红,不过中国人的传统就是如此,张德齐倒是没有恶意。
“没吃过?”张德齐眼眉一挑,笑道:“力气总还有的吧?”
“有的!”
第四百零七章 立木(2)
今天张德齐的态度有点不对,类似调笑大伙儿,杜伏虎心里老大不乐,如果不是向来张德齐叫他敬服三分,怕是就要带着大伙儿转身就走了。
他一身疙瘩肉,前一阵吃的也不坏,现在虽瘦了不少,但论起力气来,通济南城也找不到多少比他强的人来。倒是浮山营中的军汉们他见识过,没有一个是善茬子,论起武艺力气,他并不敢说自己比人家高明多少。
至于普通人,或是叫他们做些普通活计,那自是不在话下。
杜伏虎答的**的,张德齐也不以为意,笑着道:“这里有根圆木,约重六十斤不到的样子,扛起来,来回走一百步,伏虎,你成不成?”
“这不是拿俺们来消遣?”
适才对张李氏态度不满的小个子顿时就跳了起来,对着张德齐道:“相公若是无聊,不妨找别人寻开心,俺们向来敬你三分,莫要拿俺们取乐!”
这话也是说在杜伏虎心上,当下脸色阴沉,只看着张德齐不出声。
这也是对张德齐了,换了别人,怕是当场就是要动手。
“混说啥呢?”张德齐一瞪眼,喝道:“多咱我拿你们寻过开心?”
“我来搬。”
杜伏虎深深看了张德齐一眼,大步上前,俯身将那段圆木搬了起来。这东西,沉是不沉,但滑不留手,搬起来也真费了一点力气。扛在肩膀上后,张德齐便笑道:“走吧,搬到西牌楼下头去。”
从这里到西牌楼虽然近,也不止百步,是叫这些流民轮流来搬。
各人无可奈何,只能按张德齐的吩咐,先是杜伏虎扛了一段,然后到百步左右,依次换人,这么一大截木头扛在身上,几十步下来就是汗流浃背,委实难支,好在这些河南流民都是一等一的汉子,也是好歹咬着牙齿挺了下来。
这么一来,街面上就是哄动了,谁也不知道,这么一伙人轮流扛着这一截木头,到底是派什么用场。
“他爹,”张德齐的一家子也是跟在后头,老岳母极为担心的道:“咱们女婿是不是痰迷心窍了啊,找这么一截木头,扛这么远,还要到西牌楼那样热闹的地界,这图的是什么啊?”
老岳父却是若有所悟,只是用考量的眼神看向儿子。
“呸,胡闹呗。”
李均方却根本想不到什么原因,瘦长脸上也满是怨恨。张德齐现在一个月几十两银子到手,他眼红的很,但自己实在不是那块料,也就只能干怨恨了。
看儿子是这副德性,老爷子长叹口气,脸色十分难看。虎父犬子,好在女婿是个妙人,今天的事,真是一桩可以流传千古的妙举。
现在这个时候,张德齐的这个动作已经可以确定和浮山营张守仁有关,稍微看过一些杂学的饱学之士,到这会子还不明白的,也是一个蠢才了。
这么一路到了西牌楼,和东牌楼不一样,西牌楼这里靠近市井,和济南城最热闹的几条大街接壤,商号多,人流密集,这么一队奇怪的组合到了西牌楼这儿,立刻就引动无数人围拢过来。
第四百零七章 立木(3)
也就是这会子济南刚刚恢复正常,要是搁半年前,这场面还能了得?
“好了,秀才相公,俺们一伙把这木头扛过来了。”
杜伏虎恰好是最后一次轮换的人,在牌楼下头,把木头一放,便是向着张德齐森然道:“不知道秀才相公到底是什么个意思?”
“呵呵,意思很简单!”
张德齐神色从容,眉宇间也是说不尽的自信。
这个穷酸秀才,现在的格局模样,和以前真的是不同了。他一边答着杜伏虎,一边向着众人朗声道:“列位,现在在下就是在浮山营替张征虏效力!”
“好!”
一句话出来,四周就是起伏高低各不同的叫好声。
张征虏,也就是张少保,也是现在张守仁的代称。就象人称布政使为方伯,总兵官为总戎、总爷或某帅,巡抚为军门,巡按为道长,这种称呼是明朝民间流传下来,各有各有含义,有的亲热,有的敬畏权威,有的则是两者兼有。
对张守仁的称呼,就是亲热和敬畏兼俱,光是和官员们一样称少保,本朝少保虽不多,但也不少,不过被赐征虏将军的可就是张守仁这一个,众人敬服他的武功,佩服他的劳绩,一声征虏,味道十足,已经成为张守仁的公认的代称。
一听说这个白面书生是浮山营的人,众人岂有不叫好的道理?百姓的心思是很淳朴的,张守仁是好人,跟着他的,当然也都是好人!
叫好声中,张德齐也是涨红了脸,指着那根立起来的圆木,大声道:“现在张征虏已经受命为副总戎,麾下兵马却嫌不足,今日置此木于此,能搬抬来回百步者,可立领赏银十两,登记入籍为浮山营为学兵,每月有俸禄银二两,米两斗,鞋、军服各二,杜伏虎,你和你的兄弟们已经通过考核,现在,来领赏银吧!”
