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射雕之逆天完颜康-第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狂喜)“太好了。韩侂胄来找过我,不想割让两淮。等到都元帅大军过江,看宋人再把‘祖宗基业’挂在嘴上。”
——
驿馆改造过,墙里布设铜管,金人在驿馆的对话都被宋国藏在密室监听的细作记录下来。韩侂胄现在就拿着一份对话记录,气得全身颤抖,邀上兵部尚书宇文绍节,一起求见皇上。
献上记录,韩侂胄愤然道:“金人奸诈,皇上不必理会。微臣和宇文大人去打发那完颜焕和张行简。”
宋帝道:“朕想见见完颜焕,两位卿家先回去吧。朕知道金国的阴谋,不会上当的。”
一见之下,宋帝非常失望。不是长相不像的问题,其实这个替身也是英俊少年,举止也合乎礼仪(礼部尚书特训的成果),但他完全没有昨夜那个的清贵气质和赫赫威仪,更没有他的冷静敏锐。以假乱真,不可能。
这位“常山王”也说有要事相商,宋帝又屏退了太监宫女等人,没想到,这个更假的冒牌货会暴起行刺。但宋帝也很镇定,因为此人一行动就被一脚踢得远远的,跪在地上,捂着胸口,吐血不止。在宋帝可能失态前,事情就解决了。
张行简脸色大变,叫道:“皇上恕罪!此人并非常山王,是他挟持我,逼我带他进宫,我还以为他想偷窃,没想到他是要行刺。多亏皇上解救,否则外臣性命难保。这个刺客,外臣从没见过,皇上尽可拷问他的来历目的。”
重伤的刺客勉强出声:“我是明教的,明教愿意归顺大宋,除去逆贼吴曦!”
宋帝皱眉道:“你是明教的使者吗?为何行刺朕?”
刺客颤声道:“教主是命我拜见皇上,呈上效忠之意。是,是我师父光明右使想差了。皇上恕罪,我再也不会了。教主还在等我回信,我,我真的是金国皇孙,常山郡王完颜焕,你们不要杀我啊……”说着还挤出几滴眼泪。倒不是怕死,否则他就不会来了,行刺一国皇帝,成功了也不可能逃掉,但他不想死得没价值,最可惜的是,他死了,张行简会另外找人冒充完颜焕,明教就不能利用这个身份了。
宋帝望向张行简。张行简惊魂甫定,想起坏事了,干吗急着说明这人不是常山王?现在怎么向宋帝解释真正的副使根本不在的原因?想到今天一大早就收到小王爷的暗号,说他成功了,宋帝已默许割地,遂含含糊糊地道:“方才外臣情急失言。常山王年轻爱玩,皇上也看到了。”
这句话既可以解释为刺客确是常山王,希望宋帝能原谅他;也可以解释为刺客不是常山王,宋帝昨夜见到的才是,这个想杀就杀吧,议和时我不会让步。怎么理解,就看宋帝是否能饶恕刺客。
“你既是金国郡王,朕原谅你一次,下不为例。”反正没有别人看见这场行刺,宋帝大度地宽恕了刺客。因为,这是个蠢人,蠢到行刺,容易利用。
出了皇宫,坐进马车,张行简立刻变脸,揪着重伤的刺客低声喝骂:“你有金印我就说你是常山王,你这五年里乖乖地做常山王的替身就行了,搞什么行刺?!不想活了也别连累老夫!中原王朝的中枢,三省六部各司其职,宋国以文制武,更是政权稳定,皇位更替不会给国家造成动荡,行刺是下下之策。现在的宋帝任人唯亲,好大喜功,多好啊,怎么可以杀他?原来你这么不明事理啊,难怪常山王留了几本教导权谋的书给你,回去我就拿给你。好-好-揣-摩!”
第120章 两面三刀(2)()
韩侂胄和诸大臣商议了一天议和事宜,三更才回府,召见裘千仞问话,想要也听听这个江湖高手对金国副使的看法。首先问道:“裘帮主,你是怎么找到完颜焕的?”
