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第4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胜兵?老子和自成趟了十年,人马最多时是接近过这个数,不过还得有两三万老弱和家属,真正的精兵从来没超过三万人,你小子,嘴一开一合,一下子就胜兵十万,你在这豫南是学了什么妖法,学会撒豆成兵了?”
众人闻言,都是笑了起来,只是笑声中殊乏热情,所有人的目光仍然投在白旺身上……这个白旺,并不是大将,但确实有主见,并不是信口开河的人,但无论如何,十万这个数字还是太惊人了!
面对众人,白旺也是有点激动,压低了嗓门,但还是有点吼出来的感觉:“一斗谷只是河南群盗中的一个,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是勇将也不是智将,也没有什么好名声,也不是大世家出身,连他都有十来万人,为什么?”
河南群盗,能叫的上名号的就有十几二十处,包括袁时中的小袁营在内,都已经为闯营上下所熟知。
白旺这么一说,众人无不悚然,刘宗敏盯着白旺,一字一顿的道:“你是说,现在河南的情形,比咱们陕北当年还要糟?”
“嗯,还要糟糕十倍!”
白旺大声道:“就是个火药桶,一点子火星溅上去,就直接炸上天!到处是饥民,到处在骂皇上,骂官府,实在是被压的太狠,糟践的太狠了。去年张太保过河南往襄阳时,还放过赈,活过不少人,后来他奉调回山东,一路急行,没有顾上放赈,死的人更多了,官府不说赈济,还不停的催比,亲藩又多,全省亲王就七个,郡王几十个,加上乡绅一起吸百姓的膏血,又是三年大旱,十一个月没下过一滴雨,百姓哪里还活的下去!我在商南这里,靠着大山,已经招募几千精壮,内乡一带,到处都是饥民,聚集百万以上,到处流动,咱们打起大旗,可劲在壮汉里头挑,十万人,还是往少了说!”
李自成只觉得自己的心突突的跳着,太阳穴上的青筋也是不停的跳动,整个人身上的血都是往脑门子上冲……多年统帅生涯,他已经很少有这样激动的时候了。
这一次出商南,原本已经足够乐观,但万万没有想到,河南的情形居然是这样,此次行动,真的是最英明的一次选择!
“十万人,不能再多。最少半年之内,只能是十万人。”
高一功和老营总管,再加一个田见秀都是军政上比较在行,也是十分稳妥的几个。白旺说的有理,他们一听就明白,三人短暂商议之后,便是一起道:“十万精壮,奠定我军精锐的基础,然后打破一个大城,获得一个大仓,再取一根基之地,然后再多征召壮丁入我军伍,到三十万,五十万人,但,今年年前,最多十万人,不能再多了。”
刘宗敏想了一想,也是十分赞同,点头道:“不能一下子就多招太多人,也不能打大城,最多拔县城,这样粮食就不够多,养不了太多人!”
“这么多饥民,咱们何必缩手缩脚?一下子就弄个百万人,把河南大城全占了,然后再练兵不是一样?”
“不成,这么做朝廷就慌乱了,调集十几万精兵过来,不要看你说的百万,一样打不过十万官兵。”
“对,是这个理。不象样练几个月兵当不得什么用!”
“兵器,最要紧的是兵器,有百万兵,你有百万支长枪不?不要说装个枪头的木杆子了,你削竹子都找不到一百万的毛竹,铁在哪,你有那么多精铁么!”
反对的声音,很快就被更多理智的声响所压服,最要紧的,还是吴汝义的论断最能说服不同的声音,是啊,没有粮,还能想办法多打一些寨子和城池,没有精铁就意味着没有铁甲和刀枪,一支空手的军队,就算百万又有什么用!
第七百二十五 深夜
起更前后,议事的诸多大将先后离开,李双喜和罗虎几个小将都是兴奋的满脸通红,说笑着离开了。
闯军前程看好,之前还担心一斗谷会不服闯王的领导,现在看来,完全不必有此担心了。
而闯军自己练成十万精兵后,半年之内,人马最少也能到三十万人甚至到五十万人。
到那时,就算是与朝廷进剿的官兵展开一场正面对决,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了。
在几年之前,这是想也不敢想的事!
