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第4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商人的天性在这阵子也是暴露无余,投机,不坚定,左右逢源,多疑。击败曹州兵进城的企图后,大家反而是没了主心骨,这两年多的发展是在有强大的外在压力之下造成的,现在兖州势力严重削弱,大家反而多疑起来。
似乎是没必要和张守仁一条道走到黑?多方下注,最少是哪一方也不得罪,这才是明智的做法。
“李老东主,晚辈有礼了。”
“哈哈,王东主客气了,请坐,这里有穿堂风,纳凉喝茶,这是好地方啊。”
“好,好。”
那边也是看到李东主一行,为首的王东主才三十余岁年纪,留着一抹漂亮的小胡子,穿着宝蓝色的湖绸长衫,腰带虽不似官员用银带或玉带,但角带之上,镶嵌着几种名贵的饰物,随便取下一物来,足可抵换一进到三进的宅院,骑着的马是从西域买来的伊犁马,毛色雪白,身肩高大,身边二十几个随员和伴当也是骑着高头大马,穿着绸缎衣裳,光是这副派头,不象商人,反似宗室亲藩一般的贵重风流。
在他身后,也是几十个挑担的担夫,银子米粮等物皆有,下马之后,和李老东主见礼之后,两个大商行的东主都是相视一笑,彼此都知道对方的来意。
“大将军位高权重,但朝廷对他已经有忌惮之心,听说已经委派倪中丞和巡按大人查察临清之事,虽不能怎么样,到底能看出圣眷来。”
“我等不能把身家性命全托给大将军啊。”
“正是此理,王府,中丞,还有几家该走的我们都走到了……兖州这次吃亏很大,大家也是情非得已,临清那边几家东主愿意帮我们讲和,以在下之见,冤家宜解不宜结,和解了总比对抗要好啊。”
“说的好,说的好啊!”李老东主用赞赏的眼光看向王东主,自己家怎么没有这么出色的子弟?
“对大将军我们当然还是要恭谨,不过盐利很重,利丰行和浮山总行总得拿出一些给大家均分,不然我们凭白效力这么多年了不是?还有商团,耗资太重,既然大将军坐镇济南,以在下之见,商团要么解散,要么就留一两成护卫仓库就成了,老东主以为如何呢?”
第六百九十一章 长蛟
对王东主别的话李老东主都赞同,但提起商团,他却摇头道:“此议老夫不能赞同,无论如何,商会得有商团来护卫,当日之事,还有近日之事,老夫都看的很明白,无论如何,自己手中有枪有人,才能不处处受制于人。”
对李东主的话王东主并不以为然,他也看的出来,商团有很大用处,但在他看来,这些是很犯忌的事,等朝廷缓过劲来,天下安定时,能允准商人这么自行其事,建立自己的武装?
便是以大将军来说,他人不在城中时,扶掖商团,如果大将军为总镇后,城中尚有异已武装,大将军会做如何的反应?
至于有的东主提起临清也建商会和商团,重要的商业城市都如法炮制时,王东主和一些人觉得都是天方夜潭,匪夷所思。
两人至此话不投机,闲谈几句后,分别进入巡抚衙门,将所谓的犒劳抚标兵马的物资送了进去,对倪宠本人,当然也有一份贽敬。
待他们分别离去后,倪宠也是十分高兴,捋着自己的胡须,对几个幕友笑道:“想不到倪某还有翻身的一天?现在朝廷令我查临清州官被杀一事,张守仁好歹得对我客气几分。他是太保也好,大将军也罢,上头还有一个天子在呢。”
有一个幕友接话道:“中丞的机会确实到了……此前朝廷对中丞不闻不问是因为山东没有什么强势的人在,现在大将军为山东总镇,朝廷势必要加强对中丞的扶持,这样才能稍稍抑制大将军的权威!”
“这些大商人就是嗅觉灵敏,看他们都是一个个上门来了,哈哈。”
“总之,”倪宠看向众人,志得意满的道:“我们也要招兵买马,扩大抚标招募勇士,大将军兵马精锐不过七千人,这是朝野都知道了,他还有些兵马,但要守备各地的农庄和登莱根基,在山东镇这边没有办法放太多。他就算招兵,我们也招兵,总不能我这个巡抚,事事要仰人鼻息!”
“中丞有空也要到王府走一走,上次城中变乱,王府也是忍气吞声,现在局面重新演化,中丞去见见德王殿下,理所应当。”
倪宠心领神会,连连点头,立刻答应下来。
上次济南变乱之后,王府势力受挫,倪宠和山东本土的文官和世家势力,加上张守仁这个武官势力,大家联手逼退王府,瓜分分肥,现在看来,张守仁获利最多,现在张守仁看似强大,但失去了圣眷是明显的事,山东的事将出现变局,所谓火中取栗,此时图谋改变,正合其时!
……
……
“什么狗屁圣眷,老子不听,也不信,更不会有任何的改变!”