假冒弟弟裘千仞的裘千丈答道:“其实不难;他是北方口音;又喜奢华,会武功,只往美景美食处寻便是。我暗中出手,打晕了很多学武少年搜身,这个身上带有一枚金印,刻着‘常山郡王’,确是正主。真是个纨绔子弟,一直就在游山玩水;都不知道随从死光了,听我说了才急急忙忙地来临安找正使。”
“还是个武痴呢。他下午进宫觐见皇上时,挑衅大内高手;受了重伤。这个副使真不如没有。”韩侂胄垂下头,揉着眉心,很是心烦意乱。太医私下禀告他了,常山王伤势严重,就算能活下来,以后也会身体虚弱。这,这让他怎么拿此子做人质?
裘千丈沉默了一会,轻轻问道:“国家嘛,只能议和,之后,太师自己,有何打算?”
韩侂胄倏地抬起头,双目如电:“裘帮主何意?”
裘千丈太息曰:“太师已危如累卵。椒殿(皇后,指杨皇后)之立,非立于太师,则椒殿怨矣。皇子之立,非出于太师,则皇子怨矣。贤人君子自朱熹、彭龟年、赵汝愚而下,斥逐贬死不可胜数,则士大夫怨矣。边衅既开,三军暴骨,孤儿寡妇之哭声相闻,则三军怨矣。并边之民,死于杀掠,内地之民,死于科需,则四海万姓皆怨矣。北伐既败,议和辱国,则主上怨矣。丛是众怨,太师何以当之?”
他提的前两怨,是早年的事了。韩侂胄的侄女韩皇后崩后,杨贵妃、曹美人皆有宠,韩侂胄劝皇上册立生性柔顺的曹美人。杨贵妃虽然出生低微,但性机警,颇涉猎书史,知古今事,得冒认的兄长杨次山相告后,不动声色地灌醉皇上,弄到两份一样的御笔——“贵妃杨氏可立为皇后”,一份自留,一份交于杨次山在翌日早朝时上殿宣布,立成定局。后来立皇子时,韩侂胄又劝皇上立生性轻浮的赵贵和,但韩皇后生前是喜欢赵与愿的,皇帝最终还是立了赵与愿,也就是今日的荣王赵曮。
韩侂胄默然良久,问道:“先生何以教我?”
裘千丈学着戏文中的名士,辞谢再三,摆足架子,方摇头晃脑地道:“仅有一策。主上非心黄屋,若急建青宫,开陈三圣家法,为揖逊之举(意思是扶立皇子即位),则皇子之怨可变而为恩,而椒殿退居德寿(德寿宫,宋国列代太上皇、太上皇后的居处),虽怨无能为矣。于是辅佐新君,涣然与海内更始,曩日诸贤,死者赠恤,生者召擢。与金释怨请和,以安边境。优犒诸军,厚恤死士,除苛解慝,尽去军兴无名之赋,使百姓有更生之意。则易危为安,其庶几乎!”
韩侂胄犹豫不能决,裘千丈再拜而去。也不收拾行李了,以本名投靠皇子荣王赵曮去了。
对着荣王,裘千丈先讲前朝史实——东晋桓温。此人五十多岁时,一生第三次北伐,攻打前燕,枋头败归后,威望大降,知中原不可复得,自己今生都不能流芳百世了,竟欲遗臭万年,生篡位之心,故纳谋士郗超之计,先行废立,自任大司马专权。
然后分析韩侂胄的优势。韩太师之为人,堂中剖决如流,此明有余;为苏师旦蒙蔽,此聪不足。但他是平章军国事兼管国用司,军、政、财,大权独揽;十余年来排除异己,朝臣陈自强、李璧、周筠等皆其党羽;又主持北伐,重用主战派,有功者皆越次提拔,屡加厚赏,叶适、赵方、周虎等皆感其德,这些人手中握着的,是大宋军队的七分实力。
再分析韩侂胄现今的应对之策:所谓“操刀必割”,此人既有造反的实力,又祸国殃民,罪不容恕,有造反的必要,一念之差,就会效仿桓温,则皇上危矣,殿下危矣,大宋危矣。
最后出主意:金国欲壑难填,两淮襄阳不保,这等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议和,就让太师主持,殿下当孝顺母后,常进宫拜见皇后娘娘;当为父分忧,多向辛弃疾等主战派元老请教。等到议和完成,国土复削,主战派们愤恨难平之时,再请杨皇后去求御批,杀罪魁祸首、卖国奸相韩侂胄以谢天下,殿下一举可尽收军心民心。
之后嘛,嗯,天宝之乱,唐玄宗逃出长安,军民失望之下,逼杀杨国忠杨贵妃兄妹,又共推太子登基,是为唐肃宗,肃宗任用郭子仪等,收复京师,迎回玄宗,但玄宗到死,也只是太上皇了。舍弟千仞现任铁掌帮主,是天下有数的高手,吴逆一再卑辞厚礼,想请动舍弟去贴身保护他,所以,殿下只要能挂帅平乱,建功立业,那是轻而易举的。
荣王大喜,以师事之。
第121章 唇枪舌战(1)()
六月初四晚。
“平身。叶卿;你来看看;如果金国在两淮京湖这么布置兵力,如何反攻?”