众将在兴奋之中,十分高兴的离开,而众人始终没有注意到,李自成的神色从十分开心高兴,却是渐渐转为沉郁。
在众人大多离开后,只有老营总管吴汝义和李过两人互相使了个眼色,留了下来。
“补之,你怎么还不走?”
一盏孤灯之下,李自成准备展书再读,却是感觉读不进去,转头一看,见李过和吴汝义都在,不觉奇道:“你们还有什么要紧事情?”
“闯王心中有心事吧?”
“是有……”李自成喟然一叹,道:“也不瞒你们,我在发愁兵器甲仗之事。没有足够的兵器甲仗,人虽多,今年之前,恐怕我们只能潜伏在豫南,不能轻易动弹。”
“嘿嘿,闯王,你怎么把一件事给忘了?”
“什么?”
“莱芜那边早就有话,我们但凡需要,他们把我们提前花的银子买的铁都储藏起来,一句话过去,铁便能运过来。”
“什么?”
李自成浑身一震,霍然起身。
莱芜那边,前后他给过几万银子,开初不过是想着不无小补,后来道路断绝,也没怎么把这事放在心上。
到了此时,他才感觉到,这件事情,居然是一直在对方的算计之中……按吴汝义和李过的说法,莱芜那边在几个靠近河南的点藏着精铁,数量在五十万斤左右,这个数字如果是生铁倒也罢了,真正的精铁,几万银子,差的老远!
这么多的精铁,能打制出多少兵器,打出多少长枪长刀和宝剑腰刀?按李自成的练兵经验,先练步法军令队列,再练枪法,挑精壮者为刀牌手,挑机灵精明者为侦骑,挑武艺高强者为骑兵,三月之后,靠着内乡这里的大量流民和储藏的精铁,雄兵十万,不再是不可能之事。
“他究竟要干什么……”
向来沉稳自信,在部下眼中有霸主雄姿的李自成,头一次感觉茫然失措,甚至是进退失距了……
……
……
八月初李自成抵达商南,先与白旺等将领会合,众达六千余人。
数日之后,全军抵南阳府地,遍及内乡各处。至八月底时,众达十万!
领十万之师,李自成开始在豫西南一带攻打大乡绅的寨子,满足军粮需求的同时,开仓放赈,旬月之间,民声遍及整个河南。
九月时,河南举人牛金星,术士宋献策先后抵李自成军中,献计献策。放赈之时,编著口号,比如著名的“迎闯王,不纳粮。”等诸语,皆是出于牛、宋二人的谋划。
至于“十八子,主神器”,这样的蛊惑人心的妙招,则出于宋献策的精妙谋划。
至十月,李自成已经粗步将部曲编练完成,同时打造大量兵器,充实于军伍之中,同时一斗谷等河南本地的流民队伍开始融入闯营之中,闯军众达近二十万人,声威大振,已经远在当年之上。
与此同时,杨嗣昌在英霍山中的剿贼之事陷入泥潭之中,官兵左良玉等部骄矜不法,初胜之后,左良玉顿兵不前,意欲养贼自重,而在四川交界的西营击败了老将张令所部,近万大军进入四川界内,再一次击败四川巡抚邵捷春所部兵马,兵锋直指四川盆地,全师往成都方向而去。
两路不顺,杨嗣昌已经是焦头烂额,河南这边根本顾不上。再说,河南也没有兵。
开封有一个总兵官是陈永福,有四五千兵,堪称精锐,不过人数太少,拱卫府城安全尚嫌吃力,调派出去征剿动辄十万人一股的流贼实在是太吃力了。
洛阳也有一个总兵官王绍禹,贪鄙无能,克扣虐待下属,兵马也只有几千之众,守洛阳都嫌吃力,更不要说出击了。
到九月间时,李自成已经攻破数县,张起大旗,但没有攻破府城,丁启睿等地方剿贼大吏向上奏报时一则拖延,二则轻描淡写,故意隐瞒李自成的实力和豫南的乱况,就算这样,朝廷上下也是陷入混乱之中,湖广乱未平,尚在苦战之中,河南又乱,叫人不知天下将走向何方?