济南城中风云变幻,身为利丰行的东主,秦东主当然是一切都了若指掌。王东主一伙主张裁撤商团,这使得商团上下人心浮动,高虎等几个队官级别的商团武官,也是跑到利丰行来取一个实信。
如果是真的,他们就要另谋出路了。
“商团是护卫商会的武力,不仅不会取消,还会加强。”思忖了一会儿,秦东主断然道:“如果别人要撤出,很好,我利丰行一家独力也会支撑下去。”
“东主既然这么说,我等就放心多了。”
因为和浮山关系最深,利丰行获得的利润也是最高,有秦东主做这样的保证,商团上下是可以放心了。
但这件事令高虎如骨梗在喉不吐不快,他看着秦东主,沉声道:“但东主,此事实在是太过恶心了,过桥拆板,令人齿冷。”
“我知道,我知道!”
秦东主安抚道:“不仅是过桥抽板,也是十分短视的行为。你们要知道,太保胸中有韬略,他的成就,和什么狗屁圣眷毫无关系,他在浮山的经营,别人不知道,我可是看的十分清楚……商团不仅不会取消,太保还会大力推行开来,使山东各地到处都是商会和商团,废除所有的牙行,税关,还利于民,同时取商税之利养兵,这是太保大人在两年前曾经和我说过的话,现在看来,事事都是在太保的掌握之中。”
这么一说,商团中人都是十分信服,当下站起身来,告辞离去。
他们都是浮山军官团一手训练出来的,对浮山和张守仁当然是十足的信任,不会有半分的怀疑,秦东主做这样的保证之后,他们的担心减轻了很多。
“东主……话说的太满了啊……”
一个苍老的声音响起,对着秦东主道:“兖州和临清都十分要紧,这两条商道我们不能放弃,城中现在又是风云变幻,我们做这样的承诺,等于是绑死在国华身上了。”
说话的人是胶州的李老掌柜,时间又过了两年,繁忙的商业往来有损他的健康,因为是利丰行的老人,秦东主将他接回到济南,在城中择善地替老掌柜买了一栋三进的宅院……一方面是酬功,另一方面当然是做给张守仁看的。当年浮山能起来,李老掌柜起了不小的作用,如果不是因为这个,一个东主不可能对自己行里的老掌柜这么照顾,否则人人如此,有多少银子也不够使的。
老掌柜也知道其中关窍,并不推辞,得闲就到东主这里闲坐聊天,算是发挥余热了。
此时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和张守仁的关系而一味偏向浮山,只是按实际的情形来分析,仅是从这一点来说,秦东主厚待于他也不亏了。
“我自然明白此节。”秦东主轻轻拍了拍老掌柜的手,微笑道:“怀疑的人,是因为根本不知道浮山的潜力啊……老掌柜,你也两年不曾到胶莱一带了,我却有人常年在那里,我和你说吧,不论是财力,物力,人力,或是兵力,太保已经足够震慑人心,在此之前,太保一直是保存实力,不愿叫天下人瞩目,现在他已经是如长蛟入水,有了名份之后就得有相应的实力展现,让我们等着瞧吧。”
秦东主把握十足,老掌柜当然不好再说什么,只是喃喃轻语道:“长蛟入水……长蛟入水是不是会化龙……东主这话,说的可是真的太不慎重啦……”
……
……
在张守仁奉命回师山东,解临清之围的消息传到浮山时,整个浮山,从胶州到莱州,再拐个弯到招远,再到黄县,登州,再南下到威海,荣成,所有的府、州、县都是一派欢腾。
与山东别的地方大大不同,在登莱两府张守仁的势力已经是深入到每个州府,每个镇,每个村落,宗族势力和士绅势力被扫荡和遏制住了……前者是因为盐场和招远矿,莱芜矿等矿场,还有将作处用的过万工人,当时登莱两府的青壮数字一共不过一百二十万丁,浮山招募的军人和庄丁就有近十万人,盐场和将作处等各处用工,商行雇佣的伙计,在学校学习的学子,各处下用的吏员和书记官等等加起来最少也是十万以上,光是这些就影响了二十万个家庭,雇工和学校加上农庄制度,把登莱两府原本的宗族势力打的七零八落溃不成军,再封闭再愚昧的地方总是要吃饭的,张守仁一手举着饭碗,一手施以教育,短短几年,已经颇见成效,加上农庄制度根本就是对原本小农经济形式的颠覆,所以在登莱地方,他在去年表面上只是一个副总兵,但很多人连总兵尤世威的名字都没听说过,巡抚和巡按是谁更没有人关心,在这里,人人都知道,真正的主事人就是张守仁,除他之外,再无别人。
百姓就是这样,与他饭吃,你便是万家生佛了,而以浮山的种种机构,生老病死样样皆有人来管,张守仁的形象,在百姓心中早就超过帝王,不少河南流民影响之下,登莱两府各州、卫、县均有百姓供奉他的长生牌位,日夜上香,这样的氛围之下,喜讯一个个传来之后,特别是听说张守仁拜大将军封伯爵之后,两府百姓对他的爱戴更是与日俱增。
此番张守仁奉命回镇山东,登莱地方在此前担心浮山军会奉命抽调北上打东虏的担心终于是平缓下来,一朝天子固然一朝臣,但登莱人更担心的就是浮山军心抽调一空后,朝廷派一个强势的巡抚和总兵官来,眼下的好日子就过不下去了。
所以张守仁就算不到登莱任总兵,任山东总兵也是一样的。
“再者说,世福将军调任登州镇总兵官,还不等于是太保在登州一个样?”