宋宝文阁待制兼沿江制置使兼江淮制置使叶适被从建康府急招入京,御书房单独奏对。皇上弄到金军兵力分布图了?难怪急急叫他来。
叶适仔细看地图,看看想想,问道:“皇上,可知这些城池的守将是谁,性情才能如何?”
宋帝愣了愣,“有的知道。冯义;把一个月来的军报都拿来,还有金国将官的资料。”
君臣二人又在地图上标注起人名。看看地图,又看看资料;最后,叶适跪下,“臣无能,不能破解。”
宋帝宽慰道:“不急,叶卿赶回来累了吧,这地图可以带回去,好好想想,三天后再答复朕。”
叶适摇头:“再想多久也没用。皇上,这布防的是天才啊,各地防守环环相扣,兵力互相策应,根本无懈可击。我大宋不管是一路还是多路进攻,不管是水路还是陆路进攻,至少要四十万兵力才有可能反攻,而且几乎没有用计的可能,每一处都要死战才能夺下。您看这里,”在地图上指点着解释,“这两城互成犄角,一般用计,就是先用瞒天过海,再套调虎离山。先围攻一个城,然后佯做撤去,密令一队人马装做从另一座城池赶来救援的部队去赚城。成功后立刻提审俘获的守将,押他的心腹拿印信去另一座城池求援,并伏下兵马在城侧,当另一座城池的守军出城后,就趁机夺城。但金国安排的两城守将,是不同派系的,之间有一点矛盾,他们不会急切救援对方、也不会信对方前来救援自己,必然会反复查验,也就必能识破我军之计。”
宋帝道:“既然他们不会互相救援,我们直接打不就行了?”
叶适苦笑:“唇亡齿寒,他们又不是死敌,生死关头,就会通力合作了。”
“这样啊。”宋帝神色郑重,“叶卿,还有没有人比你更知兵,可能破解此图?”
叶适以为这就是金军分布图——当然这也确实是,再过半个月,两淮全境拿下,金军兵力就会这么分布。各地文武任命谁,是朝中各派系从三月吵起,直到五月中要发动了才彼此妥协,最终确定——军国大事,不可存私心,叶适不会想举荐了人才,是不是就没有自己的位置了,他努力地思索,不确定地答道:“辛弃疾现在城中,他对金国的了解深;和州周虎熟读兵书,善守城,抵御金军经年,实战经验丰富;京湖制置使赵方智勇兼备,他的两个儿子赵葵、赵范也都善战;武学生中有个新秀,华岳,前年上书反对北伐那个,现在在建宁,他大局观强……集众人之智,或有可能。”
宋帝称许:“朕记得华岳,就下旨招他回来。”
叶适沉声道:“皇上,可知布防金军的是何人?此人于我大宋大不利。毕再遇与江湖高手洪七公交好,不如以牙还牙,命洪七公去行刺那人。”
宋帝笑笑,“你不用管了,先回去休息休息,明天开始正式议和,你也去。”
叶适连连磕头,“微臣听说了金人的条件。皇上,不能割地啊,一来祖宗基业不可轻弃,二来,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口是财富,金国据有两淮,将国力大增,更长虎狼贪欲。就是多予犒军银,也万万不可以割地啊。”
宋帝叹道:“叶卿,你刚才自己也说,难以反攻两淮,你告诉朕,不割地,朕能如何?”