……
“皇爷,已经快四更了,还是脱了衣服,到床上歇息一会吧?”
夜漏更深,紫禁城中也是一片寂寂,只有那些被罚的宫女,提着灯笼,摇着响铃,一边发出声响,一边报时,在她们经过的时候,才会发出断断续续的声响,除此之外,占地极广,房舍一万余间的庞大宫城,到处是一片漆黑,整个宫城,都是在一种阴森黑暗的气氛笼罩之中。
只有在中轴线上的内廷第一殿,规制只下于外朝皇极殿的乾清宫中,仍然有着跳动的烛火。
外间从乾清门到平台,再到正殿,两边的暖阁内外,都有灯烛照亮。
不过崇祯皇帝没有在大殿和暖阁中,天气很热,虽交九月,也就是后世十月初的时候,秋风未起,酷暑的威力犹存,皇帝宿在乾清宫殿群后的小院内,这些小院都起着各种好听的名字,有一些是宫女和内监的居所,有几幢则是皇帝在不同节令和时间的宿入。
在这一天,崇祯又是批了一天的奏折,他实在累坏了,三十岁的人已经当了十几年的皇帝,对万历和天启皇帝来说,当皇帝是休闲和享乐,万历把国事交给内阁,天启把国事交给近侍,反正都是自己不怎么操心,只抓军事大事就可以了。
但崇祯的性格不能接受这样的安排,他事必躬亲,甚至一个知县催科征比是否合格也在他的考核之内,每天大小事情,不论是衙门的题本,还是私人奏疏,每折必看,而且必定有所处断。
这样的做法,铁人也受不得,何况他性子优柔寡断,不是朱元璋那种阅历深厚,天资聪敏,而且敢于做决断的开国帝王,在崇祯这里,每日重复的其实就是钱粮兵谷之事,他既没有什么办法解决眼前的困境,又不知道如何兴利除弊,总观崇祯朝的施政措施,无非就是急功近利,简单的说,什么能省钱,就干什么,什么能来钱,就干什么。
崇祯早年议河工之患,听说要出钱,皇帝就罢休,听说裁撤驿站一年能省几十万,立刻就去做。
加征辽饷,剿饷,练饷,其实都是火上浇油之事,换了万历天启年间,一定会大加论证和考量,换了崇祯这种皇帝,却是几个大臣建言之后,立刻施行。
大明这驾马车,在崇祯这个驭手的带领下,往着悬崖的方向,疾驰而去。
看到皇帝趴在几案上的头动了一下,值更的乾清宫太监急忙上前,小声劝说着。
灯烛之下,崇祯抬起头来,眼睛中全是血丝。
这样漏夜不睡,或是趴在几案上打盹的睡法,在他来说也已经是经常有的事情了。
“不上床了,前方事多且繁,朕哪有心思睡觉。”
崇祯摇头拒绝,想了一想,又道:“再说今天逢九,是朝会的日子,朕此时睡下已经嫌晚了,不如不睡的好。”
每逢三六九举行朝会,朝臣有半夜就得起身赶路的,有一些小京官家住在南城,距离宫中十几里远,每次朝会,他们都是苦不堪言。
便是皇帝自己,朝会之日五更之后天不亮就得起床,穿着通天冠等冗杂的冠服,屏心静气,在外朝被百官瞻仰天颜,无论如何,要保持昂然之态,所以也是一个苦差事。
此时睡觉,一会精神不足,还真的不如不睡,勉强打起精神的好。
这屋子之中四角都有太监值宿,墙着挂着衣冠和铜拂尘,一旦有警,可以持铜拂尘与刺客搏斗,这些太监都是崇祯最亲信的近侍,此时皇帝不睡,众内监也不能睡,再听皇帝有此勤政之语,都是感动垂首,红了眼眶。
崇祯既然不睡,又叫内侍多点了两根巨烛,明晃晃的十分光亮,借着烛光,重又看起几案上堆积如山的奏疏。