“没错,世福镇台是太保的左右手啊,有他在登州镇守,一切肯定是照旧,吾辈可以高枕无忧矣。”
“我家小二可是在浮山学堂学财税,后年毕业就能到财税司,月俸三个月内是四两,合格转六两,每三个月发两匹布,每个月发一石米,若是能升成司吏,或是为官……那真是祖上有德,护佑后人!”
“还是你家好,我家那个老大不知发什么疯,硬是要去学医……已经学了两年,还得数年之后才能毕业行医,想起来真是……”
“老哥你这话就不对了,医学院的规矩是老生可以为医助,现在已经是有月银可拿了吧?将来成为军医,一个月十几两的俸禄,就算是在各州县行医也是在浮山医馆,面子里子全都有,不是聪明孩子下大苦功,谁敢去学医!”
第六百九十二章 搬迁
说者唾沫横飞,家中有子弟在医学院的自然是一脸的得意之色。
医学院进入很难,要考核身体和头脑,不是人人都可以进的去。刚开设时,就是凭着供给粮食和发月钱来吸引人,现在浮山医馆深入人心,效益极佳,能在医学院学习下来,未因成绩差而被开革者,几年之后确实都是有远大前程。
在张守仁看来,保障医药免费或低价是政府行为,是他要包起来的事。此外就是要给医生极高的待遇才能吸引到真正的人才,一个成功的医者,最少要按浮山这边的规矩,最少学习五年以上,再实习两年,七年之功才够资格独立行医,施行外科手术,这样的投入对普通家庭不是一个容易下的决心,没有切实的可以看的到的利益,人家何必送子弟学医,投入这么多,最少也能中一个秀才了。
所以浮山医士的待遇极高,肯定比中秀才来的过瘾,这才是打破中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现状的唯一办法。
无它,唯利耳!
在街道上的这些人,都是红光满面,十分高兴的模样。他们彼此议论起来都是家中子弟或亲戚在浮山,哪怕是在招远矿当矿工,一个月最少都有三四两银可得,不过那就是纯粹卖力气的事了,而为小吏,在庄农系统,或是军队系统,低者五六两,多者十余两,不一而足。
“要紧的还是识字!”
有个胖胖的中年人唾沫横飞的道:“有人说太保侮辱读书人,不喜人读书,纯粹是放屁。军中人人都要读书识字,咱们登州城最少有小二百的秀才被雇在浮山各处教书识字,就是不背那些经义,话说回来,当兵的背经义做甚,记帐的行医的背经义做甚?当然是学校编的那些教材才管用嘛。”
“识字的就是比不识字的脑子灵光,咱们登州城驻扎的兵马,人人都识字,待人客气,军纪也好,我好歹活了快五十了,打从万历年间到现在,见的兵马十几二十支总有了,有哪一支能和太保带的兵马相比!”
“听说原本的尤总兵官要调走了,知道到哪儿去么?”
“这不知道……这老镇台我见过一回,人挺和气,不过怕是没啥本事啊。”
“就是,他不是浮山出身,谁服他?”
“走便走吧,咱们不理这些,还是继续说咱登莱的事儿。”
人群之中,有一个穿着土布青衫,戴着平定巾的青年在很注意的听着众人的议论,在听到大家说起尤世威时殊无敬意,不觉往身边的老者看过去。
“不妨,老夫听的多了。”
青年是前来登州游历的吴应箕,他早年在北京应试时,尤世威在京待罪赋闲,后来是吴应箕等人将尤世威举荐给卢象升,卢象升将尤世威收入帐下,几次立下战功之后,才开复原职。
有此经历,当然是说明这两人年纪相差虽大,交情倒还不坏。
“这些人说的太刻薄了。”
“次尾你还是太着相了,此辈虽然不客气,但这些议论正是民心所向……”尤世威这两年保养的极好,气色比在京师时强的多了,他看看吴应箕,微笑道:“老夫这个总兵官确实就是挂名,除了自己的百多亲兵是这几年带出来的,还算听话,别的人连个什长我都指挥不动,人家说的也是事实。”
“都是张国华欺人太甚了啊。”
“次尾对他有些成见啊?”尤世威是前来迎接吴应箕的,这个小朋友关注民生,人很不坏,也没有读书人对武将那种固有的趾高气扬的模样,所以值得一交。他有些吃惊的道:“国华为人很不坏,对老夫十分照顾。不瞒你说,老夫的亲兵月给十两,粮食,豆料,从来不缺,老夫是败军之将,有此待遇做个转折,现在是回榆林养老,或是别有他图,都是国华给我的转圆的机会,怎么还能怪他呢!”
现在朝廷旨意已经传来,想来不日就到登州,尤世威不日就得离职,兵部那边还没有具体的安排,只说是另有任用。
见吴应箕还有些不满的样子,尤世威又笑道:“再说,这一次老夫的总兵保不住,也是和他无关啊。”
“岂能无关,这不是他要安排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