“赵大人迟早反守为攻,京湖不必担心。至于两淮,”叶适咬牙道:“皇上,金国最大的弱点就是缺粮,周知府就坚壁清野,把全和州的稻田都烧了,只要我们坚持打下去,让整个两淮颗粒无收,金军没有粮食会崩溃,百姓没有粮食会造反,两、三年就能拖垮金国。”
宋帝摇头:“这么做,两淮,是会民不聊生的吧。那是朕的子民,朕不能把他们推上死路。”
叶适简直痛心疾首:“皇上不可妇人之仁。一旦割地,两淮百姓就再不是皇上的子民了,而是敌国粮饷兵员的来源啊。”
你早三天提出,朕会答应,但现在,杨康的计划才是最好的。宋帝再次摇头拒绝:“不要说了,朕自有打算,日后你会知道的,你只要记住一点,朕,绝非不孝子孙。议和时,你看着点,别让那些主和派出卖大宋太甚。两淮襄阳可割,岁币可加,重点是砍犒军银。”
宋帝并没有意识到,他之所以会毫不犹豫地同意杨康的计划,是因为,靖康之耻是赵氏子孙心中永远的痛。一模一样的报复,才能真正洗雪耻辱,怎能不助杨康?
第122章 唇枪舌战(2)()
六月初五;正式开始议和。
金国国书;虽然辞藻华丽,文采斐然,却是将宋国报书所述尽数驳斥。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
“方信孺说朕先诱吴曦,你们才发兵,曲在我大金。真是颠倒黑白。打仗不要积钱粮、调军队吗?两月如何能成。你们明明是准备了三年的!曲在哪国?平头百姓无缘无故被人打了,还能告去官府要医药费呢,大金国无辜受害;不该得到赔偿吗?犒军银一千万两!
邓友龙是言语得罪权贵,被排挤了,苏师旦受贿事发被贬;今时今日都还活着。这样两个早被贬斥的小官,能做主挑衅大国?你们这么耍人,何曾有悔改之心。所以,一,交出真正的首谋,朕把他凌迟处死,看以后还有谁敢蛊惑宋帝你。二,岁币要加。没钱了就不能打仗,你们才会安分,朕才能放心。
方信孺自豪的楚、庐、和三州,六月可破。江北之地,我国已经占了,吃下去的肉不会再吐出来。你们也别叫唤‘失去屏蔽无以为国’了,‘固国不以山川之险’,若是你宋国当真弱到快无以为国了,也没必要议和了,继续打,现在就灭了你们。今后两国际江为界,襄阳及其周边已占各州,整个两淮东、西路,都属大金。
两国年年互遣使者问候致意,交好六十年,老朋友了,朕不为难宋帝你,愿结兄弟婚姻之国,让你能向祖宗臣民交代。
君无戏言,在朕的大军打过长江前和约签定,朕就只要江北。去年朕只调了十万久无战事的山东河南兵去南线,今年增加了十万连年作战的东北军,和约签与不签,何时签订,你们自己考虑。提醒一句,拖久了,四川人发现吴曦新政的好处,四川五十四州,就真姓吴不姓赵了。”
欺人太甚,欺人太甚。皇帝高贵,不能出面吵架,宋廷出二十四重臣议和,口头对付一个金使。
最不能忍的是割地,先谈这个。都已经应承加岁币给犒军银了,别还要割地啊。
不管宋臣怎么说,张行简只坚持一点,就重复一句话,“疆土是将士血战所得,也只会因将帅无能、士卒畏死而失,不是钱能买的。”
一天过去了。双方都精疲力竭,还是毫无进展。同去晚宴,喝点酒,欣赏下歌舞,缓和气氛。
金使在我大宋,应该不知道前线战况,我大宋战场失利又如何,教你金人当场出丑,看你还有脸再吹金军精锐不。宋礼部尚书、参知政事李璧(宋国北伐诏书的作者)灵机一动,提议两国武士比试,以娱宾主。
张行简毫无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