前几天皇帝就曾经下旨,规定了奏本除钱粮兵谷之事外不准超过五百言,所以那些薄薄的奏本他放在一堆,厚实的又放在另外一堆。
看告急请饷的奏本看完了,就看看薄的,转换一下烦恶的心情。
今晚几本厚厚的奏本都是河南方向过来的,无非是李自成之事。就算此贼还没有强大到攻克府城的地步,但李自成与张献忠齐名,性格坚韧强悍,无论如何不肯受抚,在流贼中是胸有大志之辈,绝不可小视了他。
连丢三县,崇祯十分气愤,在题本上对丁启睿等人痛加责骂,命丁启睿等人立刻督师出潼关,往河南一带剿灭李自成。
他不知道李自成已经拥众二十万,丁启睿只有不到两万人,根本不敢靠近,而李自成现在不肯攻打名城大府,是在潜伏练兵,种种迹象,使得李自成还有实力未复的假像。
带着这种错误的印象,崇祯开始调兵遣将,希望在年底之前,将李自成剿灭在河南战场。
第七百二十六章 奏疏
“奇怪,杨嗣昌为何迟迟不能建功?难道真的是如那群‘乌鸦’所说,此人有大功之后,希图入阁为首辅,对朕不肯召回他心怀不满,所以不肯出力?”
崇祯对人的猜忌之心,在大明列帝中恐怕能直追他的两位开国之初的祖宗,在他之前,首辅干的长的几近二十年,干的短了也有个三五年,只有他,十七年间,历任五十七位首辅,走马灯一样的换帝国首相,政策完全没有延续性不说,大学士也根本建立不了自己的势力,权术手腕根本无从施展。
这样换首辅,确实没有谁能建立自己的党羽,皇帝的大权不虞旁落,但崇祯倒是忘了一点,大学士是替他调和内外廷之间的重要人物,地位不固,无有党羽,就算是真有本事想施展抱负的,又何谈展布呢?
至于他所说的“乌鸦”也是明末政治生态中十分独特的一群。
除了少数给事中和科道官中的佼佼者外,被皇帝称为乌鸦的言官已经堕落到没有底线的地步了,买折买参还是小事,沦为政争的工具才十分要命,动辄上言,一窝蜂般的对大臣进行随意的攻讦,喜危言耸听,喜妄言大政,明朝的言官在末年时已经基本上失去了监督皇权和朝臣的原本用意,而是基于利益,立场,成见或意气之争的一个个小集团,蜂拥而出,自视甚高而随意妄言,有时荒诞之处,连皇帝也受不了,所谓乌鸦之称,也是崇祯对这些言官无可奈何的一种表述。
不过,乌鸦有时候,也确实有乌鸦的用处……使用的妙,足可使政局为之改变……
最近攻杨嗣昌的言官不多,但都是十分有份量的人物,其中户科给事中吴昌时就是佼佼者。他的奏疏,诛心之至,直接打动了崇祯的内心。
杨嗣昌在白羊寨大捷后,骄矜自诩,并且因为没有被召还回朝而心怀怨望,在吴昌时看来,嗣昌官宦世家子,自视极高,立功之后未得首辅见赏,怨望之情,虽未溢于言表,然而从这一年湖广战局的拖沓无力来说,也是十分明显的事情了……
以言官的身份,做这样的诛心之论,虽毫无实据,但厉害之处就在于对皇帝心理的把握。
皇帝,太多疑了……
以杨嗣昌的身份,越是受宠,则皇帝相疑相忌越甚……
在这个夏末的凌晨,在屋角的自鸣钟当当的报时声响之中,崇祯皇帝眼神中的狐疑之色,也是越来越浓郁。
半响过后,他才取起另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