张德齐的肩膀上一直有一个蓝布小包,众人还以为这书生随身带着书籍,此时解开,各人才看到,十两一锭的大银,整整好几十锭,银光闪闪,在阳光下正熠熠生辉。
“果然如此。张征虏真是豪杰之士,果决英断,老夫佩服,佩服。”
李家老爷子抚须微笑,这商君立木的事,流传已经超过千年,但又复再于今日得见。
张守仁得到副总兵的位子,加上本身的实力,扩军是一定会扩的,此时在济南大举招兵,以立木的方式取信于人,既能解决扩兵的壮丁好汉来源问题,又能顺道把城中大量的流民吸引入营,这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老爷子喃喃自语,这边却是炸了营,不仅是围观的人们,就连这些河南流民,也是一个个面面相觑,一时间,都不知道说什么是好了。
他们一伙在这里扛木头,闻讯赶来的流民也很不少,大家声气相连,生怕杜伏虎这些人吃了亏,上次械斗,杜伏虎一伙随便就拉了大几百人出来,要是真有心,几千上万人也是招手可至。
现在好几百河南流民都是站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一时半会的,不知道说什么是好。
第四百零八章 扩伍(1)
“怎么办?”
“入不入浮山营?”
“这个,好男不当兵啊……”
“浮山是营兵,倒不需要入军籍,子孙一样能读书应试,不会把子孙的路给断了。”
大冷的天,不少流民都是额角见汗了。
这确实是一个艰难的决定,现在也等于是被张德齐给将到了墙角,怎么应对,都是有点儿为难了。
要说对浮山营,对张守仁,怕是所有的流民都和济南人一样,都是感激的五体投地,没有什么话可说。
但要说叫他们立下决心,全部入伍当兵,虽然待遇如许优厚,还是有不少人在犹豫迟疑着。
原因则很简单,他们虽然是流民,但都是务庄稼的好人,不是那些混混,无赖,地痞流氓,也不是被判流刑的犯人。
在明末,构成军队的主要份子,恰恰就是这些人渣败类。
好人,是不会去当兵的。
在边塞,比如固原延绥等三边军事重镇,情形稍有不同,那里的边军都是军户子弟充当,一样的朴实能吃苦,并且勇武善战。
秦军在明末时,就是这个朝廷的定海神针,能吃苦,能打仗,坚忍不拔,几十个月不关饷的秦军,照样能上阵打仗,虽然也有不少哗变的,但是和一年拿三百万饷的关宁兵比起来,秦军强过一百倍也不止。
关宁兵,当然也有军户,但多半就是招募的流亡的亡命徒,左良玉,黄得功,这样的出身关宁的大将,本身就是犯法的亡命徒,这样的构成,才是明末军队的主要来源。
象鲁军这样的内镇军队,军户已经很少,多半是在城镇招募的营兵,需要是穷的吃不上饭,揭不开锅,或是混的宗族里无法容身的二流子混混,无赖痞子,这才会应募来当营兵,这些人充斥在营伍中,更坐实了好男不当兵的传言,打从宋人给当兵的刺青时开始,这门职业就成了最下流的行当,象汉班超的投笔从戎,唐人的文人赴边塞军伍效力的豪情,在宋明之时,就完全不见了。
末世之时,军纪更是荡然无存,抢掠和强奸等恶事层出不穷,这其中的佼佼者,无过于左良玉等藩镇军将,将一座城池烧光抢光,把人杀光的事,明末的军阀们也不是干不出来。
贼过如梳,兵过如剃,这可是当时的人说的话。
军伍形象如此不堪,这些流民就算快活不下去了,一想起来入营之后别人看自己的眼光,自然也是十分的犹豫。
这也是张守仁此前没有公开招募的原因所在,威信不立,恩德未失,招也招不到好兵。现在已经不是戚继光的时代了,戚继光能招募到的淳朴农民,明末时的这些军阀根本不可能办的到。
论起兵制的败坏,国家的虚弱,明末时,比起北宋和南宋之交,可也是差的远了。
此前张守仁在浮山的营兵,多半就是浮山和灵山所的军户,原本就是军,当了营兵待遇还好些,当然趋之若鹜了。
第四百零八章 扩伍(2)
至于朱王礼之流,就是各地的“豪杰”,对当兵也没有抵触心理,真正的农家子弟,那是真的不多。
现在军伍要扩大,按张守仁的想法,以浮山营现在的编制,一下子就扩充到四个营的实力,两万多军兵,这么多人,光靠卫所,光从登莱着眼,格局就真的太小了!
这一根圆木,就是要请河南流民入张守仁的彀中了!
“这赏银,我先领了。”
犹豫再三,终于还是杜伏虎出来,大大方方的到张德齐跟前,取了一锭银子,仰头看了一看,再塞进怀中。这一系列的动作,十分坦然大方,最后脸上的神情,也是十分沉稳。
他一领,所有扛木头的流民虽然有些迟疑,但也是依次上来,一个个分别领取了赏银。
大锭的银子拿在手中,这些流民的神色就都变了,十两银,说起来不多,不过这年头上等的八珍席也就是二两可办,一户人家,省吃俭用的话,十两银足够一年的开销了。
这些流民,在逃荒之前也是普通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